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請問吧!”
於是他們提出了一兩個例如府上使用哪一種肥皂等簡單問題。當然,這樣的電話,還打給了許多人。
過了幾天,他們又打電話了:
“對不起,又打擾你了,現在,為了擴大調查,這兩天我們將有五六位調查員到府上當麵請教,希望你多多支持這件事。”
這本來是件容易被拒絕的事兒,但最後卻被同意,什麼原因呢?隻因為有了第一個電話的鋪路。相反,對於那些沒有打第一個電話,而直接在第二個電話中就提出拜訪請求的用戶,卻多數遭到了拒絕。最後,兩位教授以百分比作為結論。前一種答應他們的占52.8%,後一種隻有22.2%。
由上述可知,向人有所請托,應由小到大、由微至著、由淺及深、由輕加重才是。如果一開始就有太大的請求,一定會遭受對方斷然拒絕,應該拿捏好分寸,不能太急,讓別人一步一步地接受你的說法,最後答應幫你辦事。
因此,一步一步地引別人接受,慢慢地誘別人上鉤,既是找人辦事兒的小技巧,也是嫁接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則。
3.說話要注意表情。
或許很多人有過這樣的經驗:當你聽某人講話或演說時,並沒有留意他說話的內容,卻對當時的情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來,那位演說者取勝的原因並不是演說的內容,而以說話的神態和所製造的氣氛來吸引聽眾。雖然很多聽眾並沒有深究他說話的內容,但是對他卻有很好的評價。
某些場合裏,我們聽人說話時也是這樣。如果說話者是個很有技巧的人,他可以不具內容而巧妙的創造當時的氣氛,通過這些獲得別人的好印象或者是好感。因此,當你在求人辦事過程中,要特別注意自己說話時的表情。據心理學家研究,在與人談話時,有一個良好的麵部表情,能拉進兩人之間的距離,消除“敵對”的情緒。
當你要說服別人,達到某個目的時,表情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健康的表情往往留給人們深刻的印象,它是優雅風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善於通過目光和笑容表達美好感情的人,可以讓自己更有魅力,也會給他人以更多的美感。說服他人時,多一些敬重,多一些理解,表情就可以更美,你的交際形象也會更有風度,給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表情指的是人們的麵部表情,是指頭部(主要是臉部)各部位對於情感體驗的反應動作。它與說話內容的配合最得當,所以,使用頻率比手勢要高很多。達爾文在《人類與動物的表情》一書中指出,現代的人們的表情動作是祖先遺傳給我們的,因而人類的原始表情具有全人類性。這種全人類性的表情,成了當今社交活動中少數能夠超越文化和地域的交際手段之一,所以,要好好地把這一資源加以利用。
人們麵部表情的核心是笑和無表情,任何其他麵部表情都發生在笑與無表情兩極之間。無表情的麵孔,平視,臉幾乎不動。無表情的麵孔最令人窒息,它將一切感情隱藏起來,叫人不可捉摸,而實際上它往往憤怒或厭惡地把拒絕的信息更露骨地傳達出來,從而也會影響辦事效果。
在人體的五官裏,眼睛可以把很多豐富的表情傳達出來。孟子就提出,從人的眼眸中,可推斷人是否誠實。所謂“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焉。”有些西方的研究者認為,說謊時,瞳孔會擴大,兒童則常常會眨眼睛,而九歲以下的兒童想說謊卻怎麼也說不像。有一些古代的珠寶商,他們還能從顧客的眼睛的瞳孔變化中得知他是否對貨物有興趣。
