第四章 學會不生氣(3 / 3)

心理醫師問他:“那麼,你現在想怎麼樣呢?”

阿齊姆萬念俱灰地回答:“什麼也不想,此刻,我隻想一死了之。”

心理醫師:“你有沒有小孩兒?”

阿齊姆:“有呀,那又怎麼樣呢?”

聽了阿齊姆的話,心理醫師笑了笑:“還記得你是怎樣教你的小孩兒走路的嗎?當他第一次雙手離開地麵,顫顫巍巍地站起身來,是不是所有的家人都會為他的勇敢而喝彩,為他而鼓掌呢?”

阿齊姆似乎若有所悟地回答:“嗯……是的……”

心理醫師繼續說道:“然後,孩子很快就又跌倒了,這個時候,你是不是會輕輕地將他扶起,告訴他‘沒有關係,再試一試,你會走得比上次更好的!’”

聽到這裏,阿齊姆的語氣變得堅定了一些:“對,我會幫助他的。”

心理醫師又說:“孩子在走路的時候,跌跌撞撞的,經過無數次的練習,還是走得不穩。你會不會失去耐性,告訴他,最後再給他三次機會,如果他學不會走路的話,以後終生都不準再走路,你幹脆買個電動椅給他得了?”

阿齊姆說:“不會的,我會再幫助他、鼓勵他,因為我始終相信,孩子是一定能夠學會走路的!”

心理醫師笑了,說:“那就對了,你才跌倒幾次,為什麼就想要坐輪椅了呢?”

阿齊姆抗議道:“可是,作為一個小孩子,會有人協助他,提攜他,而我呢?”

心理醫師說:“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真正能夠幫助你、鼓勵你的人是誰,難道此刻你還不知道嗎?”

阿齊姆想了想,朝著心理醫師重重地點了點頭,然後昂首闊步地走出了這家診療室。

看了這個短小的故事,你從中想到了些什麼呢?

如果把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經曆過的種種痛苦和煩惱仔細分析一下的話,你會發現,這些痛苦的來源有一大部分都是因為你無法戰勝自己造成的。

當我們需要勇氣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戰勝自己的軟弱;需要灑脫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戰勝自己的執迷;需要勤奮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戰勝自己的懶惰;需要寬宏大量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戰勝自己的淺狹;需要廉潔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戰勝自己的貪欲;需要公正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戰勝自己的偏私。

這許多相互矛盾的名詞——勇敢和軟弱、灑脫和執迷、勤奮和懶惰、寬大和淺狹、廉潔和貪欲、公正和偏私……幾乎經常同時占據著我們的心靈。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完美無缺的理想之人,當然,也很少有絕對不可救藥的人。在每一個人的性格之中,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上述的矛盾。這些矛盾,在你遇到一件事情、需要你采取行動去應付的時候,它們往往就會同時出現。而當它們同時出現的時候,也就是你開始彷徨困惑、痛苦不堪的時候。你會作出什麼樣的決定,完全歸結於這兩種矛盾的力量哪一邊取得勝利。如果是積極和光明的一邊取得了勝利,你將走向成功;如果是消極和黑暗的一邊取得了勝利,那麼,毫無疑問,你將會走向失敗。

非常明顯,這時每個人按理說都應該知道自己怎樣做才是正確的決定。但是,很少人采取正確的行動是在不經思想鬥爭的情況下想出來的。而鬥爭的結果,可以說很多人仍是被消極與黑暗的一麵戰勝。

想要把自己戰勝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很大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想想看,你自己戰勝自己的次數多嗎?還是對自己時常姑息縱容了?

如果一個懶惰的人勤奮了,那他必定是戰勝了自己的懶惰。懶惰是我們最難克服的一個敵人。許多事情本來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就是因為一次又一次的懶惰與拖延,成功的機會也就這樣被錯過了。

當我們接觸一個新環境、嚐試一項新工作,或者應付一個新場麵的時候,難免會有一種向後牽拽的力量阻撓我們。我們常會退縮地想:還是安於現狀吧!還是省事為妙吧!還是不要冒險吧!於是,就在這種消極的決定中,不知有多少可貴的機會因此而被錯失了。許多人抱怨自己一事無成,其中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消極地處理事情的習慣所造成的。

