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經常租用某家飯店的大禮堂進行講課。
有一天,他突然接到飯店通知,說租金要增加三倍。於是,卡耐基找到飯店經理,與他進行交涉。他說:“我接到通知,感到震驚,不過這不能怪你。因為你是飯店的經理,你的職責是盡可能地使飯店獲利。如果貴飯店將禮堂用於辦舞會、晚會,當然獲利會更大。”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卡耐基緊接著為飯店經理算了一筆賬:“你拒絕了我,也就等於拒絕了成千上萬個有知識的中層管理人員,而他們的光顧,是你花五千元錢也買不到的活廣告。那麼,哪一種更有“利”呢?”
飯店經理聽後改變了主意。
卡耐基之所以在交談中取得了成功,在於他懂得為對方指明看得見的“利益”。他給飯店經理算了一筆賬,抓住了經理的訴求——贏利,使經理心甘情願地把天平的砝碼加到了卡耐基的這一邊。
另一方麵,想要說服一個人不去做某件事,應該讓他知道這樣做的小利大害之處,這樣便能取得對方的信任,進而聽取你的意見。“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
公元前630年,晉、秦圍鄭,鄭國國君派燭之武去說服秦伯撤軍,燭之武一見到秦伯便擺明了這一觀點:“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接著,他步步點明其中原委:
第一,“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這是從地理位置的角度加以分析,是說“亡鄭無益”。
第二,“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這是用相對主義的觀點加以分析。設想晉得鄭地,相對於秦而言,顯然是晉國增加了勢力,而自己變得弱小了。厚人而薄己,在那個各個國家都欲稱霸的時代,這顯然是於己不利的。這是說“亡鄭有害”。
第三,“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秦國如果留著鄭為“東道主人”(鄭在秦東,故言),則秦國的使者往來鄭國糧資缺乏之時,鄭國可以給予供給。這是說“舍鄭有益無害”。
第四,晉國當年曾許以秦國焦、瑕二郡,然“朝濟而夕設版焉”。晉國在惠公之時,曾經許秦以河外的焦、瑕兩座城邑,但是在許諾之後,晉國馬上就渡河而去,並設版築以守二城。燭之武的這個實例意在說明晉國的背秦神速,借以前的舊事來使秦伯明白晉國慣於背秦的行徑,以此來說明秦與晉國共事,斷無有益之處。
第五,晉國“無厭”,“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無以取之。燭之武說晉國是個貪得無厭的國家,其滅鄭的意圖隻是為了擴大它東方的疆域,在此之後它必將致力於西方疆土的擴張,而秦在晉國之西,將來晉國必定也要侵占秦國領土。其危害是非常大的。所以,秦助晉亡鄭是非常危險的,從表麵上看是秦國得到了便宜,實際上卻是“為叢驅雀”“為淵驅魚”,大大削弱了自己。燭之武在談話中將其中利害關係挑得水落石出、洞若觀火。
以上五步,燭之武層層遞進、步步深入地“曉以利害”,終於說服了秦君。
其實,現代社會也是一樣,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試圖說服別人時,實在不必費盡心思去想出種種謀略或手段,隻需正確地陳述利與害就足矣。因為,講清利害關係,對於說服一個人來說,效果最佳。我們在運用這種方式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針對性。也就是我們話中的“利害”不是每個人心中的自我傾向的利害,而是聽者心中的利害,這樣才能引起對方的洞悉,從而起到該起的作用。
第二,可信性。這種利害應該使對方聽起來確信無疑。
第三,不可控性。也就是說,我們所擺明的“利害”是聽話者不能控製和掌握的,否則,對方不會聽信於你。
第四,差別性。利有大小之分,害也有大小之分,我們提出的利害應該有差別,差別越大,對方采取行動需要的時間就越短,相反,對方就越猶豫,甚至不會采取說話者所期望的行動。
記得有一種法則是“因敵製勝,應形於無窮”,運用於此,我們要圍繞對方的想法,以無窮的利害變化,讓對方以為你在為對方著想,而且堅信不疑地認為你的想法能夠給他帶來很多的利,如此就會接受你說的話,接受你的建議。
引導對方找出正確的答案
每個人都有逆反心理,我們在說話的過程中,一定注意不要激起對方的逆反心理,因為如果激起對方的逆反心理,那麼,哪怕是正確的意見或者建議也會遭到反對,甚至對方明明知道是正確的,也會想出千般的理由為自己辯護,因為每個人都不願意被他人否定或者被貶低,或者說每個人都不願意承認他人比自己聰明或者比自己眼光好。
所以,我們在與別人交談時,與其說出正確答案,不如引導對方找出正確答案。因為別人不會同意你所指出的,更不願意讓自己的智慧和判斷力被對方所否定,從而才能保住自己的榮耀和自尊心。否則,他非但不會改變自己的看法,反而還會進行反擊。
勵誌大師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說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我請一位室內設計師為我家布置一些窗簾,等到賬單送來後,我大吃一驚:費用遠遠超過了我的預算。
過了幾天,一位朋友來看我,問起窗簾的價格,我告訴了他,他說:“什麼?這太過分了!他占了你的便宜!你怎麼會上當呢?”
我吃虧了嗎?是的,他說的是實話。可是沒有人願意聽別人否定自己判斷力的實話。作為一個凡人,我開始為自己辯護了。我說:“好貨總有好貨的價錢,你不能以便宜的價錢買到高質量的東西。”
第二天,另一位朋友也來拜訪。他讚揚那些窗簾,表現出很感興趣,說他要是負擔得起的話,也希望在家裏布置上這樣的窗簾。
我的反應完全不一樣了。我說:“說實話,價錢太高了,我也負擔不起。我後悔定了這些窗簾。”我甚至為自己的坦白直率而自豪起來。
可見,如果對方處理得巧妙而且和善可親,我們也會承認自己的錯誤。但是,如果把難以下咽的事實硬塞進我們的食道裏,結果就適得其反了。
因此,我們不要說“看著吧!你會知道誰是誰非的。”之類的話,因為這實際上是一種挑戰,在你還沒有開始證明對方的錯誤之前,他已經準備迎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