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委婉語,必須注意避免晦澀艱深。談話的目的是要讓人聽懂,如果一味追求奇巧,會使他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甚至造成誤解,必然影響表達效果。
要做到語言含蓄須善於洞悉談話的情景和宗旨,還要練就隨機應變的本領,這樣才會使你的語言得心應手,有新意。
具體地說,委婉法有以下幾種形式:1.諱飾式委婉法。
諱飾式委婉法,是用委婉的詞語表示不便直說或使人感到難堪的方法。
例如:有一位外籍旅遊者在旅華期間自殺了,為了減少話語的刺激性,經再三推敲,有關部門最後在死亡報告書上回避了“自殺”兩字,而用了“從高處自行墜落”這一委婉語。在中國北方,老人故世了,以“老了”諱飾。老幹部故世了,以“見馬克思去了”諱飾。再如,生活中對跛腳老人,改說“您老腿腳不利索”;對耳聾的人,改說“耳背”;對婦女懷孕說“有喜”。總之,在語言交流中講究諱飾,也就是“矮子麵前不說矮”,而不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有時,即使動機好,如果語言不加諱飾,也容易招人反感。比如:售票員說:“請哪位同誌給這位‘大肚皮’讓個座位。”盡管有人讓出了座位,但孕婦卻沒有坐,“大肚皮”這一稱呼,使她難堪。如果這句話換成:“為了祖國的下一代,請哪位熱心人,給這位‘有喜’的婦女大姐讓個座位。”當有人讓出座位時,這位孕婦就會表示對售票員感謝,並愉快地坐下。
2.借用式委婉法。
借用式委婉法,是借用一事物或他事物的特征來代替對事物實質問題直接回答的方法。例如:
在紐約國際筆會第四十八屆年會上,有人問中國代表陸文夫:“陸先生,您對性怎麼看?”陸文夫說:“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禮品時,往往當著別人的麵就打開來看。而中國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離開以後才打開盒子。”
陸文夫用一個生動的借喻,對一個敏感棘手的難題,婉轉地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中西不同的文化差異也體現在文學作品的民族性上。以上兩例,實際上都是對問者的一種委婉的拒絕,其效果是使問話者不至於尷尬難堪,使交往繼續進行。
3.曲語式委婉法。
曲語式委婉法,是用曲折含蓄的語言和商洽的語氣表達自己看法的方法。例如:
《人到中年》的作者諶容訪美,在某大學作講演時,有人問:“聽說您至今還不是中共黨員,請問您對中國共產黨的私人感情如何?”諶容說:“你的情報很準確,我確實還不是中國共產黨黨員。但是我的丈夫是個老共產黨員,而我同他共同生活了幾十年尚無離婚的跡象,可見……”
諶容先不直言以告,而是以“能與老共產黨員的丈夫和睦生活幾十年”
來間接表達自己與中國共產黨的深厚感情。有時,曲語式委婉法比直接表達更有力,這種曲語式的委婉用語,真是利舌勝利劍。
說軟話,是指通過軟的方式將要講的事情表達出來,軟中帶強,柔中帶剛,這樣,溫柔也會成為一個無形殺手。
說軟話,服人心
人難免因為一時的糊塗做一些不適當的事情,遇到這種情況,就需要把握指責別人的分寸,既要指出對方的錯誤,又要保留對方的麵子。如果分寸把握不當,不但會使對方很難堪,破壞了交往的氣氛,而且會帶來一係列嚴重的後果。
一位幹部到廣州出差,在街頭小貨攤上買了幾件衣服,付款的時候才發現,剛剛還在身上的一百多元外彙券不見了。貨攤隻有他和姑娘兩人,明知與姑娘有關,但是她沒有抓住把柄,當他提及此事的時候,姑娘翻臉說他誣陷人。
在這種情況下,這位幹部沒有和她來硬的,而是壓低聲音悄悄地說,姑娘,我一下子照顧了你五六十元的生意,你怎麼能這樣對待我呢?你在這個熱鬧街道擺攤,一個月收入幾百上千元,我想你絕對看不上那幾張外彙券的,再說,你們做生意的,信譽要緊啊!
