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下列問題:
(1)平日能節製飲食、嚴格戒酒及常喝堿性飲料?
(2)控製體重後能很好的保持?
(3)能避免過度勞累、精神緊張、寒冷潮濕、關節損傷等不良因素?
(4)未使用抑製尿酸排出的藥物,如雙氫克尿噻、速尿等?
(5)接受定期隨訪和定期複查血尿酸?
如果以上幾項的回答是肯定的,那麼,痛風不再惡化就有了關鍵性的前提。
痛風是一種古老的疾病,也是近年來的一種多發病,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關。但能正確了解痛風防治知識的人並不多,以至讓這種疾病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殺手之一,可見提高認識做好疾病的防治顯得非常重要。痛風是一種終身疾病,一旦發生很難治愈,所以要注意預防。
一、痛風重在預防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強度與性質的變化,以及勞逸失調、作息的無規律性,我國近年來痛風病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給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
許多病人發病之初並無特別的征兆,常是在體檢時發現血尿酸水平偏高,或偶有手腳小關節疼痛,因並無大礙,故初期的治療常不及時或不規範,至病情嚴重時才引起重視,但此時往往留下比較嚴重的病痛,治療起來也較為困難,所以痛風——防比治更重要。
(一)自我保健很重要
以往痛風病多見於上層社會和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故又稱之為“帝王病”、“王侯將相病”等。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風病已經成為常見病,但誤診誤治的現象時有發生,普及痛風知識的任務已經迫在眉睫。所以痛風病人應做到以下幾點:
(1)定期體檢:
痛風病人(包括高尿酸血症)應堅持每個月(或遵醫囑)查一次尿酸,以指導用藥。定期檢測血糖、肝腎功能、B超、腎圖、X線和心電圖等,以早期發現心肝腎病變,早期治療。
(2)有效的藥物治療:
患了痛風要找風濕科醫生係統正規治療。不論選擇中藥還是西藥都要在醫生指導下用藥,並要堅持治療。堅持服藥:痛風發作時,口服秋水仙堿,以減輕紅腫、疼痛;血尿酸高時,口服別嘌呤醇,以降低血尿酸水平。
(3)慎用一些藥物:
在積極服藥治療痛風的同時,還要注意有些藥物最好不用或慎用。這些藥物有青黴素、四環素、利尿藥、含有利尿藥的複方降壓藥、維生素B1、維生素B2、阿司匹林、抗結核藥、煙酸、華法林等。因為這些藥物影響尿酸排泄。
另外維生素C和維生素D也要慎用,因其促進泌尿係結石形成,加速痛風病人腎髒的損傷。
(4)科學安排飲食:
牛奶和蛋兩種食物不受限製,其他食物應恰當限製。
①海鮮類。盡可能不吃大蝦、海帶、鳳尾魚等。
②肉食類。少吃瘦肉,不吃動物內髒,堅決不吃火鍋。
③蔬菜。不吃菠菜、扁豆、豌豆、毛豆、蘑菇、蘆筍。花生也不宜多吃。多選食其他蔬菜和水果等堿性食物,促使尿酸(酸性)鹽結晶溶解、排泄。
④低脂飲食。因為高脂飲食可影響尿酸排泄,而脂肪又是高熱量營養素,攝入過多會導致肥胖。豬油、牛肉、肥肉、肥禽都應避免。烹調時也應少用油。多采用蒸、煮、燉、燴、拌等少油烹調方法。
痛風病人的主食應以細糧為主,如精麵粉做的麵食,精大米等,不宜吃粗糧。因為細糧製品中嘌呤含量較粗糧少。
(5)飲食宜清淡:
食鹽不宜過多,腎功能受損時應少鹽飲食,避免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6)多飲水:
每日保證2000毫升白開水,不包括牛奶、稀飯等其他流食。人體70%左右的尿酸從腎排除,每日尿量要達到2000毫升說明飲水量足。有利於尿酸的排泄。夏季多汗飲水量還要增加。
(7)禁止酗酒、吸煙:
酗酒常常是痛風急性發作的誘因之一。煙對痛風病人也不利,應該戒除。
(8)注意保暖和自行按摩:
時刻注意腳、腿、背、頭的保暖,萬萬不可著涼。早晨起床後和臨睡前,學會自行按摩,大小腿、膝、踝、拇趾關節和兩個穴位(勞宮和湧泉穴)各按摩100次。同時熱水泡腳。
(9)堅持適度運動:
除了急性發病時需臥床休息,並將兩腳墊高外,症狀消失後應堅持適度體育運動。有利於促進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預防痛風發作。
(10)生活要有規律:
每天除保證7~8小時睡眠外,最好能午睡;定期去郊外散步,防止疲勞,這對痛風病人同樣是十分重要的。
(11)消除應激狀態:
緊張、過度疲勞、焦慮、強烈的精神創傷時易誘發痛風。告知病人要勞逸結合,保證睡眠,生活要有規律,以消除各種心理壓力。
(二)痛風與季節、氣溫的關係
1.天熱也要防痛風