我們每個人的頭腦裏都對那些大道理非常明了,知道公正廉潔的行為是可敬的,知道偏私貪欲是可恥的。但是事到臨頭,往往就會有一些你事先所想不到的壓力讓你進退兩難,如風氣的不良,或一句消極退守的成語——識時務者為俊傑。其實,那正是你被另一個自己所戰敗的明證。如果一個人在非常有必要戰勝自己的時候卻失敗了,這是非常可恥的行為,這種羞恥是任何理由都無法掩飾的。人生的成功就在於一個人應該有力量戰勝自己陰暗的一麵,如果相反的話,說明你的人生就此而失敗了。

寬恕是一種美德,這也是所有人都懂得的一個道理,那麼你為什麼還不肯早一點把自己眼前那些瑣碎的得失與恩怨用“寬恕”來放開看淡呢?

要知道,在我們的心中常有兩種相反的力量相持不下,所以我們會痛苦困擾,猶豫不安。讓我們明智一點,早作抉擇,這樣生活的麵目也就會豁然開朗起來了。

我們小時候所受的那些教育,隻夠我們在生活當中知道怎樣去明辨是非。在明辨是非之後,就要看我們是否有足夠的信念和約束自己的力量,去遵循我們所知道的正確的道路。成功不是那麼輕易可得的,隻有那些時刻能夠掌控自己的人,才能最終實現人生的目標。

勤奮與懶惰、清醒與執迷,這些雖說是一些相反的觀念,但它們並非距離遙遠,隻不過是薄薄的剃刀的兩麵,其間隻有一刃之隔。你翻過一刃之隔,便是勤奮與清醒;如果停留在那邊,也就是懶惰與執迷。要不要翻過,這也隻是你在短短的一念之間的差別。

清醒的時候,如果你下決心,你便可以清醒;如果你決心執迷,你就將繼續執迷。當然,這“決心”的實現,重要的在於你肯不肯,而不在於你能不能。

隻要把自己戰勝了,你就會看到一個嶄新的明天。在比賽場上,輸贏完全是由你來決定的,所以,你千萬別讓壞情緒打敗。

培養良好的情緒

人生來就是行動的,就像火光向上騰,石頭往下落。對人來說,一無行動,就等於他並不存在。

——伏爾泰

天天都有好心情是每個人的願望,身心健康的重要心理條件就是穩定的愉快情緒。因此,培養良好情緒能夠增強身心健康。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心情愉快呢?以下七點是你保持心情愉快的良方。

第一,熱愛生活的人都是樂觀者

能夠在一件事情完成的時候具有成功感的人,往往都是一些情緒穩定、樂觀積極、富有事業心、熱愛工作的人,也隻有他們才能夠體驗到滿足感與成功感,這些情感都有益於身心健康。而對生活沒有興趣的人,不但情緒苦悶,而且整日患得患失,怨天尤人。

第二,良好的人際關係幫你心情舒暢

人的情緒會隨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變化。人與人之間關係友好,將引起滿意的、愉快的情緒反應,使人心情舒暢,有利於身心健康。人與人之間關係緊張,或是一些不滿意、不愉快的情緒,都會讓人心情抑鬱,對身心健康也不利。

第三,適當的訴說可以幫你減壓

要善於傾吐心中的積鬱,使情緒獲得適當表現的機會。情緒的變化也可能會引起心理上的衝突,長期壓抑在心中,就可能因為影響神經係統的功能而引起疾病。人在情緒苦悶的時候,可以找知心朋友談心,傾吐心中抑鬱,這樣可以使心情平靜些。

第四,對自己的情緒要善於控製

人的情緒是善變的,因為它是受人的意識和意誌控製的。因此,人要善於駕馭自己的情緒,主動地控製自己的情緒。疾病的出發點就是任意放縱消極情緒滋長,經常發怒、情緒失調都是造成疾病的原因。

第五,幽默是生活的調劑品

緩解緊張情緒、適應環境的有力工具是幽默感。因為幽默感可以減低憤怒與不安的情緒,使情緒變得輕鬆。

第六,身體健康快樂的源泉

每個人在生病的時候都會產生壞的情緒,所以,人的情緒與人的身體健康有密切關係。一個身體健康的人,往往精力充沛、心情開朗。一個人長期疾病纏身,就容易引起憂鬱的心情。所以,要合理安排生活,積極鍛煉身體,進行適當的睡眠,保證情緒飽滿。

