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把事做得超過他人的預期(2 / 3)

有這樣一個哲理故事:在一場激烈的戰爭中,上尉忽然發現一架敵機向陣地俯衝下來。

照常理,發現敵機俯衝要毫不猶豫地臥倒。可上尉並沒有立刻臥倒,因為他發現離他四五米遠的地方有一個小戰士還在站著。他顧不上多想,一個魚躍飛身將小戰士緊緊地壓在了身下。隻聽一聲巨響,飛濺起來的泥土無情地落在了他們的身上。上尉拍拍身上的塵土,回頭一看,頓時驚呆了:剛才自己所處的那個位置被炸成了一個大坑。

有人認為當今的養生觀念之一便是:助人為樂。而我認為,這個養生觀念的關鍵之處便是“好心”——一顆善良的心,一種良好的心態。

因為:人際間的關愛是相互的,你在愛他人、幫助他人的同時,也會被人愛;你給別人一份幫助,等於送給別人一份快樂,同時你也會收獲一份來自他人的快樂。

有一篇文章曾經這樣寫:“關愛他人並樂於助人,可能會使人們精神更健康。”這是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對2016人的調查進行了分析後得出的結論。他們發現,那些關愛他人的人,事後總會得到別人的關愛,而且他們的心理和精神都很健康。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懷著一顆好心,對別人仁慈,對自己仁慈。愛自己也愛別人,心中便有無窮財富,我們的靈魂便會變得高尚而純潔。毀別人也毀自己,靈魂就會欠下累累債務。無論我們在何時何地,也無論我們處於何種狀態,我們做事,都要憑著一顆“好心”,一顆善良的心,一種良好的心態。

關鍵時刻扶人一把

人人都懂得“禮尚往來”的道理,或許正是基於這一點,我們每個人都會樂於幫助他人,但是幫助他人也需要技巧的,不是任何一份付出都會出乎他人的意料之外,也不是任何一份付出都會有回報,那麼,怎樣提高我們幫助他人的質量呢?

大學時代,一次,在課堂上,老師提出一個問題:你願意幫助什麼樣的人,是窮人還是富人?當時,同學大部分選擇的是後者,理由是:幫助後者會得到更多的回報,但是老師自己的答案卻是前者,而令人不解的是理由卻是一樣的。

隨著閱曆的加深,我終於明白了——

錦上添花,能夠讓人感激,讓人喜歡,然而雪中送炭,能夠給人留下更深的印象,讓人終生不忘你的忠誠和情義。

魯肅和周瑜是曆史上兩個著名的人物。他們在同朝為官之前,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三國爭霸之前,周瑜並不得意——他曾是袁術手下的一個居巢長,相當於現在的縣長。

一段時間,周瑜管轄的地方鬧饑荒,糧食問題日益嚴峻起來。居巢的百姓沒有糧食吃,餓死了不少人,軍隊也饑腸轆轆,失去了戰鬥力。而周瑜作為父母官,急得心慌意亂。

有人獻計說:附近有個樂善好施的財主魯肅,他家素來很富裕,應該囤積了不少糧食。

為了借糧食,周瑜帶上人馬登門拜訪魯肅,寒暄過後,周瑜直截了當地說:“小弟此次拜訪,是想借些糧食。”

魯肅一看周瑜儀表不凡,哈哈大笑著說:“此等區區小事,我答應了。”說著,魯肅親自帶著周瑜去糧倉。周瑜看到魯家有兩個糧倉都滿著,各有三千斤。魯肅指著其中一個糧倉說:“也不要說什麼借不借的,這倉糧食就送你了。”

周瑜聽了,眼睛都直了:要知道,在饑荒之年,糧食就是命啊。感動之餘,兩人從此結為義友。

後來,周瑜當上了將軍,自然不會忘記魯肅,他把魯肅推薦給孫權,魯肅從此有了幹大事業的機會。

我們常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你為他人提供急需的東西,對方不會把你忘記,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也會傾力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