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一個經常讚揚子女的母親可以創造出一個幸福快樂的家庭,而且可以培養出聰明懂事的孩子。一個經常讚揚學生的老師,不僅讓學生生活在積極向上的氛圍中,還可以帶出一個有凝聚力的班集體。一個經常讚揚下屬的領導者,不僅使得下屬產生親近感,工作熱情更高,而且可以營造和諧的人際氛圍,增加單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小小的親切可以推動世界,輕輕的掌聲足以溫暖人生,每個人都喜歡聽好聽的話,每個人都渴望看到別人讚許的目光,渴望得到別人讚美的話語。這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渴望。換位思考一下,別人也同樣渴望得到我們的讚美。所以,學會讚美別人往往會成為你處世的法寶。
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學會讚美別人吧!把讚美當成一種習慣,不論對象是哪種陌生人,都值得我們給予由衷地讚美。不論對方表麵上的反應是害羞、驚訝,還是感激,你的善意已經灌溉了他心中的花圃,將開出朵朵心花,美化你人生的視野。
3、紫格尼克效應——你就是未畫完的圓
一、什麼是紫格尼克效應
你不妨試一下:一筆畫個圓圈,在交接處有意留出一小段空白。回頭再瞧一下這個圓吧,此刻你腦子裏必定會閃現出要填補這段空白弧形的意念。因為你總有一種出於未完成感的心態,竭力尋求終結途徑,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有一位叫布魯瑪?紫格尼克的心理學家,她給128個孩子布置了一係列作業,她讓孩子們完成一部份作業,另一部份則令其中途停頓。一小時後測試結果。110個孩子對中途停頓的作業記憶猶新。紫格尼克的結論是:人們對業已完成的工作較為健忘,因為“完成欲”已經得到滿足,而對未完成的工作則在腦海裏縈繞不已。這就是所謂的“紫格尼克效應”。
“紫格尼克效應”的心理機製是什麼呢?被譽為現代社會心理學之父的德國心理學家勒溫認為,人類有一種自然傾向去完成一個行為單位,如去解答一個謎語,學習一本書等,這就叫“心理張力”。研究還指出,任何人都企圖滿足自己的需要,完成動作。其中既有先天的需要(饑、渴等),也有半需要(迫切的趨向)。在勒溫看來,個人能動性的源泉是多元的,形形色色的。被喚起但未得到滿足的心理需要產生一個張力係統,決定著個人行為的傾向、心理的基調和特點。如果中斷了滿足需要的過程或解決某項任務的進程而產生了張力係統,就可以使一個人采取達到目標的行動。勒溫認為,沒有完成的任務使得沒有解決的張力係統永遠存在,當任務完成之後,與之並存的張力係統也將隨之消失。由此可見,一個人的“心理張力”係統,是產生“紫格尼克效應”的心理機製。
缺乏“完成欲”,沒有那種由“心理張力”產生的“紫格尼克效應”,一個人就會表現出馬虎、懶惰的不良特征。
二、紫格尼克功效
這種由“心理張力”產生的“紫格尼克效應”,在個體社會化中發揮著重要功效。英國心理學家斯溫森提出了品德形成“張力論”理論。她認為,個體社會化過程中的道德品質的形成是在自我與社會之間一種不可避免的張力中發展起來的。這種發展可以粗略地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
1.“我——你”間的張力階段(嬰幼兒期)。
在這一社會化發展階段,兒童處於一種個人需要與成人接受這種需要的關係中,兒童必須迎合成人的意見,才能使這種關係得到協調的發展。因此這一階段心理發展的特點(或社會化的結果)是:小心謹慎、聽話、服從權威。
2.“自我——社會”間的張力階段(童年期)。
從這一階段起就比較明顯地看到社會化對個人品德形成的影響,在這一階段兒童個人的需要必須與同輩夥伴的道德要求相一致。這是社會約束並影響兒童品德發展的新力量。這種力量使個體道德控製發生了質的變化。
3.“自我——社會張力內化”階段(青年期)。