他見姑娘似有所動,有懇求道:人家托我買東西,好不容易換來百八元外彙券,丟了我真沒辦法交代,你就替我仔細找找吧,或許忙亂中混到衣服裏去了,我知道,你們個體戶還是能體諒人的。
姑娘終於被這位幹部的一番軟話打動了,她就坡下驢,在衣服堆裏找出了外彙券,不好意思地交給他。
說軟話會讓對方覺得自己是在吃糖,心裏甜滋滋的,在這個例子裏,這位幹部的一番至情至理的說辭,不但是錢失而複得,而且還可能挽救了一個幾乎淪為小偷的青年。
現實生活中,人們普遍存在著吃軟不吃硬的心態。特別是性格剛烈,很有主見的人,你如果說硬化,以命令的口吻,對方不但不會理睬,說不定比你更硬,你如果說軟話,對方反倒產生同情,縱使自己為難,也會服從你的要求。
懇求就屬於軟話的一種。有很多時候,你要想勸服人,說軟話要比說硬話效果好得多,然而懇求並不是低三下四地哀求,而是一種鬥智,是一種心理交鋒,通過懇求的語言啟發,開刀,暗示並使對方按照你的意思行事。
綿裏藏針的說話技巧,其實質就是柔中帶剛。
要擺脫“說”還是“不說”這種左右為難的尷尬局麵,需要掌握批評的技巧。
某些含蓄委婉、柔中帶剛的批評方式,針對性極強。
綿裏藏針的批評技巧
綿裏藏針的說話技巧,其實質就是柔中帶剛。
人人都喜歡表揚、激勵,批評總是令人難堪的。但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我們發現別人的錯誤而不能指出,甚至還要隨聲附和,那會是件令人難過、不安的事情。
因此,要擺脫“說”還是“不說”這種左右為難的尷尬局麵,需要掌握批評的技巧。批評是交際中最難把握的一種表達方式,要考慮時間、地點、對象等多種複雜因素,其宗旨是要照顧對方的自尊心,力求不傷害對方。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麵:一位領導不分場合對其下屬大聲斥責,以為這樣就可樹立威信,下屬才會服從他;一位家長不顧孩子的感受,嘮嘮叨叨不停地指責孩子的缺點,以為這就是對他們的愛;一位老師一臉嚴肅地在學生的考卷上指指點點,厲聲訓斥,以為這樣他就會發奮學習;同事之間、鄰裏之間、朋友之間不顧方式地指責對方的缺點、過失。他們的做法對否已不需評判,看一下實際效果吧:這種批評方式往往事與願違,即使對方感覺到自己的錯誤,也會強詞奪理,甚至拂袖而去,弄得不歡而散。
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私下與其交換意見,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與他擺事實,講道理,分析利弊,他就會心悅誠服,真正接受你的批評和幫助。
可見,批評的方法是關鍵,方法不同,效果當然也不同。批評成功的條件,基本概括起來有三條:一是心要誠;二是要有徹底、中肯的分析;三是運用恰當的批評方式。下麵具體學習一下批評的方式吧。
啟發式。要使對方從根本、從內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需要批評者從深處挖掘錯誤的原因,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循循善誘,幫助他認識、改正錯誤。
幽默式。幽默式批評就是在批評過程中,使用富有哲理的故事、雙關語、形象的比喻等,以此緩解批評時緊張的情緒,啟發批評者思考,從而增進相互間的感情交流,使批評不但達到教育對方的目的,同時也創造出輕鬆愉快的氣氛。
警告式。如果對方犯的不是原則性的錯誤,或者不是正在犯錯誤的現場,我們就沒有必要“真槍實彈”地對其進行批評。可以用溫和的話語隻點明問題。或者是用某些事物對比、影射,做到點到為止,起到一個警告的作用。
委婉式。委婉式批評也稱間接批評。一般采用借彼比此的方法聲東擊西,讓被批評者有一個思考的餘地。其特點是含蓄蘊藉,不傷被批評者的自尊心。
在一次宴會上,一位肥胖出奇的夫人坐在身材瘦小的蕭伯納旁邊,帶著嬌媚的笑容問大作家:“親愛的大作家,你知道防止肥胖有什麼辦法嗎?”蕭伯納鄭重地對她說:“有一個辦法我是知道的,但是我怎麼想也無法把這個詞翻譯給你聽,因為‘幹活’這個詞對你來說是外國話呀!”
