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的興趣愛好往往牽連著頭腦中的興奮點。
看準對方的性格,投其所好
人各有其情,各有其性。有的人喜歡聽奉承話,給他戴上幾頂高帽,他就會使出渾身力氣幫你辦事;有的人則不然,你一給他戴高帽,反而引起了他敏感性的警惕,以為你是不懷好意。有的人剛愎自用,你用激將法,才能使他把事辦好;有的人脾氣暴躁,討厭喋喋不休的長篇說理,求他辦事,說話就不宜拐彎抹角。
外交史上有一則逸事:一位日本議員去見埃及總統納賽爾,由於兩人的性格、經曆、生活情趣、政治抱負相距甚遠,總統對這位日本議員不大感興趣。日本議員為了不辱使命,搞好與埃及當局的關係,會見前進行了多方麵的分析,最後決定以套近乎的方式打動納賽爾,以達到會談的目的。
下麵是雙方的談話。
議員:閣下,尼羅河與納賽爾,在我們日本是婦孺皆知的。我與其稱閣下為總統,不如稱您為上校吧,因為我也曾是軍人,也和您一樣,跟英國人打過仗。
納賽爾:嗯……
議員:英國人罵您是“尼羅河的希特勒”,他們也罵我是“馬來西亞之虎”。我讀過閣下的《革命哲學》,曾把它同希特勒的《我的奮鬥》作比較,發現希特勒是實力至上的,而閣下還充滿幽默感。
納賽爾:(十分興奮)嗬,我所寫的那本書,是革命之後,花三個月匆匆寫成的。你說得對,我除了實力之外,還注重人情味。
議員:對呀!我們軍人也需要人情。我在馬來西亞作戰時,一把短刀從不離身,目的不在殺人,而是保衛自己。阿拉伯人現在為獨立而戰,也正是為了防衛,如同我那時的短刀一樣。
納賽爾:(大喜)閣下說得真好,以後歡迎你每年來一次。
此時,日本議員順勢轉入正題,開始談兩國的關係與貿易,並愉快地合影留念。日本人的套近乎策略產生了奇效。
在這段會談的一開始,日本人就把總統稱作上校,使對方降了不少級別;挨過英國人的罵,按說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但對於軍人出身,崇尚武力,並獲得自由獨立戰爭勝利的納賽爾聽來,卻頗有榮耀感。沒有希特勒的實力與手腕,沒有幽默感與人情味,自己又何以能從上校到總統呢?接下來,日本人又以讀過他的《革命哲學》,稱讚他的實力與人情味,並進一步稱讚了阿拉伯戰爭的正義性。這不但準確地刺激了納賽爾的興奮點,而且百分之百地迎合了他的口味,使日本人的話收到了預想的奇效。
但是,對待那種十分傲氣的人,如果他將麵子看得很重而講究分寸,你不妨從正麵恭維入手,讓他飄飄然,因為虛榮而順從你的意圖。這種類型的人隻要你說他長得高,他便會踮起腳給你看。
此外,激將法在語言上也非常有講究:既不能沒有鋒芒,不疼不癢;又不能太刻薄,使對方反感,產生對抗心理。總之,激將之言要辯證地把褒與貶、抑與揚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才能達到激將的效果。
運用激將法一定要因人而異,對什麼樣的人要用什麼激將法,千萬不要不辨對象而通用一個單子吃藥。一般說來,它對那些爭強好勝的膽質型人,效果比較明顯;而對敏感多疑,辦事謹小慎微的抑鬱質的人,卻很容易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他會把勸說者所給予的激將視為諷刺,導致心死。所以激將法的運用,必須是建立在了解對方的基礎上,如果對對方一點都不了解,就盲目地去激將,往往不會取得理想的效果。
交談好比一把鑰匙,可以輕易地打開辦事之門。人們的興趣愛好往往牽連著頭腦中的興奮點。我們如果在交談中根據不同人的性格、興趣愛好,從不同的話題入手,常常可以比較容易地開啟對方的心扉,步入對方的心靈深處,有效地激發對方情感的共鳴,順利辦成所求之事。
求人辦事一定要開動腦筋、注意觀察,迅速找到雙方的共同點,以此作為一種契機,並找到最佳的開口機會,與求助對象進行和諧投機的談話。
抓住良機,言到功成
把握好說話的時機,說出的話自然貼切,能夠引起人們的重視。不要以為隻有在對方愉悅時的言語才有分量,抓住對方隱忍難發之機,坦誠直言,則別具一番人微言重的風光。在適當的時間裏,利用有限的幾個語句、充分地表達自己完整意願的能力,是把握說話時機不可或缺的一個要素。
