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細節是談話的美麗裝點——“形”心不離(1 / 3)

《史記》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6833642850618444808,695912273067116444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0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0,\"start_container_index\":20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6},\"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0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9,\"start_container_index\":20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5},\"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0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0,\"start_container_index\":20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6},\"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0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9,\"start_container_index\":20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5},\"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1、尊重是一種品格——學會尊重對方

一、人是需要尊重的

人心靈的天平,是相互尊重。人們都喜歡獲得尊重。一個人尊重別人,內強素質,外樹形象,才能獲得外界對他的尊重。學會尊重別人,就是強調要樹立平等意識。如果說,被人尊重是做人的一種權利和需要,那麼尊重別人,則是一種美德,一種文明。尊重別人,並不是失去自己,而是開放自己、尊重自己,是通過尊重他人來贏得他人的尊重。養生學講到人若長壽,要做到三個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體自身的和諧、人與社會與他人的和諧。人與社會與他人的和諧,說到底,就是人對他人要尊重。隻有相互尊重,才能夠談得上和諧。

尊重別人,包括尊重周圍的一切人,諸如自己的上級、同事、戰友、部屬,以及親戚朋友等與自己有關的所有人。學會尊重別人,還要尊重集體,尊重社會,自覺地遵規守矩,不因自己的言行不當而妨礙他人。尊重集體、尊重社會的基本要求就是遵守規則,維護權利,承擔責任。隻有學會了時時處處尊重別人,才能時時處處保證自己的言行不越軌、不逾矩,做一個受他人尊重的文明之士。

現實生活中,一些人不注意尊重別人。主要表現有:

一是居高臨下。有的總是以“領導”、“老師”自居,居高臨下教訓人。似乎領導、老師就掌握真理,領導、老師總是對的。與部屬、學生談話,動輒就是你要注意一、二、三、四,我講你聽,盛氣淩人。

二是言行不一。理論認知與實際踐行不一致,講道理時比誰都講得好聽,做起來卻大打折扣,人前人後兩副麵孔,表態與心態不一致,會上講真理,會下講歪理。

三是不講感情。曉之以理頭頭是道,動之以情卻做不到,對人對事幹巴巴、冷冰冰,原則來原則去,不講情感,不顧客觀效果,不會以人為本。

在網上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個位商人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鉛筆推銷員,頓生一股憐憫之情。他不假思索地將10元錢塞到賣鉛筆人的手中,然後頭也不回地走開了。走了沒幾步,他忽然覺得這樣做不妥,於是連忙返回來,並抱歉地解釋說自己忘了取筆,希望不要介意。最後,他鄭重其事地說:“你和我一樣,都是商人。”

一年之後,在一個商貿雲集、熱烈隆重的社交場合,一位西裝革履、風度翩翩的推銷商迎上這位商人,不無感激地自我介紹道:“您可能早已忘記我了,而我也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遠不會忘記您。您就是那位重新給了我自尊和自信的人。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推銷鉛筆的乞丐,直到您親口對我說,我和您一樣都是商人。”

商人沒有因為自己的富有而瞧不起那位衣衫襤褸的窮推銷商,他很尊重這位推銷商,“你和我一樣,都是商人。”沒想到商人這麼一句簡簡單單的話,竟使一個自卑的人頓然樹立起了自尊,使一個處境窘迫的人重新找回了自信。正是有了這種自尊與自信,才使他看到了自己的價值和優勢,終於通過努力獲得了成功。不難想象,倘若當初沒有商人那麼一句尊重鼓勵的話,縱然給他幾千元也無濟於事,斷不會出現從自認乞丐到自信自強的巨變。這就是尊重,這就是尊重的力量!

二、如何尊重對方

1.在態度上尊重別人。比如老師講課、發言、他人談話時,我們要注意傾聽。

2.在禮儀上尊重別人。中學生如果蓬頭垢麵,不僅有損自己的形象,也是對老師、的不尊重。站著和別人交談時,不要用腳連連打地;與老師、長輩交談時,勿蹺“二郎腿”。

3.守時也是一種尊重。和約好聚會,就應當準時赴約;老師安排活動更應當準時參加。

4.尊重別人要注意場合。別人辦喜事,就別說不吉利的話;人家辦喪事,就不要興高采烈。還比如:沒考好,就不要大談特談自己考得如何如何好。

5.隻有在心理上有尊重別人的想法,才可能做出尊重別人的行動。請記住:“每個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不因自己家境好成績好就自倨、自傲而輕視他人。

