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不成熟,他們是世故,成熟並不代表世故,我們的成熟在於對人生的看法,對人生觀和世界觀的認識不同罷了,延伸到人的做人的道理,所發現的越來越不可知道了,世故嗎?現在這個社會都這樣,你能如何,我們身在其中隻能變得也世故起來,就連談戀愛也變的世故了,我們接受的不止是知識,也接受了這做人的圓滑老練。在一個久經職腸的或官場的人來說,那種老練和從容不迫感是上升到另一個層次了,我們不可能像電影裏麵的人那樣是那麼的忍耐,深沉,這是電影的需要,從各個角度來看,成熟或多或少的滲入到我們每個人心中,你敢說你不嗎。
世故有可能是一種褒義,但很多的用法都是用在了貶義的字解上,對每一件事都能做到完好無缺的,壞的也能補起來,在對領導能拍的正著,處理關係時能分清輕重,從不得罪人,這是做人的道理,但是也摻雜著世故的意思。我們能講這種世故是一種褒義還是貶義的嗎?這隻是成熟人的一種做法,成熟必須做的,不懂事的仍然是年輕氣盛,不懂得這個社會沒有關係是不能成的,他們天天都叫嚷著自己要闖,不靠任何人,雖然他們的理想固然偉大,但是社會讓你磨練的會讓你感到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你原本不想需要的,但也隻能你靠這樣的生活才能維持你的偉大的理想,如果你能當上官,你可以不靠你的世故,你逢迎你要求的人,你能做的事讓別人來拍你了。
外表的成熟並不代表內心的成熟,內心的成熟也並不代表社會的圓滑世故,世故不是好事,也不是壞事,但學著世故總能讓自己不會吃虧罷了,對待朋友,對待親人可不能這樣,沒有那套的樣子,千萬不可,那樣做人也太小人了,痛恨這種,還故意拉拉扯扯的,可是兩個人心裏都是不同的態度,這種人可惡,我們並不需要這種的撫慰,我們隻需要的是一種寬容的、無言的擁抱而已,千言萬語都抵不過一個沉默的眼神。這一切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有的人活著,他是為了生存而活,有的人活著,他是為了理想而活,而有些人活在世故當中,我們不能太“成熟”,也不能不“成熟”,“世故”的社會總是造就“世故”的人,讓這樣一直下去,反正我反對《成熟是世故》的話題,我也不否認成熟的人也有成熟的世故。讓它們這樣也好,起碼有個穩重的態度,隻要不用在壞心眼上。
說一個人不懂世故,這是種不好的稱呼,說一個人深於世故,這同樣也是種不好的稱呼。世故仍處世之經驗,不懂世故,即沒有處世經驗,如初生的牛犢,因為它剛來到這個世界上,不知道這個世界上其實處處都潛伏著危險,所以它敢於向老虎挑戰;深於世故,如千年的狐狸,由於它曆經了世間的滄桑,明白這個世界是個弱肉強食的地方,所以它老奸巨滑。以牛犢那頭上也沒有長成的尖角而向老虎挑戰,這無疑是種自取滅亡的愚蠢做法,故不懂世故確是種不好的稱呼,至於那千年狐狸,既然它能夠在弱肉強食的世界上“高壽”,那麼它坑蒙拐騙的手段必定相當高明,已至變得老奸巨滑了,所以說深於世故同樣不討人喜愛。上述的初生牛犢和千年狐狸隻是一種比喻而巳,那麼,在現實生活中,什麼樣的人會被稱之謂不懂世故?什麼樣的人深於世故呢?這我沒有仔細觀察過,不過,老實忠厚的人常常會被貼上不懂世故的標鑒,而工於算計的人無疑是些深於世故的人。