在這一階段,個體社會化過程的特點明顯地表現出他已經不再是一種迎合外界要求的過程,而主要是廣種個人適應的過程。個體已經從原來消極地接受外部壓力轉換成由內部控製自己行為的過程。到了這個階段,個體社會化過程就已經基本完成。
缺乏“完成欲”,沒有那種由“心理張力”產生的“紫格尼克效應”,一個人就會表現出馬虎、懶惰的不良特征。無疑,這種特性是人生征途中的“有害氣體”,一個人倘若置身其中,猶如煤氣中毒,會不知不覺地懶惰、馬虎起來,結果什麼事都幹不成,什麼任務也完成得不好,於是就沒有多少長進可言了。
事實表明,馬虎、懶惰像生鏽一樣,比操勞更能消耗身體,它不是一個現代青年應有的品性。現代青年要排除馬虎、懶惰、“三日坊主”這種“有害氣體”,就得有意識地提高意誌力,培養“完成欲”,重視“紫格尼克效應”的作用。根據心理學家的建議,這可從小事著手,例如除草澆花、整理抽屜、讀完一本書等等,強迫自己完成規定的角色任務,達到既定目標,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完成欲”,得來“紫格尼克效應”。
三、如何運用紫格尼克效應,使自己堅持下去
1.把你這一天要做的事情寫下來,最好是前一天晚上就寫下來,注意分出輕重緩急。
2.隨身帶一些你喜歡吃的小零食,當一件事按照做到了,並且做的很不錯時,就獎勵自己一下吧。也不要忘記懲罰,心理學中用來治療強迫症的方法我覺得你不妨一試,就是在手腕上套一個橡皮筋,當你忘了某件事時就用力拉下橡皮筋,作為對自己的懲罰。
3.每天做一下總結,看今天一共受了幾次獎勵和懲罰,並做下記錄,過段時間你就會發現自己容易在哪些方麵粗心大意了,這樣對症下藥,以後要密切注意容易忘記的事情。慢慢地你會發現受的獎勵越來越多,懲罰越來越少的。愛犯“暈”的毛病自然就好了。
4.遇到事情,我們要先分析,我們的目標是什麼,做這件事情有哪些方法,哪種方法最好,需要注意哪幾個方麵。
5.統籌規劃,理出做事的提綱。最好拿出筆和紙,或者直接敲在電腦裏,把我們要做的事情一件件記下來,然後分清主次,哪些先做,哪些後做,一定要弄清楚,這樣我們在執行的時候就會有規矩可循。就像上學的時候寫作文,先列出行文提綱,再動筆寫。形成有條理和分類的工作習慣,就會提高工作效率。
6.一件事情做完了,要有總結。這很重要,很多人事情做完了就不管它了,在做事的過程中遇到什麼問題,犯了什麼錯誤,也不想一下,以至於下次做同樣的事情時錯誤照犯。其實,總結不需要花多少時間和精力,關鍵是要養成習慣,通過總結,我們吸取經驗和教訓,以後再遇到類似事情的時候,處理起來就容易多了。
有些事並不是我們不會做,而是我們不想做,隻要我們肯多付出一份心力和時間,就會發現自己實在有許多未曾使用的潛在本領。
一件事開始之後,是否能夠有始有終,需要的是毅力和恒心,許多事往往在一開始時,憑一股衝力做了一陣,然後就漸漸覺得厭倦,做任何工作總難免遭遇一點困難和外力的幹擾,這時,不但興趣消失,信心也沒有了,如果是這樣做的人,隻能中途停止前進,逐漸走向失敗,而隻有那些克服中途障礙的人、做事有始有終的人,才是成功的人。
開始一件工作,所需的是決心和熱忱,完成一件工作所需要的則是恒心和毅力。因此我們做事一定要善始善終,懂得堅持,相信自己會做好的。
4、移情效應——換位思考的力量
一、換位思考——理解的崇高境界
換位思考的實質,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人與人之間少不了諒解,諒解是理解的一個方麵,也是一種寬容。我們都有被“冒犯”、“誤解”的時候,如果對此耿耿於懷,心中就會有解不開的“疙瘩”;如果我們能深入體察對方的內心世界,或許能達成諒解。一般說來,隻要不涉及原則性問題,都是可以諒解的。諒解是一種愛護,一種體貼,一種寬容,一種理解。
所處環境不同、背景不同、角度不同的人,很難了解對方的感受,自己也很難有對方的感受;要學會換位思考。對別人的失意、挫折、痛苦,不應該是埋怨、責怪,更不應該幸災樂禍。而應具有理解、同情和寬容的心,並且給予更多的關懷、安慰和幫助!
