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reference_book_ids\":[7029639398694063135,7206142813858171916]}],\"31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1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start_container_index\":31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quote_content\":\"《阿Q正傳》reference_book_ids\":[6833642790895750152,725708167355092485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五章 妙用生氣
我們要學會把生氣用在對自己有利的一麵,讓它能夠得到有益的釋放。生氣雖然弊大於利,但隻要合理利用,妙用生氣,在生氣的時候冷靜地思考,理智地麵對,就能化壓力為動力,變生氣為爭氣。
變生氣為爭氣
一個人真正偉大之處就在於他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渺小。
——約翰·保羅
何謂強者?強者就是力大無比的人、技高一籌的人、才思過人的人。誰不想做一名強者呢?
動物界當中,“山林之王”老虎就是用自己的實力證明自己是一個強者;在鳥類中,孔雀用自己的羽毛證明自己是特別美麗的。非常多的動物都是在各自的領域展現自己,從而證明自己是一個強者。
人類也是如此。很多人在自己的崗位成為領頭人,他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回答了這樣的一個問題。
強者就一定可以成功嗎?不一定。這是經曆過很多事情以後得出的結論。“山林之王”老虎也不是每一次都可以狩獵成功,孔雀也不會時時刻刻都能夠擁有一身美麗的羽毛。
有這樣一個故事。李某是一個娛樂公司的小歌手,因為自己身高的缺陷,他一直沒能成名,可是他一直都沒有放棄。有一天,他所在的城市裏舉辦了一場新歌手演唱比賽,李某就想利用這個機會使自己成功,但是當他去麵試時,麵試的人竟這樣對他說:“就你還想成名?小夥子,你先回家去好好照照鏡子吧!”
在別人的嘲笑聲中,李某被推到了門外。但是李某不服,而且他還特別生氣,臉上的表情從大晴天一下子到了陰天。他走到門口後停了下來,然後轉過頭來大聲地喊道:
“你們不要小看人!我怎麼了?我早晚能夠成為一個明星的,不信你們等著瞧吧。”李某的聲音特別大,但是在此路過的人看到李某都笑了,原因是他們還以為他是一個傻子。李某並沒有為大家的行為而感到生氣,然後他就昂首挺胸地離開了。
以前,像這樣的場麵李某不知道已經遇見多少次了,但是他卻從來沒放棄過,因為他對音樂有著執著的追求。奇跡終於出現了,當地一個著名的製作人看中了李某的才華,於是就跟他簽約了。不久以後,李某終於實現了他的夢想。
成功的人大都經曆了太多的風風雨雨,他們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們在許多失敗的打擊下,能不斷地更新自我、不斷地努力。
也有一直努力但最後仍未實現目標的人,他們也是成功者。知道鱷魚的人很多吧!這個“獵手”經常狩獵,可是失敗的次數很多,成功的次數比較少,有時甚至一年半載都得不到食物。它們卻能特別坦然地接受這一殘酷的事實。毫不沮喪,毫不氣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異乎尋常的平和心態養精蓄銳、勵精圖治。“抓住每一次機會,獵物遲早都是會來的。”它們在心中一直這樣地想,這樣地準備著。
生活中也有這樣一些人,雖然他們一時沒有成功,但卻從不放棄努力。他們要用自己的行動去證明:他們時時刻刻都在等待,他們是世界上最棒的人,他們是可以經受任何一種打擊的強者。
下麵是一個用爭氣而不是用生氣來打造自己輝煌人生的故事。
小明發明的幾項實用新型專利終於取得了專利權。
小明之所以有今天的作為,是緣於他堂姐的一句話:“你這輩子是沒出息的了。”在小明小的時候家裏就很窮,縱然他很有才華,仍然被人看不起。所以,高中畢業後他沒有繼續升學,而且出來打工,把掙來的錢搞發明創作、申請專利。現在,當他的好朋友向他祝賀時,說:“小明好樣的。”這時小明總是說:“你也是,相信自己,有才華就能出眾,當仁不讓莫低頭!別人如何看你不重要,自己看得起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你應該用爭氣來代替生氣,對人生來說,爭氣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如果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冷嘲熱諷時,你不應該生氣而應用爭氣來活出個樣子來給那些看不起你的人看!
