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遜一點,不要在人前扮超人
孟子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孟子這句話,道出了人們的一種普遍欲望——喜歡充當他人的老師,滿足自己的成就感。因為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不如對方高明,這是一個人最起碼的虛榮心。
所以,19世紀的英國政治家斐爾爵士告誡人們說:“如果可能的話,要比別人聰明,卻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聰明。”
蘇格拉底則告訴我們一個圓滑處世的方法:“我隻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無所知”。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富蘭克林到一位前輩家拜訪。剛一進門,他的頭就狠狠地撞到了門框上,疼得他一邊不停地用手揉頭,一邊看著比正常標準低矮的門。
出門來迎接他的前輩看到他這副樣子,笑了笑說:“很疼吧?可是,這將是你今天來拜訪我的最大收獲。一個人要想平安無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須時時刻刻記住‘低頭’。這也是我要教你的,不要忘了。”
其實,人生在世,無論是說話還是做事,我們都應該先“低頭”,謙虛一點,不要表現得那麼盛氣淩人。這樣別人才會看到你的內涵,才會高看你。
有一個年輕人,剛進工作單位的時候,說了這樣一句話:“都沒什麼了不起的,別人能幹的事情我都能幹!”結果,所有的前輩都不願意帶他,所有的同事都不願意跟他合作。原因就是他太自以為是、太狂妄,不懂得虛心請教。
有些年輕人經常說,我每次找別人幫忙,問別人問題,人家都不愛搭理我,不知道為什麼。有時候,人家是刻意不幫你,不想告訴你,因為你問話的方式不對。
我們可以做一個小小的測試,下次當我們要問別人問題的時候,不妨改變一下說話的方式,如把下麵這些話換另一種方式說出來:
你告訴我這到底怎麼處理好?
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嗎?
幫我一個忙吧!
改成:
您是否可以幫我一個忙……
有個問題,我想請教您一下……
可否請教您一個問題……
對比一下,對方會有什麼不同的反應。前者雖然說起來很隨意,但如果說不好,就會形成一種命令式的口吻;而後者就謙虛多了,先把自己放在一個較低的位置,然後向對方請教。
尤其是“請教”二字,更能凸顯說話人的謙遜,當我們把“請教”二字說出來的時候,一定會得到對方的熱情回應。因為既然是“請教”,那麼,必定是把對方當成了“專家”“老師”,對方自然會很高興。
在具體請教的時候,我們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態度要誠懇,不要一麵說有事情要請教對方,一麵又不屑一顧,不把對方當回事。
其次,請教別人之前,最好自己先動腦筋想一想,不要想出問題馬上就問。當我們自己對問題有了一定的了解後,別人再講,自己也容易接受;同時,如果你事先已想過如何去解決,別人就會覺得你認真,自然願意幫你。
最後,注意用語。
富蘭克林在自傳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在約束自己言行的時候,在使我日趨成熟、日趨合乎情理的時候,我曾經有一張言行約束檢查表。最初,我的那張表上隻列著十二項美德,後來,有一位朋友告訴我,我有些驕傲,這種驕傲經常在談話中表現出來,使人覺得盛氣淩人。於是,我立刻注意到這位友人給我的忠告,並且相信這樣足以影響我的發展前途。隨後,我在檢查表上特別列上虛心一項,以專門注意我所說的話。現在,我竭力避免一切直接觸犯或傷害別人情感的話,甚至禁止使用一切確定的詞句,如‘當然’‘一定’等,而用‘也許’‘我想’來代替。”
一個人,不論資曆、能力如何,在浩瀚的社會裏,隻是一個小分子,是渺小的。當我們把奮鬥目標定得很高時,更要在人生舞台上唱低調,在生活中保持低姿態,把自己看輕些,把別人看重些。
民間有句非常貼切的諺語:“低頭的稻穗,昂頭的稗子。”越成熟,越飽滿的稻穗,頭垂得越低。隻有那些果實空空如也的稗子,才顯得招搖,始終把頭抬得很高。
老子說,當堅硬的牙齒脫落時,柔軟的舌頭還在。柔弱勝過堅硬,謙遜勝過驕傲。我們應當學會在適當的時候,適當地放低姿態,這絕不是懦弱和畏縮,而是一種聰明的處世之道,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