換位思考是人對人的一種心理體驗過程。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是達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機製。它客觀上要求我們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如情感體驗,思維方式等與對方聯係起來,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體驗和思考問題,從而與對方在情感上得到溝通,為增進理解奠定基礎。它即是一種理解,也是一種關愛。
與人之間要互相理解,信任,並且要學會換位思考,這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互相寬容、理解,多去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
一對夫婦坐車去遊山,半途中下車。聽說後來車上其餘的乘客沒有走多遠,就遇到了小山崩塌,結果全部喪命。女人說:咱們真幸運,下車下的及時。男人說:不,是由於咱們的下車,車子停留,耽誤了他們的行程。不然,就不會在哪個時刻恰巧經過山崩的地點了……
二、如何才能有效地換位思考
首先,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每個人是不一樣的。對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是很正常的事情。即使是最相愛的人也不可能意見完全一致,更何況我們麵對的是與我們生活軌跡迥異的陌生人。
其次,要有同情之心和寬容的心態。這個世界無論科技如何進步,物質條件如何提高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做人不易”。高官不易,富豪不易,老師不易,學生不易,老板不易,員工也不易。既然大家都不易,那我們就應當對別人的失意、挫折、傷痛,不宜幸災樂禍,而應要有關懷、了解的心情。對陌生人更要有寬容的心!
第三,換位思考不是帶著你的腦子換到對方的位置上。換位思考隻是一種與陌生人際交流和溝通中的一種重要技能,要想成為一個解決問題的高手,換位思考隻是個基礎。換位實際上指設身處地。一要換到他的問題之中,這需要長時間的鍛煉,要將自己的一切情景和經曆都轉化為對方的,用對方的思想和經驗去判斷事件和任務,這樣我們就能更好的進行換位思考了。
第四,換位思考還可以讓對方處在你的位置。說服對方的一種簡單方法,是讓對方處在你的位置。“你如果站在我的立場將會怎麼做?”這種說服方法,是說服術的第一步。讓對方擔任你扮演的角色,從對方的談話中,得到你所需要的東西。這種方法就相當於把自己暫交給對方處置,讓對方站在自己的立場說話,再在談話中,發掘對自己有益的話,以使以後采用。
要說服他人,就要讓對方參與自己的事情,並投入關注之心,這是說服第一條件。再從對方關心的程度,探究對方的意見,這是說服第二條件。“假如你站在我的立場該怎麼做?”這種說服方法便滿足了這兩個條件。這種方法也可改為一般的說法:“當你遇到這種場合,你會怎麼處理?”一定可以從答話中發現對方站在自己的立場發言,同時找到對自己有幫助的資料。
人生在世,不可能離群索居,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人生活在社會中,要和生活在社會中的人交往,難免會在交往的過程中發生一些矛盾和分歧。彼此相處,哪怕個個心地善良,也難免會發生磕碰和磨擦。我們應該及時調整,跳出自我的中心,換位思考,彼此寬容,化解矛盾。而不是讓矛盾升級,甚至因此而付出人的生命。
換位思考一下,你會理解別人為什麼會那樣做,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對別人多加寬容,多加體諒,多一份包容與理解,多一點體諒與信任,遇到問題從多種角度去思考,去認識就多了一分和諧。學會換位思考,以平常心對待生活中的陌生人。現實的一切都要學會適應,這樣你會天天快樂!
