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麼場合說什麼話
在相聲藝術中,有一種表現形式叫做“錯位”,就是讓一個有特定身份的人在一個特定的場合說話,而這個特定的身份和這個特定的場合是不相符的,最終會營造一種笑料百出的氛圍,從而贏得觀眾的會心一笑。
但是,相聲畢竟是相聲。如果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和我們所處的場合不一致,那麼,我們所得到的恐怕就不再是會心的一笑,而是嘲笑,甚至是那種連笑也笑不出來的尷尬場麵。
一位早年畢業於某高校中文係、勤勤懇懇工作了幾十年的老教師要退休了。為此,學校為他和另一位曾多次榮獲過“先進”稱號的退休老同誌一起舉辦了歡送會。
在會上,與會同誌和領導對他們的工作和人品進行了熱情洋溢而又非常得體的肯定和讚揚,相比之下,對那位曾多次榮獲過“先進”稱號的老同誌的讚譽則比較多。當輪到兩位退休老同誌致答辭的時候,他們對大家的讚譽表示了深情的感謝。一時間,會場裏充滿了一種令人感動的溫馨氣氛。
作為答謝辭,本該說到此為止,然而,那位老教師卻並未停止,他作了頗為欠缺的聯想和發揮:“說到先進,十分遺憾,我從來沒有得過……”
此時,坐在他對麵的、平日與他相處得不太融洽的一位青年教師突然搶過話頭說:“不,不是你不配當先進,都是我們不好,怪我們未曾提你的名。”話語中帶著一根不饒人而又讓人感到十分難堪的“刺”,霎時間會場上出現了一種怏怏不悅的尷尬氣氛。
一位領導見形勢有些不妙,馬上把話茬接了過來。本來,他應該緩和一下氣氛,避開大家談到敏感的“先進”問題。但是,他卻反反複複地勸慰那位退休老教師,叫他對“先進”的問題不要太在意,沒有評過先進並不等於不夠先進,先進不僅在名義上,更要看事實等。
在這個故事中,出現問題的關鍵在於:場合。在歡送會上,大家都在場,那位退休老教師不應該作無謂的比照;那位青年教師,不應該在別人失意之火燃燒時添油加火;那位領導更不應該在那種場合談別人失意的話題。
所以,故事給我們的教訓是:“說話要注意場合。”不看場合,隨心所欲,信口開河,想到什麼說什麼,這是“不會說話”的人的一種拙劣的表現。
說話注意場合,就是在什麼場合說什麼話,具體來說,包括話題、時機、措辭等。
首先,不是所有的話題都適合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拿來公開談論。正式的場合說說笑笑是不嚴肅的表現,非正式場合一本正經自然也會讓人感到不自在。
其次,說話要適時。適時的說話,人們才會樂於聽取,正所謂“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
最後,說話的言辭用語也要區分不同的場合,否則會收不到理想的效果。
某法院開庭審理一起盜竊案,被告對作案時間交待不清。為了核實,審判長決定傳被告之妻到庭作證。
由於過分著急,審判長脫口而出:“帶他老婆上來!”
法庭頓時嘩然,嚴肅的氣氛被破壞了。
故事中,正式的法庭用語應該是“傳證人某某某到庭”,而審判長卻以日常用語取代了法庭用語,不適合當時那種氛圍,因而很不得體。
“說話要注意場合”,這是提醒我們說話時要注意所處的時間、地點和周圍的情況,不要違背時、境的限製,更不要超越具體時、境的限製,一個會分場合說話的人能夠把話說得滴水不漏,這也是一種交際能力。
所以,不管我們說什麼,都應該注意是否和我們身處的場合相符,爭取做到在什麼場合說什麼話。如果你身處於一個長輩居多的圈子裏,那麼,你要做的就是畢恭畢敬地說話,多用敬語;如果你是在一個滿是上級、同事的聚會裏,那麼,你要做的就是自重自謙地說話,多用謙語;如果你身處一個鐵哥們、好兄弟的團隊裏,不用質疑,充滿豪氣的粗話反倒是你贏得眾人喜愛的一種交際方式。
避開社交言談的“地雷陣”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和虛榮心,甚至連乞丐都不受嗟來之食,更何況大家原本地位相當,同時又平起平坐。然而,實際情況是:總有那麼一些人容易忽視這個問題。
例如,有的人就喜歡在陌生人麵前亂說話,這樣做其實是很危險的。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次宴會上,有個人在酒桌上向鄰座的人講起某校校長的秘密來,在說話的過程中還表現出對該校長行為的極度不滿,並大大地說了一堆攻擊的話。
直到最後,一位太太問他:“先生,你知道我是誰嗎?”