真正的強者在得失上可以心平氣和,對大起大落心如鏡湖。
“爭氣”與“生氣”雖然隻是一個字的差別,內涵卻大不相同——爭氣是向上,生氣是傷身。
爭氣需要榮譽感、上進心和意誌力。爭氣需要鼓舞、支持和讚美。有一些人為爭氣求學,有一些人為爭氣學藝,有一些人為爭氣打拚事業。
爭氣並不是情緒的一種表現,而是對目標的一種追求。爭氣不是說有就有的,要靠努力才可以實現。爭氣值得喝彩,爭氣值得鼓勵,爭氣是值得學習的。
生氣往往是情緒的一種表現,傷己也傷人。生氣是有程度差別的,輕者瞪眼怒目,不歡而散;重者神暈身抖,蝕心傷身。在古代,昏君一怒為紅顏毀了江山,而現代同樣也有人意氣用事從而把自己的事業推向了失敗。
爭氣是一種積極的作為,生氣卻是一種消極的發泄。同樣一句話,有的人會因為這句話而受到激勵,然後奮發向上,成就一生。有的人卻因為這句話受到刺激,怒發衝冠,從而壞了正事。人要爭氣,不可以生氣。人有七情六欲,難免會有喜怒哀樂,忍一時海闊天空;人生起伏高低,難免有高潮低潮,爭口氣則時運濟濟。自己要爭一口氣,千萬不要生悶氣!
生活中有太多不值得我們去計較的小事,公平、完美、屈辱、顧慮、失去……麵對這一切,正是你的太過執著讓你失去了生活本應有的快樂與幸福,學會淡泊、學會忘記、學會放棄、學會不去計較、學會用爭氣代替生氣,這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超脫。生活中的每個人應該爭氣,而不是生氣。爭氣我們才能知道我們錯在哪兒,爭氣我們才能明白我們該怎樣做;而一旦我們生氣,而且常常生氣,那隻有埋怨,而於事無補。
化憤怒為力量
每一件不幸事件的背後都相對隱藏著更大利益的種子,我們要領會上帝的安排。
——拿破侖·希爾
在人際交往中,人們總會遭遇挫折和失敗,情緒的平衡因此也會受到破壞,假如把什麼都悶在心裏,久而久之難免會得憂鬱症。其實,合理宣泄能夠疏導你心中的怨氣,化憤怒為力量,能讓你盡快地走出陰影,輕鬆愉快地過好每一天。
每當你遭受不公的待遇時,心中的怒氣大有決堤之勢,這時,你不妨確立一個“假設敵”,把無限的不平之氣都發泄在它的身上。有一位王先生,平時性情非常急躁,一次受到領導的過火批評,憋了滿肚子火,欲以拳腳施以報複。他的一位老朋友將他拉至菜園,命其挖土。結果,他下意識地刨了一個大坑,爾後又填上,再刨,再填,如此反反複複,他的臉上終於雨過天晴。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在古老的西藏,有一個叫愛地巴的人,每當和人爭執的時候,就會以最快的速度跑回家去,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然後坐在田地邊喘氣。愛地巴工作非常勤勞、努力,土地也越來越廣,但是,不論房地有多大,隻要與人爭論生氣,他還是會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三圈。愛地巴為什麼每次生氣都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三圈?認識他的人心裏都會有這樣的疑惑,但不管怎麼問他,愛地巴也不願意說明。愛地巴很老了,他的房地也越來越廣,每當生氣時,他還是會拄著拐杖艱難地繞著土地和房子走,等他好不容易走完三圈,太陽都下山了。愛地巴獨自坐在田地邊喘氣,他的孫子在身邊懇求他:“阿公,你年紀已大,不能再像從前,一生氣就繞著土地跑啊!您可不可以告訴我這個秘密,為什麼您一生氣就要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上三圈呢?”愛地巴禁不起孫子的一再懇求,終於說出隱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他說道:“在我年輕時,每次和別人吵架、爭論、生氣,就會繞著房地跑三圈,邊跑邊想,我的房子這麼小,土地這麼小,我根本沒有時間、也沒有資格去跟人家生氣。一想到這裏,我的氣就消了。就這樣,我把所有的時間用來努力工作,才有了今天這樣大的房地。”
孫子又問:“阿公,我不明白,現在您年紀大了,又變成了附近最富有的人,為何還要繞著房地跑呢?”愛地巴笑著說:“因為我現在還是會生氣,生氣時繞著房地走三圈,邊走邊想,我的房子這麼大,土地這麼多,我又何必跟人計較?一想到這裏,我的氣就消了。”
