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而有效的批評,是講道理,擺事實,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美國著名的女企業家玫琳凱就善於運用這種方式。她說:“批評應對事不對人。在批評前,先設法表揚一番;在批評後,再設法表揚一番。要力爭用一種友好的氣氛開始和結束談話。如果你能用這種方式處理問題,那你就不會把對方激怒。我看到過這樣一些經理,他們對某件事情大為惱火時,必將當事人臭罵一頓。這是毀滅性的批評,而不是建設性的批評。人的自尊心有時很脆弱,都希望受到表揚而不希望受到批評。”
要對事不對人,要批評別人所做的錯誤行為,而不要批評當事人。因為是行為本身應受到批評,並不是人本身。你絕不應該在批評別人時說 “你真笨” “你是個蠢材” “你怎麼這麼沒頭腦”等。還有,一次犯錯,一次批評,而不要將別人的錯誤累積在一起算總賬。
以友好的方式結束批評。你可以以這樣的方式結束批評:“我們是同事朋友,我們解決了所應解決的問題,讓我們相互幫助,並肩共進吧!”千萬別說:“對你的批評結束了,改正它吧!”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因此,批評之後要加以鼓勵、引導,這就是批評的藝術。
罵人不一定要用嚴厲的批評性語言,也可以“和風細雨”,最重要的是要讓對方心服口服地接受。在我們表達含蓄式的批評時,也要講究場合,一般來說,在有第三人在場的情況下,即使是最溫和的批評也會讓對方覺得沒麵子而憤怒,不論你的批評正確與否,他都會感到你的批評使他在別人麵前丟臉。因此不妨學學孟非那樣,用合適的語句代替“批評”,看似漫不經心,實則非常犀利。
有一天,查爾斯·斯科爾特經過受他辦理的美國鋼鐵公司的一家鋼鐵廠。當時是午時,他看見幾位工人正在抽煙,而在他們的頭上,正好有一塊大牌子,上麵寫著“禁止吸煙”。如果你是斯科爾特,你會怎麼做?會不會走上前去,指著那個大牌子說:“你們不認識字嗎?”也許很多管理者會這樣做的。可是,斯科爾特沒有這樣做。
他走向那些人,遞給他們每一個人一根雪茄,然後說:“各位,如果你們可以到外麵去抽這些雪茄,我將感激涕零。”許多工人立即意識到自己違反了一項規定,同時,他們也越發敬重斯科爾特了。
當麵指責他人,隻會造成對方頑強的抵擋,而靈巧高明地暗示對方注重自己的錯誤,則會受到愛戴和喜歡。我們可以在開始批評旁人以前,先樸拙地稱讚對方,然後再開始批評。例如,某家長為了轉變自己孩子不用心學習的態度,認為這樣說是最佳的:“寶貝,我們都以你為榮,你這個學期的成就進步了,‘可是’,如果你的代數更努力一點的話,就更好了。”
另外,我們還要明白,如果當時對方真的錯了,你必須讓他承認並糾正錯誤,也應該回避“你錯了”或類似的詞語。你有必要運用一些技巧,使對方察覺不到“你錯了”這三個字。正如一位哲人所說:“必須用若無實有的方式教導別人,提醒他不知道的好像是他忘記的。”
批評別人的時候要給對方“留麵子”,才會讓對方心服口服,這不光是對自己,即便對他人也是一種尊重。點破不說破,讓對方知道自己錯了就行了,不要一味地深究或者苛責,否則一旦你也開始咄咄逼人,那麼也同樣重蹈了對方的道路。
9反語:正話反說,耐人尋味
金星在《舞林大會》上把語言的力量發揮到了極致,她對每一個選手的點評都別出心裁、獨具特色,換句話說是“罵人都不帶重樣的”,她很喜歡用正話反說的方式來表達觀點,她評價選手帶來了驚喜,隨後話鋒一轉,“驚喜是你可以跳到這麼差了!你創造了《舞林大會》的一個奇跡!”金星還意猶未盡地說,“你要腿有腿要胸有胸,在舞台上就像老上海穿著旗袍在街上亂跑的女人,沒有腦子的傻女人,但有一幫男人在後麵追。”
別人都是嘲笑廣場舞,可是金星在這段裏講了很多社會問題,她正話反說,邊說還邊比畫著:說大媽們為什麼愛跳廣場舞?因為這麼一比畫,房價不漲了;這麼一比畫,醫保報銷解決了;再一比畫,女兒嫁掉了。這種對小人物的悲喜的同情心,讓下麵的人非常有共鳴,下麵的人聽著聽著都站起來了。
金星是這樣理解的:“幹嗎要義正詞嚴地說社會問題?我這麼一說,大家也都明白,挺好。”
