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不是大師——批評別人的人不受人歡迎
一、不要總是批評
在日常生活裏,常會發生此種情形--你覺得和某個人說話很無聊。那個人通常是個陰沉、言而無信,又喜歡說別人壞話的人。此種芥蒂隻會使彼此處得更不融洽。如果你認為對方是個沒有內容的人,不管你是否將此事說出,都會讓你的人際關係變得狹窄起來。
例如你和某陌生人閑聊,提其他人並不怎麼樣,對方雖未必會反駁你,但實際上他心裏卻別有反應。
首先他會想:你為什麼老喜歡讓自己看起來那麼了不起?老是以說別人壞話,來提高自己的形象。第二,他會覺得你缺乏體貼他的心胸。任何人皆有優、缺點,與其揭人之短,何不提出對方的優點,給予適當的肯定呢?第三,他會對你產生不信任,誰知自己在什麼時候也被他批評一番呢?
二、出現批評不恰當的原因
在春秋戰國時期,有個大思想家莊子,也曾經被人欺騙了的:有一天他經過一個集市,看見有人釣了一條大鯉魚準備殺,他由於動了惻隱之心就買下了那條鯉魚,另外還給那個人錢,叫那個人不要殺魚幫他養著,那個人收了錢之後,等莊子一走就立刻做了“紅燒鯉魚”吃了,隔了半個月過後,莊子回去看那條鯉魚,那個人就急忙間找了另一條鯉魚來冒充,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那條鯉魚大了很多,但是因為莊子有了先入為主的想法,他認定這條魚就是以前的那條,所以他覺得自己是做了好事,鯉魚越長越大是應該的,而他的功德就是應該越來越大,所以他就繼續給那個人錢,叫那個人繼續替他養那條魚。
為什麼一個大思想家也會被一個販夫走卒騙呢?
道理很簡單,這純粹是因為偏見的問題,當一個人全心全意的想一件事的時候,他的潛意識就會有一種傾向,所以說如果一個人有了先入為主的偏見,就會影響他客觀的想法了,從而產生了錯誤的批評。
生活中對陌生人的印象會反應在人性中的先入為主同偏見。好的先入為主同偏見給人機會,讓人進步,而往往壞的先入為主同偏見卻嚴重的打擊人的積極性。讓人可能永遠無機會改變這種狀況,從而沉倫下去。我們應該盡量減少對陌生人的這些武斷的觀念,從而營造更和諧的人際關係。
在我年輕的時候,就很想讓人家知道我,我曾寫過一封信,給美國文壇上一位極負聲譽的作家,他叫“台維斯”,那時我準備給一家雜誌社,寫些有關文壇作家的文章,所以我請台維斯告訴我,有關他寫作的方法。
數星期後,我有接到一封信,信上附注著這一句:“信係口述,未經重讀”。看到這兩句話後,很引起我的注意,相信寫這信的人,一定是位事務繁忙的大人物,而我卻一點也不忙。可是我急於引起這位大作家台維斯的注意,我在寫了一封簡短的回信後,後麵也加上這樣幾句:“信係口述,未經重讀。”
台維斯不屑再給我回信,祇是把我那封信退了回來,可是下麵潦草的寫著幾個字:“你態度之不恭無以複加。”
是的,我做錯了,或許我應該得到這樣的斥責。可是,人性使然,這使我深深的痛恨,對他懷著極度的憤恨。甚至十年後,我知道台維斯去世的消息時,我心裏還深深恨他。而我卻羞於承認,就是他給了我的傷痕。
如果你明天要激起一股憤恨,使人痛恨你十年,一直到死,我們可以放任一些對人具有刺激性的批評。當我們要應付一個人的時候,應該記住,我們不是應付理論的動物,而是在應付感情的動物。而且批評是一種危險的導火線——一種能使自尊的火藥庫爆炸的導火線,這種爆炸,有時會置人於死池。就有這樣的例子:胡特將軍受到人們的批評,又不被允許帶兵去法國,對他自尊的打擊,幾乎縮短了他的壽命。
苛刻的批評,曾使敏銳的哈代……他是一位英國文壇上最好的小說家……使他、永遠放棄執筆寫小說的勇氣。
佛蘭克林在年輕的時候,並不伶俐,可是後來成為極有手腕,和處世待人極有技巧的人,甚至擔任過美國駐法的大使。他成功的秘訣,是:“我不說任何人的不好!”他又這樣說:“而說我所知道的每一個人的好處!”
