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尋找和陌生人的共同點法則(3 / 3)

眼神呆滯,唇皮泛白,便可明白他對於當前的問題惶恐萬狀,盡管口中說不要緊,他雖未絕望,也的確還在想辦法,但卻一點也想不出所以然來。你不必再多問,應該退去考慮應付辦法,如果你已有辦法,應該向他提出,並表示有幾成把握。

眼神似在發火,便可明白他此刻是怒火中燒,意氣極盛,如果不打算與他決裂,應該表示可以妥協,速謀轉機。否則,再逼緊一步,勢必引起正麵的劇烈衝突了。

眼神恬靜,麵有笑意,你可明白他對於某事非常滿意。你要討他的歡喜,不妨多說幾句恭維話,你要有所求,這也是個好機會,相信一定比平時更容易滿足你的希望。

眼神四射,神不守舍,便可明白他對於你的話已經感到厭倦,再說下去必無效果,你如果不趕緊告一段落,或乘機告退,或者尋找新話題,談談他所願聽的事。

眼神凝定,便可明白他認為你的話有一聽的必要,應該照你預定的計劃,婉轉陳說,隻要你的見解不差,你的辦法可行,他必然是樂於接受的。

他眼神下垂,連頭都向下傾了,便可明白他是心有重憂,萬分苦痛。你不要向他說得意事,那反而會加重他的苦痛,你也不要向他說苦痛事,因為同病相憐越發難忍,你隻好說些安慰的話,並且從速告退,多說也是無趣的。

眼神上揚,便可明白他是不屑聽你的話,無論你的理由如何充分,你的說法如何巧妙,還是不會有高明的結果,不如奚然而止,退而求接近之道。

總之,眼神有散有聚,有動有靜,有流有凝,有陰沉,有呆滯,有下垂,有上揚,仔細參悟之後,必可發現人情畢露。

4、7±2法則,步步深入

一、7±2法則是什麼

在19世紀中葉,由愛爾蘭哲學家威廉?漢密爾頓觀察到的。他發現,如果將一把子彈撒在地板上,人們很難一下子觀察到超過7顆子彈。1887年,雅各布斯通過實驗發現,對於無序的數字,被試能夠回憶出的最大數量約為7個。發現遺忘曲線的愛賓浩斯也發現,人在閱讀一次後,可記住約7個字母。這個神奇的“7”引起許多心理學家的研究興趣,從20世紀50年代起,心理學家用字母、音節、字詞等各種不同的材料進行過類似的實驗,所得結果都約是“7”。

1956年,美國心理學家米勒(George A. Miller)教授發表了一篇重要的論文《神奇的數字7加減2:我們加工信息能力的某些限製》,明確提出短時記憶的容量為7±2,即一般為7並在5到9之間波動。這就是神奇的7±2效應。

但是實驗中采用的材料都是無序的、隨機的,如果是熟悉的字詞或數字,這樣短時記憶還隻能容納“7”個嗎?例如“c-o-o-p-e-r-a-t-i-o-n”,這個字母序列已經有11個字母,如果學過英語的人聽到這個序列很快就能明白這是個詞,意思是“合作”,並能很好地回憶出來,這不是違背了短時記憶的“7±2”效應了嗎?不是的,這恰恰是神奇“7±2”存在的另一個奇特的現象。因為短時記憶中的信息單位“組塊”本身具有神奇的彈性,一個字母是一個組塊,一個由多個字母組成的字詞也是一個組塊,甚至可以通過一些方法把小一些的單位聯合成為熟悉的、較大的單位,而且對知識的熟悉程度還會對它產生影響。例如“認知心理學”5個字對於不懂心理學的人來說是5個組塊;對稍懂心理學的人來說是兩個組塊(認知、心理學);而對專業心理學學生、心理學家來說這5個字就隻有一個組塊。但不論人們儲存的組塊是什麼,短時記憶的容量為7±2個組塊。

這個神奇的7±2,不僅給我們打開了認識記憶的窗戶讓我們了解了短時記憶的限製,還給我們指出了提高記憶力的好辦法。

讓著名的長跑運動員S.F.給我們做個範例,他可以一下子記住84個數字!這都是因為S.F.經過煆煉,發現了一個對他非常有效的組合數字的方法!他根據自己職業特點,注意到了很多的隨機數字能被組織成不同距離的賽跑時間,於是產生了讓人驚歎的神奇紀錄。例如,他將數字序列3、4、9、2、5、6、1、4、9、3、5重新編碼為3:49。2,接近一英裏賽跑記錄;56:14,10英裏時間;9:35,對2英裏的距離而言時間有點長。