痛風是一種有遺傳傾向的疾病,多發生於中老年男子。痛風病人體內缺少某些酶,致使嘌呤代謝異常,尿酸生成過多,來不及排泄。血液中尿酸鹽多了,處於過飽和狀態,就會析出微小結晶沉人類是恒溫動物,身體內部各器官代謝產生的多餘熱量,須不斷向外散發。除小部分熱量由呼吸、排泄大小便散發出去外,其餘主要通過皮膚散熱。皮膚散熱的方式有兩種:直接散熱(輻射、對流、傳導散熱)和蒸發散熱。天氣涼爽時,每日蒸發的汗液約500毫升,僅占總散熱量的一小部分。天氣炎積於關節滑膜,引起無菌性炎症,誘發關節疼痛、紅腫等症狀。如不加以治療,遷延日久,病變可侵蝕骨質,損害關節,出現僵直,影響活動。尿酸鹽結石是腎髒、輸尿管和膀胱結石的重要來源,腎髒實質結石可損害腎功能,進而威脅生命。
眾所周知,高嘌呤飲食、飲酒、疲勞是痛風症狀的常見發病原因,氣候變化也與痛風關係密切。關節受寒,皮膚溫度降低,血液中的尿酸便易在局部沉積。此外,在受涼情況下,關節部位血管收縮,血液供應減少,循環不良,均為關節炎的誘發因素。有些人或許認為:天氣炎熱時,痛風不易發作。錯!痛風病人既不能受寒,也不能耐熱,天熱時痛風也容易發作。醫史記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北非戰場上的德軍、英軍曾深受尿石症折磨,其發病率是土著居民的5倍。這是因為作為外來人員的德軍和英軍不適應當地炎熱氣候的緣故。
熱或重體力勞動時,汗液明顯增多。
人體內血液和血管外水分隨時交流,保持動態平衡。氣候炎熱,大量出汗,水分補充不足和不及時,血液濃縮,尿液減少,尿酸容易沉積並析出,常因此誘發痛風症狀,同時促進尿路結石形成。泌尿外科醫生注意到,腎絞痛往往在夏季或初秋時發作。痛風症狀夜間易發,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因為睡眠時長時間不喝水,體內水分減少,尿酸濃度增高。
必須指出,痛風病人最好選擇喝白開水,而不是湯或啤酒。有些食物如牛羊肉、鯉魚、鵝、蟹、貝類,含嘌呤較多,做成的湯雖然味道鮮美,但嘌呤也和蛋白質一起煮出,進入湯內,病人喝了容易引起痛風發作。飲酒也可促使痛風發作。啤酒本身嘌呤含量雖然不高,但它含有較多的鳥苷酸,代謝後會產生嘌呤,最終形成尿酸。
酸性飲料使尿液偏酸,不利於尿酸排出;尿液堿化則可幫助尿酸排出,使腎髒免受損害。因此,痛風病人宜多食堿性食物如奶類、蔬菜、水果等,咖啡、茶、可可等需適當控製,含堿飲料如蘇打水等可適當飲用。
此外,除了注意以上誘發因素外,痛風病人還要加強其他保健措施,如減肥、戒煙、避免暴飲暴食等。
2.高溫天氣痛風病人慎吹風
高溫天氣時,不適當的補水方式,肆意吹空調、電扇是痛風發作的主要誘因。中醫認為痛風屬於“痹症”範疇,痹症是指感受濕熱、風寒邪氣,引起以四肢關節、筋骨、肌肉疼痛、麻木、活動不靈,甚至關節紅腫灼熱為主要表現的病症,常常反複發作且逐漸發展,最終可導致關節畸形或功能障礙。現在很多病人覺得自己沒有吃海鮮,飲食方麵都控製得非常好,為什麼還會反複發病?主要是這段時間正值高溫,人習慣長時間待在空調房間裏麵,一方麵使室內空氣不易流通,另一方麵寒冷刺激血尿酸升高,高血尿酸又有利於細菌或病毒的繁殖,使身體產熱不夠,耐寒能力下降,容易招致感染。而夏天人本身容易疲勞,抵抗力較差,容易患感冒,室內空氣又不好,還會交叉感冒,尤其是整夜吹電扇、開空調,更易著涼而加重病情,血尿酸升高,甚至引發各種嚴重的並發症。
3.春天防痛風不容忽視
春季天氣變化無常,如果鞋襪保暖作用差,極易受寒。陰雨天氣,鞋襪易受潮,由於水分蒸發會帶走大量熱量,局部皮膚溫度進一步降低。高尿酸血症得到控製的病人,此時尿酸在局部沉積加快,程度加重,從而誘發痛風發作。早春季節,寒冷和潮濕都是不可忽視的發作誘因。痛風最容易侵犯的關節是足部第一蹠趾關節,其次是踝關節等,這與人的雙足遠離心髒,血液供應不足,本身溫度偏低有關。據了解,痛風的發病原因是血液中尿酸濃度過高,形成尿酸結晶沉積在組織中。高尿酸血症是痛風的前奏。痛風發作時,拇趾、足背、足跟、踝、指、腕等小關節都可能紅腫劇痛反複發作,關節畸形,形成痛風石。那麼進入春天怎樣有效預防痛風呢?
①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防止疲勞受寒。應根據每日活動量安排三餐,定時定量進食,避免或少吃嘌呤含量較高的食物,不要吃得過飽,以免體重超重或肥胖。
②養成飲水習慣。要多飲水,保持每日充足的尿量,以利於尿酸的排泄,不要等到明顯口渴時才飲水。
③每日安排一定量的運動和體力活動,對從事腦力勞動的或長期坐辦公室的人尤為重要;生活要有規律,要按時作息,消除不良的生活習慣,尤其是通宵達旦的玩牌、玩電腦、看電視等,更是要不得。
④戒除不良嗜好,如吸煙、酗酒等。
⑤情緒要穩定,心情要樂觀。
中年以上的病人每年做健康檢查時,要注意檢測血液的尿酸濃度,特別是對有痛風家族史、肥胖以及有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者,更應定期檢查血尿酸,以期盡早發現高尿酸血症,以便及時診斷和治療。
二、消滅痛風關鍵在於早期發現
(一)檢測尿酸
早期發現痛風最簡單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檢測血尿酸濃度。對人群進行大規模的血尿酸普查可及時發現高尿酸血症,這對早期發現和早期防治痛風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