6.尊重他人要學會“見什麼人說什麼話”,也就是要了解對方的年齡、身份、語言習慣等。假如對方是位年長者,在稱呼上要禮貌,在語氣上要委婉,在語速上要舒緩,在話題上要“投其所好”。

7.尊重他人還要注意打招呼時不要“喂喂……”不停,或者叫綽號,因為對方肯定“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交談時不談對方不願講的話題,不揭對方的傷疤等。

其實,尊重別人就是在尊重自己。如果你懂得尊重自己,那麼也要學會尊重別人,這樣你的人際關係才能達到最和諧的境界。

2、保持謙遜,摒棄虛榮心理

一、保持謙遜,摒棄虛榮心理

牛頓說過:他隻不過是一個在大海邊拾到幾隻貝殼的孩子,而真理的大海他還未曾接觸。英國小說家詹姆斯?巴利的話最為中肯:“生活,即是不斷地學習謙遜。”中古時期的宗教家康庇斯曾說:“對成功不引以為意的謙虛者,非常了不起。”這句話是至理名言。勝不驕,敗不餒的確不凡。康庇斯強調每分每秒都要積極地生活,予己快樂,並與他人分享。

謙遜並非自我否定,它是自我肯定,信任我們為人的正直與尊嚴。謙遜是成功與失敗的融合。我們對於過去的失敗有所警惕,對於現在的成功有所感念。我們不能讓成敗支配自己。謙遜具有平衡作用,不讓我們超於自己,也不讓我們劣於自己,也不是讓我們高人一等或屈居人下。謙遜即是寧靜,使我們不致受往日失敗的拖累,也不致因今日的成功而囂張。謙遜是情緒的調節器,使我們保持自我本色,保持青春常駐。

托馬斯?傑斐遜(1743~1826年)是美國第3任總統。1785年他曾擔任駐法大使。一天,他去法國外長的公寓拜訪。

“您代替了富蘭克林先生?”外長問。

“是接替他,沒有人能夠代替得了他。”傑斐遜回答說。

傑斐遜的謙遜給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謙遜的目的,並不在使我們覺得自己的渺小,而是以我們的權力來了解自己以及對於宇宙的貢獻。除了傑斐遜,愛因斯坦和甘地等這些偉人,都是謙遜為懷者。當然他們並不自卑,他們對自己的知識,服務人群的目標,使世界更趨美好的欲望,都充滿了自信心。

二、謙遜的八種成分

我們平常多談到謙虛或虛心,但究竟什麼是謙虛或虛心呢?絕大多數人可能並沒有深思過。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實際上,也沒有無緣無故的謙虛,謙虛都是有具體場合的,更準確講,是有具體對象的謙虛與自信貌似對立,實則統一,一體兩麵,看似虛幻的謙虛其實也有自己的組成成分:

1.誠懇:誠以待己,誠以待人。

2.了解:了解自己所需,了解他人所需。

3.知識:習知自我的本色,不必模仿他人。

4.能力:擴張聆聽與學習的能力。

5.正直:建立自我的內在價值感,忠於這份感覺。

6.滿足:經由了解建立心靈的平和,不需小題大做。

7.渴望:尋求新境界、新目標、新成功,並且付諸實行。

8.成熟:成熟是彩虹盡端的黃金。你能因成熟而了解謙遜,因謙遜而獲得成功。

從上述結論可以看到,謙虛屬於退為進,屬於“不為小利,必有大謀”之類,是更自信的表現。

三、不要認為自己很有學問——學會謙虛

學識豐富的人,由於對知識過於自信,多半不容易接受別人的意見。知識要豐富,態度要謙虛。不僅如此,他們往往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判斷,或擅自做決定。一旦這麼做,將會導致什麼後果呢?對!被壓製的人,會覺得受到侮辱、傷害,而不會心甘情願地聽從。他們可能會憤怒、反抗。更嚴重的,也許會訴諸法律。

謙遜需要時間來培育,但這是值得的,因為它是快樂的泉源。或許,真正的智慧總是與謙虛相連,真正的哲人必然像大海一樣寬厚。一個人隻有了解得越多。他才會認識到自己知道得越少。這是一條人類認識的規律。一個學生認為自己已“學有所成”,去向老師辭行,這位老師深知這位學生的底細,看著這位“學有所成”的學生,這位先生慨然道:“事實上,我自己才剛剛入門。”半桶水蕩得很,一桶水倒不蕩。淺薄的人總以為上天下地無所不知,而富有智慧的哲人才深感學海無涯,惟勤是路。