正話反說其實很簡單,隻要你故意把話語說到相反的一麵,就能達到這種幽默效果。不過,在具體製造這種幽默時,你首先得找到語言環境中的正反兩種關係,並不是簡單地故意把黑的說成白的,把白的說成黑的。譬如你到餐館吃飯,每盤分量都很少,你根本吃不飽。這時不妨和老板建議:“你家的菜肴很合我口味,隻是盤子太大了!”這樣提出建議,聽起來客氣,卻也足以讓老板在羞愧之餘給你改善。不過,正因為正話反說的針對性過強,我們更要注意分寸,要準確地把握對方的心境和環境情況,否則不但幽默不起來,而且可能冒犯了對方,把關係弄僵。
去朋友家裏聚會,你發現朋友的夫人越來越胖了,你不會說她胖,而是幽默地告訴對方:“啊,你怎麼越來越苗條了!”如果你們是多年的好朋友,她最多會嗔怪地笑一下,如果並不熟悉,那麼就會覺得你是在故意諷刺她,關係就會變差。
正話反著說,由於表麵與實際意思渾然相悖,往往能產生出石破天驚的效果來,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乍一聽先是一愣,繼而會意出其中之深意,不禁笑出聲來。如郭德綱的相聲《夢中婚》裏,有一段發財後自我吹噓的部分,采用了正話反說的技巧:“發財了,什麼好吃我吃什麼,揀貴的吃!吃削麵;拉麵,一碗寬的一碗細的;牛肉麵;方便麵;買倆肉串、一個大腰子;吃龍蝦,上簋街,來一個麻辣小龍蝦,我帶著餅就著吃;買一斤西瓜……花錢如流水一般……”口口聲聲揀貴的吃,但所列的吃食無一種是貴的,更別提“花錢如流水”了。如此正話反說,對比強烈鮮明,營造出別具風味的喜劇效果。
反語幽默,不僅包括正話反說,也包括反語正說。隻要你故意把黑的說成白的,把白的說成黑的,使對方由字麵的含義悟及其反麵的本意,就能達到這種幽默效果。比如,在與人交往中如果對方因不禮貌的言行影響到了自己,就可以用正話反說的方式,幽默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向他提出意見。
一次,著名音樂家帕蒂拉舉行獨唱音樂會,可鋼琴師在伴奏時,竟然沉浸在旋律中,隻顧著自己表現,時不時蓋過了帕蒂拉的歌聲。帕蒂拉幾次暗示,但鋼琴師都渾然不覺。
演唱會結束後,帕蒂拉走到那位鋼琴師跟前,熱情地跟他握手,並極其謙虛地說:“先生,今天我很榮幸能參加你的鋼琴獨奏會,並且能用我的歌聲為您伴奏,特此表示衷心的感謝!”一句話說得鋼琴師滿臉通紅,羞愧不已。
鋼琴師在歌唱家的獨唱音樂會上喧賓奪主,這是很不禮貌的行為。帕蒂拉雖也難免惱火,但還是顧及對方麵子,沒有直接批評,便反話正說。他把腹中積壓的批評之語都轉變成表揚的話,熱情地表達了出來。鋼琴家在受到莫名其妙的表揚後,便會意識到自己的失禮之處,並自我反省,進而虛心接受帕蒂拉的責備。
我們在生活中如果也遭遇這種問題,不妨嚐試這種反話正說法,把話說得委婉一些,可以人為地拉開話題與對方之間的距離,弱化對方的不滿和對自己的不利影響,給彼此都留下一個緩衝帶。還是小品《不差錢》中,當老畢得知穿著花格裙、係著白圍巾的小沈陽是“純爺們”時,不禁笑著說:“這小哥長得還挺委婉的啊!”一個“委婉”,委婉地表達出了他的直接說法:這小哥太娘。
正話反說可以用來諷刺,也可以用來幽默,總之當你想要讓自己的語言變得豐富,可以使用一些正話反說的技巧。
10毒舌也要有分寸
脫口秀在國外是一個成熟的藝術門類,包括劇場駐場演出和電視節目兩種。在國內算是近些年才興起的,從傳播的角度上來看,有尺度的限製,金星懂得這一點。《金星秀》導演總結了八個字:“真而不裝、罵而不髒、毒而不傷。”這就是他們有分寸的毒舌。
金星雖犀利毒舌,但是她的觀點、點評都是基於實事求是的真話,金星語言大膽卻也懂得守住話題紅線,懂得尊重別人,她不會為了批評而批評,更不會因為個人喜好就對某人大肆評論。很多人都在網上誤解了金星,覺得她好像一個人向“娛樂圈”開炮,其實不是這樣的。
金星曾經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說過:“我的狠是有分寸的,所謂良藥苦口。其實很多學員最想聽的,就是我給他們的建設性的意見,而不是去忽悠他們。同為舞者,我懂得他們從小吃的苦,知道舞者不怕尖刻的語言,說些和稀泥的話毫無意義,對節目本身也沒有價值。當老師就該嚴厲,嚴師出高徒啊。電視上隻留下了我的狠,好像別的導師都很溫柔,其實我也有和顏悅色的時候。”
金星曾多次表示她是有底線標準的:“要尊重所有人,你談話可以罵得很狠,但你不要侮辱這個人,侮辱人格這絕對是底線。你別看我在之前說哪個明星,我隻是就事論事,一個態度、一個觀點,沒有攻擊這個人,沒有。你把我網上所有的話找出來,我沒有任何直接攻擊某個人。”
有記者采訪金星:“現在很多人稱您是‘毒舌’評委,甚至將您妖魔化了,您怎麼看?”