在生活中,很多逆境稱不上不幸,隻有沒有能力應付突如其來的厄運才是最大的不幸。麵對厄運,你怎麼憤怒、消沉、自暴自棄都是無濟於事的。相反,如果你能化憤怒為力量,那麼,你就能成就大事,借厄運之機磨煉意誌,扭轉不利的局麵,成為生活的強者。
生活中總有煩惱,每天的繁忙周而複始,沒有人能夠逃避挫折和生氣。說到生氣,氣生得大一點就叫憤怒。有人甚至憤怒到找對方理論、打電話把對方痛罵一頓、立刻找人、警告脅迫對方,或者幹脆以拳頭暴力解決。有些人還會摔東西、捶牆、踢桌子、大吼大叫、暴跳如雷。由此,情緒的平衡完全遭到破壞。當然,假如把什麼都悶在心裏,久而久之難免會損害身體,影響工作,耽誤前程。
所以,當我們的情緒不平衡的時候,應該合理宣泄,疏導心中的怨氣,化憤怒為力量,使自己盡快走出陰影,輕鬆愉快地投入工作。但並不是人人都會合理宣泄情緒,因為並非人人都能做情緒的主人。在日常生活中,那種大吵大罵、大打出手,甚至一蹶不振的人便是明證。
傷心的事通常會傷害我們的健康。當一個人因生氣而情緒激動時,整個交感神經係統都開始運作了,造成瞳孔擴大、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等,甚至有人氣得咬牙切齒,全身發抖……人們在這種情況下非常容易意氣用事,最後害人害己,從而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
相反,假如你能及時反省一下自己為什麼要生氣,多半不會發展到無法控製自己的情緒的地步。譬如當有人嘀嘀咕咕、嘮嘮叨叨或惡意批評時,人們的忍耐力會比較差。再有,當一個人太累,很疲倦時,就會沒耐性,冒火發脾氣的幾率大增,通常會以咒罵來泄憤。我們是不是因此而生氣呢?當我們生氣時,要多想一下也許就好多了。
用微笑代替生氣
生氣的時候,開口前先數到十,如果非常憤怒,先數到一百。
——傑弗遜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總是喜歡對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情斤斤計較,有的甚至還會耿耿於懷。比如街坊鄰居做了一件不太合理的事,他們就不依不饒,爭爭吵吵,三日不停,四日不休,非要理個水落石出,評個是非曲直。可結果卻常常是是非曲直沒理清,反而自己氣得半死。這樣一來,不但傷了和氣,而且還有損自己的健康。像這樣為人處世的態度是不好的,更是不可取的。
美國醫學專家米勒進行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測試。他向150名有過心肌梗死病史的人和150名健康人提出同樣一個問題:“侍者不小心將咖啡濺你一身,電車上有人不小心踩了你一腳,你心愛的上衣突然被人撕破。在上述情形下,你會怎麼辦?”前150人中,大多數人的回答不是深感沮喪,就是異常憤怒,而健康人大都對此一笑了之。米勒由上麵的情況得出了結論:憤怒和緊張容易引起血管內壁收縮和破裂,而且最終還會導致心肌梗死或局部缺血。在出席美國心髒學會年會的時候,米勒就曾這樣呼籲他的同事們:給患者們多開一份“微笑”這一處方靈藥。
有一個強盜敲開了一家房門,拿著刀準備搶劫。開門的是位婦女,她看見強盜先是一驚,但馬上鎮定下來,微笑著說:“先生,你是來推銷刀的吧,請進來坐一坐吧,我給你倒杯水喝。”強盜被主人的熱情和微笑所感化了,於是他放棄了搶劫的念頭,並且從那以後還改邪歸正了。
在紛亂複雜的生活中,萬物都是瞬息萬變的,不可能事事都能夠盡美,不可能件件都很順心,不盡如人意的事時有發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對日常生活中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完全用不著大動肝火。從米勒建議開“微笑處方”,到女主人的一個微笑竟使強盜改邪歸正,不難看出,微笑有太大的魅力,太大的力量!微笑是豁達在臉上綻放的花朵,是寬容在眼裏迸發的深情,既能安慰對方因失誤而愧疚的心,還能夠讓對方對你心存感激,而且能夠得到對方的信任和尊重。同時,你自己也不會因為發怒而傷害到身體,能夠保持自己心態的平和寧靜,這樣不是兩全其美的好事嗎?