知識恰似懷表,隻要悄悄地放在口袋裏就好,沒有必要為了炫耀而從口袋中取出來,也不必主動告訴別人時間。若有人問你時間,隻要回答那個時間即可,因為你並不是時間的守護者,所以假如別人不問,也不必主動告知。學問,好似不可缺少的有用裝飾品。如果你身上少了這樣東西,想必會覺得很丟臉。不過,為了避免犯下前述的過錯而招致誹謗,則必須十分謹慎,也就是要學會謙虛。

謙虛的相反詞是浮誇和虛榮。浮誇和虛榮腐蝕人性,但幾乎沒有人逃過它們的誘惑。有虛榮之念,易生自滿之心。在虛榮自滿的憧憬裏,以為自己功成名就,事實上離成功還遠。在自築的象牙塔內,你故作姿態,想引起注意,但就像在大理石上搔癢一樣,不發生任何作用,等你明白事情真相後,則變得討厭自己,失落了自己。你不要尋求理想的自我和偉大的目標。

為避免上述情況,隨著知識量的增加,你必須要更加謙虛。即使談到自己有把握的事,也要裝出不太有把握的樣子。陳述自己的意見時,切勿太過武斷。若想說服別人,就先仔細傾聽對方的意見。這種程度的謙虛,是不可或缺的。要是你討厭被批評為假道學或俗不可耐,也不喜歡被認為沒有學問,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故意賣弄學問,用和周圍的人同樣的方式說話。不要刻意修飾措辭,隻要純粹地表達內容即可。絕對不可讓自己顯得比周圍的人更偉大,或更有學問。具體說來包括以下幾種方法:

1.分功他人——卻讓法。

謙虛並不意味著不肯定成績,而在對成績本身有一個正確的估價,對成績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尤其不要忽視他人的作用及機遇等因素。化學家戴維爾製出了純淨的鋁後,有人勸告他,讓他聲明自己是鋁的真正發現人。因為在戴維爾之前,德國人弗勒製出的鋁不很純淨。戴維爾沒有聽從勸告,反而用鋁鑄了一枚紀念章,上麵隻刻了弗勒的名字和1827年的字樣,送給了那位德國化學大師,並對勸告他的人說道:“我很榮幸,能夠在弗勒開辟的大道上多走了幾步。”這位科學家在取得成就的時候,念念不忘前人給予的啟示,不但無損於自己作出的貢獻,反而使其輝煌業績與謙虛美德交相輝映,從而贏得了人們更大的崇敬。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這種歸功他人的謙虛法,人們往往用得比較多,效果也比較好。某公司的副總經理才三十歲出頭,但許多人都誇他能舉重若輕,把公司工作處理得井井有條。而他總是很客觀地說:“這主要得力於幾位中層幹部,他們經驗豐富,平時工作積極主動,各負其責;我當然就不需要操多少心了。”從這一席話裏不難看出,謙虛,正是他取得成功的一個法寶。

2.強調努力——側重法。

有時候,為了說明自己取得某些成就或者勝任某項工作,人們不免要對自身因素作出評判。諸如品德、才智、思維方式、心理素質、努力等。謙虛者所強調的往往是努力因素,因為這類因素較易於為人們所效仿,具有更大的啟發意義和學習價值。

愛迪生被世人譽為“發明大王”。他一生為人類提供了約兩千項大小發明,平均約15天一項。他發明的電燈、電報、電影、電車、電話、蓄電池、發電機、留聲機等,深刻地改變和影響了人類的生活。他對人類文明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是難以估量的。“偉大”二字冠在他的名字前麵,恐怕全世界是不會有爭議的。人們都說他是個天才。而他卻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在巨大的成就麵前,他強調的不是天賦而是血汗,這是何等的謙虛!他的這句名言,大大提高了人們從事發明創造的勇氣,激勵著人們勤學苦練,奮發有為。

3.找出不足——對比法。

與自滿相反,謙虛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其特點是朝前看、朝上看,在廣泛對比中關注的是他人的長處、強者的水平、未來的需要,因而總能找到自己的不足,在成績麵前不驕不躁,保持永不滿足的進取心。

自滿之人,喜歡以自己的長處與別人的短處相比,氣量狹窄,妒賢嫉能。虛心之人,喜歡以自己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相比,見賢思齊,求賢若渴。以長比短,越比越短,以短比長,越比越長。