第七,鍛煉情緒

身體與情緒一樣都需要鍛煉。鍛煉是健康的需要,是平衡調節的措施,更是增強免疫力的重要手段。

人們的情緒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積極情緒,如愉快、高興等;消極情緒,如憤怒、不愉快等。

情緒需要有一個“度”,對這個“度”要把握好。以愉快和不愉快情緒為例,愉快過度了,則要樂極生悲。古時有範進中舉之日便是瘋了之時的先例;不愉快過度,則憂以傷心,鬱以傷肝。

調解情緒的關鍵在於平時的鍛煉,而不是不可控製的。平日裏,我們應力求做到:對問題要一分為二地看,不要看“死”。要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如書法、繪畫、種花等,擇其所好,修身養性。不要經常無緣由發脾氣,遇事量力而行,有自知之明,相信別人,為別人著想。要學會發泄,在歡樂時可以借跳一跳、唱一唱來表示;有苦惱也不要悶在肚裏,可向朋友傾訴或大哭一場,廣交朋友,排除孤獨,還要參加一些體育鍛煉,這對情緒的鍛煉會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總之,情緒鍛煉中要掌握:激怒時要疏導,過喜時要轉移,憂愁時宜釋放,思慮時應分散,過於悲傷時要轉移,恐懼時要尋求支持、幫助,驚慌時要鎮定、沉著。

綜上所述,隻有在情緒好的時候,人的心理才會健康,再加上身體健康,這樣的人才是一個真正健康的人。

憤怒的自我控製

在你發怒的時候,要緊閉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氣。

——蘇格拉底

當某人向你挑釁時,你肯定會有激動或者血往上湧的感覺,在這個時候,就要控製自己不要發火,要對自己說:“現在我有點兒激動,有點兒驚慌失措,但我知道怎樣控製自己。這一點有什麼可怕的,不要把事情看得那麼嚴重。這雖然讓人氣憤,但我有自信。我要努力做到冷靜、放鬆才行。”

平靜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在被卷入衝突時。你要想辦法使自己平靜下來,你要對自己說:“冷靜、放鬆、冷靜。”隻要保持冷靜,就能自我調節。這時,可以想一想,我為什麼要發火?發火能讓我顯示出我的厲害嗎?所以,這事不值得我去發火。就這樣,自己心中的怨氣就會很快地消失了。

找一找事情積極的一麵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就不會使自己陷入更大的麻煩中去;考慮一下事情最壞的後果,這樣也就不會急於下結論了。“他竟然如此表現,實在是可恥。”“有誰的脾氣像他那麼壞,他可真不幸。”“不要懷疑自己,他講的對我沒有任何意義。”“我正在非常有效地控製著這個局麵,局勢是可控製的。”

當你遭到對方打擊的時候,特別是在被激怒的時候,你要對自己說:“我現在的肌肉已經開始緊張了。在這個時候就需要放鬆,慢一點兒,慢一點兒,驚慌失措隻能幫倒忙。如此生氣毫無價值,我要把他當成一個可笑的家夥。我當然也有急躁和發怒的權利,但是,還是要忍耐一下。現在最重要的就是控製自己不要發火,應該做幾次深呼吸。不要手忙腳亂,問題要一個一個去考慮。也許,他真的想激怒我,好,就讓他徹底失望吧。我不應該指望人人都按照我所想的那樣去做。放鬆一點兒,不要逞能。”

事過之後,可以對自己進行一下自我評價,來點兒自我獎賞,別忘了對自己說:“這件事,我處理得非常好,棒極了。原來,事在人為,事情並非像我想象的那麼難,雖然情況可能會變得更糟,但我還是解決得很好。雖然我有可能更加失態,但我沒有那樣。我也可以在不發怒的情況下,很好地把這件事處理掉。我的自尊心雖說受到了一點點的傷害,但如果我不把它看得那麼嚴重,也就無所謂了。”

吃虧是福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林則徐

有人認為“吃虧是福”是傻子理論。吃了虧不發怒、不伺機報複已是不錯了,還要讓人認定是一種福氣,這聽起來似乎有點說不過去了。但“吃虧是福”的說法確是有道理的。假如一個人從小就沒有受過氣,嬌生慣養,一路順風,將來到社會遇到麻煩事,遇到讓他非得忍氣吞聲、低三下四的事,他一定會承受不住。有許多事情達不到目的,隻是因為你不能承受造成的。要成功,必須學會受氣,懂得吃虧就是福,吃虧就是占便宜的道理。其實,世界是公平的,也許你今天受了別人的氣,吃了一點小虧,但你卻從中學到了忍耐,學會了堅強,正是今天的忍耐和堅強成就了你明日的成功。