很多古羅馬人的手中總是拿著一種很特別的樽(古代飲器),當他們氣憤的時候就隨時把它打碎。聰明的日本人在事務所裏放個上司的泥塑,供下屬在下班以後敲打發泄。如果你現在沒有多餘的餐具,或者沒有多餘的泥塑,還可以通過其他一些方法來出氣。
自製力一直以來都很重要。那些處在比較顯赫地位的人在脈搏加快以前,他們會把要解決的問題暫時放一放,或者是先讓自己平靜一下。憤怒的時候很容易使人失去理智。有這樣一個例子,很能夠說明這個問題:古代的皮索恩是一個品德高尚、受人尊敬的軍事領袖。有一次,一個士兵偵察回來,沒能說清楚跟他一起去的另一個士兵的下落。皮索恩憤怒極了,當即決定處死這個士兵。就在這個士兵被帶到絞刑架前時,失蹤的士兵回來了。但是結果卻很出人意料:這個領袖因為羞愧更加暴怒,一下子處死了三個人。
第一個被處死的是沒說清楚情況的士兵——堅決執行下達的死刑令;
第二個被處死的是失蹤後回來的士兵——由於沒有及時歸來,造成第一個士兵被處死;
第三個被處死的是劊子手——因為他沒有執行命令。
沉默是一種對付憤怒的很好方法。在俄國的曆史上,有一位女皇叫葉卡捷琳娜·韋利卡婭,她就曾經不止一次采用這樣的方法。當她對某一個大臣產生憤怒情緒的時候,她便會急忙喝下一大口水,並且在房間裏麵走啊、走啊,直到她的憤怒化解了,直到她的氣憤被寬容代替再說。
所以,當你被什麼激怒了以後,先不要激動,一定要冷靜地、全方位地考慮一下那些衝突,也許,這時你就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其實我的這種憤怒是沒有任何根據的,我是沒什麼必要生氣的!
如果你正處在一種憤怒之中,或者是處於一種激動的心情之中,那麼你將會做出許多傻事。遇到這種情況,要神智清醒。即使是偽裝——也要微笑。因為微笑會創造奇跡。你剛咧開嘴,腦海裏立刻浮現出一些愉快的事,所有器官從準備戰鬥的狀態中獲得解決。感情是很有感染力的,我們一定要相信,憤怒會引來憤怒,而微笑則會回報微笑。
在憤怒的時候,我們可以試一試那些能讓我們聚精會神的動作,比如說咬緊嘴唇,舌頭緩慢沿上齶做切線移動5~6次,然後默默數到10,之後再做幾個深呼吸。像這樣反複幾次就可以擺脫憤怒了。
適可而止
隨著智慧的深邃,我們會變得更寬容。
——斯塔爾夫人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怒有時候也是有必要的,不過一定要學會恰當地發怒。
有這樣一個故事。據說,托斯卡尼尼的脾氣很大,經常會為了一點點小毛病而暴跳咆哮,有時候甚至把樂譜丟進垃圾桶。
有一次,他在指揮樂團演奏一位意大利作曲家的新作時,樂隊表現得不是很好。這使得托斯卡尼尼氣得暴跳如雷,臉孔漲得通紅,舉起樂譜就要扔出去。
但是,托斯卡尼尼舉起的手,又緩緩放下了。因為他知道那是全美國唯一的一份“總譜”,假如被損毀了,麻煩就大了。關鍵時刻,托斯卡尼尼理智地把樂譜好好地放回譜架,再接著繼續咆哮。
看了這個故事,你明白了嗎?托斯卡尼尼真是在發怒嗎?還是以“理性的怒”作了“表示”?