金星回答說:“外界的評價,我不在乎。無論在鏡頭前還是生活中,我始終如一,即便是對待朋友也毫不留情麵。請我當評委,就是讓我從藝術的角度做一個最精準的評判,你舞蹈跳得不好,我就要說出來。我批評人是有底線的就事論事,絕對不存在人身攻擊,忠言逆耳利於行,這是古訓。”
人在社會需要底線,說話也當有底線。古人常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有些人常常一開口就得罪人了,自己都摸不著頭腦。其實這些人在說話的時候,嘴上沒有個把門的,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一不留神就說到了對方的禁忌、痛處,要麼就是把調侃說成了人身攻擊,惹對方不生氣奇怪。
著名學者錢理群先生曾在一次講座上說:“人說話應該有底線,這些底線依次是:一、力圖說真話;二、不能說真話則應保持沉默;三、無權保持沉默而不得不說假話時則不應傷害他人。但這些起碼的標準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做到的。”
生活中有“社交五不談”:“不談收入、年齡、婚姻、健康、人生經曆。”初級交流這些盡量少問,除非別人主動和你說。還有就是特殊情況有特殊的禁忌,比如遇到孩子不要問成績等,很多需要不斷地總結;比如和女孩子談話,就談她感興趣的,這樣一個最好的結果,你可以少說,讓她滔滔不絕地和你交流,也就避免了言多必失的問題。
清楚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是一個成年人在社會裏生存的最基本的能力,能夠管好自己嘴巴的人,往往也能夠在人際交往中遊刃有餘,帶給別人以可信賴之感。清楚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能夠幫助我們省掉非常多的麻煩,同時又帶來新的契機。
王自健常常在節目裏調侃很多人,他甚至還調侃過廣電總局,但是他的節目到現在依然火爆,這完全得益於王自健很清楚自己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他的調侃不過分,這種尺度把握是非常出類拔萃的。
王自健對於節目尺度的把握是很有經驗的,即使在小劇場說相聲,尺度比在電視上表演脫口秀相對寬鬆,他也有意識地不去放大尺度,“easy模式打習慣了,hard模式就沒法打了。”王自健說,他崇尚的大師是馬三立和喬治·卡林那樣,從技巧和結構上做出喜感,而不是生撓觀眾的癢處。王自健不喜歡《破產姐妹》這樣的美劇,原因就是後者滿口黃腔,尺度太大。
王自健不無自豪地說:“在尺度如此之緊的情況下,我依然能把觀眾逗笑,而且長期保持每周都有新作品,我覺得特別牛,有一種特別暢快淋漓的成就感,別人根本做不到,起碼在現階段做不到。”
說話無分寸、無底線的人很容易開口傷人,更重要的是會給我們自己帶來嚴重的負麵影響。如果一個人總是一開口就得罪人,往往會讓他失去交際圈。說話之道的意義在於處在一個特殊環境下,有些真話你要敢說出來,但是又要用巧妙的方式說,說話不止是“說”,更要“收”,有些話不該說,到嘴邊了也要咽下去,而有些話必須要說就能敢於冒著異樣的眼光說出來。說話有底線、有分寸,才能讓我們贏得尊重。
11提問也有尺度和底線
金星的大膽提問,常常引來觀眾們的側目,但是金星並非刻意以此吸引眼球,她是一個特別懂說話的人,她的提問在辛辣之餘常常又帶著尺度,絕不會出現咄咄逼人,一定要人“交代”的情況。
金星:“您收徒弟的標準是什麼?”