中國第一位現代舞拓荒者裕容齡,年輕時隨外交官父母遷居巴黎。由於受舊禮俗困囿,一直不敢進言學舞的願望。一次日本公使夫人來做客,順便問其母:“你家小姐怎不學跳舞呢?我們日本女孩都要學的。”裕母不便拒絕,順水推舟道:“往後讓學吧!”裕容齡趁機進言了:“好母親,我今後就學日本舞跳給你看,好嗎?”說罷便換上舞裝跳起《鶴龜舞》,公使夫人誇讚不已,母親也隻好認可。這裏,裕容齡的進言成功,全在於那抓住時機的“機”
上。當你有求於人時,隻有找到最佳的說話時機再開口,才能達到你希望的目的。
作戰是要講究時機的,求人辦事時的口才也是一樣的。一名好的指戰員在戰場上要不斷地審時度勢,勢指形勢,時也就是時機。在雙方力量相等的情況之下,戰爭的勝負往往可能決定在一刹那間。而一旦錯失戰機,等待的可能就是失敗的苦果。求人辦事也是一樣的,掌握說話的時機,不然的話,失去最佳時機,事情就辦不成了。
你求讓別人幫忙辦事時,在談話當中你可以長時間保持沉默、仔細聆聽,但最終你還是得開口說話。你必須創造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對方了解你的想法,這才是最有說服力的做法。
很多時候,當人與人之間的交談進入主題時,就容易沿著慣性思維一路走下去,從而忘卻了“言出如箭,不可亂發;一入人耳,有力難拔”的古訓。這正是在許多談話當中出現中途吵架或者不歡而散的主要原因。而且在交談中,說話的時機把握不好,再好的言語也是很難打動人心。
總之,求人辦事一定要開動腦筋、注意觀察,迅速找到雙方的共同點,以此作為一種契機,並找到最佳的開口機會,與求助對象進行和諧投機的談話。將最合適的言詞在最合適的時機下說出來,還有什麼是不能成功的!
聰明的女人要想永葆幸福一定要在說話的時候給自己留有餘地,保留一點空間,既不得罪人,也不會使自己陷入困境。
不要把話說得太絕
做任何事情都是講究尺度的,要學會為對方,也為自己留一個回旋的餘地。話說得太絕的女人隻會遭人反感,而不會被人喜歡。
一天,某公司的處長把一項采購工作交給一位叫玲玲的女職員。這件采購工作是有相當的困難,處長問她:“有沒有問題?”她拍著胸脯回答說:“沒問題,包君滿意!”過了三天,沒有任何動靜。處長問她進度如何,她才老實說:“不如想象中那麼簡單!”雖然處長同意她繼續努力,但對她的“拍胸脯”已有些反感。
小娟和同事鬧不愉快,她對同事說:“從今天起,我們斷絕所有關係,彼此毫無瓜葛……”說完這話還不到兩個月,她的同事成為她的上司,而她因講過重話,隻好辭職。
這都是把話說得太絕而使自己陷入窘迫的例子。把話說得太絕就像把杯子倒滿了水,再也滴不進一滴水,再滴就溢出來了;也像把氣球灌飽了氣,再也灌不進一絲絲的空氣,再灌就要爆炸了。當然,也有人話說得很絕,而且也做得到。不過凡事總有意外,使得事情產生變化,而這些意外並不是人能預料的,話不要說得太絕,就是為了容納這個意外。杯子留有空間就不會因加進其他液體而溢出來,氣球留有空間便不會因再灌一些空氣而爆炸,人說話留有空間,便不會因為意外的出現而下不了台,可從容轉身。所以很多政府官員在麵對記者的詢問時,都偏愛用這些字眼,諸如:“可能、盡量、或許、研究、考慮、評估、征詢各方意見……”這些都不是肯定的字眼,他們之所以如此,就是為了留一點空間好容納意外,否則一下子把事情說準了,結果事與願違,那不是很難堪嗎?一個總是把話說得太絕的人是不會有好人緣的。
以下的狀況是追求幸福的女人在說話時應該注意的。
1.做事方麵。
(1)對別人的請托可以答應接受,但不要“保證”,應使用“我盡量,我試試看”的字眼。
(2)上級交辦的事當然接受,但不要說“保證沒問題”,應使用“應該沒問題,我全力以赴”之類的字眼。
這是為了萬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後路,而這樣子說事實上也無損你的誠意,反而更顯出你的審慎,別人會因此更信賴你,事沒做好,也不會責怪你。
2.做人方麵。
(1)與人交惡,不要口出惡言,更不要說出“勢不兩立”之類的話,除非有殺父奪妻之仇。不管誰對誰錯,最好是閉口不言,以便他日需要攜手合作時還有麵子。
(2)對人不要太早下評斷,像“這個人完蛋了”、“這個人一輩子沒出息”之類屬於蓋棺論定的話最好不要說,人一輩子很長,變化是很多的。也不要一下子評斷“這個人前途無量”或“這個人能力高強”。總之,應多用“是……不過……如果”之類的話語。
當然,狀況並不隻有這幾個。聰明的女人要想永葆幸福一定要在說話的時候給自己留有餘地,保留一點空間,既不得罪人,也不會使自己陷入困境。