當然換位思考,也不是讓你妄自菲薄,不是讓你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更不是讓你瞧不起自己。恰恰相反,是讓你對自己有一個正確客觀的認識,這樣你便會更好的相信自己,從而去挑戰一切,追求生命過程中的卓越和夢想,迎來一次又一次的輝煌。
5、謊言也是美——善意的謊言
一、善意的謊言很美麗
馬克吐溫曾說過:“我們都說過謊,也都必須說謊。因此聰明的話,我們就應勤快地訓練自己能善意地說謊。”
善意的謊言是美麗的。當我們為了他人的幸福和希望適度地扯一些小謊的時候,謊言即變為理解、尊重和寬容,具有神奇的力量。出於美好願望的謊言,是人生的滋養品,也是信念的源動力。它讓人從心裏燃起希望之火,確信世界上有愛、有信任、有感動。
善意的謊言能讓人找到更多笑對生活的理由。善意的謊言,是賦予人性的靈性,體現著情感的細膩和思想的成熟,促使人堅強執著,不由自主地去努力去爭取,最後戰勝脆弱,絕處逢生。
父母的一句謊言,讓涉世不深的孩子臉若鮮花,燦爛生輝;老師的一句謊言,讓彷徨學子不再困惑,更好生長;醫生的一句謊言,讓恐懼的病人由毀滅走向新生……善意的謊言不會玷汙文明、更不會扭曲人性。
善意的謊言具有神奇的力量,鼓舞你一次一次繼續努力,為了心中的夢想絕不輕言放棄。因為未來的道路完全被歡樂的心情照亮,生活因此變得更加美好。這種謊不是欺騙更不是居心叵測,這種謊言是理解、尊重和寬容,具有神奇的力量,沒有任何的不純潔。
二、為善意的謊言正名
很多人會說,和別人尤其和一個對你一無所知的陌生人交流時撒謊就是對他的欺騙,是不誠信的表現。
1.善意的謊言雖然是謊言的一種,但是不能說謊言就一定有礙誠信,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誠信之所以得到大家的推崇,是因為它是善意的不欺騙,善意的謊言在表麵看來,似乎有礙誠信原則,但從本質上看,它之所以存在,是因為說出真話有礙善良的原則。善意的謊言與誠信,實際是對立統一的關係,而那種所謂的違背恰恰為誠信提供了有益的補充,並不是有礙,打個比方:規定馬路上同一方向的行人隻能占有半條馬路,並不有礙大家的通行啊!
2.沒有謊言的世界如同沒有灰塵的地球。
善意的謊言無礙誠信並不等於我們提倡它,其關鍵在於度。說謊是什麼?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就定義為:不實事求是,說假話,誇大,掩蓋,歪曲事實真相。那我們的生活就充滿了大大小小的謊言,從煽動性極強的廣告到情人間的甜言蜜語,無一不充斥著誇張的言辭,就連文學作品本身也成了謊言。
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善意的謊言是美麗的。當我們為了他人的幸福和希望適度地扯一些小謊的時候,謊言即變為理解、尊重和寬容,具有神奇的力量。
下麵我們來舉個例子,有一個學生,他對長跑是並不是很在行的,但在一次的測試中,老師告訴他的長跑速度比其他同學快,而且還說他有機會代表學校參加比賽,叫他好好努力,那位學生聽了老師的話之後非常興奮,因為一直認為自己沒有長跑天賦的他,竟然能代表學校參加比賽。從這天起,他真正喜歡上了長跑,並且每天堅持起來跑步,過了一段時間後,本來完全不能代表學校參加比賽的他,竟然真的被選上了。
其實,善意的謊言根本就無礙於誠信,不要再認為善意的謊言會礙於誠信的問題了,因為隻要你心中想著是為了他人,那麼善意的謊言就是珍貴的,它既不會造成信任危機,也不會玷汙文明,更不會扭曲人性。善意的謊言具有神奇的力量,鼓舞你一次再一次地做著進步的努力,為了心中的夢想絕不輕言放棄。因為未來的道路完全被歡樂的心情照亮,生活因此變得更加美好。如果開誠布公直截了當是一種錯誤,我選擇謊言。如果真情告白坦率無忌是一種傷害,我選擇謊言。如果是為了自己或他人不再痛苦不再憂傷,多一點謊言又有何妨?
三、善意謊言的基本原則
1.善意的謊言可以提高交談的情趣。
你知不知道應該怎麼善意的撒謊,才能使你獲得更多的陌生人的尊重?撒謊固然不好,但善意的謊言,真的是無可厚非。撒謊要看情形,說話得體,會成為一個充滿魅力以及幽默感的人,使得對方覺得你是一個富於幽默感的人。
2.即使是謊言,保要出於一片誠心,為對方著想,對方絕對不會怪你。因此,你必須要學習這種有效的撒謊方法,以便在會話中靈活運用,使你充滿魅力。
3.原則上,撒謊應該站在關懷對方的立場,最起碼,說出來的話,不可以傷害到對方。因此,如果說出來的謊言,連自己都沒有辦法接受,或者使對方產生厭惡感,那就失去撒謊的意義了。
4.善意的謊言是出於善良的動機,以維護他人利益為目的和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