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後,專心學習更是困難重重,所以,學習時必須用堅強意誌克服外界的幹擾,同時要用自我調適的方法排除如疲倦、貪玩、思想困擾等內部幹擾。
第三,重在理解。
學習不能全賴於死記硬背,理解才是真正的為學之道。我們學習的職業知識隻有經過理解消化,才可得以沉澱與固化,為我所用。
第四,善疑好問。
古人曰:“學貴善疑”。學習不能完全靠被動地接受知識,要多動腦筋、多作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要養成質疑問難的好習慣。這樣,我們掌握的知識才會深刻而透徹。
第五,積學儲寶。
古人把讀書學習活動稱作“積學儲寶”。其實,職業知識的學習也是一個“積學儲寶”的過程——我們要用係統的理論把與本職業相關的知識組合成各種係統,加以係統化後再儲入大腦。這樣不僅可以像電腦軟件儲存信息一樣,隨時可以按程序調出使用;而且還可高屋建瓴,居高臨下地加深理解原有知識和學習新知識。
現代生活變化迅速,節奏加快,要求我們必須堅定這樣的職業信念:活到老,學到老。我們應該記住:掌握豐富職業知識的人,永遠不會被社會所淘汰。
我常聽許多人抱怨自己年輕時耽誤了求學的機會,以致現在失去一個良好的工作機會;也有人抱怨,雖然積累了許多錢,但因缺乏經驗,以致今日沒有什麼成就。更可悲的是那些不學無術的人,到了中年後更提不起精神了,失去了自信力,這樣的人生,又有什麼意義?若一個人時刻留意充實與自己職業有關的知識,那麼,可以肯定地說他的前途一定充滿希望。
重視精準化和標準化
中國一位軍事愛好者曾對美軍在兩次對伊戰爭中的戰法這樣描述與分析:
1991年1月18日,美軍以戰斧式巡弋飛彈(AGM-84F)揭開了空戰的序幕,展開為期38天的“先期作戰”,奪取製空權,將伊拉克政軍體係“打悶”之後,再將已集結完畢的多國聯軍,在欺敵作戰掩護下,實施長達14天空前規模的敵前“橫方向運動”,距離長達300餘裏,完成一翼包圍之戰略態勢後,於2月24日發起戰略攻勢,僅以97小時的時間就將伊軍主力包圍壓縮在巴斯拉周邊,“聚而殲之”,獲得壓倒性的勝利。簡單地說,這是20世紀最後一場以美蘇戰略思想為主體的“線性部署對抗”的消耗戰。
2003年3月20日,美軍以“遠距、精準、高效”的武器係統發起“斬首行動”,揭開了“伊拉克自由作戰”“美伊衝突”的序幕,在先期已掌握作戰地區空中優勢的狀況下,有係統地“打癱、打聾、打瞎”伊軍政軍體係。旋即在“網狀化的聯合三軍作戰”的架構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以英軍向南部大城巴斯拉展開攻勢,策應主力向巴格達的奔襲,此期間,除因沙塵暴使其行動受阻外,全程並未見到傳統的“遭遇、攻擊、防禦、追擊與轉進”等作戰方式與過程,隻見英美軍隊長驅直入,伊軍組織潰散,軍械委之於地,從人間“蒸發”,不知所之,任由美軍占領該國。因此,可以說,第二次海灣戰爭,則為21世紀第一場的以美軍軍事事務革命為主體“癱而殲之”的“非線性”網狀化戰爭。(摘自《兩次波灣戰爭對我國建軍之啟示》)
美軍為什麼能夠如此迅速地贏得戰爭?一個重要且值得高度關注的問題就是他們所擁有的“精準化”打擊能力。
“精準化”,即精確化和標準化。精準化不是軍事領域的專利,各行各業都可以拿來借鑒。農業也在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農業滴灌技術始於以色列。1962年,一位以色列農民偶然發現水管漏水處的莊稼長得格外好,經過悉心鑽研,這個農民發現了減少水分蒸發、高效灌溉和控製水、肥、農藥最有效的辦法:讓水在一個精確的點上滲入土壤。這一發現立即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隨後聞名於世界的“耐特菲姆滴灌公司”便於1964年應運而生。
發明滴灌技術以後,以色列農業用水總量三十年來一直穩定在13億立方米,而農業產出卻翻了5番。滴灌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耕作方式。
軍事上的精準化打擊和農業的精準化灌溉隻是整個人類行為精準化趨勢的一個方麵。與此同時,還有許多精準化正在進行。醫療精準化、服務精準化、營銷精準化、搜索精準化、廣告精準化……
其實,我們做事也需要精準化,即做事也需要精確,符合標準。
我們說,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心中有數”,這個“數”指的就是我們做事的基本點、關鍵點、問題點,我們的心中有多少“數”,我們就能把事情做得有多精準。反之,心中沒數,那麼事情就不會做好。
我們也說做事要“胸有成竹”,這個“竹”,指的就是做事的標準,做事有標準,有參照,那麼我們做起事來,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方向明確,我們做出的事情就不會“南轅北轍”,就會符合標準。
做到了這兩點,我們做的事情就會符合專業水準,那麼,怎樣才能做到這兩點呢?