其實,在生活中,是否能夠恰當地發怒,取決於你對情境的正確判斷和明了自己發怒要達到的目的,然後判斷發怒是不是達到目的的最好方法,最後決定采取什麼樣的應對方式。
下麵所述四個實例,提供了四種不同情境下的處理方法,你可以替換不同的例子加以練習。
第一種情況:有人故意侵犯和傷害你的、他人的、工作的、社會的利益。例如:同事剽竊你的設計方案,並交給上司。
是否發怒:以恰當的發怒警告對方。
發怒的目的:給對方以警告或懲罰,捍衛自己的權利。
恰當的表達:可以用指責的方式。如:“你這樣做太不道德了。”要求他當麵道歉。
不當的表達:謾罵。如:“你這個混蛋,下次再敢,我要了你的命。”
第二種情況:有人無意侵犯和傷害了你的、他人的、工作的、社會的利益。例如:裁縫做的衣服你不滿意。
是否發怒:可以表達不滿,具體指出問題所在,不應進行道德上的譴責。
發怒的目的:防止以後類似情況的發生,爭取挽回損失。
恰當的表達:“這個地方我確實很不滿意,請修改一下。”
不當的表達:“你是幹嘛吃的?怎麼這麼笨?關門算了。”
判斷有意或無意,很多時候是不容易的,所以你必須設法了解到對方的真實想法,這既需要你能從對方的角度和價值觀去思考問題,也需要很高的溝通技巧。
第三種情況:遇到了“倒黴”的事。例如:赴約時遇上塞車。
是否發怒:因發怒不能改變現實,無需發怒。
處理方法:想想是否可以采取挽救措施(可以馬上打電話)以及此事給自己的教訓(以後適當考慮塞車的可能性)。如果損失較大,設法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把事情忘掉。
第四種情況:被別人誤解。例如:你考試成績不好,父母說你不努力。
是否發怒:可以表達自己的感受。但父母的意圖是好的,不應用過激的語言。
發怒的目的:澄清事實,增加相互了解。
恰當的做法:“你們這樣說,我很難過,我感到你們不信任我。我真的很努力,最近每天學習時間都很長,但我實在是有些困難。”
不當的做法:“你們從來就看不起我,不如把我趕出家門算了。”
相信看完這篇文章,你會對合理憤怒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但願你也能夠學會恰當地發怒。
恰當地發怒,對現代職業女性更為重要。
現代社會裏,很多職業女性都有過這樣經曆:在辦公室裏,資曆不如自己、業績不如自己的同事紛紛得到升級,而自己被委以最沒有人願意幹的工作,卻得不到應得的報償。
這時的你在工作中就應該學會恰當地發怒,用努力壓抑越來越多的憤怒,這樣時間一長,自己肯定會有好人緣,而且上司最終也會看到你的成績。
如果你不會恰當地發怒,當有一天這種長期積累的憤怒終於化作怨哀,化作一股自憐自歎時,別人就會遠離你漠視你。這也正是你沒有恰當地抑製或發泄憤怒所引起的反效果。
為什麼你沒有恰當地發怒?一旦形成弱者形象,任你再用不停投訴不斷呐喊的方式也無人響應!其原因就在於你處理憤怒的方式不對。我們之所以憤怒,是因為權利被人侵犯,需要被人忽視。但是大部分女性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以為憤怒會令我們失去儀態、令我們醜陋。於是,做受傷的女人易,做恰當地發怒的女人難。
那麼,怎樣才能妥善地表示憤怒呢?
首先,應發怒時要發怒。別讓他人從一開始就忽視你的存在,一旦你覺得待遇不公平就應告訴對方你的想法。應發怒時不發怒,怒氣會慢慢積累成一股侵蝕人的毒氣,百忍絕不是金,隻會讓你變得窩囊。
其次,要學會理智地與憤怒共舞。這也是一種修身和與人相處的藝術。知易行難,尤其在情緒高潮時,如何運用自己的理智?而且過於理智又有可能造成壓抑自己的反效果。這裏,建議你在感覺自己要發怒時忍上五分鍾,想好自己是否需要借這個機會發泄怒火,該表達哪些意願,為自己的這份憤怒理出幾條恰當的理由,以免無的放矢,盲目去得罪人。適度地抑製,並權衡一下發怒後的結果,做到生氣而仍然理智、不引火燒身,是明智女人最切實際的做法。
有原則地發怒
正確的信念引導正確的行動,正確的行動導致成功,生活就是這麼簡單。
——奧裏森·馬登
曾見過兩個成年人在街頭打架的場麵:他們倆互相廝打在一起,很快,兩塊斷了表帶的手表和幾粒衣服扣子相繼滾落在地上。
在餐館裏,兩個人由於一句話說得不投機便大打出手,其中一個人狠狠地給另外一個人一拳,那人便倒在了椅子上。這時,聽見椅子哢嚓一聲,斷成了兩截。
現在,當你盯著自己的手表和椅子時,是否會這樣想:“這手表看起來也夠結實的,在玩的時候,無論怎麼不在意,它都不會掉;還有椅子,一個大胖子坐上去都不會壞,可為什麼在打架的時候,它們就那麼不禁用?”