蕭伯納這種含蓄委婉、柔中帶剛的批評方式,針對性極強。
總之,批評的方法應以教育為主,用事實教育人,用道理開導人,用後果提醒人,從而使對方誠心誠意地接受批評。
無論是怎樣的信息,隻要你能堅持像個傻瓜一樣不斷進行重複表達,就可以達到給對方“洗腦”的效果。
不斷反複到讓他人厭煩
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指出:“人們所接觸到的信息,在二十分鍾內會忘掉42%;一個小時後會忘掉56%;一個月之後會忘掉80%。”這個結論是他通過科學實驗而得到的。
他對此的主張是:“如果想要說服他人,就必須重複不斷地表達你的核心信息。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信息從對方的左耳朵進、右耳朵出,那麼就一定要這樣去做。”
無論是怎樣的信息,隻要你能堅持像個傻瓜一樣不斷地進行重複表達,就可以達到給對方“洗腦”的效果。因為越是反複接觸,人們就會記得越為牢固。但這並不代表每次傳達的信息都是一成不變的,你要想方設法添加一些新的元素,從而讓對方感到仿佛是第一次接觸你的信息一樣。因為不管你所傳達的信息是多麼重要,如果一旦對方產生了厭煩心理,就會下意識地排斥你的信息了。
不厭其煩地反複很容易讓人厭煩,自然也就會造成對方的疏遠和排斥。
所以你所要做的,就是努力把重複的內容演變為全新的信息。就像我們判斷一位作家的能力,其實就是看他能否把已經被人講爛的故事重新編寫成仿佛第一次發生一樣。措辭也是同樣的道理,措辭的關鍵技術就是把舊的內容改裝為新的信息。
多長時間反複一次主題信息的效果最好呢?三星經濟研究所做過一次題為“如果有機會,您希望成為哪一位韓國領導?”的民意測驗。測驗結果顯示,通用電器公司首席執行官傑克·韋爾奇受到了最多人的選擇。對此,傑克·韋爾奇說:“當我想把某個信息傳達給整個團隊的時候,我從來沒有對他們表示過這樣就可以了。”
傑克·韋爾奇自己也認為,他是一個不厭其煩進行反複的人。
“我曾經不斷對員工重複強調著公司的政策方針,幾乎已經達到了近乎瘋狂的程度了。後來我才知道,其實對於某些人來說,雖然我每次說的內容都是大致相同的,但他們仍然會感到很新鮮。因此,如果想要通過不斷反複來加強主題信息的力度,那麼就要堅持不懈地反複向所有人傳達你的信息。”
每當傑克·韋爾奇宣布重要決議的時候,他都要通過數年的時間不斷在各種會議上進行提及、強調和反複。由此他獲得了一個經驗,那就是:如果你的信息沒有被重複表達十次以上,那麼實際上產生的效果就像一次都沒說一樣。
ABB前CEO珀西·巴納維克說:“你應該把認為重要的事情重複一百次,使之能夠刻在人們的腦海裏。”
為了能夠向員工反複傳達自己的經營戰略,柏西曾經創造了一年中有二百天時間在海外出差的工作紀錄。
傑克·韋爾奇不僅擁有超強的反複傳達能力,而且也能夠始終堅持傳達內容的實質意義。他堅定地說到:“我自己也認為,我的交際方式有點過分,而且太具有壓迫性。雖然我不知道作為一個企業的CEO是否就該這樣,不過這對我來說確實是有效的。”
在退休前幾個月,傑克·韋爾奇還在檢查一份關於節能冰箱的廣告方案。他在自傳裏寫到:“因為我十分清楚,我必須通過不斷地、反複地傳達我的想法,才能不斷地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以及加強對企業的管理運行,因為這對我來說十分重要。”
政治家身上也時刻顯露著“重複的力量”。不斷重複的措辭也會直接體現出一名政客的特點。前大國家黨代表樸槿惠不斷反複的單詞是“愛國愛民”;布什總統在2005年國情谘文中反複使用“自由”一詞多達三十七次;金大中總統使用的“陽光政策”、前英國女首相撒切爾夫人使用的“英國病”等單詞的次數更是數不勝數。以上這些領導正是十分懂得“重複的力量”,同時也為此付出了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