好口才的女人,可以將語言作為一種武器,去解決生活中的矛盾,與他人更好地溝通。
而一個不諳此道的女人,有可能會把一個並不難解決的矛盾複雜化,甚至造成更大的誤會,給自己的工作和人生都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說話要講究分寸
要做一個受人歡迎的女人,就應當說話分場合,而且說話還要講究分寸,懂得什麼該說,更應該懂得話要怎麼說。否則就會因為不小心說錯了話而給自己惹來麻煩。
宋傑是公司的一名中級職員,他的心地是公認的好,工作能力也有目共睹,可就是一直升不了職。和他同年齡、同時進公司的同事,不是成了他的頂頭上司,就是外調獨當一麵,這讓宋傑非常鬱悶。
有一天,他谘詢了一個最好的朋友,向朋友訴說了自己目前的情況。朋友不假思索地對他說:“如果有原因的話,那就是你口不擇言的過錯。你自己想一下,你在單位口碑好,但你的朋友多嗎?還不是我們這些了解你的老同學做你的朋友。”宋傑仔細想了一下,也的確如此。雖然自己是公司公認的好人,可在整個公司裏卻沒有自己的一個知心朋友,都是些泛泛之交。再想想平常說過的話,宋傑真是倒抽了一口涼氣,原以為自己“有啥說啥”的個性是個優點,可在不知不覺中卻得罪了很多人,難怪同事們總是有意回避自己,也難怪自己一直不得重用。
生活中,很多人有著和宋傑一樣的毛病。說話口不擇言的人,一般都有“正義傾向”的性格,言語的爆發力及殺傷力很強。這種人經常得罪人,有時候甚至會成為別人的利用對象,比如攻擊某人的不公,揭發某件事等,結果卻使自己成為別人的打擊報複對象。而且,生活中的人難免有這樣那樣的缺點,說話不恰當的女人就像故事裏的宋傑一樣,成為大家回避的對象。
富蘭克林曾經說過:“失足可以很快彌補,失言卻可能永遠無法補救。”在現實生活中也的確如此,凡是口不擇言脫口而出的話,常常會讓我們感到後悔不已。因此,在與人的交往中,一定要先動腦再動口,在話出口之前進行必要的選擇,稍微修飾一下棱角,小心使用語言這把雙刃劍,這總比“亡羊補牢”好得多。
好口才的女人,可以將語言作為一種武器,去解決生活中的矛盾,與他人更好地溝通。而一個不諳此道的女人,有可能會把一個並不難解決的矛盾複雜化,甚至造成更大的誤會,給自己的工作和人生都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女人在與人交往中,一定要用好語言這把雙刃劍,在成功的道路上披荊斬棘。
1.說話要有分寸。
每個人都有嘴,但不一定每個人都會辦事,並且把事辦得很有分寸。在這個世界上,有不同的人和事,也就有不同的禁忌。生活有禁忌,做人有禁忌,說話更應該有禁忌。如果說話沒有禁忌,大家都一腦子捅到嘴,張口即來,毫不考慮後果,那麼社會就沒有秩序可言了。說話的禁忌說到底就是分寸的禁忌。
俗話說得好:“凡事都要有個度”。說話也一樣,也要根據時間、人物、事件、地點的不同,相應地調整其長短輕重嚴鬆快慢,這樣才叫說話有分寸。有了分寸,才能把話說圓。而有說話者總要有聽話者,也就是說,一個人“張嘴說話”時最少要麵對一個以上“聽話”的人。說話的目的是要向對方傳送某種訊息,如果沒有分寸,你傳送的訊息就會出現偏差。從這個意義上講,把握好說話的分寸也就是把握好說話的禁忌。說話,遣詞用句之間,分寸更大。講話不但要注意對象與你關係的親疏、對象跟你的輩分、對象跟你的性別,尤其講話的音調、修辭用字的輕重,都要有分寸。你沒有拿捏好分寸,後果就會很麻煩。尤其是當你求人辦事的時候更要注意,這樣才會順利辦成事。
2.把握分寸,步步深入才好辦事。
一個人若想取得成功,就必須掌握說話的分寸和為人處世的技巧,這樣做起事來才能得心應手,順利地實現自己希望達到的目標。
美國斯坦福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弗利特曼和弗利哲兩位教授,曾對學校附近的一些家庭主婦作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以調查在求人辦事時怎樣才能將分寸把握得恰到好處。
他們第一個電話打給了個彼得太太:“這兒是加州消費者聯誼會,為具體了解消費者之實況,我們想請教幾個關於家庭用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