老板的出身也並不見得多麼的高貴,也許他們沒有多麼高的文化,沒有多麼大的背景,但他們在生意場上卻是一名高手。有一個砂廠老板,他經營的工廠多年來一直都是長盛不衰。說起來他的秘訣也很簡單,甚至在有些人的眼裏可能是一個笨人幹的愚事:他在與每個合作者分利的時候,總是把大頭讓給對方,自己隻拿小頭。

凡是與他合作過的人都願意與他繼續合作,而且還會介紹一些朋友,再擴大到朋友的朋友,大家都成了他的客戶。人人都說他好,原因就是因為他隻拿小頭。可是如果把那些小頭集中起來,最大的大頭也就產生了。真正的贏家,就是這樣形成的。

正因為人都有趨利的本性,所以吃虧是福。自己吃點虧,讓別人得利,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別人的積極性,這樣才會使自己的事業興旺發達起來。

小華畢業後到了一家公司,他明白隻有盡快地提高自己適應企業的能力,才能增加他生存下來的砝碼。可是他發現周圍的員工似乎總是與他作對,對他的態度都不是很友善;上司分配工作時,也沒有給他安排一個發揮特長的崗位。他疑惑不解:難道新人就要吃虧嗎?

幸好有一位老員工告訴他,吃虧能順利地融入到工作團隊中去。吃點小虧算什麼,相比而言,是因禍得福啦。

吃虧是福,並不是僅針對職場中的小人,對生活中的人更是重要。有些人常怕自己吃虧,因此他們總愛斤斤計較,處處較勁;即使是蠅頭小利,也要與人爭得麵紅耳赤,吵鬧不休。他們若是占了別人的一點便宜,心裏就會像吃了蜜一樣格外舒服。

其實,做人是不能怕吃虧的,做人的可貴之處倒是樂於虧己。事實就是如此,自己主動吃點虧,往往能把棘手的事情做好,能把很難處理的問題解決得妥妥當當。

西漢時期,有一年過年前,皇帝一高興,下令賞賜給每個大臣一頭羊。羊有大有小,有肥有瘦,負責分羊的人犯了難,不知怎麼分才能讓大家滿意。正當他束手無策時,一名大臣從人群中走了出來,說:“這批羊很好分。”說完,他就牽了一隻瘦羊,高高興興地回家。眾大臣見了,也都紛紛仿效,不加挑剔地牽了一頭羊就走,擺在大家麵前的一道難題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這名大臣既得到了眾大臣的尊敬,也得到了皇帝的器重。對於這名大臣來說,虧己不正是福嗎?

吃虧者,能讓人們覺得他有肚量而加以敬重。這樣,吃虧者的人際關係自然就比別人好。當他遇到困難時,別人也樂於向他伸出援救之手;當他幹事業時,別人也肯給予支持,給予幫助,他的事業自然就容易獲得成功。隻要我們留心一下曆史上和身邊的人,就不難發現,但凡那些取得了成就的人,尤其是那些有傑出成就的人,無一不是胸懷寬廣又能虧己的人。由此可見,虧己也是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避免不了吃虧。這時,拍拍胸膛,無愧我心,於是由衷地說一句:吃虧是福!正所謂“吃虧人常在,財去人安樂”,這已是千古定律。人的生命軌跡總是有可預料之處,對於那些吃虧的人,不論是社會還是他人總會適時地給予其相應的或更多的補償。相反,總愛貪便宜的人,最終貪不到真正的便宜,而且還會讓人背後戳脊梁骨。試想,世間有多少人為了自身的利益,為了自己不吃虧、少吃虧,或者為了多占他人便宜而演出了一幕又一幕的你爭我奪的人間悲劇。吃虧占便宜,正如禍福相倚一樣,是互相依存、相互轉化的。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爭不來,不能總想著占別人便宜。

鄭板橋曾說過:“試看世間會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別人一點,真是算盡自家耳!”我們應牢記這句話。