求人時的說話方式,並不是一種單方麵的授予行為,這種舉動是為了相互刺激而達到一定的目的。當你說話時,聽者也會用目光來表示他們的反應。所以,在說話時,對對方必須報以回報的目光,以維係與聽者的感情交流,這是一種巧妙的默契。最常見的是,一些對此不重視的人。比如求人時的場地如果是小場合,求助者就會旁若無人,眼光到處亂掃,有時看天花板,有時看桌上的擺設之類,給人的印象是故意把他人的視線避開,這是一種膽怯、心虛的表現,說話的效果也會減弱很多。所以,說話時應抬起頭,把目光轉向聽者。一般情況下,如果你在整個談話中,隻是偶爾才會注意到對方,這是不合適的。因為這表明你有怯場的態度和表情,不但使人感到尷尬,而且別人對你所說的話也會有所懷疑,因為你的表情說明你沒有自信。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注視對方要避免目光與目光直接接觸,這是需要練習的。像貓頭鷹似的盯住不放,會造成對方內心的不安,即使你的本意並不是想要注意他,但他不明白這一點,反而會誤解為自己外表有什麼瑕疵。特別對於剛認識的異性朋友,被目擊者看到了,會造成很大的誤會。
當你在與對方交談中,即將要說到求助的目的時,切不可激動地用手指人,這時可以適當地做一些手勢,但幅度不可過大,大驚小怪、過分誇張、失口失態都是不禮貌的。說話時,要用麵部表情配合你的語調,把你的穩重、誠實、文雅充分地顯示出來。
此外還要注意,說話時要時刻保持微笑,而且說話的語氣也要溫和。
在說話過程中,不要忘了與對方交流,經常說一些:“你認為是不是這樣呢?”“我想這樣的方法會比你的好一些,你認為呢?”多說些這樣的話,讓別人認為你不是在一味地說服他,而且還時刻注意著他的態度,這樣的態度別人當然會更容易接受。在說服別人的過程中,如果隻顧著自己滔滔不絕地說著,不管他人的情緒,這時,既使你說的是對的,別人也不會聽進去,為什麼呢?因為你隻是顧著自己說,似乎有點目中無人的感覺。
注意自己的表情,保持一個輕鬆、愉悅的表情,這樣,就不會給人一個“你必須接受我的意見”的感覺,對於你的意見。在別人接受你的意見的同時,別人也會有一個比較愉快的心情。而如果你采取強硬的態度,那麼,就算別人接受了你的意見,別人對你的印象分會大打折扣,因此對於事情的成功也會帶來很大麻煩。
總之,想要成功地說服別人為自己辦事,要記住這一句話:在對別人進行說服時,要保持一個良好的麵部表情。這樣就能達到你想要的結果。
在交際過程中,稱呼往往是傳遞給對方的第一個信息。
為了保證交際的正常進行,說話者要根據對方的年齡、職業、地位、身份,以及同對方的親疏關係和談話場合等一係列因素選擇恰當的稱呼。
善於稱呼才能讓人喜歡你
稱呼,是人與人之間在交往中一方對另一方的稱謂。在日常生活中,稱呼是一種友好的問候,是人與人交往的開始。有形成文明規範的禮貌稱呼,也有朋友之間的“昵稱”、“綽號”。
如何稱呼別人,是非常有講究的一件事。用得好,可以使對方感到很親切,可以幫助自己在人際交往中如魚得水,事半功倍,給別人一個良好的印象。反之,如果稱呼不得體,往往會引起對方的不快甚至惱怒,使雙方的交流陷入尷尬的境地,導致交流不暢甚至中斷。
一位大學生,剛考進大學的時候,對於周圍的環境不是特別熟悉,這時她看到自己宿舍樓的服務員是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大媽,就上去問這老大媽:“老奶奶,去食堂怎麼走呀?”
誰知道,這位大媽竟然把頭一扭,沒有搭理她,這位大學生感到很納悶,不明白是怎麼回事。
這時,旁邊一位服務員過來對她說:“她不喜歡別人叫她老奶奶,你得叫她阿姨,她就對你熱情了。”
原來,這位老大媽雖然年紀有點大了,但是心還是年輕的,所以她不願別人叫她“奶奶”,而喜歡別人叫她“阿姨”。
於是這位大學生走過去,親熱地叫了一聲“阿姨”,果然這位老大媽很熱情地轉過身來,對她說:“有什麼事嗎?”當她知道這位大學生要去食堂時,就一直領著她找到食堂才回來。
由此可見對於別人稱呼的重要性。稱呼他人為一門極為重要的藝術,若稱呼得不妥當則很容易讓他人產生反感,甚至嫉恨在心,久久無法釋懷。
稱呼既然如此重要,那麼在交往當中就要注意慎重地選擇稱呼。那麼在選擇稱呼時應該遵循什麼樣的原則呢?
