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把事做得讓人拍手稱好(2 / 3)

又是一陣沉默,查姆斯繼續說:“我現在要告訴大家:錯誤在於,你們聽到了有關本公司財務出現困難的謠言,這影響了你們的工作熱忱,因此,你們就不像以前那樣努力了。隻要你們回到自己的銷售地區,並爭取在以後30天內,每人賣出5台收銀機,那麼,本公司就不會再發生財務危機了。你們願意這樣做嗎?”

大家都說“願意”,後來真的辦到了。而那些他們曾強調的種種借口:商業不景氣,資金缺少,人們都希望等到總統大選揭曉後買東西等,仿佛統統消失了。

其實,生活中的事情沒有盡善盡美的。每個人,每一天,都會遇到麻煩。然而,遇到麻煩的時候,有的人就會想:“為什麼倒黴的又是我呢?”當我們犯了錯誤、判斷失誤、記錯事情、受人幹擾分了心……多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吧。

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上,就必須承擔屬於他的責任,履行屬於他的義務。對家庭,對民族,對國家,對社會,對人類,你必須盡到責任和義務;對工作,對事業,對同事,對朋友,對子女,同樣如此。

具有“好漢做事好漢當”的精神,主動承擔責任的人,就會感到身上有一股無形的壓力;有無形的壓力,就會具備謀求生活的動力;具備謀求生活的動力,就會有信心把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承擔到底。

責任感是創造一切的機會。抓住這種機會,我們便無愧於今生。

為了創造奇跡,敢於豁出去

在法國的一個軍用機場上,一個名叫桑尼耳的飛行員正在專心致誌地用自來水槍清洗戰鬥機。

突然,桑尼耳感到有人用手拍了一下他的後背。他回頭一看,嚇得大叫一聲:拍他的哪裏是人,分明是一隻碩大的狗熊,它正舉著兩隻前爪站在桑尼耳的背後!

桑尼耳急中生智,迅速把自來水槍轉向狗熊。或許是用力過猛,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自來水槍竟然從手上滑落下來,這時,狗熊已經朝他撲了過去……他閉上雙眼,用盡吃奶的力氣縱身一躍,跳上了機翼,然後大喊“救命”。

警戒哨裏的哨兵聽見了呼救聲,急忙端著衝鋒槍跑了出來。幾分鍾後,狗熊被擊斃了。

事後,許多人大惑不解:機翼離地麵至少有2.5米的高度,桑尼耳在沒有助跑的情況下居然能跳上去,這可能嗎?如果真是這樣,桑尼耳就可以不必再當飛行員了,而是去當一名跳高運動員,說不定可以打破世界紀錄呢。

然而,這是事實。

後來,桑尼耳嚐試了無數次,再也沒能跳上機翼。

人們越來越懷疑這件事的真實性。有一位研究人體潛能的專家說:“此事完全有可能發生——人在遇到危急情況時,體內會分泌出一種奇異的激素,此激素能激發人體所潛藏的超常能力。情況越是危急,潛能就越容易發揮,而在平常情況下,潛能總是處於沉寂狀態。”

潛能的力量常常能夠讓我們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

實際上,人的力量,無論是身體的還是心智的都是相當大的,隻不過我們往往不太懂得如何激發,所以很難發揮它應有的效用。

著名的心理學家奧托指出:“一個人所發揮的能力,隻占他全部能力的百分之四。”

據說,像愛因斯坦這樣偉大的天才,其潛能發揮也達不到百分之十。

所以,為了使我們自身潛藏的超常能力發揮出來,我們做事要敢於豁出去,把每一次嚐試都當成是一種絕境、一次挑戰、一次機遇,這樣,或許我們會因此而創造出超越自我的奇跡。

《藍色狂想曲》是美國作曲家喬治·格什溫的第一部交響樂,這部作品奇跡般誕生的過程是這樣的:

喬治·格什溫習慣了通俗音樂,對交響樂卻“一竅不通”。然而,有一天,一位爵士樂團指揮請格什溫寫一部“莊嚴的作品”。

起初,喬治·格什溫並沒有答應。但是,那位樂團指揮無奈之中想出了一條妙計:他在報紙上發布了“三周後在音樂廳上演格什溫的交響樂作品”這樣一條消息。

格什溫看到消息後哭笑不得,沒有想到對方會用這種方法來逼自己就範。如果三周後拿不出像樣的交響樂作品,自己的名譽就會受到損失。

可是,交響樂對他來說,是一個從來沒有涉足過的領域啊。喬治·格什溫感到自己被逼進了死胡同,似乎在劫難逃。

沒有辦法,他隻好豁出去了,硬著頭皮苦幹下去。

出乎意料的是,兩個星期後,格什溫居然完成了一部絕世之作——《藍色交響曲》,恰恰是這首名曲奠定了格什溫在樂壇上的地位。

喬治·格什溫和飛行員桑尼耳一樣,他們創造出的奇跡都是被逼出來的,或者更確切地說,是被激發出來的,是被動的。

然而,他們的境遇,不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遇到的,更何況,生活的道路如此的漫長,屬於我們的時間又是那麼的短暫,僅僅靠幾次被動的激發,對於我們潛能的發揮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如何將自己的潛能主動地發揮出來呢?其實很簡單,做事情要敢於豁出去,隻有這樣,奇跡才會發生。