最後的答案是:原來,這些用品都是為那些理性的人做的。再結實的東西,隻要碰到不理性的使用,都會變得脆弱無比,禁不起折騰。問題是,人畢竟是人,是人就有情緒,一旦因某事而產生了情緒,發怒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挪威首都的維格蘭雕刻公園裏,數百尊雄偉壯觀的雕塑佇立在中央甬道的兩側。公園的中心點是那聳入天際的名作——“生命之柱”。其中有一個不過三尺高的小銅像。那是一個跺腳捶胸、嚎啕大哭的娃娃,是公園裏著名的“怒嬰像”。
孩子高舉著雙手,抬起一隻腳,仿佛正要狠狠地踢下去。盡管那隻是個銅像,但卻非常生動,好像能聽到他的聲音、感覺到他的顫抖。
他明明是在發怒,為什麼還那麼可愛呢?
或許由於他隻是一個小娃娃吧!隻是被激起了本能,點燃了人類最原始的怒火。
電影《活著》中,葛優在片中飾演的敗家子,把全部家產都輸光了。債主找上門,要敗家子的老父簽字,把房子讓出來抵債。敗家子的老父非常平靜地看著借據說道:“本來嘛!欠債還錢。”然後冷靜地簽了字,把偌大的產業讓給了債主。在一切事情辦妥之後,老人在轉身的瞬間臉色突然大變,渾身顫抖地追打自己的不孝子。
電影中的老人動了怒。他是在該發怒時動怒的,並且控製住自己,沒有當著外人的麵發怒。老人的那種克製與冷靜,讓人感覺到了理智的威力。
隻可惜,在這個世上,能有幾個人可以把發怒的原則、對象和時間,分得如此清楚?
洛克菲勒刺激律師憤怒
不管是平凡的人還是偉大的人,都應該學會有原則地發怒。
有一次,洛克菲勒在某案件中受審時,因為在麵對對方激情的詢問時持平和的態度和做不動聲色的答複,使他贏得了這場官司。那個質問的律師在態度上似乎明顯地懷著惡意,如果洛克菲勒也發怒,本來也是人之常情,不過他太聰明了,沒有那樣魯莽,而是有原則地發了怒。
“洛克菲勒先生,我要你把某日我寫給你的那封信拿出來!”那律師用一種很粗暴的聲音說。這封信是質問關於美孚石油公司的許多事情,而這些事件那個律師在法律上並無權利去質問。
“克菲勒先生,這封信是你接的嗎?”法官問。
“我想是的,法官。”
“你回那封信了嗎?”
“我想沒有。”然後他又拿了許多別的信出來也照樣宣讀了。
“洛克菲勒先生,你說這些信件都是你接的嗎?”
“我想是的,法官。”
“你說你沒有回複那些信嗎?”
