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把事做得“多快好省”(1 / 3)

提升時間效率

許多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和理想,但是他們的目標和理想往往成為“空中樓閣”。為什麼?

因為他們的行動和理想脫節了,往往是心中希望達到某個目標,而實際上卻沒有真正去做,如果有人問起,他們總是能找到類似於“沒有時間”這樣的借口。

無疑,人人都很忙碌,除了日常工作之外,還有很多生活瑣事。但是從時間的長短上來說上天是公平的——它給每個人的都是一天24小時。但是相同的工作,交給不同的人去做,他們完成的時間卻大不相同,有些人辦事很有效率,有些卻是光說不做,結果,有些人一天能夠完成的工作,另一些人卻要做上一個星期,甚至有些人直到最後也做不完。

為什麼會有這樣大的差別呢?除了學識和能力上的不同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時間效率不同,從而導致了完成結果的不同。因此,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都要提高時間效率,做好時間管理,抓緊時間提前做事,就可以盡快達到目標。

很多人抱怨時間不夠用,其實並不是真的不夠用,而是由於時間管理不善,不知道把時間都浪費到哪裏去了。其實,每一天的時間稍稍浪費一下,就會發覺時間已經流失了。原本可以半小時完成的事,結果一兩個小時還沒有做完。但那些善於管理時間的人,所做的工作卻比前者多幾倍;哪個較容易成功,自然是時間管理好的更容易成功。

首先,是集中精神的問題。做好時間管理,並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精神問題。時間管理,首先要集中精神,專心一意。該讀書時讀書,遊戲時遊戲,不要分散心神。我們的社會有太多的信息和事情,不像以前那樣簡單純樸,所以,人們的心思也變化多樣,很難做到集中。

真正的效率需要專心,每一刻都要投入在當前的事務上,這才是提高效率的關鍵。現代人的精神缺陷之一,就是集中精神比較困難。當前,很多人工作都離不開電腦,不妨留意一下,我們在工作時,有多少時間是離開了電腦而在想其他事情?

年輕人尤其愛幻想,對著電腦感到沉悶時,就很容易天馬行空,幻想自己在幹什麼。這樣一來就已經浪費了若幹個小時。時間一去不複回,後悔時也無用。所以,首先要集中精神。

集中精神需要很強的自律,時時提醒自己,命令自己現在做些什麼,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也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其次,是時間管理的方法問題。當我們具備了“專心”這種心理素質之後,就可以進一步考慮時間管理的方法問題。

做好時間管理的第一個問題是:寫好每日的時間表和備忘錄,每一天要做些什麼事情,按照時間表上的計劃行事。每個項目大約花多少時間,也要有所預算,不可以任其發展,以至於簡單的工作可能拖上幾小時,或一個原本隻有半小時的會晤,最後卻花上數小時。

時間管理的第二個問題是:時間管理要靈活,也就是說每件事情的時間不是不能變動,而是變動的時候需要恰當的理由。這個理由必須具有說服力。例如,你給一家公司的營業代表用半小時介紹他們公司的業務,可是,在見麵以後,你卻因為對方是漂亮的女士而讓她繼續講下去,以至於一兩個小時都沒有講完,妨礙了工作進度,這是不容許的。唯一可容許的理由,是你發現她提供的服務十分適合自己的公司,對公司有極大好處,因而打亂了原來的計劃。

時間管理的第三個問題是:時間可以有彈性。不要限製自己如何劃分時間表上的時間單位,最緊要的是看看自己的情況,把時間切成幾大塊:一塊用在工作上,一塊用在學習上,一塊用來尋找機會,一塊用在吸收業內消息情報,一塊用來休閑娛樂,一塊用於社交。諸如此類,在大塊和大塊之間,有一些空檔,隻要想辦法去填充這些空檔,或是用來思考,或是逛書店,或是聽講座,或是辦理瑣事,或是用於臨時的約會等。

最後,我們要提高辦事的效率,隻有改善辦事的方法,提高效率,才可以節約更多的時間。

提高辦事效率,我們可以借他人之力。隨著事業走上正軌,重要的事項越來越多,對於很多瑣事,最好交給其他人代勞。

此外,我們還可以借用先進的辦公設備。現在是網絡化時代,電訊科技甚為發達,電腦的普及帶來很大的便利。它的功能非常複雜精細,用途極廣。許多事情,我們可以借用電腦來完成,因為它能夠為我們帶來很大的方便。