或者更確切地說,為了創造奇跡,激發我們自身的潛能。我們可以借用成功學之父拿破侖·希爾博士提出的方案:

(1)不管什麼場合,挑盡可能靠前的位子坐。

(2)練習並習慣正視別人。

(3)把你走路的速度加快25%。

(4)練習當眾發言。

(5)學會咧嘴大笑。

(6)怯場時,不妨道出真相,有助於你回歸平靜。

(7)用肯定的語氣說話,消除你的自卑感。

(8)用自信培養自信。

(9)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每個人自身都醞釀著無窮的潛能,隻是一直處於被壓抑的狀態,沒有被激發出來。主動開發自己的潛能,隻要敢於豁出去,那麼,奇跡就會發生,我們也會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贏得起,也輸得起

我們做事,輸輸贏贏,贏贏輸輸是常有的事情,沒有永遠的贏家,也沒有永遠的輸家。所以,輸贏乃凡人之常事,要贏得起,也要輸得起。

關於贏得起,許多人都能做到——贏了,自然就高興啊,贏了自然就興奮啊。但是也有連贏都贏不起的人。

古時候的舉人範進就是一個例子,範進大半生窮困潦倒,到54歲的時候才考取秀才。他在中舉之前,窮得連鍋都揭不開了,鄰裏沒有一個人借米周濟他。中舉後,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幾十年來的貧困、屈辱一旦過去,夢寐以求的功名富貴一旦出現,政治、經濟、社會地位一旦改變,使得範進喜極而瘋。

事實上,現代社會也有類似於範進那樣贏不起的人:某公司有這樣一個小夥子,有文化,有事業心,工作勤奮努力,人也很有才華。後來他被提升為科長。每天忙著開會、辦公,忙進忙出,大家都為他的提升而高興。

然而,他在興奮之餘,也難掩驕傲的神色。而且,人在一個位子上坐久了,難免有厭煩之時,而位子高了,難免會得罪人……一年後,他被調到了其他部門當辦事員。

許多東西,人總是在失去時才知道去珍惜,得知調離消息的那天,他把辦公室的門鎖好,一整天都沒有出來。

可能許多人認為這個人輸不起,其實,他先是贏不起,然後才是輸不起。當他被提升之後,仿佛千裏馬遇到了伯樂,興奮之餘難免露出些許的驕傲,或許正是這勝利之中露出的絲絲驕傲,導致了他事業的轉折點。

所以,我們做事時要時刻保持一顆平常心:勝不驕,敗不餒。

在自己取得一點小小的成績的時候,告誡自己,這個成績是自己辛辛苦苦爭取來的,要想繼續取得成績,就得繼續爭取。

在生活事業處於困難、低潮或逆境、失敗時,運用“屈”的智慧,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中國古代文化的經典著作《周易》提出“潛龍勿用”的思想,說的是在一定條件下,尋找時機,卷土重來。

這些道理告訴我們,輸是贏的基礎,不會輸就不會贏,經受不了委屈的人最終也難以成大氣候。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我們都聽說過;公元前496年,越國國王勾踐與吳王夫差交戰,結果大敗。越王勾踐去講和,當了奴仆。為了早日複國,他帶領300人到吳國稱臣,給吳國喂馬。一次,夫差病了,為了給吳王治病,他還親自舔嚐吳王的大便。於是,夫差不記殺父之仇,放虎歸山。勾踐回國後,省吃儉用,軍民一心,還與農民一起耕種、織布。終於,在公元前478年,成功打敗了吳軍,成為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位霸主。

我們常說,“勝敗乃兵家之常事”,我們也常說,“大丈夫能屈能伸”。做事情,總會有個成敗輸贏,有成功的人,有失敗的人,有成功了又失敗的人,有失敗了又成功的人;成功、失敗又成功,失敗、成功又失敗;也有一直失敗的,從未嚐到成功的喜悅,這樣的人可以說數不勝數;而一直成功的人卻是太少了。然而,沒嚐到過失敗滋味的人永遠也不知道成功是什麼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