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個家庭用品公司,八年來生產迅速發展,利潤以每年18%~20%的速度增長。其原因是這家公司建立了利潤分享製度,把每年所賺的利潤,按規定的比例分配給每一個員工,這樣一來,公司賺得越多,員工分得也就越多。
每個員工都明白“水漲船高”的道理,人人奮勇,個個爭先,積極生產自不必說,還隨時隨地地查找產品的缺點與毛病,主動加以改進,這樣,公司順利發展,穩定盈利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亨利·福特的汽車工廠業務為什麼會越來越興旺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把員工的利益看成是自己的利益,把員工的損失看成是自己的損失。
亨利·福特汽車工廠不是沒有經曆過市場風險的,但它總能安然度過,依然屹立,這是為什麼呢?最重要的原因是:員工們在這個風險襲來的時候,表現了堅強的同心力量,他們不能讓這個跟自己息息相關的機構就此倒下,他們全心支持著!
試想,假如福特汽車工廠平日對員工們刻薄寡恩,致使自己的員工產生了離心力,當這些狂風暴浪襲來時,它根本就無法支撐下去。
最後,克服自己的私心,要學會謙卑。
謙卑,是把別人放在心上。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重要,而且每個人也希望被別人認為很重要。如果對方感覺到他在你心目中很重要,他一定會對你產生好感。
謙卑,是關心對方關心的事,對方關心自己的利益,關心自己的健康,關心自己的家人……隻要我們對他的利益、健康、家人表現出關心,那麼,對方就會把我們當成是自己人,這樣做起事來就會順利得多。
當我們獲得榮耀時,對他人要更加客氣,榮耀越高,頭要越低。另外,別總是提及自己的榮耀,說得多了,就變成了一種自我吹噓,既然大家早已經知道,你又何必總提及呢?
成功學家拿破侖·希爾說:“你以怎樣的態度對待別人,別人也會以怎樣的態度對待你”,我們關心別人的利益,懂得利益分享,那麼,別人也會關心我們,所以,說到底,考慮他人的利益,就是考慮自己的利益。目的都是一樣的,隻是途徑不同,那麼,結果就大不相同,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將社會效益與個人利益放到一起考慮
網遊業界流傳著這樣一個經典的故事,在幾年前的一次網遊大會上,一位憤怒的母親指著正對自己網遊業務發展感到滿意的網易CEO丁磊說道:“就是你的遊戲害了我的孩子……”
丁磊反問:“你的孩子玩的是哪款遊戲?”
這位母親回答說“傳奇。”
丁磊立刻反擊:“那是陳天橋的問題。”
盛大網絡董事長兼CEO陳天橋,他的財富神話正是起源於代理韓國網遊“傳奇”。在這個有傳奇性色彩的財富神話背後,卻流淌了多少父母的眼淚,承載了多少家長的憤怒。其中的原因隻有一個,這些父母的孩子因為沉迷於網遊,而荒廢了學業,葬送了前途。
在很多人特別是沉迷於遊戲孩子的家長眼中,網遊並不是被社會輿論所“妖魔化”,而是網遊本身就是“妖魔”,它可以創造和傳染“網絡病”,傳播暴力、色情,扭曲人生觀甚至葬送一代人的未來。
我們做事,在謀得個人利益的同時,也會產生一定的社會效益。社會效益,即對社會的效果和利益,我們為人處世都會產生一定的社會效果,也會涉及社會利益。如果我們做事對社會有利,就會產生好的效果,對社會不利,那自然就會產生一定的負麵效果。
所以,我們不能隻顧個人利益,而忽略社會效益,當然,也不能不顧個人利益,我們要將個人利益和社會效益一起考慮,既要考慮個人利益,又要考慮社會效益,是自己的個人行為產生好的社會效果。
關於個人利益和社會效益之間“誰先誰後”的相互關係問題曾經長期困擾著人們:長期以來,社會輿論宣傳部門一直倡導一種社會效益優先的原則,一直用社會的利益高於個人的利益;國家的利益高於公民的利益;集體的利益高於部門團體的利益的指導思想來主導社會輿論的導向。