“還沒有請教您貴姓。”他回答說。
“我是你說的那位校長的妻子。”
這位先生立時窘住了,場麵非常尷尬。
幸好這位太太很有教養,並沒有當麵指責他,但這位口無遮攔的先生給別人留下的印象卻是極差的。
再如,有的人愛說他人忌諱的話。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在某藥房意外地出現了這樣的情景——有一位男士十分痛苦地用手捂著牙痛部位,詢問營業員是否有治療牙痛的速效藥。
營業員找來一種藥對男士說,這是癌症和術後患者止疼的特效藥,還一再強調治療癌痛效果很好。
男士聽後勃然大怒:“你怎麼這麼賣藥,我是牙痛,又不是癌痛,推薦這種藥詛咒我嗎?”
說完,那位男士憤然離開藥房。
經過分析我們就會明白:營業員反複強調治療癌痛,犯了那位男士的忌諱。
又如,有的人說話喜歡厚此薄彼,尤其是在人多的場合。
例如,在一個班裏,班長徐偉帶了四名女生去采蘑菇,回來的時候,其中三個女生撅著嘴,滿臉的不高興。輔導員問幾個女孩為什麼生氣?
她們回答說:“什麼意思啊?一起出去,班長隻對那個女孩獻殷勤,對我們理也不理,我們誰得罪他了嗎?”
輔導員聽後就找班長談話,結果徐偉大呼冤枉:“我是因為跟那個女孩比較熟悉,才多說了幾句,並沒有其他的意思啊!”
社交中這樣的事情並不少見,不管我們是有意還是無意,說話中表現出來的厚此薄彼都會影響到人際關係。
所以,在社交言談中,存在許多我們應該避開的“地雷”,要避開社交的“地雷陣”,我們至少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說話要給他人留麵子。每個人都好麵子。所以,不管什麼場合,什麼時間,一定要顧及對方的麵子。
第二,人多場合少說話。我們常說:言多必失,禍從口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特別是人多的場合,更要少說話。因為在人多的地方,口無遮攔,很容易說錯話,一旦說漏了嘴,再想補救是很難的,或者說幾乎不可能。所以,在人多的場合盡量少講話。
第三,說話不要觸碰對方的“逆鱗”。我國古代傳說中,龍的咽喉之下約一尺的部位長有“逆鱗”,如果不小心觸到“逆鱗”,必會被激怒的龍所攻擊。
無論多高尚多偉大的人,身上都有“逆鱗”存在。隻要我們不觸及對方的“逆鱗”就不會惹禍上身。
第四,與多人交談,說話不要厚此薄彼。社交活動中,我們經常需要同時與幾個人打交道,這種情況下,常常容易犯厚此薄彼的錯誤。許多時候,被我們“厚”的人可能是歡喜中帶尷尬,但被我們“薄”的人注定要滿腹怨氣了。這樣做會給我們的人際關係帶來嚴重影響,為了避免這種失誤,最好的辦法就是保持距離原則。
第五,不要談他人的隱私。隱私是不可公開或不必公開的事情,有些是缺陷,有些是秘密。在言語交際中避談避問隱私,是有禮貌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