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把話說得讓人心裏暖洋洋的(1 / 3)

尊重對方的個性和需求

說話人人都會。然而,當我們無意間說出一句不中聽的話時,就會得罪人;當我們應變不及時或者話沒說到位時,就會使聽話的人心裏不舒服,甚至上火,或產生矛盾。很多時候,說話過於直接會更糟糕,不但得罪人,還可能惹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為何?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需求,當自己的個性得不到尊重,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我們的行為便很難進行下去,說話也是如此,不顧對方的個性和需求,那麼,談話也很難持續下去,甚至會引發衝突。

在戰爭年代,王若飛不幸被捕入獄,敵人為了滅王若飛的“威風”,竟然把他和一個江洋大盜關押在同一個牢房裏。

這個江洋大盜,曾在舊軍隊裏當過排長,狂妄自大,從來就不害怕生與死,在監獄裏是個蠻橫霸道的人,自稱為“張排長”。

這天,張排長一進門,便把手一拱,傲慢地對王若飛說:“聽看牢房的人說你非常厲害,讓兄弟俺來給你做個伴兒。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你說我們倆到底該怎樣相處?”

王若飛看了一眼凶神惡煞的張排長,隻是微微一笑,自謙地說:“哪裏,哪裏,坐牢之人怎敢稱老虎呢?頂多是一頭笨牛而已。”

張排長聽到王若飛說自己頂多是一頭笨牛,心裏頓時放鬆了許多,口氣也軟了下來,說:“你過謙了,你不是隻虎,他們怎麼那麼害怕你?”

“不,不,”王若飛搖著頭說,“你是老虎,還是讓我做頭牛吧!”

張排長疑惑地說:“你們共產黨人都是好樣的,聽朋友說打仗衝鋒陷陣個個都像剛從山上下來的猛虎一樣,怎麼會是一頭‘笨牛’呢?”

王若飛解釋說:“對於敵人來說我們確是猛虎,但是我們共產黨人的目的是為人民服務,所以,對於人民來說,我們就是一頭被馴服得老實勤懇做事的從不講價錢的牛!”

張排長說:“在理啊!兄弟不才,也是照你們的道理辦事,可他們卻說俺是打家劫舍,其實,俺是殺富濟貧啊!”

王若飛說:“我們可不是為了幾戶、幾十戶的窮人,我們的目的是要把這個欺壓人的社會推翻,解放所有的窮苦百姓,讓他們都能過上好日子。我們並不是隻為了眼前的一兩頓飽飯,而是為了子孫萬代的幸福著想。”

聽了王若飛的話之後,張排長恍然大悟,起身拱著手充滿敬佩地說:“盡管俺是個粗人,但俺服你的這個理。如果你們將來有用得著俺的地方,俺願為你效勞。你若不嫌棄,俺願和你交個朋友,你看怎麼樣?”

王若飛的一席話,說得那個蠻橫的草莽英雄心裏暖洋洋的。他說話的關鍵之處就是照顧了對方“虎”的個性,而把自己說成是一頭“笨牛”,滿足了對方稱王稱霸的虛榮心。

如果在社交活動中不能根據交際對象的心理,選擇恰當的語言,導致挫傷他人的自尊心,後果又將如何呢?

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人,心地不壞,待人也很熱情,也常常給人以無私的幫助,可是周圍的人卻不喜歡她。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這個人說話太隨便。例如,這樣的人會對一位因發胖而自卑的女同事高聲說:“喲,你又長膘啦?你老公淨弄什麼給你吃,把你喂得這麼肥啊?”

她說出這樣的話可能沒有絲毫惡意,但是,這些話語無疑引發了對方的反感以至惱怒,使原本親密的關係發生裂變,不僅達不到親近的交際目的,而且極大地拉開了雙方的心裏距離。

所以,雖然她並無惡意,結果卻適得其反,事與願違。

熟人、同事、朋友之間為增進友誼而交往,說話“隨便”一點兒本無可厚非。但是,這種“隨便”也應該掌握一定的分寸,應該有一個度,應該建立在尊重對方的個性和需求基礎之上。

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不可碰觸的地方,交談時,應該照顧對方的自尊,以免使人陷入難堪的境地。

又如,失去丈夫是件不幸的事。一位朋友剛剛死了丈夫,正處在悲痛之中,同事卻極端熱情地邀請她去看外國喜劇影片。同事嘻嘻哈哈地說:“人生苦短喲!別老是不開心。”這種說話方式,無論如何是令人難以接受的,極大地刺激了對方反感的心理。

大家也許都有過這樣的生活體驗,有的人在行為上、物質上熱心地幫助了別人,但在特定場合下由於措辭不當,使對方的感激之情瞬間煙消雲散,化為烏有。比如,一個人給一位新娘子買了一枚精巧的胸針,對方十分感謝,然而,她卻這樣議論新郎的衣著:“哎呀,你這身西服剪裁得真不錯,可就是顏色嘛——跟你的襯衫太不協調!幹嗎非這麼桃紅柳綠地搭配?中間有點過渡色的東西點綴一下才好。”人們在辦喜事時,總喜歡聽些吉利話,她卻說新郎官穿著“桃紅柳綠”,此話一出必會令新郎產生反感。

一個擅長說話的人,能做到讓每一個和他說過話的人,都認為他是最理想的交談對象。他既懂得尊重對方的個性,也懂得滿足他人的需求,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會說話的人。

將溫暖的安慰送給最需要的人

人生一張嘴,我們不能亂說話,尤其在麵對需要安慰的人時,更不能亂說話,要三思而後言,要謀定而後言,否則安慰朋友不成,反而會多樹立一個“敵人”。

所以,對於一些失意者,要讓我們的安慰像一道陽光,溫暖他人的心田。

日本一位國會議員,因沒有成功地推進國防建設而在競選中慘敗。落選後,自然有人說些“深表同情”之類的好話,更多的人則是忙著幫他總結經驗教訓,大談“既有今日,何必當初”。議員當時心煩意亂,根本聽不進那麼多嘮嘮叨叨。那些嘮叨隻會使他更加心煩和沮喪。

但是有一位素不相識的人卻給他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那人充滿信心地望著落選議員的眼睛說:“要忍耐,先生,看下一回。”然後轉身離去。

事後這位議員說:“不知怎麼回事,我總覺得他的那句話是道陽光,他分明告訴我,他相信我會抓住下一次機會,而且會幹得更好。”

下一次這位議員果然當選了。他當選後說:“我第一個要感謝的就是那位信心十足地望著我的眼睛、快快活活地對我說‘下一回’的先生。像那種在我身上發生作用的話語,以前從未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