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做事,古代先賢多有論述。孔子倡導“事思敬”,也就是做事要敬業,要嚴肅,要認真;荀子呼籲做事要“心不使焉”,以至於做到“白黑在前而目不見,雷鼓在側而耳不聞”;莊子提倡做事要“不徐有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可以說智者見智,各有所得。方式雖各有不同,不過歸根到底,目的卻隻有一個——把事情做好、做明白。
要把事情做好,做得規範並且有專業水準,首先要有個標準,這個標準應該是行業的最高標準,也就是本行業的最高目標、最高要求、最高姿態和最高誌向。
有了高標準,我們做事才能高屋建瓴,有了高目標,我們做事才能高瞻遠矚,有了高要求,我們才能高歌猛進,有了高姿態,我們才能高義薄雲,有了高誌向,我們才能昂首闊步。一個人隻有在這些“高”的引領之下,才能從內心深處產生向上攀登的欲望和積極進取的動力,才能高水平地提升自身的社會競爭能力,創造出令人刮目和仰慕的優異成績,可以說,這是一個人有效提升自己人生價值和人生層麵的必由之路。
當今,最善於向高標準看齊的首推日本人。日本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但是如果我們翻開過去幾十年的工業曆史,就會發現,很少有重大的新產品或者尖端的科技是發源於日本的。
日本的經濟有如此的發達,隻不過是剽竊了美國的點子和商品,從汽車到半導體的一切東西,日本人隻是保留住了行業產品的精華,隻是改進了其餘部分,結果就造出了比美國產品更好、更便宜的產品,並且搶占了世界大量市場。究其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他們選擇了一個高起點,時時刻刻向行業最高標準看齊。
不論是汽車工業,還是半導體技術、計算機工業,他們都是學習他國技術而壯大發展的。
多年前,日本人要發展自己的紡織業,他們第一想到的就是學習本行業最先進的技術,當時,英國的紡織業占據了世界的絕對霸主地位。自然,日本人把目光就鎖定在了英國,然而,想學習英國的技術卻不得其門而入。怎麼辦呢?
一個日本人就在一家英國大型紡織廠門口開了一家餐館,這家餐館出售食物的價錢是虧本的。這樣一來,那家紡織廠的主管們就天天到這家餐館進餐,時間長了,就相互熟悉了。
大概一年以後,這個日本人哭喪著臉告訴紡織廠的高級主管們:由於餐館經營不善,即將破產,想回國,可是路費沒有著落。
很自然地,這些主管們就介紹他到這家紡織廠打工,從而賺取回家的路費。
大概又過了一年,日本人的“路費”賺夠了,便回國了,同時也帶走了技術。從此,英國人在世界上壟斷紡織業的局麵就被打破了。
向行業最高標準看齊,對於我們做事情,發展事業是一個捷徑,因為我們目光的高度就決定了我們做事的水平。
古語雲:“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意思是說目標定得遠大,即使達不到,也可以取得不錯的成績;而如果目標定在中等,最後可能隻會達到低等水平。
我們做事,就要高起點定位,跳出自己看自己,對照先進找差距,放眼全局定目標,自我加壓爭一流;就要全身心克難,不管困難再大、任務再重、矛盾再多,都要堅定必勝信心和決心,知難而進不言難,迎難而上不畏難,攻堅克難解難題;就要下功夫創新,有一種敢闖敢試的激情和銳氣,勇於探索不怕失敗,敢於創新不怕風險,勇於突破不怕挫折。
卡耐基作為世界巨富,他的發財夢也是跟洛克菲勒、摩根和其他金融巨子學習的。他留意那些人的一舉一動,研究他們的信念,模仿他們的做法,從而有了自己的今天。
工具配置要齊全又稱手
古人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寫字的要筆好,殺豬的要刀快。我們做事,也必須先配置好做事的“工具”,這樣我們做起事來才會得心應手。
齊國有一個喜歡打獵的人,花費許多時間去打獵,結果卻是一無所獲。
回家之後覺得愧對家人,出門又覺得被鄰裏好友恥笑,於是,他認真反思:為何自己總是打不到獵物,最後才明白是因為獵狗不好。
然而,家裏窮,沒有辦法得到好的獵狗。於是,他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想回到自己田裏努力耕種,有收獲之後便買一隻好的獵狗,等到有了好獵狗時,便容易捕獲野獸,達成自己成為一個好獵人的心願。
這個獵人是比較明智的,因為他意識到了“工具”的作用,而且也找到了配備齊全又稱手工具的方法與途徑。那麼,我們做事也一樣,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做好萬全的準備,多花一點心血,可以省去更多的汗水。
那麼,我們做事,每個人都想“善其事”,做到這一點,我們應該“利”哪些“器”呢?