朋友們,吃虧也並不是什麼壞事,它能夠讓我們認清事情原來的本質,以便在今後的生活中得以借鑒。

不怕吃虧的人,不會真的吃虧

老李上中學的兒子是學校的足球隊員。在一次客場比賽時,對方一名球員死盯他不放,一次他起腳破門,那球員眼看盯不住了,就朝他膝蓋猛踢一腳,他應聲躺在地上,被救出場外。對方球隊論水平比他們差一截,但由於他這位主力隊員受傷,影響了全隊的情緒,最終他們隊以0∶1輸給了主場隊。

比賽結束後,他氣哼哼地被同學送回家。正在廚房做晚飯的媽媽看見兒子一拐一拐地被人攙扶回來,急切地問:“兒子,你怎麼了?”媽媽的話剛出口,他就哭了起來。他對媽媽講了今天踢球的事。媽媽非常生氣,抓起電話打給老師,請求老師讓兒子退出這既影響學習又要挨打的球隊。過了一會兒老李下班了,聽到母子倆高一聲低一聲的對話,看了看兒子的傷腿,對夫人說,沒傷著骨頭,過幾天就會好了,孩子受點氣也沒什麼不好,古人有句話,吃虧是福嘛!

兒子不愛聽爸爸這麼說,心想是爸爸不疼愛自己,但又不好反駁,於是在心裏記了爸爸一筆。

一天,他到同學家玩,看到同學家的客廳裏掛著兩幅拓片,一幅是“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變糊塗更難——難得糊塗”;另一幅是“滿者損之機,虧者盈之漸,損於己則益於彼。外德人情之平,內德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吃虧是福”。

他對同學說:“這兩幅拓片上的話跟我爸爸教訓我的話一樣。”同學說:“我爸爸也經常拿它教育我,還說這是修身之道。”

吃虧能鍛造和打磨人的承受能力。學會甚至習慣了承受,你做起事來就百折不撓,自己倒了自己爬起來,在哪兒倒了在哪兒爬起來,成了一粒蒸不熟、煮不爛、打不碎、響當當的銅豌豆。

吃虧是福,也是因為吃虧讓你加深了記憶,讓你自我反思和了解人情世故。你可以從中得出教訓,總結經驗。經驗教訓會提醒你哪些事可以彼,哪些事可以此,哪些可以參與,哪些不能涉足。吃虧是讓你以後少吃虧,或者不吃虧。

古人雲:用爭奪的方法,你永遠得不到滿足;但用讓步的辦法,你可以得到比期盼的更多。換言之:吃虧是福!

吃虧,雖然意味著舍棄與犧牲,但也不失為一種胸懷、一種品質、一種風度。

貪心的人,總是費盡心思去算計別人,在其熱情、仗義與關切的偽裝背後,更多的是肆無忌憚的對別人的進攻與傷害。

不怕吃虧的人,總是把別人往好處想,在其天真、迂腐、軟弱的背後,是一個開闊的、寬容的、不設防的世界。

不怕吃虧的人,不但不會真的吃虧,還會換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結果,會生活在輕鬆、自在、愉快之中。

每個人都不願意選擇斤斤計較的人做朋友;隻有不怕吃虧的人,才會在一種平和自由的心境中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與人相處中,如果從來不吃虧,隻知道占便宜,到最後,他很可能成為孤家寡人,因為別人很難願意與這樣的人打交道——與這樣的人打交道,一不小心就吃虧,有誰願意?除非別人願意吃這個虧。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我們在許多時候樂意吃虧,別人與我們打交道就會放心,就會願意與我們打交道,而且隻要別人是一個正常的人,在適當的時候,我們肯定會有不同程度的回報!這裏有一個先後的問題——讓我們自己先吃虧,別人在適當的時候才會主動吃虧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就會逐步融洽。

隻知道貪小便宜的人,到最後可能成為一個孤立的人。相反,樂於助人的人,隨著時間的積累,必定會擁有更多的朋友,同時也就擁有了更多成功的機會!

