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在按原計劃進行,結果奇跡出現了:英美盟軍艦隊在經過最危險的區域時,遭受德軍襲擊後被擊沉的概率竟由原來的25%降低為1%,大大減少了損失,保證了物資的及時供應。
正是這批物資的及時到來,大大提高了英美盟軍的作戰能力,使戰爭的局勢很快得以扭轉,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也正因此,數學家受到了美國軍方的高度讚揚。
數學家本不懂軍事,卻能夠解決這個複雜的軍事問題,就是因為他們使用了獨特的方法,從而降低了戰爭的成本,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可見,方法的力量可以勝過千軍萬馬。
最後,理清頭緒,做好最重要的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人性的一個弱點:避重就輕。雖然知道哪個更重要,但總會找出各種借口和理由去躲避它。這樣做隻會降低我們做事的效率。相反,如果我們能夠集中精力處理工作中比較重要的那部分,先解決全部工作的重點,就可以節約很多“成本”。
人的生命短暫,時間有限,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哪些事情是關鍵的。隻有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才不會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為了我們事業的發展,我們要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製訂一個處理事情的順序表來。然後根據這個順序表,首先做最重要的事情,這樣會更有利於我們提高效率,向自己的目標前進。
美國伯利恒鋼鐵公司總裁查理斯·舒瓦普向效率專家艾維·利請教“如何更好地執行計劃”的方法。
艾維·利聲稱可以在10分鍾內給舒瓦普一個建議,這個建議能把他公司的業績提高50%。艾維·利遞給舒瓦普一張空白紙,說:“請在這張紙上寫下你明天要做的6件最重要的事。”
舒瓦普花費5分鍾就寫完了6件最重要的事。
艾維·利接著說:“現在用數字標明每件事情對於你和你的公司的重要性的次序。”
舒瓦普又花費5分鍾標明了6件事的順序。
艾維·利說:“好了,把這張紙放進口袋,明天早上你第一件事就是把紙條拿出來,做第一項最重要的事情。不要看其他的,隻是第一項。著手辦第一件事,直到完成為止。然後用同樣的方法對待第二項、第三項……直到你下班為止。如果隻做完第一件事,那也不要緊,你總是在做最重要的事情。”
艾維·利最後說:“每天都是這樣做。您剛才看見了,隻用10分鍾時間。你對這種方法的價值深信不疑之後,叫你公司的人也照著做。這個試驗你想做多久就做多久,然後給我寄張支票來,你認為值多少錢就給我多少錢。”
一個月之後,舒瓦普給艾維·利寄去一張2.5萬美元的支票,還有一封信。信上說,那是他一生中最有價值的一課。
五年之後,這個當年不為人知的小鋼鐵廠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獨立鋼鐵廠。人們認為,艾維·利提出的方法功不可沒。
舒瓦普也常對朋友說:“艾維·利教會了我和整個團隊堅持揀最重要的事情先做,我認為這是我的公司多年來最有價值的一筆投資!”
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每件事情的重要程度也是不同的,很多人因為在有限的時間裏做了太多不重要的事,以至於耽誤了做重要事情的時間。
查理斯·舒瓦普的成功在於他能按事情重要程度的次序來做事。能夠先解決重要的事情,也就解決了事情的關鍵。
抓住辦事的關鍵點
經濟學中有個“帕雷托法則”,又被稱為“80\/20法則”,說的是在任何大係統中,約80%的結果是由該係統中約20%的變量產生的。例如,在企業中,通常80%的利潤來自於20%的項目或重要客戶;經濟學家認為,20%的人掌握著80%的財富;心理學家認為,20%的人身上集中了80%的智慧等。具體到時間管理領域,是指大約20%的重要項目能帶來整個工作成果的80%,並且在很多情況下,工作的前20%時間會帶來所有效益的80%。
從辦事的角度上說,“帕累托法則”告訴我們:大智有所不慮,大巧有所不為。
要想把事情做得“多快好省”,提高做事的效率,僅僅靠雙手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有睿智的頭腦,能夠抓住辦事的關鍵點。做事效率低的人在處理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時,往往分不清哪個更重要,哪個更緊急;哪個是關鍵點,哪個是次要問題。他們認為每個任務都是一樣的,隻要把時間忙忙碌碌地打發掉,就會解決所有的問題。事實上,每一個問題都有它最為關鍵、最為重要的內容,如果能夠抓住問題的關鍵點,會比隻是忙忙碌碌地埋頭苦幹有效得多。
所以,要提高我們的做事效率,就要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先根據我們已有的認識、經驗和條件作出一係列的判斷。也就是說,我們要找到解決這件事情的關鍵點或者矛盾點是什麼。如果我們不能憑借個人的力量去找到關鍵的問題,我們可以請教專家或朋友幫忙,但在沒有找到問題關鍵點的時候,切忌盲目地苦幹。
高效人士做每一件事情時都會找到它的關鍵環節,如果找到了關鍵環節,就等於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所有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有個公司因為一台電機出現故障而停產,於是請了一位電機工程師前來修理。那位工程師在電機旁邊待了三天三夜,最後在出現故障的電機的某個部位用粉筆畫了一條線。在這個工程師的指導下,維修人員把這裏打開修理,機器很快就恢複了正常。事後,那位工程師向公司要1萬美元作為酬金。公司對這麼多的酬金表示很難接受,便對那位工程師說:“你隻畫了一條線。怎麼會值1萬美元?”