人們仔細想一想,這其實是一種奇怪的現象,我們知道,賢人哲士所告誡人們的處世經驗是誠實正直,腳踏實地,而假若有人照這處世經驗去做了,則很容易被人貼上不懂世故的標鑒,可能那些賢人哲士過於迂腐了,他們不知道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進化論,處世經驗其實是種競爭經驗,而在現實生活中競爭是與體育競賽中的競爭不同的,體育競賽中的競爭是種光明正大的比賽,不得采用不正當的手段,現實生活中的競爭假若有人講究光明正大,那麼,在深於世故的人看來不懂世故是確切無疑的。在現實生活中的競爭經驗最好的莫過於“厚黑學”了,何謂“厚黑學”,所謂“厚黑學”是講麵厚心黑的“學問”。“厚黑學”把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完全係統化、理論化了,問題是,要是有人學通了“厚黑學”,這會變得老奸巨滑,這又要被人們貼上深於世故的標鑒,確實,人們的處世經驗不懂不行,太懂也同樣不行。我們來看看這樣一種情況,有人告訴你,如果遇見社會上有不平之事,萬不可挺身而出去持公道,否則的話事情就會移到你身上來的;如果發覺有人被冤枉,被誣陷,即使明知他是個好人,也萬不可挺身而出,去為他解釋或分辯,否則的話,人家不是把你看作是他的同夥,就認為是得到他的好處,應該說這種處世經驗是對的。然而,要是有人在遇到這些情況時偏偏挺身而出了,那麼,我們是說這人不懂世故?也是深於世故?
人們在社會交際中評論某個人時,常常喜歡使用“成熟”和“世故”這兩個詞。例如:某某為人處世比較成熟,是個很受歡迎的人;某某為人處世很世故,不好打交道,不是可交之人等等。確實,在交友辦事,為人處世中,成熟與世故隻一線之隔,但結果卻是完全不同的。
2.世故是爛掉的成熟。
街頭的一堆西瓜,無論它有多少,對買者而言,隻有三種:生的,熟的,熟過的。我們隻挑熟的買。芸芸眾生,男女老少,就其心理年齡而言,也隻有三種:幼稚的,成熟的,世故的。幼稚的屬於生瓜,成熟的屬於熟瓜,世故的屬於熟過的瓜。放下生瓜不談,天下有誰喜歡熟過的西瓜?
人們都不喜歡熟過的瓜。因為它內裏已變得幹枯;同樣,人們也不喜歡世故的人,因為他們已練達得枯燥無味。在我們身邊很少看到一個世故的人擁有真正的朋友,因為世故的人很難交上朋友,誰也不願與他交朋友。
成熟不等於世故,世故是爛掉的成熟。一個人不成熟,就等於生瓜一樣,不好吃,價格就要大打折扣。成熟是一種豐滿圓潤的狀態,是一個人智慧的頂峰,是一個人閱盡人間滄桑後的一種大度從容。它不媚俗,不盲從,對挫折處之泰然,對恭維、掌聲、鮮花給人以淡淡的微笑。處在這種境界的人,在家裏是寬容慈祥的父親;在朋友那裏是手足般的兄長;在工作單位是砥柱中流。一個人思想和性格上的成熟,歸根結底在於他能從容地處理好人際關係,能夠很好地適應環境,適應社會。
世故與成熟不能同日而語。有人把老謀深算、圓滑世故看成是成熟,是為人處世、求人辦事的高手,其實不然。因為老練成熟,才是社交中的上乘修養,而圓滑世故,則是社交中很壞的品質。世故的人不一定就是成熟,成熟的人也不一定必須世故。成熟的人讓人想接近,世故的人卻使人敬而遠之。
不知道你是不是有這樣的經驗。你到一個服裝店去買衣服,店主一開始熱情地介紹這介紹那,你的心裏很舒服,可試了幾件後,沒有一件合適,最後決定不買了。如果店主馬上對你冷淡下來而去做別的事,你馬上就會意識到她最初的熱情隻是為了做自己的生意。你一旦清楚這一點,馬上就會對這個店主的性情有些看法,雖然人與人之間是互惠原則,但互惠的不僅僅是物質,還有精神。對這種世故之人,你可能會很反感,以後可能再也不會去光顧他的服裝店。
