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把話說得讓人心悅誠服(2 / 3)

管理員臉上又露出了微笑,說:“憑著上帝的愛心,你用不著向我道歉。除了這四堵牆壁以及你和我之外,沒有任何人聽見你剛才所說的話。而我又不會把它說出去,我知道你也不會說出去的,所以,我們不如就把這件事忘了吧。”

管理員的話再一次讓拿破侖·希爾遭受了更厲害的譴責,他走過去,抓住管理員的手,使勁地握著……

伍德羅·威爾遜說過:“假如你握緊雙拳找上我,我想我也會不甘示弱。但是,假如你對我說‘讓我們坐下來討論討論,如果我們意見不同,不同之處在哪裏,問題的症結在哪裏?’那麼,我是可能接受的。我們也許隻在部分觀點上不同,但大部分還是一致的。隻要彼此有耐心,開誠布公,仍然可以達到步調一致。”

因此,我們不妨用善意化解對方的敵意。為什麼這麼做呢?萬事以和為貴。

中國有句古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語更說明了“人和”對於為人處世的重要價值,所以,我們要學會用善意去創造“人和”的環境。

懷特汽車公司的某一工廠有250名員工,他們因要求加薪而舉行罷工。

當時的公司總裁羅伯·布萊克沒有采取動怒、責難、恐嚇或發表霸道談話的做法,而是發現罷工的員工無事可做,從而買了許多球棒和手套讓他們在空地上打棒球。有些人喜歡玩保齡球,羅伯·布萊克便租下一個保齡球場。

結果,那些罷工者找來了掃把、垃圾推車,開始把工廠附近的紙屑、煙頭、火柴等垃圾清除幹淨。

一群罷工員工在爭取加薪、承認聯合公司成立的時候,去清除工廠附近的地麵,這在激烈的美國罷工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創造這個奇跡的恰恰是善意的力量。

善為大事者,能夠控製個人情感,以和諧的人際關係為最佳的做人之本,因為他們懂得“唯和,方可少麻煩”的道理;相反,有些人總是“激情四射”,愛挑起事端,喜歡看到人與人之間摩擦起火,但是,他人會分享我們的一吐為快嗎?我們充滿憤怒的聲調、敵對的態度,真的能夠使他們屈服嗎?

這樣做的結果更多的是失掉彼此的和氣,甚至可能導致反目成仇,我們不妨換種態度,以寬容的心、善意的舉動去化解對方,這樣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掌握婉轉批評的藝術

有位聖人曾說:聞過則喜。但是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有一個員工不小心做錯了一件事,主管批評她,並且還要扣她的獎金,結果那個員工自殺了。

有一個學生被老師批評之後,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用紅領巾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有一個兒子受不了父母的批評指責,結果揮刀殺死了他們。

我們相信,上述事件中批評者都是好心的,但是,好心沒有得到好的結果,為什麼呢?因為那個被批評的人沒有真正意識到其話語中的“好”處,反而認為是有害的。

那麼,怎樣讓被批評者真正理解我們批評中的好意,進而從善如流呢?

批評是對人的一種否定,其實質是對人的一種懲罰。心理學認為,在改善人的行為時,鼓勵總是比懲罰效果更明顯,不能濫用懲罰,因為懲罰是消極的,尤其是過度懲罰,非但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反而還會扭曲行為,那個殺了父母的兒子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同樣在批評他人時,一定不要濫用批評,如果非批評不可,那麼,我們可以運用婉轉批評的藝術。

婉轉地批評他人有一個總的原則:對事不對人。當我們批評別人時,要時時刻刻反問自己:“我是不是針對當事人了?”“我是不是忽略錯誤本身了?”“我是不是進行人身攻擊了?”等等。隻要我們做到這點就可以緩和當事人的心理壓力,如果把矛頭指向當事人,則會無意之中對當事人造成傷害,於事無補。

除了這些,還要注意批評的方法要得當:

(1)真誠。真誠永遠能夠打動人。我們可以這樣說:

“我也犯過這樣的錯誤。”

“這件事情你也盡力而為了,盡管結果仍不盡如人意。”

“或許你也不知道什麼地方出錯了。”

(2)切勿指責。批評他人不要變成指責他人,因為指責會讓人陷入惡劣的情緒之中,從而影響理智判斷。所以,批評他人的時候,千萬不要說:

“我跟你說了多少次了!”

“怎麼每次都犯同樣的錯誤!”

“你真是無可救藥!”

(3)適度。批評他人,點到為止,既往不咎。千萬不要得理不饒人。我們可以這樣說:“事已至此,從中吸取教訓最重要。”

(4)寬容理解。在他人犯錯誤的時候,我們要提醒自己:誰都不願意犯錯誤,尤其是在別人非常愧疚之時,更需要我們的心理支持。我們可以這樣說:

“我想你可能很難受。”

“找個時間我們一起分析一下失誤的原因。”

“我相信你下次肯定會做好。”

(5)分清角色。批評對方的時候,一定要弄清楚跟自己溝通的是一個什麼身份的人——是長輩還是晚輩,是男性還是女性,是朋友還是對手,是家人還是同事等。

如果不能分清角色,就會說出不合適的話,不僅達不到批評的效果,而且容易傷了和氣。有很多話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出在不分對象上。

(6)暗示。直接批評對方,對方內心一定不舒服,因為批評就是懲罰。暗示就是采用含蓄間接的方式,達到批評的最終目的。

有這樣一則故事:一父嗜賭,輸得家徒四壁。其長子怒,掀桌,毀博具。父駁之,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