時間是最公平的,不論貧富貴賤,每個人每天所擁有的時間都是一樣多;時間又是最不公平的,每個人每天取得的成績絕不會一樣多。那是每個人在時間觀念上的認識不同所致。智者利用時間創造機會,所以,他的成功機會永遠比別人多;庸者等待時間給予機會,所以,他隻有極少數的成功機會;愚者浪費時間錯過機會,所以,他永遠都沒有成功的機會。由於對時間觀念的認知不同,所以,對時間的運用也不相同,於是產生了不同的人生及命運。

時間就是金錢,不要輕率放過任何時間。如果你發現自己已經浪費了太多時間,那麼,不要猶豫,別再浪費時間,現在就檢討自己的時間運用,好好去管理它。

辦事要有“成本觀念”

在努力與收獲、原因和結果之間,普遍存在著不平衡關係——小的努力,可以獲得大的成績;關鍵的少數,往往是決定整個事情的效率和成敗的主要因素。

如果我們細心留意,就會發現一個事實:總是那些20%的客戶能帶來80%的業績,世界上80%的財富被20%的人掌握,世界上80%的人隻分享了20%的財富。做事也是一樣,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種現象:有些人腳不離地地忙活著,甚至往往超時工作,卻在很多時候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忙些什麼,為什麼而忙,也就是說這些人雖然很忙碌,但是卻看不到效果,看不到希望。

那麼,怎樣使我們的“忙碌”變得更有價值,更有效率,從而把事情做到“多快好省”呢?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群小孩在路上玩耍,見到路邊一棵李子樹結滿鮮紅的李子。

那棵樹顯然是沒有主人的,孩子們就爭先恐後地去采李子。其中一個孩子沒動,有人就問他:“你為什麼不去摘李子?”

這個孩子說:“如果李子是可口的話,怎會還留在樹上呢?”

同伴們的行為印證了他的說法確實是有道理的。我們做事也一樣,做事之前要思考:這件事情值不值得做?這就是辦事的“成本觀念”。

我們都知道,做生意要有意識地控製成本和費用,爭取經濟效益最大化。否則,我們的生意做得越大,賠得也就越多。

所以,做事要有“成本觀念”,首先弄清自己的“成本”是什麼?

成本是一個熟悉的詞彙,但是要正確理解“成本”的概念,卻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很多時候,人們並沒有真正弄明白什麼是成本?其實,成本就是我們做事的時候付出的時間、付出的精力。

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代價,也就是說,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成本。這個成本就是我們為了做事而不可避免的最高代價,如有的時候,我們需要作出選擇,舍乙而取甲,乙就是甲的代價。所以,要想高效做事,我們必須弄清楚甲和乙的價值,這樣,我們所做的事才會是“小投入,大回報。”

隻有弄清了我們的“成本”,我們才能區分出哪些是“要事”,從而做到要事第一,抓住做事的關鍵。要事第一就是在做事的過程中先分清事情的重要程度,按事情重要程度的順序做事,把最重要的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隻是忙碌地做事並不能產生高效率,先做好最重要的事情才是事業成功的關鍵。

其次,選取降低“成本”的好方法。

當今社會,僅靠苦幹來提高我們的做事效率已經遠遠不夠,我們還應該講究做事的方式、方法。做一個做事高效的人就應該帶著思考去做事,理性地處理問題。不僅要善於借助他人的力量,學會利用新科技,還要善於在難於突破的問題上積極創新、不墨守成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曾經宣稱:一名優秀的數學家的作用可以超過10個師的兵力。這句話的由來是這樣的——

1943年以前,大西洋上英美運輸船隊經常受到德國潛艇的襲擊。當時,英美兩軍限於實力,無力增派更多的護航艦,這使得德軍氣焰更加囂張,襲擊更加猛烈。而英美隻能望洋興歎,無力阻擋這種局麵。因此,一時間,德軍的潛艇戰致使英美盟軍焦頭爛額。英美盟軍不得不重新思考別的辦法,以便與德軍對抗。

為此,有位美國海軍將領專門去請教了幾位數學家。數學家們運用概率論展開了詳細的分析和思考。最終發現,艦隊與敵人潛艇相遇是一個隨機事件,從數學角度來看這一問題,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一定數量的船,編隊規模越小,編次就越多,編次越多,與敵人相遇的概率就會越大,這樣就不利於英美盟軍的運輸。

這就說明了一個最為關鍵的問題:要盡量減少編次,以避免德軍的襲擊,降低運輸船隻的損失。

英美海軍當時也沒有更好的辦法,隻得接受了數學家的這種建議,命令艦隊在指定的海域內集合,再集體通過危險的海域,不能分頭行駛,然後再各自駛向預定的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