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小鏈接
戰國時期,齊國有個重臣叫晏子。晏子雖然身材矮小,其貌不揚,但是他思維敏捷,能言善辯。一次,齊王派晏子出使楚國,楚王看到晏子身材矮小,就想羞辱他,於是命人開了一個五尺高的洞,看起來如狗洞一般,叫晏子由此洞進城。晏子說:“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進去。”楚人無話可對,隻好打開城門,迎接晏子進去。
晏子見到楚王,楚王說:“怎麼,你們齊國沒人了嗎?派你這樣的人來。”晏子說:“齊國人才濟濟,但有個規矩,上等人訪問上等國,下等人訪問下等國。因為我是最沒出息的人,所以被派到楚國來了。”
晏子的回答巧妙地維護了自己和國家的尊嚴,也贏得了楚王的尊重。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沒有神采的眼睛來,接著說,“我單知道下雪的時候野獸在山坳裏沒有食吃,會到村裏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
——魯迅《祝福》
祥林嫂是魯迅先生《祝福》中的一個悲劇人物。祥林嫂是個苦命人,年紀輕輕就守了寡,後來又被婆家賣到山裏嫁了人。祥林嫂生了兒子阿毛,生活原本有了起色,可是偏偏丈夫病死了,阿毛又被狼叼走了。接二連三的打擊讓祥林嫂痛不欲生,祥林嫂開始反反複複地向人訴說兒子阿毛之死的悲慘故事。剛開始的時候,祥林嫂可能也沒想到她的故事居然有這麼好的“社會效果”,大家都很同情她、安慰她。於是祥林嫂就反複講她那令人心碎的故事。
但是話講了一遍,就不是新聞了;講了兩遍,就是囉唆了;而講第三遍就沒有人願意聽了。所以對於祥林嫂的故事,大家很快便聽得熟了,連慈悲念佛的老太太們也不再為她抹眼淚兒,以至後來全鎮的人幾乎都能背誦她的話了,一聽到就感到厭煩。
就說話這件事兒來講,祥林嫂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過度傾訴。人們往往對不好的負麵情緒有一種本能的排斥,更何況是過度傾訴。在現實生活中總有那麼一些人,隨意把別人當成自己的情緒垃圾桶,到處向人傾訴,像祥林嫂那樣讓人感到厭煩。
冬子是強子的高中同學兼大學同學,兩個人彼此了解。冬子雖然是個男孩子,但是性格跟個姑娘差不多。最讓強子接受不了的是冬子很喜歡向人傾訴,不管是捅破天的大事還是芝麻大點兒的小事,冬子總是喜歡掛在嘴邊。
畢業後找房子的時候,冬子遇到了一點兒小挫折——和房屋中介產生了糾紛。冬子把事情的經過講給強子聽。強子很理解,給了他一些鼓勵和幫助。不料強子這個善意的舉動卻給自己帶來了麻煩。自此以後,冬子總是把生活中一些消極的事情或負麵情緒向強子傾訴,如領導不給批經費、項目沒人管、掙得不夠花等。強子聽得多了自然感到厭煩,開口直言又怕傷了冬子的麵子,可是一直忍著不說,自己又被帶得很情緒化。更讓強子感到詫異的是,他發現冬子不是向自己一個人抱怨,隻要是關係近一點兒的朋友或同學,都成了冬子的情緒垃圾桶。
漸漸地,冬子的朋友越來越少,但他沒有意識到問題的根本所在,每每遇到事情時還是會像祥林嫂那般向人傾訴。冬子的傾訴對象換了一撥又一撥,該解決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生活也變得越來越糟糕。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極其迅速,好像每天都充斥著悲慘的故事。想想我們周圍,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像祥林嫂這樣的人。他們在遇到了挫折和苦難之後,特別有傾訴的欲望,逢人便說,恨不得所有人都知道他們的苦,希望人們都理解他、同情他。可是短暫的心理舒爽後,還是要回到現實。於是,有的人就開始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重複訴苦來緩解內心的痛苦。這就像吸毒一樣,讓你有短暫的快感,但快感消失後便是更大的空虛。然後就上癮了,根本停不下來。
祥林嫂式的訴苦,最大的壞處是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即便剛開始得到了人們的同情,時間長了也會讓人厭煩。祥林嫂式的訴苦還有一個壞處就是會傳染。過度傾訴就像一個負能量場,接近的人都會被影響。其實,比較理想的溝通方式是這樣的:你說一會兒,我說一會兒,我聽你說,你聽我說,這樣才能達到一種交流的動態平衡,雙方都會比較舒服。而如果隻是一方一味地傾訴,就會讓聽的人難受。
知識小鏈接
當失戀、事業不順或心情不好時,很多女性喜歡找閨密傾訴,她們覺得這樣不僅可以緩解壓力、調解情緒,還可以增加閨密之間的感情,但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女性朋友之間苦水倒得過多,不僅不利於解決問題,還會導致焦慮和抑鬱等情緒的產生。
心理學家把過分沉迷和討論同一個問題的行為稱為“共同反芻”,這種行為在女性特別是年輕女性中非常普遍,她們經常聚在一起討論一些情感問題,比如“為什麼他不回信息”“我該和他分手嗎”“男朋友不理我是不愛我了嗎”等。這種討論常常會將女性困在負麵的思維模式中無法自拔,從而給她們帶來抑鬱的後果。而且“共同反芻”行為帶有潛在的傳染性,會導致負麵情緒在女性朋友之間互相傳染。
大多數時候,標榜自己說話直的人,隻是不願花心思去考慮對方的感受而已。
——宗薩仁波切
“都多大了,怎麼還沒有對象啊?”“胖成這樣,至少130斤了吧?”“還在追宮廷劇?太low了!”……如果看到你臉色不對,他們會立馬接一句“我這人性子直,你別介意”。如果你繼續生氣,他們又會說:“真是玻璃心,一點兒玩笑都開不起。”
看吧,不論你怎麼回複,他們都有理由證明自己是對的,你是錯的。然而,事實上他們不過是把說話直白當擋箭牌而已。難道說話直白就可以口無遮攔嗎?說話直傷害人也是真性情?
小茜有一個朋友,常說自己是真性情,小茜卻不覺得。有一次小茜剪完頭發,朋友看到了張口就說:“小茜,你這頭發剪得像個中年婦女似的。”小茜被噎得不知道怎麼回複。
小茜在朋友圈發了一張自拍,大家都誇小茜漂亮好看,朋友直接評論了一句:“我發現用了美顏自拍的你,都不像平時的你了,修圖技術真好。”小茜快要氣炸了,有種想把她拉黑的衝動。
小茜和朋友幾個月沒見,可是朋友一見麵卻說:“小茜,你不是懷二胎了吧,肚子怎麼那麼大?”當時還有幾個朋友在場,小茜窘迫得說不出話來。
小茜和朋友逛商場,在進電梯的時候,一個人正在吃榴蓮披薩,朋友說:“榴蓮的味道真惡心,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吃。”小茜有點兒尷尬,同時好擔心那個正在吃榴蓮披薩的人會一拳頭揮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