然而,這些人忽略了一個事實:社會效益哪裏來?最終還是來源於個人的行為。隻要我們個人利益和社會效益保持一致,強調個人利益,其實也是在促進社會效益。
所以,我們做事,要樹立一種“主觀為自己,客觀為社會”的觀念。隻要我們將個人利益和社會效益保持一致,那麼,無論是倡導個人利益優先,還是社會效益優先,都是可以的。
但是在現實社會中,人們卻做了許多照顧個人利益而損害社會效益的事情,例如,公職人員的“錢權交易”的行為,就是以犧牲公眾的,集體的利益為代價來換取個人的利益。這種謀取個人利益的行為是不能長久的。隻有兼顧個人利益和社會效益,我們才能成就“大業”。
不考慮社會效益,也很難有個人利益。現代社會,許多人經商辦企業,最初為的是個人利益,如給自己找點事幹,以此為生計,進而尋找人生價值,實現個人抱負……
當萬事俱備以後,經商辦企業者的臨戰而懼的往往是市場的銷路。如果主要是為賺錢而去找市場和銷路,常常找不到。因為這樣的人看到的隻是一時的銷售熱點,而社會需求在不斷提高的前提下也在不定期地發生著某種帶有規律性的變化。
“市場需要什麼就生產什麼”,這種個體農民式的對固定目標的追逐,等於被市場牽著鼻子跑,屢屢撲空,結果是總趕不上趟。
而兼顧社會效益,將社會效益同個人利益一起考慮的人,就會在滿足社會需求中尋找到潛在市場。
潛在市場到處皆有,行行皆有,問題是不易被發掘,它需要我們首先與社會需求相吻合,然後從滿足社會需求,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角度去觀察、去研究,我們就有可能發現新的潛在市場,創造出無限商機。
其實,做事與經商一樣,目的是個人利益,然而這不應該是目的的全部。因為為了個人利益而做事,可能也會把事情做好,但是抱著這種簡單目的做事的人,往往會為了錢而不擇手段,往往不顧甚至侵害國家利益、社會利益、顧客利益和員工利益。這種人在長期的為人處世過程中,十有八九會墮落下去。
一個人的成功應該有兩大基石:一是造福於人民的遠大理想;二是高尚的道德品質,隻有這樣的人才能成就大業。
創維集團董事長黃宏生,作為恢複高考後首批進入華南理工大學的大學生,他大學學的是電子工程,畢業論文是黑白電視機設計。當時老師問他有何打算,他回答:“總有一天,我要創建出像索尼、鬆下一樣的企業。”
畢業後,黃宏生進入華南電子進出口公司工作。他困惑於國有企業的機製,一年時間毫無作為,他像狼一樣焦灼地踱步尋找曠野。後來他在單位角落發現了一台舊電腦,隨意上去敲了敲。商機乍現。為什麼不引進電腦呢?一紙毛遂自薦,他成立了電腦事業部,一年後的發展令他自己都吃了一驚:利潤占了全公司的七成。三年間,28歲的黃宏生被破格提拔為常務副總經理,副廳級待遇。人生和事業都進入了春風得意的階段,但大學畢業時的理想卻使他難以平靜。有些事刺痛了他。他眼睜睜看著國家的一車車大豆棉花換回來一些小機器;而我們的技術產品即使出口了也是擺在人家的地攤上,電子表便宜到了一隻兩美分。他決定放棄已有的一切,去香港闖天下。
1987年春,在同事的驚訝與歎息聲中,黃宏生辭掉了令人羨慕的職位,隻身“下海”,追尋他的“夢”。
1988年,一個叫“創維”的小公司在香港誕生,在這裏,他經曆了人生的幾次打擊,但是他沒有放棄,最終取得了成功。黃宏生的成功,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從來不把安逸和享受當做生活的目標,我想得最多的是社會現在缺什麼,下一步需要什麼。作為創維集團的董事長,我賺錢不是為了個人享受。論銀行存款,我可能還不如公司裏的一些高級職員多。”
我們做事,有了社會效益的大境界,我們的目標才會更明確,才會有更多的機會促使我們取得成功,這樣,個人利益必然也不會少,所以,做事時,將個人利益和社會效益一起考慮吧,因為二者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