而一個處世成熟的人,是不會這麼去做的,即使是做不成生意,他依然對你熱情有加,從感覺上就給人很親近,會讓你這次沒買成衣服,下次還會去光顧。
3.世故之人不可交。
如果某人是非常勢利、見利忘義的世故之人,這種人是不適合作為朋友出現在生活中的。
例如有一個企業,A當總經理的時,一位高級職員經常到A家裏坐坐,外帶一批上好的禮物,對A奉承一番;而當A下台,B當上總經理時,這位高級職員又馬上到B家裏送禮,並數落A的不是,將B捧為英明的領導。在這種情況下,B領導聽了群眾的反映,果斷地將這位高級職員冷落在一邊。
世故的人有一個通病,你在得勢時,他錦上添花,當你失意時,他落井下石。他不懂得什麼是真誠,他隻知道什麼是權勢。因此,這種世故的人不能交往。
宋代的王安石和呂惠卿是一對朋友,但他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朋友,純是靠著權勢和利益聯合起來的勢利之交。呂惠卿與王安石的氣質本來就相差很遠,他開始攀附王安石是因為王安石有權勢,呂惠卿從中得到好處後,又開始陷害王安石以鞏固自己的地位。從這一曆史事實說明世故之人是不可交的。
現在,如果某人為官在任,聚集在他周圍的人很多,可謂門庭若市,有人為認識結交做官之人,而想盡用盡各種辦法。倘若做官之人罷了官,其周圍的人一下子就沒有了,真可謂門庭冷落車馬稀了。為什麼?因為你沒有了權,別人再無法利用你了。
寧願沒有朋友,也不願交哪些世故的朋友,因為這樣的對你無益,相反還有可能給你添麻煩。這種朋友,不如沒有的好。
4.不把世故當作成熟。
生活中,有些人總覺得為人處世難,渴望自己早一些成熟起來,可往往又無法分清成熟與世故的界限,有時還把世故當作成熟。其實,世故與成熟是有區別的。例如,求他辦點事,你必須得表示表示,否則,他左推右推說幫不了,給他些好處,事情馬上擺平。這就是典型的世故心理。
世故與虛偽聯係密切,表現出圓滑、勢利。其實,人們是不喜歡與世故的人交朋友的,這是因為世故的處世哲學猶如層巒迭嶂,使交往對方的思想、感情、心靈難以溝通。
人際交往中,世故的人把自己封閉得很嚴實,從不講自己的內心話,與別人相處,常圓滑應付,心口不一。朋友真誠地與他討論問題,將自己內心的東西全部告訴他,而他卻守口如瓶,不用心去換取別人的心。時間久了,別人就不會與這種世故的人交往了。
心理世故的人在交往中表現的反差度很大。與周圍的人相處,對自己有用的人,交往之;對自己沒有用者,冷淡之,交往的熱情同與自己有用的程度成正比。對於同一個人,當有求於人時,對他就熱情,求完時便冷眼相待。例如俄國作家果戈理小說《死靈魂》中的主人翁契契可夫一樣,在剛當小職員時,百般討好巴結上司的麻臉女兒,當博得上司的好感,當上科長,站穩了腳跟之後,便馬上翻臉不認人。這種人,有大事求人時,不惜討好巴結,降低人格,所謂有事求人,無事無人。這種人在生活中是極令人討厭的。
成熟的人雖然也求人幫忙辦事,但他們堅持的是互惠互利,互幫互進的態度,絕不會求人辦事達到目的以後,就不再搭理對方。這種人在人際交往中,自然會受到朋友的歡迎。
總而言之,成熟不是市儈和庸俗,這種成熟的核心精神不過是妥協和順從,苟且偷生,唯利是從。這是小人的智慧,可這是社會的主流。這種成熟是不值得羨慕的。當然,成熟也不是偏執。
一個人走向成熟是困難的。如泰戈爾所說,除了通過黑夜的道路,無以到達光明。很無奈的一個事實是,成熟總是和人生的挫折聯係在一起的,“傳道授業解惑也”並不能讓你成熟,而需要時間與代價的付出。通往成熟的道路,沒有終點,隻有行程。成熟是相對的,而幼稚才是絕對的,成熟不是不犯錯誤,而是能不能真正從錯誤中吸取到教訓。