在某單位的一次公開招聘中,左某戰勝了其他幾位競爭對手登上了經理寶座:許多同事對他表示祝賀和讚賞,有人甚至當眾誇獎他是幾位候選人中實力最強的。左某卻坦誠說道:“其實幾位候選人各有千秋。論管理我不如老陳,論經營我不如老周,論公關我不如小王。”後來,左某不但以誠意挽留了這幾位競爭者,而且在組閣時根據各自特長作出了相應安排。寬厚的氣度使他贏得了大家的尊重,也使他在工作中取得了顯著成效。他上任後沒多久單位扭虧為贏,蒸蒸日上。

4.幽默調侃——衝淡法。

有時候,他人的稱讚恰如其分,若否定則有悖於事實,若肯定則有沾沾自喜之嫌,不妨采用自嘲、誇張、巧辯等形式的譏笑,將對方的稱讚加以衝淡,化解或變換。

某小姐的下巴正中恰好長了一顆痣,人讚之為“富貴痣”,她卻輕輕一笑:“說不定是顆貪吃痣呢。”某小夥子長得高大健美,人見人誇,他總愛這樣回答:“吃了飯隻長個子不長心眼,當然四肢發達。”把富貴痣說成貪吃痣,把高大健美說成四肢發達,表麵上是在玩弄概念遊戲,實際上把可讚化作了可笑,把人誇換作了自嘲。調侃得隨意,謙虛得別致。

克雷洛夫是位有名的寓言大師,他寫的寓言被譯成53種語言。當他的朋友稱讚他的書寫得好、銷路廣時,他風趣地說:“不是我的書寫得好,是因為我的書是給孩子們看的,他們容易把書弄壞,所以印得多。”這樣的回答,既別出心裁,又風趣幽默,顯示出說話人敦厚的涵養,幽默得雋永,謙虛得妥帖。

除了上述四種方法,人們常用的還有否定法、質疑法、請教法以及各種敬詞謙詞法等。可以說,謙虛是一門大學問,領悟了它,就獲得了一種動力、魅力、合力,就能在平凡人生中構築起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虛榮浮誇除了帶來失敗之外,一無是處,是在玩一場注定失敗的遊戲。加入夜郎自大俱樂部會員以前,你最好多加考慮。虛榮浮誇將使你成為必輸無疑、不能鬆弛的暴君。避免虛榮的秘訣是:勿苛求自己,勿強調成功。做自己的好朋友,你就會成為別人的好朋友,誠如康庇斯所言:“對自己的光榮絲毫不引以為傲,你就是真正的不凡。”

3、戰勝害羞心理

一、人為什麼會害羞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見到這樣的現象,平時有些活潑可愛的一個人在大庭廣眾麵前發言,就心跳加快,手足無措,這便是害羞的一種表現。一般的害羞是一種自然現象,對人並沒有什麼影響,但過分的害羞就不然,它會阻撓人們進行積極的交流,甚至影響前途與命運。

卡爾杜齊指出,害羞的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其實更渴望與人接觸,與人為善,但似乎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在進入新的社會組織時,他們也屬於“慢熱型”,部分原因在於他們自我意識過強害羞的人會趨向所謂的“有限安全地帶”,在他自己劃分的“安全地帶”中,他很開放,有一群好朋友,但他總是隻跟這個小圈子的朋友一起,而且總是做同樣的事情,避免讓自己麵對新的社會問題。

產生害羞原因有以下幾種:

1.青春期心理、生理變化引起的自然反應。

一般來說,進入青春期,身體會發生一係列變化。此時,男女青年正處於生理心理發育最旺盛的時期,激素分泌較多,對外界的刺激(如異性)會產生很強的感應性反應,體內的平衡打破,變得緊張起來,這樣人體就產生了一係列保護性反應,如有冷汗、臉紅、心跳等。屬於這種情況的害羞並不是什麼病態心理,而是一種生理變化的自然反應。

2.性情孤僻,生活天地狹窄所致。

害羞並不是天生的,它是由一定的環境造成的。害羞的人,絕大多數是喜好清靜,不善社交,性絡內向、孤僻的人。這些人性格的形成,差不多都是由於他們長期在一個相對狹小的生活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原因。他們接觸麵小,與人交往少,久而久之,他們就不願與人交往,過多地約束自己的行為,以致在與人的交談中,因羞怯而不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由這種原因產生的害羞心理,如得不到改變,時間長了就可能導致沮喪、焦慮的情緒和孤獨感,性格上的軟弱和冷漠。因此,因這種原因而害羞的青年,應設法改變自己生活的環境,增加社會交往使自己變得開放、豁達些。這樣,害羞就會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