任何一個愚蠢的人,都會批評人,斥責人,和抱怨人同時,也是絕大部份愚蠢的人才這樣做的。但若要寬恕,和了解,那就需在於人格、克己上下功夫了。卡萊爾曾經這樣說過:“要顯示一個偉大人物的偉大之處,那就要看他如何對待一個卑微的人。”正如強森博士所說的:“上帝在末日之前,還不打算審判人!”你我又為什麼要批評人呢?
三、要麼不批評,要麼請學會批評的方法
首先不能帶著先入為主的偏見評斷別人。傾聽他人說話,不斷打斷他的發言,並讓他把話說完,你對他會有意想不到的新認識。我們要知道,從任何人的談話中都會有收獲的。其次,在和同事溝通當中,也常會發現別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社會上有許多人是無法以你的尺度去加以衡量。
其次批評的話應該就事論事。俗話說:話不要說得太絕。所謂“太絕”,就是太抽象,太絕對。抽象也有程度之分,比如“你這人太差勁了”,比起“你這個老是不守約,真是太差勁了”,顯然前者抽象一些。如果猛然一句“你這人太差勁了”,對方一定莫名其妙,無所適從,後者的說法不那麼抽象,相對來說容易被對方接受。因此,向別人提意見時,應盡量具體點,對方才容易接受。話越抽象,越容易使對方糊塗。他會一直想著你話中的含意,甚至不知如何作答。反之如果故意引起他人生氣,抽象點容易奏效。
再次如果聽了對方說話之後,真的發現其中有一點自己原則相背離,也不能立刻就提出異議甚至批評。在這種場合,我們一定要記得預先說明哪一點:或者哪幾方麵,自己是完全同意了,然後指出自己與對方意見不同的,隻限於某一點。這樣,對方很容易地就接受了你的批評或修正,因為他知道雙方對於主要的部分意見是完全一致的。即使你所不同意的地方卻是對方意見的主要方麵,但是你最好仍能預先表示對方意見中你所同意的各點,即使它是最不重要的一點。這樣,談話就可以很融洽地進行下去了。
還有一點是在浩渺無邊的談話題材中,也有一些小小的礁石,要留心地避免它。對於你不知道的事情,不要冒充內行。這是一種不老實的自欺欺人的行為,你知道多少,就說多少。沒有人要求你作一個百科全書。即使一個最有學問的人,也必有所不知。所以,但白地承認你對於某些事情的無知,這決不是一種恥辱。相反的,別人會認為你的談話有值得考慮的價值,回為你沒有虛偽,沒有吹牛。別對陌生人誇耀你的個人生活,例如你個人的成就,你的富有,或是你的兒子怎麼怎麼了不起。不要在一般的公共場合把朋友的缺點和失敗當作談話的資料,不要老是重複同樣的話題,不要到處訴苦和發牢騷,訴苦和發豐騷並不是一種良好的爭取同情的手段。做人的基本態度,也應該是這樣的。
最後一點是批評別人,要具有極大的同情。
這樣的你不僅不會犯吹毛求此的毛病,而對對方所犯的錯誤也必能加以諒解。你要時常想著,你是設法和他站在一邊的,不是和他對立的。說話要溫婉和藹,不可用刺激的,或使人聽了不舒服的字眼。說話時先要表示同情對方所犯的錯誤,使對方減少害怕,同時也減少羞憤之心,然後再用溫和的方法把錯誤指出來,指正的話越少越好,能用一兩句就使對方明白了。就可轉到別的地方,不可羅嗦不絕,使對方陷於窘境,致生反感。對方所不妥當部分,固須加以指正,但妥當部分即須加以顯著的讚揚,受者因你的公平就易於心悅誠服。改變對方的主張時,最好能設法使自己的意思暗暗移植給他,使他覺得是他自己修正,而不由於你的批評。對於那些無可挽救的過夫,站在朋友的立場,你應當給予懇切正確的指正,而不是嚴厲的責問,使他知過而改。糾正對方時,最好用請教式的語氣,相命令的口吻則效果不好。要注意保存或激勵對方的自尊心。
