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注意用語不要粗鄙。沒有人願意和滿口粗話、醜話、髒話,上溯祖宗、旁及姐妹、下連子孫及其兩性的人交談,所以,無論何種情況下,說話一定要文明。
社交不僅有正的力量,還有負的力量,在社交的舞台上有很多的“地雷陣”是不能闖的,否則我們就會吃大虧。所以,做個聰明的人吧,清楚什麼是不能說的,什麼是不該做的,然後以最有效的方法加以調整,化險為夷,使自己在社交中處於有利的位置。
傾聽是你能給予的最好禮物
在我們的社會交往中,免不了要與他人接觸,當我們在與形形色色的人過招之後,就會發現——許多的時候,許多的事情並不按我們所預想的那樣去發展。
例如,當我們去拜見一個人,和他談了許多的事,目的是希望得到對方的支持與理解,希望他能按照我們所預想的那樣去做,然而,當我們離開以後,發現一切事情並沒有按照我們所期待的那樣進行。
其實,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樣的事情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果,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們隻顧把自己的話講給對方聽,卻沒有真正地去聆聽對方所說的話。
在交往中,許多人總喜歡表現自己,從而展示自己的口才,總是認為自己說得越多,談話的效果越好;其實,多說話不一定是好事,而如果不聽人言,自說自話,那麼,多半會惹人生厭,甚至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在一個聖誕節,一個美國男人為了和家人團聚,興衝衝乘飛機從異地往家趕。
這個人一路上幻想著團聚時的喜悅情景。然而,恰恰天有不測風雲,這架飛機在空中遭遇猛烈的暴風雨,飛機脫離航線,上下左右顛簸,隨時都有墜毀的可能,空姐也驚恐萬狀地吩咐乘客寫好遺囑並放進一個特製的口袋。
在萬分危急的時刻,飛機在駕駛員的冷靜駕駛下終於平安著陸,大家都鬆了一口氣。
這個美國男人回到家後異常興奮,不停地向妻子描述飛機上遇到的險情,並且滿屋子轉著、叫著、喊著……
然而,他的妻子正和孩子興致勃勃地分享著節日的喜悅,對他經曆的驚險沒有絲毫關注。
男人叫喊了一陣,發現沒有人聽他傾訴,他死裏逃生的巨大喜悅與被冷落的心情形成強烈的反差,當他妻子去準備蛋糕的時候,這個美國男人爬到閣樓上,用上吊的方式結束了從險情中撿回的寶貴生命。
人與人之間需要溝通,更需要傾聽!當我們傾訴時,卻發現沒有人在傾聽,這種痛苦,無疑是巨大的打擊!
因此,我們要善於傾聽。善於傾聽對方說話,表麵上處於劣勢,其實是處於優勢的。因為用心傾聽,表示對對方的關心與重視,這樣比較容易贏得對方的好感。因為人們總喜歡與尊重自己的人來往。同時,傾聽還可以讓我們更多地了解情況,從而百戰百勝。
所以,要想把話說得滴水不漏,先要做一個耐心的聽者。
第一,耐心的聽者一定是全身心的傾聽。
每個人都願意與認真傾聽、舉止活潑的人交往,而不願意與推一下轉一下的石磨打交道。
做一個耐心的聽者,我們可以這樣做:麵向說話者,同他保持目光的接觸,同時配合標準的姿勢和手勢。無論你是坐著還是站著,與對方要保持最適宜的距離。
第二,真正聽懂對方。
作為一個聽者,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如果不明白對方說出的話是什麼意思,應該用各種方法讓對方知道。比如,我們可以向他提問題,或者積極地表達自己聽到了什麼,或者讓對方糾正自己聽錯之處。
第三,觀察對方的表情。
我們不僅要聽對方的語言,而且要注意對方的表情,比如看對方如何同我們的目光接觸、說話的語氣及音調和語速等,同時還要注意對方站著或坐著時與你的距離,從而判斷出對方的言外之意。
第四,對對方表示理解。這包括理解對方的語言和情感。
世界上有兩種力量非常偉大,傾聽即是其一,你傾聽對方越久,對方就越願意接近你。善於傾聽對方,表麵上處於劣勢,其實是處於優勢。英國首相丘吉爾說:“說話是銀,沉默是金。”其實,如果我們把這句話改為“說話是銀,聽話是金”似乎更為貼切。
學會含蓄委婉地拒絕
經常有人給我們提出這樣一個忠告:不要輕易承諾,以免造成無法挽回的錯誤。然而,不承諾,便要拒絕,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拒絕別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對方舍下麵子來求你,不答應對方的請求,打心眼裏過意不去。但是,如果答應他,自己做起來確實又有一定的困難。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呢?
答案是:拒絕他。當然,前提是:如果答應對方的請求確實讓你很為難。這種情況下,一開始就要當機立斷,拒絕對方。但是,拒絕要講究方式方法,也就是說,說話的時候,要講究分寸,至少讓對方在心理上能夠接受。
拒絕他人有一點至關重要:態度要明確,閃爍其詞、拐彎抹角,經常會被人誤解,甚至造成遺憾。
有一個故事:在一個十字路口,有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有一位老人正坐在樹下歇息。
突然,一個年輕人飛奔到老人麵前,驚慌地哀求老人救他,說是有人誤以為他是小偷,正帶領一幫人追捕他,要剁掉他的雙手。說完,縱身爬到那棵大樹上躲了起來,並再一次請求老人不要告訴追捕的人他躲在樹上。
老人看年輕人的長相不像個小偷,便回答說:“讓我想一想。”就是老人這句話,使年輕人放心了許多。
一會兒,追捕的人趕到大樹下,問老人:“你有沒有見到一個年輕人從這裏跑過去?”
哪知這個曾發過誓,今生絕不講假話的老人,隨口說道:“見過。”
追捕的人又問:“他往哪個方向跑了?”
老人隨手朝樹上指了指……年輕人從樹上被拖了下來……
所以,任何時候拒絕他人都要明確表示。
然而,有人會擔心:明確表示會不會傷了彼此的感情?事實上,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如果一般朋友的要求不合自己的心願,我們會不假思索地加以拒絕,而好朋友的要求,拒絕起來就有些困難了,其顧慮恰恰是怕傷了彼此的感情。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采取含蓄委婉的拒絕方法。
掌握含蓄委婉的拒絕方法需要我們做到兩點:
第一點:把拒絕的意思含蓄化。
現代社會,大家都喜歡“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很少有人用寬容的尺度去諒解一個不履行諾言的人,即使你有天大的理由也不會。
我們常常在應酬中聽到某位朋友說,某某分明答應為我辦一件事,可是他卻食言了。仔細想一想那位朋友的話,雖然某某曾經答應過他,但那很可能隻是表麵上的應付,或者是這件事根本就不可能辦到;其實,恐怕連那位朋友也心知肚明,他所請托之事有些強人所難。但是他會責備自己而不責備別人嗎?如不細想,也會覺得某某不對,因為到了這個地步,誰還會顧及當初某某自覺或不自覺地應允朋友時的為難境地呢!
有人不禁要問:“當著朋友的麵,對朋友提出的請求非應允不可,而實際上根本就辦不到,這時該怎麼辦?”
日本的應酬學家掘川正義告訴我們:“我們在聆聽別人陳述和請托完畢之後,不妨輕輕地搖頭,不必強烈地表示出拒絕的態度。”
這就是說,我們不必用傷害感情的強烈言辭去拒絕,隻要輕輕搖一下頭,把拒絕的意思包含其中,朋友便可以理解。再加上你充分陳述拒絕的理由,朋友會更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