首先,態度問題,也就是自己想不想的問題。假如我們做事的時候,有意識地問一問自己:有沒有做到“心中有數”,有沒有做到“胸有成竹”,那麼,時間長了,我們做事便有了精準化和標準化的要求,就會不自覺地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
其次,能力的問題。在我們社會中經常可以看到這種情況:一個人似乎很懂技術,或者似乎知識麵很寬,侃侃而談,但是對於一個知識細節甚至關鍵性的環節,卻非常含糊,經不起推敲;一些學者可能著作等身,但翻閱起他的著作,都是籠而統之地在談問題,沒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或者即使有見解,也是大話連篇、空洞無物;一個企業的產品很符合社會需要,但就是外觀粗糙一點,質量上容易出一些小毛病,後續服務差一點,結果影響了市場銷售,即使銷出去口碑也很差;一個機關對於上級的一項重要要求,上上下下似乎很重視,大講特講落實,但是講過之後並沒有製訂具體措施,更不要說建立具體的監督和評價體係,一段時間後不了了之,最後根本無人過問……
所有這些都是精準能力缺乏的表現,在今天這樣一個複雜的社會係統中,一個點上的含糊或者失誤,其影響就會以係統的方式擴散,難以控製。許多品牌就是這樣衰敗和倒閉的,一些機關也是這樣導致了工作被動。所以,我們做事要重視精準化,養成做事精準化的習慣。
那麼,精準化的習慣怎樣養成呢?
原青島港橋吊隊隊長許振超,他的“許振超工作法”為我們的精準化習慣養成提供了一個借鑒:
第一,嚴格要求自己,提高精準化意識
許振超有一門“絕活”,一個大大的集裝箱放入鐵製的船上或車中,居然能做到鐵碰鐵,不出響聲。他的這種操作方法,是對自己嚴格要求的結果,他在操作的過程中,最大程度地降低集裝箱、船舶的磨損,尤其是降低橋吊吊具的故障率,提高工作效率。
我們做事,要意識到精準化是時代發展的大趨勢,是這個時代的一種基本的生存方式,因此,應該每時每刻都保持這樣的意識狀態。
第二,掌握精準化知識,努力鍛煉自己,練就高技能
許振超20世紀70年代初開門座式起重機時,集裝箱上有4個鎖孔,從幾十米高的橋吊上看下去,很難分辨。而許振超卻能夠用在空中擺蕩的吊具放下去,一次把鎖眼都對齊,把集裝箱抓牢靠了,做到了“一鉤準”,其訣竅是:鉤頭起吊平穩,鋼絲繩走“一條線”,這樣的高標準,高技能是需要經過長期艱苦的鍛練才能做到的。
他還有一門技術叫“一鉤淨”,開吊車的司機都知道一個“四穩”的口訣:就是在艙內起鉤要穩,旋轉時要穩,落鉤時要穩和變幅時要穩。
要做好這四個方麵很不容易。特別是落鉤,操作不好就會造成貨物撒漏。如何做到不讓貨物撒出來?
許振超開始練習,半年後,做到了吊具一鉤下去,貨物一點都不撒。抓糧食時,吊具一抓鬥重10噸,要準確地把抓起來的10噸糧食裝入長12.5米、寬2.7米的車廂,很不容易。因為吊車的抓鬥伸張開有3.4米,比車廂要寬。許振超就反複練習,琢磨抓鬥的嘴張多大正合適,終於找出了恰當的尺寸。
許振超之所以能夠出人頭地,首先在於他掌握了吊車的基本知識,他知道吊車的抓鬥伸張有多寬,車廂又有多寬,多長;其次在於他在掌握精準化的知識的基礎上,能夠努力鍛煉,練就高超的技能。
第三,形成精準化習慣。
結合青島港口的實際,許振超提出了一個核心班輪保班作業“一二三”工作法——“一”,即“一個目標”:橋吊呈現無故障運行;“二”,即“兩個製度”:凡是保班作業,一要技術主管晝夜值班製,二是出現突發故障15分鍾排除製度;“三”,即“三個事先”:對橋吊,保班作業前技術主管要事先檢修一遍,事先掌握船舶技術資料、作業箱量,事先動員。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實現了保班作業無故障運行的目標。
一個精準化的時代正在大步走來,在改變著人類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乃至生存方式。
然而,現在許多人做事,在很多方麵都不符合現代社會、特別是現代市場的需要。有些人思維模糊籠統和行為粗糙,忽視了信息化、全球化和高科技時代的創新和精細化的要求。
我們做事要不斷地去實踐和訓練自己的精準化能力,讓這種能力成為我們的做事方式,並且讓這種工作方式成為一種習慣。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必須經過長期的係統化訓練,包括指導、研討、激勵和懲罰。
向行業最高標準看齊
人生在世,就要做事。怎樣做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