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世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無論領導、同事、朋友還是家人,你所接觸到的每一個人都與你有著不一樣的思想、個性和習慣。尊重他們的個性特點、思維方式和生命節奏,求大同、存小異,尋求“和而不同”的樂趣,為自己、家人、領導、同事和朋友們營造和諧的人際關係十分重要。
草率的批評往往不能達到目的,反而種下怨天尤人的種子、情緒反彈的叛逆和情感疏離冷漠的傾向。當頭棒喝,隻是對悟性高明的人起效;春風化雨,才會潤物無聲,滋養萬物。
2、注意他高興著——別攪了他人的興致
一、不要打擾他——請安靜的聽
喬?吉拉德說:“有兩種力量非常偉大,一是傾聽,二是微笑。”當你和別人的交流。因而,在和他人溝通的時候,讓別人說,給人以表達的機會,去傾聽他們的意見、交流時,如果我們總是說,就學不到什麼東西,人們也隻有在讓對方完全釋放自己的情感能夠真實高效悲傷和情感,才能完全理解別人要表達的意思,實現心靈的互動。
人們最高興的就是談自己的事情,而對於自己毫無關係的多覺索然無味。但是在與陌生人交談中,千萬不要攪了別人的興致,點頭示意比貿然插嘴可愛得多。會說話的人,在別人講話時,都很注意聽著,然後適時地提出自己意見。
每一個成功的人,首先都是一個優秀的聽眾。“聽”可以讓你學習別人的思維方式,用別人的眼睛看問題。“聽”是獲取知識的最佳渠道。“聽”是成功者最有效的交流方式。“聽”成功者的故事和經驗。“聽”不成功者的抱怨,理解為什麼他們會失敗。如果你會“聽”,那麼一個失敗者教會我們的不比一個成功者少。因此,在會話中應該注意去聽對方說話。最理想的會話形式是聽七分,說三分。
二、如何不打擾對方的興致
人能說會道固然重要,但善於傾聽更為重要,因為傾聽是心靈溝通的橋梁。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說過:“一個冷靜的傾聽者,到處受人歡迎;而一個喋喋不休者,像一隻漏水的船,每一個乘客都希望趕快逃離它。”耳聽八方,能使人與時俱進、廣納群言,能使人保持清醒的頭腦;更能啟迪思維,使人增長知識與才幹。
與陌生人會話,包括了“聽”與“說”兩部分,因此,這兩方麵都不可疏忽。一般人,往往都隻注意自己所說的話,而很少注意去思考對方所說的話。平常,一般人講話也都會犯這個毛病:在講話中,腦中隻充滿著“接下去該說什麼話?”而往往不注意對方所說的話,如果對方所講的話中另有含意,那你根本不可能會了解。
那麼在傾聽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些地方呢?