寬以待人

最高貴的複仇是寬容。

——雨果

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會有永遠的傷害呢?這大都是因為一些彼此無法釋懷的堅持造成的。如果我們都能從自己做起,寬容地看待他人,相信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幫別人開啟一扇窗的同時,自己也會看到更完整的天空。

做人需要寬容。寬容是一種美德、一種素質。寬容與膽小怕事、懦弱無能大不相同,寬容是能包容天地的偉大胸襟。

寬容可以使人達到健康、樂觀的狀態。寬容的人,心胸寬廣,能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和豁達的胸襟來看待周圍的一切。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斤斤計較不是寬容的表現。寬容的人從不會因為別人的過錯而大發雷霆,所以與這種人溝通、交流起來很容易。

寬容的人更具有人格魅力,更易於搞好人際關係。卡內基是美國著名的成功學家,在他的著作中曾寫到,通過對全球120位成功人士的調查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能搞好人際關係。而正是因為他們有一顆寬容的心,所以人際關係才會那麼好。名人與平常老百姓都是如此。

那些百歲老人健康的身體無不令人羨慕,而他們之所以能夠長壽,除了注意保養、有健康的生活習慣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為人處世都很大度,對待事與物都擁有一種樂觀豁達的心態。這讓他們的煩惱減少再減少,所以他們能保持神清氣爽,如此自然長壽。

一天,有一個身材高大魁梧的人走在庫法市場上。他的臉曬得非常黑,而且還遺留著戰場上的痕跡。有一個商人正坐在自己的商店中,看到那個高大的人走來,便想逗他的夥伴們發笑,以顯示一下自己搞笑的本領。於是,他把垃圾扔向那個過路人。但那個過路人並沒有因此而發怒,繼續邁著穩健的步伐朝前走去。當他走遠以後,旁邊的人對那商人說:“你知道剛才你侮辱的人是誰嗎?”

“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人從這裏經過,我哪有心思去認識他呀?難道你認識這人?”

“你連這人都不認識!剛才走過去的就是著名的軍隊首領——馬力克·艾施圖爾·納哈爾。”

“是真的嗎?他是馬力克·艾施圖爾·納哈爾!就是那個不但讓敵人聽到他的聲音就四肢發抖,連獅子見到他都會膽戰心驚的馬力克嗎?”

“對,正是他。”

商人驚恐地說:“哎呀!我真該死,我竟做了這樣的傻事,他肯定會下令嚴厲地懲罰我,我趕緊去追他,向他求救,求他饒了我這一回。”

說完商人就朝著馬力克所去的方向追去。當馬力克拐進了清真寺時,這個商人便跟著進了清真寺。等馬力克禮拜完後,商人走到他跟前低著頭說道:“對不起,我是剛才對你不禮貌的那個人。”

馬力克對那名商人說:“原先我不是來清真寺的,但我看到你太無知、太迷誤,無緣無故地傷害過路人,為了你我才來這裏的,我為你而痛心。所以,我想祈求真主讓他引導你走正道,並沒有想嚴懲你。”

隻有寬容的人,才會積極樂觀地對待生活,在麵對困難、遇到危險時才能處變不驚,頭腦冷靜,凡事都以大局為重,表現出過人的膽識。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衝突時,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是個人的得失,是暫時的幸福,是眼前的利益;而懂得寬容的人則會保持清醒的頭腦,冷靜地分析問題,能夠以集體的利益為重,為長遠的利益著想。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的官位一路直上,引起了廉頗的嫉妒與不滿。麵對廉頗的無理取鬧,藺相如隻是付之一笑。他明白,廉頗身為趙國大將,而他是重臣,倘若文武不和,鬧起內訌,那麼秦國便會趁虛而入,趙國很可能就會亡國。“負荊請罪”就是這樣引出來的。後來兩人竟成了好友,同心協力,共同保衛趙國。

氣量小的毛病,怎麼樣才能克服呢?

第一,提高修養

陶鑄同誌曾經寫過這樣兩句名言:“往事如煙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要想改掉自己心胸狹隘的毛病,就要加強個人的思想品德修養,破私立公,遇到與個人得失、榮辱之事有關的時候,要經常想到國家、集體和他人,經常想到自己的目標和事業,這個時候再計較一些閑言碎語恐怕就會感到犯不著了,當然,心中的結也就解開了。

第二,充實知識

一個人的氣量與知識量有密切的關係。有句古詩說:“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一個人的立足點會隨著知識的增多而提高,知識麵擴大了,眼界也會相應開闊。此時,就會對一些身外之物拿得起、放得下,而且也會丟得開,這樣會使自己的情緒好起來,就會“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當然,氣量狹隘、滿腹經綸的人也是有的,但這並不意味著知識有害於修養,隻能說明我們應當言行一致而已。培根說:“讀書使人明智。”因此,若要開闊自己的胸懷,一定要多讀書,尤其是讀一些心理衛生學方麵的書籍。

