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對方一個超乎預期的驚喜
說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事,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用別人易於接受的方式,或者喜歡的方式說話。
記得很小的時候就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請客,看了看表,時間都過了,還有一大半的客人沒有來,他心裏很急,便說:“怎麼回事,該來的人還沒有來?”
這時,一些敏感的人聽了,心想:“該來的人沒來,那我是不是不該來的?”之後,就悄悄地走了。
主人一看有幾個客人走了,更加著急地說:“怎麼回事,不該走的反倒走了呢?”
這樣,剩下的客人一聽,“不該走的走了,那麼我們這些人是不是該走的呢?”於是,又有幾個人氣憤地站起身走了。
最後隻剩下一個和主人比較親近的朋友,看到這種場麵說:“你是不是說錯話了?”主人急忙解釋說:“我不是那個意思,不是叫他們走!”這個朋友聽了感覺很委屈:“不是叫他們走,那就是叫我走了。”想到這,最後一位客人頭也不回地走了。
回顧一下我們自己,是不是也經常犯這樣的錯誤——“好心當成了驢肝肺”。其實,許多時候,一樣的話,兩樣的說,如果我們掌握了恰當的說話技巧,就能給對方一個驚喜,甚至可以化險為夷。
古時候,有一個官員叫彭玉麟。有一次,經過一條狹窄的小巷。剛好,一個女子正在用竹竿晾曬衣服,被風一吹,竹竿掉了下來,正好打到了彭玉麟的頭。他大怒,指著那名女子破口大罵起來。
那女子一看,認出了被竹竿打到的人正是當地官員彭玉麟,不禁冷汗直冒。但她急中生智,說道:
“你這副腔調,怎這般蠻橫無理。你可知彭宮保就是我們這裏的!他清廉正直,愛民如子,如果我把你的行為告訴他老人家,怕要砍了你的腦袋呀!”
彭玉麟一聽這女子這樣誇讚自己,不禁轉怒為喜,同時,意識到自己的失態,馬上就心平氣和了,沒有再說什麼便走了。
被竹竿打到之後,彭玉麟本來心情很沮喪,但是聽到那個機智的曬衣女的話,雖然自己被斥責成蠻橫無理,但作為一個當地的父母官,被說成“清廉正直”,沒有想到自己在民間居然有這麼好的吏治聲譽,不禁心裏美滋滋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說話也一樣,如果能夠提供超乎對方預期的驚喜,那麼,談話就很容易進行下去,而且還會讓對方高看你。
要做到說話時給對方一個超乎預期的驚喜,我們至少需要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問題一:“對方是誰?”
隻有知道了對方是誰,了解了對方,我們才能夠從對方的角度找話題,進而說出超出對方預期的話語。
美國耶魯大學的威廉費爾浦斯教授,是個有名的散文家。他在散文《人類的天性》中寫道:在我8歲的時候,有一次到莉比姑媽家度周末。傍晚時分,有個中年人慕名來訪,但姑媽好像對他很冷淡。他跟姑媽寒暄過一陣之後,便把注意力轉向了我,那時,我正在玩模型船,而且玩得很專注,他看出我對船隻很感興趣,便滔滔不絕地講了很多有關船隻的故事,而且講得十分生動有趣。等他離開之後,我仍意猶未盡,一直向姑媽提起他,姑媽告訴我,他是一位律師,根本不可能對船隻感興趣。“但是,他為什麼一直跟我談船隻的話題呢?”我疑惑地問。
姑媽的回答是“因為他是個有風度的紳士,他看你對船隻感興趣,為了讓你高興博得你的好感,他當然要這麼說了。”
從對方的角度找話題來談論,其實對雙方都有好處,不僅可以使別人對你產生興趣,欽佩你,而且還可以使自己更關心別人,關心別人對自己的要求。
問題二:“到底什麼樣的話才能讓對方驚喜呢?”
要讓對方驚喜,一方麵我們可以借助讚美的神奇力量。上述故事中,彭玉麟的驚喜便是來自於那個曬衣女的讚美。
另一方麵,我們可以借助幽默,有時候幽自己一默,或者調侃一下自己都能使彼此的交談超乎預期。例如,胡適先生在北大任教時,為了增加“課堂情趣”,他把孔子的學說稱為“孔說”,把孟子的學說稱為“孟說”,把他自己的學說稱為“胡說”,同學們在一陣陣笑聲中也感受到了這位大師的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