第一,要考慮對方的年齡。
見到長者,一定要呼尊稱,特別是當你有求於人的時候。比如:“老爺爺”、“老奶奶”、“大叔”、“大娘”、“老先生”、“老師傅”、“您老”等,不能隨便喊:“喂”、“嗨”、“騎車的”、“放牛的”、“幹活的”等,否則,會使人討厭,甚至發生不愉快的口角。另外,還需注意,看年齡稱呼人,要力求準確,否則會鬧笑話。比如,看到一位二十多歲的婦女就稱“大嫂”,可實際上人家還沒結婚,這就會使人家不高興,不如稱她“大姐”更合適。
第二,要考慮對方的職業。
稱呼別人的時候還要考慮到別人的職業。對不同職業的人,應該有不同的稱呼。比如,對農民,應稱“大爺”、“大娘”、“老鄉”;對醫生應稱“大夫”;對教師應稱“老師”;對國家幹部和公職人員、對解放軍和民警,最好稱“同誌”;對剛從海外歸來的港台同胞、外籍華人,若用“同誌”稱呼,有可能使他們感到不習慣,而用“先生”、“太太”稱呼倒會使他們感到自然親切。
第三,要考慮對方的身份。
有位大學生一次到老師家裏請教問題,不巧老師不在家,他的愛人開門迎接,當時不知稱呼什麼為好,脫口說了聲“師母”。老師的愛人感到很難為情,這位學生也意識到有些不妥,因為她也就比這學生大不了多少。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稱呼“老師”,不管她是什麼職業(或者不知道她從事什麼職業),稱呼別人“老師”都含有尊敬對方和謙遜的意思。
第四,考慮說話的場合。
稱呼上級和領導要區分不同的場合。在日常交往中,對領導、對上級最好不稱官銜,以“老張”、“老李”相稱,使人感到平等、親切,也顯得平易近人,沒有官架子。明智的領導會歡迎這樣的稱呼的。但是,如果在正式場合,例如開會、與外單位接洽、談工作時,稱領導為“王經理”、“張總”
等,常常是必要的,因為這體現了工作的嚴肅性、領導的權威性。
第五,要考慮自己與對方的親疏關係。
在稱呼別人的時候,還要考慮到自己與對方之間關係的親疏遠近。比如,和你的兄弟姐妹、同窗好友、同一車間班組的夥伴見麵時,還是直呼其名更顯得親密無間,歡快自然,無拘無束,否則,見麵後一本正經地冠以“同誌”、“班長”之類的稱呼,反而顯得外道、疏遠了。當然,為了打趣故作“正經”,開個玩笑,也是可以的。
在與多人同時打招呼時,更要注意親疏遠近和主次關係。一般來說以先長後幼、先上後下、先女後男、先疏後親為宜。
在交際過程中,稱呼往往是傳遞給對方的第一個信息。不同的稱呼不僅反映了交際雙方的角色身份、社會地位和親疏程度的差異,而且表達了說話者對聽話者的態度和思想感情,而聽話者通過對方所選擇的稱呼形式可以了解說話者的真實意圖和目的。恰當的稱呼能使交際得以順利進行,不恰當的稱呼則會造成對方的不快,為交際造成障礙。為了保證交際的正常進行,說話者要根據對方的年齡、職業、地位、身份,以及同對方的親疏關係和談話場合等一係列因素選擇恰當的稱呼。
最好的結束時間就是該結束的時間。
完美收場留下好印象
每個人都有過與他人說話的經曆,不管是正式的交談,還是非正式的聊天,都必須有個結束的時間。交談的氣氛、過程和內容是很重要的,交談的內容要有意義,過程要愉快。但是交談的結束也很重要,不歡而散是你所不願看到的。
1.最好的結束時間就是該結束的時間。
有許多該結束而沒有結束的時候,你或者會覺得兩人談話已沒有意義,或者是你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你需要結束這次談話。
不好的結束會傷害他人對你的感覺或印象。那麼,你要如何結束這次談話呢?
(1)你可以時不時的看手表,並做出有急事的樣子。和你說話的朋友知道你有事情要做,他會知趣的離開。
(2)你可以做出疲倦的樣子。你的顧客也許不想使你太辛苦,太累。
(3)你可以這樣說:“你好,這是我的名片,歡迎你隨時打電話過來或是寫信過來。”
(4)“現在是下午3點,你下午還有事嗎?”
(5)“現在是上午11點,要不要留下來一起吃飯?”
(6)“你的電話和地址我都有了,在我需要的時候,我會打電話給你。”
2.一次好的結束可以鞏固你的交易。
如果你正在完成一筆推銷交易,你的結束語就更重要了。據統計,一個冠軍銷售員的銷售量50%來自於處理顧客反對意見的談話結束法;40%來自於克服拖延的能力;10%來自於你坦率說“不”的能力。一次好的結束可以鞏固你的交易。
(1)“我們可以保證在六月十五日交貨,您現在可以在這裏簽下這份合同書了。”
(2)“謝謝您,希望您能了解我內心的感激,我會盡全力提供您最佳的服務,來證明您的抉擇是明智的。”
(3)“恭喜您做了明智的抉擇,您選擇了一件非常好的產品。”
(4)“我一向要求自己精益求精,所以在您走之前我想聽聽您的意見,您覺得我在哪些方麵可以做得更好。”
(5)“我確認一下,您要的產品是××,一共三件,總投資金額是××,明天送貨。”
(6)“對不起,時間不早了,我還有個客戶等著用這個產品,我得馬上走,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