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有良好的大局觀
還記得一個古老的故事,說的是三位砌磚工人的工作態度。有人問三個砌磚工人:“你們在做什麼?”
麵對同一個問題,三個人的答案卻完全不同。
第一位工人回答道:“砌磚。”
第二位工人回答道:“我在做每天賺10美元的工作。”
第三位工人則回答道:“你問我?我在建造世界上最偉大的教堂!”
從三個人簡單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對工作的態度是不同的。第一個工人純粹是為了工作而工作;第二個工人是為了賺錢而工作;第三個工人則是為了理想而工作。同時,從故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三個人的格局是不一樣的:前兩個人看到的隻是眼前的局部,而第三個人除了看到眼前的局部,更多的是看到了大局。
據說到了後來,前兩個人始終都是普普通通的砌磚工人,無所作為,而第三個工人最後則成了有名的建築師。
做事有良好的大局觀,胸有成竹,這樣的人容易成功。因為每天我們會麵對許多錯綜複雜的事情,占據我們生活中的大量時間。有些時候,我們花費許多時間,卻做了很少與成功有關的事情。於是,在點滴時間的消失之中,我們失去了取得成功的主動和先機。而大局觀則可以幫助我們避免類似事情的再次發生,它教會我們:做事的時候要區分事物的主次,一段時間內的行動和目標、計劃都要圍繞主要事情來展開,審時度勢,力求先解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麵。
做事胸懷大局觀,不僅有利於個人的發展,而且有利於社會的和諧。
很多人都把“施恩不圖報”看做是一個人道德高尚的標誌之一,然而,聖人孔子卻明確反對這一點,強調要“施恩圖報”。為什麼呢?
春秋時期,魯國的法律規定:如果一個魯國人做了其他國家人民的臣妾奴仆,凡是有人能夠幫助他們贖身回到魯國的話,贖人者就可以到國庫中取回自己花費的資財。
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貢從別國把一個魯國人贖了出來,但是卻沒有去國庫之中取回自己花費的銀兩。
孔子知道這件事後,對子貢說:“你在這件事上做得並不正確啊!聖賢之人所做的事情,可以帶動社會風氣的變化,從而對普通百姓也將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而並非僅僅是成就個人的美德。現在的魯國,富有的人少,而貧困的人多,如果子貢贖回人後,從國庫中取回自己所花費的錢,按照法律規定所為,對個人的德行修養並沒有什麼損害;然而,如果所有贖人的人都效仿子貢,不去取自己的錢,那最終將不會再有人去贖回自己的同胞了!”
後來,孔子的另外一個學生子路救起一個落水者,那人送給他一頭牛以報答他的救命之恩,子路便接受了這份禮物。
孔子知道這件事後,很滿意地說:“以後魯國搭救落水者的人就會多起來了!”
沒有大局觀的人一定會認為孔子的行為是在提倡拜金主義;而有大局觀的人,結合人的生存和本心,從整個社會的風氣和和諧發展去看,從整個事情的社會效應去考慮,孔子的觀念實在是高人一籌。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都有做善事的願望,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得不償失。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做好事不求回報的要求顯然過高了,這無形中抬高了做好事的門檻,因此,不容易普及,不容易形成風氣。如果大家都因做好事而得到一定回報,那社會風氣不也隨之變好了嗎?