“我想我沒有,法官。”
“你為何不回複那些信呢?你認識我,不是嗎?”那律師問。
“啊,當然,我從前是認識你的!”洛克菲勒答複的這句話如此之明顯,以致那律師氣得差不多要發狂了。全庭寂靜得毫無聲息,而洛克菲勒坐在那裏絲毫不移動一下。
不要因為別人發怒你便怒不可遏,要知道那正是你應當冷靜的時候。芝加哥第一國家銀行董事會會長維特摩亞說:“如果某人發怒,我總覺得對於我自己的地位反而有幫助。”如果你想要發怒的時候,便先想想這種爆發會產生什麼影響。如果你曉得發怒必定會有損於你自己的利益,那麼最好約束你自己。無論這種自製是怎樣的吃力。如此說來,一個人永遠都不可發怒嗎?這也不然。有許多人就是對於這一點想錯了。他們舉出許多例子來說明發怒是不好的,於是下結論以為一個人永遠都不可發怒。這是錯誤的。那是因為我們容易誤用憤怒,並不是我們就因此而永遠不發怒。所以,發怒應視時機,憤怒在人生中有一種很高的價值,用得得當就是很好的東西。
熱烈的情緒是包含著能力的。鐵路大王喜爾先生就是一例。當他發怒的時候,一切的人都要躲避。他忍受不了那些無能的人;庸碌之徒必須躲開他。對於無能的人,包括懶惰的、無頭腦的、特別是不可信任的,他的憤怒時常發出來。這些人在他發怒之前都各自趕緊躲避,於是他便安靜下來。他對於努力的人,非常溫和親近;他們總遇不著他那憤怒的狂風,總不會聽見他說一句粗語。
當你發怒的時候,要記著這個原則:你是要做一件有目的的事。不可壓製一切行為,因為壓迫反而增加緊張,會令人受不了的。你要是做一件事,那麼這件事就必須要有價值。約束憤怒並不是壓迫憤怒,而是把憤怒導引為一種行動,以增進自己的事業。
以理性代替衝動
極少數人有理智,多數人有眼睛。
——查爾斯·丘吉爾
衝動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來自潛意識的壓抑,有時候因某些事情招惹了自己,一時的生氣就會引起一時的衝動;另一類就是來自“神聖內我”,即無意識的智能及知識。現代人對衝動存在著許多的誤解,他們大多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及“人有邪惡的天性”等觀點出發,因此,來自內心的衝動被認為是違反理性、造成動亂或破壞人際和諧及社會秩序的根源。我們也常在社會新聞中看到這類消息:某人一時衝動,犯下大錯,等恢複理智時為時已晚。
一般而言,理性思考是很好的習慣,能夠幫助我們評估一些現實情況,采取一個有組織、有效率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但是當理性運用過度,讓人變得顧慮太多、內心充斥著害怕失敗的恐懼以及失去自信、舉棋不定時,理性會反過頭來壓抑我們內心情感的表達,令我們覺得不好意思,害怕被嘲笑、被拒絕。
此時,理性就應對表達情感的衝動讓步。說出你現在內心的感受,隻要你是出於善意、真誠及真實,就算被拒絕、被嘲笑又如何?至少你勇敢地表達過。你一定得樹立這樣的人生觀,不然等你年老時,再想想你度過的一生,肯定會給自己留下許許多多的遺憾和懊悔。
理性還會時常壓抑住你內心想與人溝通的那種衝動。
當我們感覺自身和別人存在著誤解,或別人不顧你的感受,一再侵犯你的個人界限、令你感覺不舒服的時候,此時你的內心升起一股想和對方溝通的衝動,你會希望說清楚、講明白,想去澄清誤會,告訴對方事實並非如此。
但是,此時你的理性又開始說話了:“怎麼!他要誤會你就讓他誤會去,我可不想再去向他解釋些什麼,何況解釋也沒什麼用。”另外,你或許是個害怕破壞表麵和諧、害怕引起衝突、不願表達自身真實感受、怕得罪別人的老好人。表麵上看起來大家都是和和氣氣的,什麼事當麵都不講,其實你氣得要死,恨得咬牙。
這樣,你的理性強壓下你想與人溝通的衝動,於是你們之間的誤解及鴻溝愈加擴大。如此不斷累積,最後遭遇的是“溝通已成絕望”的無底深淵。隨著問題的愈來愈大,事情變得愈來愈令人不可忍受。此時,想溝通的衝動終於透過層層的壓抑,慢慢地轉成了想要打人、罵人,甚至想要開車撞人、拿刀砍人的衝動。
賽斯在《個人與群體事件的本質》這本書中提到,人們預期自己的動機會是自私的,因為大家都這麼說,而當碰到與自己不友善的動機時,甚至可能會聊以為慰,至少有一點,那就是自己還是正常的。這是一個多麼可悲的扭曲現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