也就是說,如果能找到一些辦法將大量可用的信息組成少量的組塊,自己記憶的廣度將會大大增加;通過專門訓練,人的短時記憶容量可以擴大。就像S.F.一樣,你也可以根據信息對你個人的意義對它進行組織(例如,將電話號碼與親戚朋友的生日相聯係);或者還可以采用一種節奏模式或者時間模式來對項目進行簡單的組織,例如我們記憶和機號碼時往往會采用3個或者4個一組來記憶,1369停頓,再繼續下麵的號碼。不僅如此,節奏模式還對評議有著很好的組織作用,有一個學音樂的人,他把與別人的談話當作了一種節奏,按照這種節奏來理解別人的意思,成為一個非常優秀的推銷員。或者還把記憶任務賦予意義,例如“7-4-7”記作“波音747客機”,或將“7-14-4”記作“電話查號台”,以便在短時記憶中很好地處理信息。

這些方法對你有用嗎?再加有過之而無不及頭看“記憶超群”,是否已經不再是什麼神話?對,隻要你有好的記憶方法!倫敦學院大學的馬格裏(Eleanor Maguire)教授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他與同事對普通人和那些被倫敦世界記憶錦標賽列入記憶力最強的人進行了比較。除了具有更強的記憶能力,采用了符合自己的記憶方法,記憶超群者在語言和非語言的綜合測試中與普通人沒有差別;磁共振成像技術(MRI)測試也表明,他們的大腦結構與常人沒有明顯差異。

二、7±2法則的神奇作用

1.名人成功示範:無表情的麵孔,呆板的語言表達能力,沒有哪一點能表明他具有總統的素質和才幹——這就是俄羅斯總統普京當選後給人們的印象。但出人預料的是,普京在很短時間內就用自己的行動改變了人們的看法。他以鐵腕政策對付車臣匪徒,提高了自己的威望;尤其重要的是,他很會和各種人打交道,沒有明顯的意識形態,辦事務實,從而贏得了各派的支持。他經常走出去跟普通人打交道,比如,穿柔道服摔跤,穿海員服出海,穿滑雪服滑雪,更讓人驚訝的是,他還親自駕駛戰鬥機上天。他的口才也有了很大提高,在許多場合,他的幽默常常引人捧腹大笑,而在另一些場合,他的言語則顯得很犀利。漸漸地,很多人開始喜歡上這位生動的總統。

普京之所以成功贏得俄羅斯民眾的心,關鍵在於他改變了自己呆板無趣的形象,將自己包裝得生動、親切。正陷在人際泥潭中的你當然可以效仿普京的做法,讓自己從裏到外都變得更生動起來。

2.普通人成功範例:小明有一個苦惱,他總是抱怨自己的背誦能力很差,往往一大篇詩詞會越背越亂,後來不但前後左右都搞不清楚,而且還會把不相幹的兩首詩拚湊起來,前頭是唐詩,後麵接宋詞,簡直是一團糟。

張老師班裏的同學可沒有小明那麼苦惱,張老師的課總是妙趣橫生,課後學生總是能清晰地記住並理解所有的內容,寫作業也不再是苦差事。

細心觀察,其實都是短時記憶的容量作為“看不見的手”來導演的好戲。小明的問題就是一下子把記憶的電力開得太足了,後果隻能越背越亂。而張老師在課堂內容編排上深諳其道,他早已摸清了自己學生的先前知識,於是每堂課都保證給學生的新內容不超過7個。就這樣,不管是學習課文還是呈現幻燈片,張老師給學生的學習任務都不超過7個,於是學生學得容易,學得有意義。

從上述兩個實例可以看出,語言的條理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對信息塊的組織能力。“信息塊”是我們不熟悉的、較小的信息單元(如字母)組合起來形成我們熟悉的、具有意義的較大的信息單元。每個信息塊中的容量是不同的,心理學家默克多在1961年時,用實驗驗證了這一點。

他準備了三組試聽材料:第一組是普通的三個英文字母,如PTK;第二組是由三個英文字母組成的單詞,如HAT(帽子);第三組是三個英文單詞,如EAR(耳朵)——MAN(男人)——BED(床),然後讓試聽人員回憶。

結果發現:第二組的回憶成績要明顯好於其他兩組。第一組和第三組被試的回憶成績差不多,而原因在於:第二組被試記憶的隻是一個信息塊,而第一組和第三組被試記憶的都是三個信息塊。