當代社會也是一樣,有人拾金不昧,社會允許拾金者收取一定比例的酬謝,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對拾金者給予一定的獎勵,其實是對他美德的肯定和激勵,這樣做有利於良好風氣的形成。
有時候,做好事也需要付出很大成本的,這時更應該給予做好事者一定的補償了。
我們在做事情,處理問題的時候,不要隻看這件事本身的得失,一定要考慮到長遠的影響和社會效應,要善於從大局權衡得失利弊。
重視戰略與戰術
古時候打仗,經常講戰略戰術,這樣,打仗獲勝的概率才會大一些,才會贏得巧妙。
其實,我們做事情也是一樣,多多考慮一下戰略戰術,那麼,做事的結果可能就會大不一樣——許多時候,做事的態度與方法直接關係到事情的成敗。雖然,還有許多其他的因素在起作用。但做事的方式方法對於事情的成敗來說,其重要性是任何一個因素都不能取代的。
做事重視戰略,是說做事的重點要把握好大方向。
做事重視戰術,是說做事要用合適的方法。
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要講究戰略,掌握好做事的大方向,要有一個總目標,照顧全局的利益,否則,事情做得越好,錯誤越大,結果越遭。
然而,現實中的許多事實表明:人們正機械地奔跑在各自的軌道上,忙碌著既定的任務,等待著監督和檢查。但目標是否正確,如何才能最快地抵達終點,這些人卻並不清楚。
試想,在一個生產型的企業裏,員工按照質量標準的要求在生產產品。如果員工操作得當,產品的質量都達到了規定的標準,那麼,那些員工就掌握住了大的方向,在這個方向上進行努力,積少成多,越做越好。
但是,如果員工生產的產品的設計本身就存在很大缺陷,根本無法投放市場,或者根本就沒有買主、沒有用戶、沒有市場,那麼,我們的方向就錯了,也就是戰略上發生了錯誤。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員工做事的方式方法多麼正確,其結果都等於零。甚至事情做得越好越完美,危害就越大。
中國古代有個“南轅北轍”的故事,講的是一個人要到南麵的楚國去,然而這個人卻往北走。當有人告訴他走錯方向了,他卻說他的馬好、路費多、駕車技術好……然而這個人卻不知道:自己的方向錯了,在這種情況下,其他因素越完備,反而離目的地越遠!
所以,我們做事,首先要堅信:“隻要方向對,就已成功50%”。
我們做事情,除了堅持正確的方向外,在具體做的時候,還要講究方法,即做事的戰術,因為做事的具體方法同樣會對事情的結果有影響,量變引起質變,如果說成功的50%是由戰略決定的話,那麼,另外的50%就是由戰術決定的。
例如,我家附近有一個糖果商店,店裏明明有許多營業員很清閑,但是顧客卻寧願擠在同一個櫃台前買糖果。難道是其他營業員不熱情或者會短斤缺兩嗎?
答案是否定的,隻是受大多數顧客歡迎的那個營業員每次抓糖果的時候,一般第一次都不會超過顧客所要的分量,然後,再當著顧客的麵一點一點地加進去,直到分量夠了為止。顧客看到的是營業員在不停地加糖,自然感覺滿意,當然也就願意到這個營業員的櫃台前買糖了。
而其他的營業員呢?許多人都是第一次抓很多的糖果,然後再一點一點地減少,直到分量足夠為止,顧客們看到的是秤上的即將屬於自己的商品在一點一點地減少,心裏當然就很不舒服了。
可見,都是同樣的分量,稱的方法不同,其結果就大相徑庭。
俄羅斯有這樣一句諺語:“巧幹能捕雄獅,蠻幹難捉蟋蟀。”它揭示的就是這樣一個普遍的道理,即做事要講究方法,巧幹勝於蠻幹。
柯達公司解雇凱·威特摩爾的時候,員工都以為,他被解雇是因為不能很好地把握“柯達應該在數字化世界裏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而事實上,柯達早已秘密製訂了一套重塑公司數字化形象的戰略,凱·威特摩爾也舉雙手讚成,但是他根本無法很好地實施這一戰略,這才是他被解雇的根本原因。
掌握我們做事的方向好比射擊前的瞄準,而講究做事方法就好比瞄準後的射擊。做事情,既要講究戰略,把握方向,又要掌握戰術,講究方法,二者相互結合,才能完美結局。
注重團隊協作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兩個饑餓的人,一個人要了長者恩賜的一簍魚,另一個人則要了長者恩賜的一根魚竿。
得到魚的人馬上就把魚煮了,吃個精光,不久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簍旁。
另一個人則提著魚竿滿懷憧憬地向海邊走去。當他看到不遠處那片蔚藍色的大海時,渾身卻沒有一絲力氣了,他也隻能帶著無盡的遺憾撒手人寰。
同樣是兩個饑餓的人,同樣得到了長者恩賜的一根魚竿和一簍魚。但是他們並沒有各奔東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尋大海,他們每次隻煮一條魚,經過遙遠的跋涉,來到了海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