“器”一:充分的準備。
富蘭克林在自傳中寫道:“我總認為一個能力很一般的人,如果有個好計劃,也是會有所作為的。”我們做事,要未雨綢繆,提前謀劃。但凡成功之人不允許其他人操縱自己的工作進程,就像《聖經》中的諾亞,他並不是等到下雨了才開始製造方舟。
許多人做事,總是敗多勝少,其原因或許就在於他總是事後補救,不事前謀劃,導致事情總不會有進展。
美國有一家規模不大的縫紉機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生意蕭條,工廠主傑克看到戰時百業俱凋,隻有軍火炙手可熱,而自己卻與它無緣。於是,他把目光轉向未來市場,他告訴兒子,縫紉機廠需要轉產改行。
兒子問他:“改成什麼?”
傑克說:“改成生產殘疾人用的小輪椅。”
兒子當時大惑不解,不過還是遵照父親的意思做了。
經過一番設備改造後,一批批小輪椅麵世了。許多在戰爭中受傷致殘的士兵和平民,紛紛購買小輪椅。工廠的訂貨者絡繹不絕,該產品不但在本國暢銷,而且還遠銷國外。
傑克的兒子看到工廠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財源滾滾,在滿心歡喜之餘,不禁問其父:“戰爭即將結束,小輪椅如果繼續大量生產,需求量可能會下降。未來的幾十年裏,市場又會需要什麼呢?”
傑克成竹在胸,反問兒子:“戰爭結束了,人們的想法是什麼呢?”
“人們對戰爭已經厭惡透了,希望戰後能過上安定美好的生活。”
傑克進一步指點兒子:“那麼,美好的生活靠什麼呢?要靠健康的身體。將來人們會把身體健康作為重要的追求目標。所以,我們要為生產健身器械做好準備。”
於是,生產小輪椅的機械流水線又被改造為生產健身器械。最初幾年,銷售情況並不太好。這時傑克已經去世,但是他的兒子堅信父親的超前意識,仍然繼續生產健身器械。結果就在戰後十多年左右,健身器械開始走俏,不久便成為熱門貨。
傑克之子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增加產品的品種和產量,擴大企業規模,終於使傑克家族進入到億萬富翁的行列。
我們要想把事情做好,一定要有超前意識,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器”二:做事的方式和方法。
有一個工人在一個伐木廠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他決定認真地做好這份工作,好好表現。上班第一天,老板給了他一把斧子,讓他到人工種植林裏去砍樹,這個工人賣力地幹了起來。
一天裏,他不停地揮舞著斧子,一共砍倒了十九棵大樹。老板滿意極了,誇他幹得不錯。工人聽了很興奮,決定工作要更加賣力,以感謝老板的賞識。
第二天,這個工人仍舊拚命工作,他的腿站得又酸又疼,胳膊更是累得抬不起來了,可是這樣拚命,卻沒有帶來更好的結果。他覺得自己比第一天還要累,用的力還要大,然而一天下來,隻砍倒了十六棵樹。
那個工人這樣想:也許自己還不夠賣力。
第三天,工人投入了雙倍的熱情去工作,直到把自己累得再也動不了為止。可是,讓他失望的是,這次他隻砍倒了十二棵樹。
工人是個很誠實的人,他覺得太慚愧了,拿著老板給的高薪,結果卻越來越差勁。他主動去向老板道歉,說明了自己努力工作的情況,並開始作檢討。
老板問他:“你多久磨一次斧子?”工人一聽愣住了,他說:“我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砍樹上了,哪裏有時間去磨斧子啊?”
埋頭苦幹本來是很好的做事態度。可是,這並不意味著隻要我們花費大量的時間,自然就會得到好結果。實踐告訴我們:不是不做事,也不是隻做事,而是要注意做事的方式和方法。
“器”三:要不斷的“磨刀”。
有一則寓言是這樣的:一隻野豬在大樹旁勤奮地磨獠牙。
狐狸看到了,好奇地問:“既沒有獵人來追趕,也沒有任何危險,為什麼要這樣用心地磨牙?”
野豬答道:“你想想看,一旦危險來臨再磨牙就來不及了。現在磨好了利牙,等到危險來臨時就不會慌張了。”
這裏講的是未雨綢繆的道理。如果平時不勤奮地“磨”,等機會來臨,卻發現自己能力不夠、基礎不實,到那時就為時已晚了。
所以,我們要在平時就不斷地“磨斧子”。
很多企業,員工每天辛苦忙碌地工作,領導者也是天天加班,可惜效益就是上不去?為什麼?基礎建設沒打好,員工技能低,管理製度不完善等,都可能是根源所在。全心投入事業經營的企業家唯有不斷反複思考這個問題,尋找出答案,最後方能成功。
養成做事先準備工具的好習慣,就是一切事情都做到事先預算好,凡事要有計劃、有預案、有策劃意識,才不至於臨場“救火”,才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先磨刀、勤磨刀者功夫自然不凡,厚積薄發,自然會收獲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