第三,縮小期望值

縮小期望值,就是要來點阿Q精神,降低你的期望。在生活中,要不斷提醒自己,期望不要過高。如果你的期望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很大,而你還是抱著一成不變的期望,不願做任何改變來減小它,那你將很快被失望激怒,這樣隻會讓事情變得更糟。根據莫非定律:“凡是隻要有可能出錯,一定會出錯。”為了不留下揮之不去的失望和挫折感,應該及時根據現實調整期望。

降低你的期望,可以從降低你的生氣次數和生氣的強烈程度開始,還可以不定期減少生氣的時間。隨時調整你的期望,時刻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隻有這樣,才能透過自負的烏雲看到陽光。

懂得寬容,也就是說要做到利人、利己、利社會。雨果也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生活中,每個人都要寬容一點,大度一點,隻有這樣,生活才會變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諧。

學會職場滅火

如果你掌握了審時度勢的藝術,在你的婚姻、你的工作以及你與他人的關係上,就不必去追求幸福和成功,它們會自動找上門來。

——阿瑟·戈森

有一則西方寓言:兩隻饑渴的獅子,同時到達平日喝水的地方。但兩隻獅子都不肯退讓,誰都想喝上第一口水。衝突很快升級,兩隻獅子終於大打出手。在爭鬥的過程中,它們突然發現,有一群土狼正圍著它們,等著失敗者跌倒。兩隻獅子忽然醒悟了,它們停止了爭鬥,各自走開了。

在工作中,你是否也曾經失去控製、失去理智?在工作中,如果遇到了令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失去冷靜,不能控製怒火,後果將會非常嚴重——喪失信用、人際關係惡化、壓力增加,這些,正是扼殺你職業生涯的潛在大敵。

發怒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一般來說,遇到以下的情況時,你可能會失去控製。

第一,挑剔的老板

挑剔的老板總是喜歡吹毛求疵,當受到老板的委屈時,你甚至連表達的權利都沒有,隻有在心裏暗暗地咒罵,如此一來,你和老板的關係會越來越糟。

第二,平庸的老板

麵對平庸老板,下屬會感歎命運對自己不公;而平庸老板的錯誤決策會讓你感到憤怒,會讓你感覺精力和時間都白白地浪費了。

第三,被孤立

你不被自己的小組接受,因此而發怒,這將會大大影響你的工作效率和情緒。

第四,沒有得到應得的升遷

麵對這種不公正的待遇,心理上會產生一種不平衡的心態,很多人在這方麵都采取了消極的態度——暗自生氣,或者開始怠工。

第五,被同事惡意中傷

在工作當中,誹謗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如果成為了造謠的主角,那麼,你很可能會在精神上和職業生涯上受到極大的打擊。

職業生涯是一條非常漫長的路,遭遇“有冤無處訴”的情景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當然,我們的第一反應是憤怒。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自己的憤怒呢?讓憤怒泛濫,你也許可以逞一時之快,但其後果可能是中斷或者延誤你正在上升的職業生涯。但是,如果要走向另一個極端,即把任何不公平的事情都認為是合理的,竭力壓製自己,逆來順受,到最後連憤怒的感覺都找不到的話,工作上的發展機會很可能會因此而失去,職場生涯也會因此而麵臨打擊。

那麼,生活中哪些人是愛發脾氣的人呢?

第一,自私與自負的人

對於這樣的人來說,他會覺得任何人都不應該比自己優秀、比自己受到更多的重視,而且自己的意見也不應該被別人否定。正是因為對自己的期待過多,所以,很多正常的情境下,這類人都會覺得不公平,時常會有憤怒的情緒出現。

第二,完美主義者

像這樣的人,很容易被完美主義所控製,時時刻刻都會感到憤怒,因為任何人,包括他自己,都不能達到所謂完美的境界。而最終,那些可憐的完美主義者都會因此而憤世嫉俗——畢竟我們沒有生存在一個完美的世界上。

第三,偏執的人

在工作場所中,那些能接受別人意見的人是最討人喜歡的同事。而為偏執所控製的人,卻總是在一些小問題上與老板、同事爭個你死我活,不但自己生氣,也會讓別人更討厭他。

麵對憤怒的情緒,該如何學會去處理?你需要學習如何找出可行的解決方法,而最基本的原則就是:控製自己的情緒,以保留工作為前提,向憤怒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