成熟不是手中的酒杯與指上的香煙,更不是小資情調的“淡淡憂鬱”和自我傷感。有意表現的成熟,那是幼稚。沒有境界和深刻,隻能表現出淺薄。成熟是無需要表現也無意於表現的。表現成熟,這是年輕和幼稚兩種人的常見通病。
一個嚴重的問題還在於,年齡的增長、閱曆的增加,甚至曆經滄桑都並不能確保一個人的成熟。成熟需要一個健康的自由的社會環境,需要個人獨立的思考能力與常常的自我反省。從這個意義可以說,中國人在整體上都是不成熟的,有著思想上的殘疾;而20歲的青年無一例外都是幼稚的,即使他性格叛逆,因為他無法知道最基本的本應該知道的事實。長久以來權力的壓迫、威嚇和欺詐造就了民族的集體奴性。
還要必須指出,成熟並不排斥純真。真正的成熟是理性、智慧、純真與道德的統一。成熟不是庸俗與市儈,然而這卻常常成為國人判別成熟的標準,並以此為目標去模仿和追求。所以我們看到的“成熟的”中國人往往是庸俗不堪。妥協、順服、苟且偷生、趨炎附勢、唯利是從……這種庸俗而奴性的成熟是不值得羨慕的,這隻是小人的智慧。蠅營狗苟的小人智慧隻是獲得了小利,並成不了什麼出息。
世故的人,大都是不相信別人,隻希望利己,世故使交往打上了圓滑、勢利、虛偽的烙印。這些品格無疑是不受歡迎的。交往中的世故心理往往使人認為你不可信、不可靠、不可近。的確,從來不與人說心裏話,有事求人,無事無人,這樣的人怎能在心理上給別人以安全、共鳴感和愉悅感呢?何談強化交往的願望。這種人,又怎能交上知心的朋友呢?又怎能在人生的舞台上有出色的表演呢?
所以,在社會上行走,要讓自己多一些成熟的氣質,少一些世故的味道,這樣才能成為到處受歡迎的人。
6、何謂堅持——固執並不與堅持同義
一、區別固執和堅持
堅持也有兩意,堅即意誌堅強,堅韌不拔,持即持久,有耐性;堅持是意誌力的完美表現,堅持常常是成功的代名詞。古有名句:不經一翻徹骨寒,怎得梅花撲鼻香。“不恥最後。”即使慢,馳而不息,縱令落後,縱令失敗,但一定可以達到他所向往的目標。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堅持,是一個過程,一個持續的過程。想成一事,就要一件件小事慢慢兒的做,積少成多,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大道理,誰都會說,但是,能夠真正“堅持”下來的人很少。有些人,習慣用嘴來做事,有些人,做事隻是習慣。有些人,做事是怕別人說失敗,為不失敗而堅持。有些人做事,為成功,為了成功的目標而堅持。堅持常常是成功的代名詞。
而什麼是固執呢?固執往往是對偏激問題的堅持,也是一種過分相信自己能力和選擇的自大心理,通常這種人眼高於一切,認為任何人都不如自己聰明,對一些事情自己有了選擇之後,不論別人給出的意見是對是錯全盤的不接受,即使對的建議可以添加進他的計劃,使他的計劃更加趨於完整和完美,他也是不會接受。而且一般這種人會對於不同的意見強辯到底,非要把別人說的意見壓下去,即使道理沒有人家的硬,也要強詞奪理,把別人說的沒話可說了他就達到了一種滿足感和成就感,認為自己的理論占住了腳跟。所以通常固執的人在沒有碰的頭破血流的時候是不會輕易回頭的。而且固執的人在遇到迎頭痛擊之後之後兩個選擇,一就是死了也要繼續往前衝,二就是對自己開始了懷疑,然後無功而返。