那位工程師認真地回答:“隨手畫一條線隻需要支付1美元,而知道在哪個關鍵部位畫,卻需要支付9999美元。”
正如這位工程師所說的,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找到事情的關鍵點,這就是做事效率高低的關鍵所在。如果找到了事情的關鍵點,對症下藥,難題就可以迎刃而解。相反,如果找不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點,而隻是到處亂撞,就不可能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
擁有獨特的眼光,善於抓住事情的關鍵點,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找到了事情的關鍵點,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鑰匙,所有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從而以較少的成本,獲得較多的回報。
我們在做事的過程中,為了避免將時間花在瑣碎的多數問題上,花80%的時間卻隻能取得20%的成效,則必須找到做事的關鍵點,因為無論如何,出色地完成無關緊要的事情是最浪費時間的。所以,我們應該將時間花於重要的少數問題上,抓住辦事的關鍵點,因為掌握了這些重要的少數問題,你隻花20%的時間,即可取得80%的成效。
每一件事情都有其獨特的點,要高效地做事就必須能夠找到這樣的點。例如,在經營上人們無不高度重視提高利潤,其實真正需要極端重視的是利潤點,例如生產一件女式服裝,也許在某個地方添加一個具有特色的紐扣,就可以使服裝引人注目並且增加銷量、擴大利潤,那麼,這個紐扣就是利潤點。在這樣的點上用力,就會事半功倍。這樣的點就是撬動整個板塊的支點,找到了這樣的支點,並且使用恰當的杠杆來撬動,那麼,問題就會得到很好的解決。
做事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不釣小魚釣鯨魚”,如果我們抓了100條小魚,我們所擁有的不過是滿滿一桶魚,但如果我們抓住了一條鯨魚,那麼,我們就不枉此行了。
掌握辦事的火候
做任何事情都應有輕重緩急之分,有的事發生後,須馬上處理,延誤了時間就可能與預期目標相悖離,或是財產損失越大,或是身家性命越危。有些人際關係發生之時,立即解決,可能會火上澆油,使事態發展越嚴重,而冷卻幾日,待當事人恢複理智以後再處理,就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處理事情,掌握處理的火候,對事情的成敗至關重要。
我國曆史上有個“將相和”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趙國的兩員大將藺相如和廉頗。
藺相如是戰國後期趙國人,他本是趙國宦者令繆賢的門客,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後,後來一躍成為趙國的上卿。
廉頗是趙國上卿,多有戰功,威震諸侯。藺相如卻後來居上,使廉頗很惱火,他想,我乃趙國之大將,身經百戰,出生入死,有攻城野戰之大功,你藺相如不過動動三寸不爛之舌,竟位居我上,實在接受不了。他氣憤地說:“我見相如,必辱之。”從此以後,每逢上朝時,藺相如為了避免與廉頗爭先後,總是稱病不往。
有一次,藺相如和門客一起出門,老遠望見廉頗迎麵而來,連忙讓手下人回轉車子避開。
門客見狀,對藺相如說:“我們跟隨先生,不過是仰慕先生的高風亮節。現在,您與廉頗將軍地位相同,而您見了他就像老鼠見貓一樣,就是一般人這樣做也太丟身份了,何況一個身為將相的人呢?連我們跟著先生也覺得丟人。”
藺相如問:“你們嫌我膽小,你們說廉將軍和秦王相比,哪個厲害?”門客答道:“秦王厲害。”藺相如說:“既是秦王厲害,我都在朝廷上嗬斥他,侮辱他的大臣們。我連秦王都不怕,卻單單怕廉將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