1.首先,停止講話——你說話時是無法聽的問問題——當你不甚理解的,你需要進一步澄清,當你希望他們喜歡你並且想證明你正在聽的時候。
2.注意力集中,真心誠意地傾聽。傾聽時要保持注意力,隨時注意對方談話的重點,在對方興致正濃的時候,你要用眼、手或簡短的語言加以反饋。而不要人家將近說到最精彩的部分時,你來一句我知,我知,然後搶著把答案或結論說出來。
3.要有耐心,不能隨便打斷別人思路。給他們事件說他們必須說得一切。當別人很有興致地談話時候,隨便插話打岔或者任意發表評論,都被認為是一種沒有教養或不禮貌的行為。而不要人家正在與人對話,你突然冒昧加入,還用毫不相關的話題打斷別人說話,令討論方向轉移。
4.望著前方——通過望對方,對方就更有信心,說明你正在聽他說話,這也有助於你集中精神。
5.擱置感情——盡量忘記你自己的煩惱和問題,把他們都統統留在會議室門外,因為他們會讓你沒發好好聽。
6.偶爾的提問或提示可以說清談話內容,給講話者以鼓勵。同樣,可以適時用簡短的語言或點頭微笑來表示你的讚同和鼓勵。但問題要問得合體,要做到理解要點——集中精力聽主要意思而非說明性材料。不能在人家說得起勁的時候,你突然打斷問一些白癡問題。不單是說話者,即使是在場聽得出神的聽眾,也必然對你恨之入骨。
7.適時給予反饋。反饋就是用自己的語言複述對講話人所表達信息和情感的理解,這表明你已經聽到並理解了信息。你可以逐字逐句地重複講話人的講話內容,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解釋講話人的意思。但是不要在人家正在發表意見時,你中途插嘴表示己見。這樣做,很容易令對方誤會你是有心跟他過不去或搶其風頭,必然對你心生厭恨。
8.要觀察講話者的非語言信號。既然交往在很多時候是通過非語言方式進行的,那麼,就不僅要聽對方的語言,而且要注意對方的肢體語言,這就是要注意觀察說話者的麵部表情、說話的語氣、音調和語速等,從而發現對方的言外之意。
不同的速率——聽總快過說。因此你應該通過不同的估計以發揮你的優勢。比如站在合適的位置,設想一下他們要說什麼,回想一下他們剛剛說了什麼,並估計一下討論進展如何,說是的語速是一分鍾100到150字,而聽時則達到一分鍾250至500字。不管激動是好是壞,打斷別人的說話是種極討厭的行為。不懂尊重別人的人,很難得到別人的尊重。
如果你能這樣全心全意去聆聽對方講話,感受對方的感受,對方一定很高興,而且會有一種踏實感,因為他覺得他所說的話已受到你的重視了。而且如果你認真地對方所講的話,也可以適時地發現問題,提出疑問。也可以說是借著詞來承認對方的人格,這種關懷的作法,會令對方覺得你是個溫柔體貼的人。
3、飛鏢效應——不知所終容易引起反感
一、飛鏢效應
“飛鏢”是古代捕獵的一種巧妙武器,它沿著一條弧線飛出去,爾後再繼續沿著彎曲的弧線折回來,重新回到獵人的手裏。因此,社會心理學上,把行為舉措產生的結果與預期目標完全相反的現象,稱為“飛鏢效應”。這好比用力把飛鏢往一個方向擲,結果它卻飛向了相反的方向。
“飛鏢效應”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當事人在考慮問題時犯了簡單、片麵化的錯誤。這裏麵有的是因為光把注意力死死盯在了要達到的目標上,完全忽視了手段的擇優選取,弄得手段和目標不配套,因而引發一係列反應,實則對目標的實現,產生了很強的幹擾作用。
實際上,許多心理問題嚴重化的過程,正是“飛鏢效應”發生作用的過程。因為當事人在不明了自己問題產生的原因時,為克服心理障礙所做的種種努力,其實是在“鞏固加強”他們的問題。
有位上中學的女生,臉皮非常薄,一天到晚總是擔心自己會做錯什麼事而讓別人笑話。一天,前排一位男生問了她一道題,她回答以後就開始惴惴不安起來了。她心想:“別人會不會認為我和他有什麼意思了……”這樣一想,她一下子心慌起來,覺得臉也變紅了。當她一覺察到自己臉變紅了,心裏馬上又想,“這不是更讓人認為我和他有鬼嗎?”於是心更慌、臉更紅了。“臉紅癖”從此就和她結下了不解之緣。其實,她的臉紅產生於老怕人有“看法”和“想法”,而她克服臉紅的強烈心理動機也是怕人有“看法”和“想法”,她的臉紅不能因此克服了。