由於人的知識經驗不同,對同一材料組成的信息塊的歸結、定位也可能不同。比如,“產品項目管理”,對於剛識字的小學生來說,它可能是6個信息塊,每個字是一個信息塊;對於一般的成人來講,它可能是兩個信息塊,“人力資源”和“管理”;對於從事管理等相關職業的人來說,它僅僅是1個信息塊,專有名詞“產品項目管理”。

這個規律被發現後不久,著名心理學家米勒又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關於數字廣度的研究中,讓被試者聽到的數字是“2、7、8、3、6、5、9”順序呈現的七個數字,幾乎所有的被試者都可以準確無誤地把它們按照這一順序複述出來。但是當複述的數字增加到七個以上時,被試複述出來的數字並沒有超過七個。

通過一係列實驗的驗證,米勒在1956年發表了著名的論文《神奇的數字7±2:我們信息加工能力的限製》,米勒認為:大腦在短期的記憶中很難一次接納7個以上的“信息塊”,這是對人類能力的研究得到的結果。

三、如何運用7±2法則

這個7±2法則告訴我們一個規律:在與陌生人打交道談話的時候,你要盡力將自己話語中的信息塊控製在7±2的範圍內。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1.如果你想要在一席簡短的談話中傳遞很多信息給對方,又想用最少的信息塊,那麼請參考我們的意見,對你說話的方式做一些調整:力求構造最大的信息塊。通過7±2法則,我們了解到人類對信息塊的接受能力在7±2個的範圍裏,要減少信息塊那你就必須把更多的信息放在一個塊裏。

最重要的信息塊放在最前麵。你必須把最重要的信息塊放在最前麵,給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雖然7±2法則表示人能記下7個左右的信息塊,但在社交場合中有很多幹擾因素存在,比如。噪音幹擾,對方的狀態並不是那麼投入等,導致他們隻能記住兩三個信息塊。

信息塊的輸出不要超過7個。將自己話語中的信息塊放在7個以下,這樣會讓對方的記憶更加有效。因為簡單的、有條理的東西才更容易被別人記住,雖然我們的極限是9個信息塊,但請你不要挑戰對方的極限。

掌握了構造信息塊和輸出信息塊的技巧後,並不代表我們的話語就能有條理了,這隻是理論上的技巧,是一種規則,但最重要的技巧還是如何將自己訓練成一個言談有條理的人。

2.提高語言條理性。

如果你說話沒有條理性,你則要注意以下的禁忌,並盡量按照我們提供的技巧來訓練自己的條理性,給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病句說不得,有些人認為口語不是正式作文便可以隨便說,以致病句頻出。我們先來看一段話:

人要善於找出自己的缺點,如果原來的我沒有這方麵的意識的話,那麼今後,將來就要注意。表達清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關係著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雖然現在隻是有人說我表達不清楚而已,或許真正的原因並不是我,但是無論怎麼樣,都應該找一下自己的原因,不能不把事情當作事情。

他其實是想表達一個意思,那就是:有人指出了他說話條理不清,不管是不是真的,我都必須反省一下,畢竟,在人際交往中,說話的條理性很重要。這樣的說話方式會讓對方覺得他的思維很淩亂,而且缺乏自信。所以,在說話時,一定要注意語法,不說病句。

表明你的觀點,前提是分清要點。不要和別人談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適當的寒暄問候完,你必須要表明你的觀點,不要東拉西扯,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情緒中。

3.三思而後說。

沒經過思想貿然說話有時候會影響條理和邏輯,因此,開口前要稍微想一想。把握非語言因素。聲線可略微低沉,語速要適當放慢。可以有適當手勢,但不要過多,以免分散對方的注意力。

4.多聽名人演講。

有時間多聽聽名人演講,可以潛移默化地改變你的說話條理。有條理性的說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掌握以上的技巧,你的語言將不再貧乏無趣。

5.讓自己變得生動起來。

相對枯燥無趣的人,任何人都會喜歡生動有趣的人。生動的肢體語言和生動的話語,都是打動陌生人的“最佳武器”。因此,你需要通過掌握各種技巧,讓自己成為一個生動的人。

我們總能在電視電影裏看王子被灰姑娘所吸引的片段,究其原因,就是灰姑娘比貴族小姐們要生動有趣。生動,我們從詞麵上可以理解為有活力,有感染力。事實上,這個詞語一點也不抽象,因為一看到它,你總會想起一些人的麵孔,想起他們熱情洋溢的笑容,幽默風趣的話語。

生動雖然隻是一個小小的細節,但它卻是調節人際關係無往不利的潤滑劑。仔細想一下,當你和一群陌生人打交道時,那些生動的人是不是會更容易被你記住,而且你也會更喜歡他們?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是因為情緒效應在起作用,二則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對生動的信息加工得比較快,因此容易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