固執也可能是一種偏執型人格障礙。這類人具有敏感多疑、好嫉妒、自我評價過高、不接受批評、易衝動和詭辯、缺乏幽默感等特點。固執的人常常發生與朋友分手、與戀人告吹、夫妻不和、父子反目等情況,因而可以說,固執是人際交往的大敵。固執可分為感覺性固執、記憶表象固執、情緒固執,這些心理現象可以連成一體,形成一種習慣,當別人破壞這種習慣時,就會使個體產生不愉快、不舒服,甚至苦惱的情緒,從而引發攻擊性行為,表現出強烈的固執。
自尊心過強是導致固執形成的基礎。自尊作為人的一種精神需要,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人麵對別人自尊有睿智的思想,熟練的技能,幽默和風趣的談吐,精辟的論證,高尚的品格以及謙虛的態度,隻能用執拗、頂撞、攻擊、無理申辨等方式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使固執在這種滿足中得到發展。這樣,必然會影響與他人的正常交往。
二、如何克服固執的缺點
浮誇、傲慢、懶惰、墨守陳規是構成固執性格的要素之一。這種人常表現為情緒不穩定,社會適應性較差,對周圍環境或人漠不關心,易與人發生摩擦,處不好人際關係。自己的內心苦悶,卻又不能耐心地聽別人講話,因而使自己的心理積聚無處排解,最後陷入心理變態的泥潭之中。
個人修養、平時所交往的對象是固執形成和發展程度的重要因素。常與個人修養好並善於應酬周旋、靈活性強或虛心隨和的人交往,往往會改變或減弱本人的固執程度;而固執的人與固執的人交往,會促使雙方更加固執。固執是可以克服的。
首先,要克服虛榮心。人無完人,這是客觀事實,用不著掩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不要誇誇其談、不懂裝懂,要把精力引向事業,使虛榮心這種變態“能量”得到轉化,達到心理平衡。
其次,要提高個人修養,豐富知識,把自己從教條和陳規陋習之中解脫出來。要尊敬和信任他人,培養自己寬容待人的態度。不要過於欣賞自己的成績,談論別人的不足,要樂於接受新知識,新事物,不要去計較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
其三,要善於克製自己的抵觸情緒以及無禮的言語和行為,加強自我調控,學會使用感情轉化的心理調適方法。對自己的錯誤要主動承認,不要頑固地堅持自己的觀點。調整好人際交往中的“期望值”。
所謂“期望值”是指人們希望自己所想或所做的事情達到成功的一種比值。人們在社會交往中,都希望自己所想或所做的事情獲得成功,但客觀事實又往往不遂人願。有的事成功,有的事沒有成功;有的事一定意義上或部分地成功,有的事卻完全辦糟了。事情成功了,令人興奮;事情沒有成功或辦糟了,叫人懊惱、悲傷。尤其是辦事前寄予成功的“期望值”越大,而一旦事情沒有成功或辦糟之後,其失落感就越強,心理上越得不到平衡,由此內心的悲傷、痛苦愈強烈。如此狀態,勢必影響工作,妨礙身心健康,貽害無窮。因此,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最好是要調整好自己的“期望值”,把其調節在最恰當的位置。若能如此,你就可以免受其難了。
當我們初涉職場,麵對紛紜複雜的職場風雲和形形色色的陌生人,也許會感到困惑和擔憂,尤其是麵對決定著你的薪水和職位的上級;或者初來一個新的公司,如何麵對同事成為你工作生活的一個重要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