二、如何使自己在交流中避免飛鏢效應
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在與陌生人交流時,飛鏢效應反應出的問題是僅僅盯住了目標,卻出現了思路不清晰、重點抓不住的原因,四條建議如下:
一是多讀。看看別人在碰到一件事時怎麼說,有幾種說法,雅的怎麼說,俗的怎麼說,書麵的怎麼說,口語的怎麼說,從中得到借鑒和啟發。讀時應注意一點——盡可能讀出聲來。
二是多寫。多寫更能提高表達能力。古人曾說,訴之筆端,半折心始。意思是,有好多話要說,但真正能寫到紙上的,也就隻有一半。這個道理說明,思路可能是很多的,隻有通過多寫才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把自己想要說清的問題表達清楚。
三是多調查研究。對所要說清的事情,要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這樣話題才會多。對所要說清的事情一知半解,就不僅是表達能力不足的問題了。
四是多思。遇事要先想一想再發表意見,使自己說的話有條理,比如說問題,可圍繞“這個問題是什麼、是誰造成的、原因是什麼、錯在什麼地方、如何解決”等小題目去展開。
4、不要不敢說真話——坦誠相待是我們的品格
一、我們需要真話
每年的4月1日,很多人都在興高采烈地過愚人節,大家互相善意的欺騙著,誰的話也不能信,可是當我們仔細想想,除了“愚人節”這一天之外,平時就不說謊了嗎?在我們這個社會,似乎每一天都是“愚人節”!更何況麵對在相遇前沒有任何了解的陌生人呢?
眾所周知,說真話是每個正常人的自然願望,麵對陌生人時更需要我們坦誠相待。真話是指真情實感、真知灼見、真相等等與虛假相對的概念。但在一個現實的社會中說真話並不容易,因為這不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氣和正直的人格力量。隻有對真的價值絕對肯定並執著追求,真話才能在社會中占上峰。
最近我的一個朋友因單位中層幹部調整被莫名其妙的“升職”(其實是貶職)而悶悶不樂。問其原因,原來是領導找他談話時,由於朋友心直口快說出其他人不敢說的真話,才得到“升職”的機會。到底是說真話好還是說假話好?小時候父母教育我們要做誠實的孩子,老師教育我們要做誠實的學生,褒真貶假。而現實生活中往往假話能使人心花怒放,升官進爵,其原因是什麼,可想而知。敢於說真話的人,本身具備了一種剛直不阿的性格,往往容易得罪對方,不受喜歡。
我們也都知道皇帝新裝的故事,都曾嘲笑過那個相信自己穿著華麗新衣的皇帝。但在現在社會中,麵對陌生人時,幾乎沒有人有足夠勇敢去扮演那個在人群中大聲喊出真相的小男孩,也幾乎沒有陌生人願意聽到真相。千萬別忘記童話的最後一幕:皇帝繼續進行他那尷尬的遊行,寧可醜陋也不願承認自己“赤裸裸”的罪惡真相。
有些真話之所以不能講,從審美方麵看,是因為它不美,不能給人以愉悅之感;從道德方麵看,是因為它不善,如果直接說出來,勢必要破壞團結和友誼,破壞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但是這並不能成為我們在麵對陌生人時隨意編造假話的理由,當然,有時一些明明可講該講的真話,因為種種不如人意的環境因素,致使不能說出口來,這是令人遺憾的。而且我們與陌生人的交往是從廢話開始的,很少有人能免俗,也導致了說真話的倒是越來越少了。但是這是可以改變的,可以通過我們的學習和成熟完善和修正的,所以仍然不能成為我們騙取陌生人信任以及真誠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