郭德綱:“現在跟當年不一樣了。”
金星:“當年什麼標準?”
郭德綱:“當年,是這塊材料,能把相聲說好我就願意要……但是經曆這麼些事之後,現在我更看中的是人品問題。”
金星:“這話說出來話裏有話,肯定被傷過。”
郭德綱一扭頭:“傷大發了。”
金星:“好,下一問題。”
雖然後來話題又聊到關於徒弟問題上,但是金星依然沒有讓郭德綱多說,隻是讓他談感受,同時金星也講了自己被學生傷過的事情。
提問是一門藝術,出色的提問可以讓對方把原本不願意透露的消息吐露出來,也可以引導對方在自己的思維裏“打轉”,但是並不意味著提問就可以毫無禁忌,提問也應當有所尺度,有些敏感的話要問得巧妙,有些話就幹脆不能問。
在生活裏,如果我們以為自己很熟悉對方,都是認識好多年的朋友了,便以為當著對方的麵什麼話都可以問,這是不對的。每個人在心裏都有不允許觸碰的“點”,都會有自己的談話底線,如果我們毫不注意,就很容易觸碰到別人的談話底線,很有可能讓對方“翻臉不認人”。尤其是對方如果本就是個比較敏感的人,那麼你會因一句無心的話而觸怒他,以致毀了兩個人之間的友誼。
因此,當我們提問對方時,一定要把握好個度,畢竟說出的話如潑出去的水,一旦真的撞到了對方的“槍口上”,再後悔就來不及了。那麼我們應當在提問中如何去把握這個“尺度”呢?
1.提問的內容要適度
談話內容是對方獲知信息的關鍵,因此我們應該結合對方的談話內容,來提出相關問題。而這個問題必須緊緊環繞談話的主題,如果你偏離主題,那麼對方會認為你沒有認真傾聽,從而對你產生不好的印象,這樣會對雙方溝通和人際關係造成負麵影響。例如著名主持人楊瀾在采訪的過程中,就十分能夠把握好提問內容的“度”:
青年周末:“當時在采訪希拉裏的過程中,有沒有你特別想問但沒來得及問的?”
楊瀾:“其實我本來準備的最後一個問題是:你現在還有總統夢嗎?這個問題我覺得也是帶有刺激性的一個問題,但最後一方麵是由於時間實在是不夠,另一方麵我也有了一點猶豫,因為在談完兩國關係的時候,突然問這個問題,其實是比較唐突的。你講了半天我做國務卿的工作,忽然問我想不想有朝一日再當總統,在那種情況下會顯得突兀。”
2.提問的數量要適度
提問在精不在多,如果你總是問個沒完沒了,那麼你的“囉唆”自然也會招來對方的厭煩。當然,問題也不能太少,如果沒有問題,那麼雙方之間的信息反饋自然也就會減少,這樣對溝通交流也是一種阻礙。因此,提問之前,應當有個充分的準備,想好並事先總結自己的問題,這樣才能讓交談暢通無阻。
3.提問的方式要適度
提問的方式一般分為開放式與封閉式兩種。前者給對方回答的空間比較大,得到的信息比較多,但回答所需的時間也比較長,後者隻用簡單的是與否就能回答。因此在提問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結合實際氛圍來確定自己所需要的提問方式,這樣才能讓提問變得有成效。
上海電視台記者趙東升,在剛開始做記者時,曾采訪過一名華裔英國女運動員,由於之前已經得知她的老家在北京,因此在采訪時趙東升連續問道:
“您父親是北京人嗎?”
“您這次打算去北京嗎?”
“您準備去看望在北京的親戚嗎?”
麵對趙東升提出的一連串問題,這名運動員隻簡單地回答了“Yes”或“No”。看到運動員的簡單回答,為了能了解更多的信息,趙東升又不得不轉換了提問方式,問道:“您準備怎樣把北京親戚的問候帶到英國去呢?”麵對這個問題,運動員才滔滔不絕地談了起來。
4.提問的速度要適度
講話的速度會影響到溝通的效果,如果速度過快,那麼對方可能會聽不清你的問題,來不及對問題做出及時反應,還會營造成一種緊張的氛圍。如果速度過慢,那麼會讓對方不耐煩,失去和你溝通的興趣和信心。因此,在提問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把握好語速,這樣才能讓對方更好地接受信息,也讓我們更好地得到想要的反饋。
問緣於疑,發問即質疑。如果想問有道,那麼須疑有方。當然,這個“疑”裏麵一定還要藏有一個“度”,這樣才能讓“問”恰到好處地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