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某些時候需要扮演領導者的角色——在我們的兒女麵前,在我們的下屬麵前,或者在餐廳的服務員麵前。有些人已經習慣於把別人當作呼來喝去的傭人了。當我們要求別人去做某事的時候,我們通常用的是命令的語氣。比如,你會對女兒說:“趕快去學習!”在這樣的時候,你的語氣非常強硬,並且帶有一點都不容許反駁的味道。而被命令的對象,則隻能嘟著嘴去執行你的“命令”。
但是,你也許發現這種命令有時候並不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他們通常看起來好像並不喜歡被你支使,因此做起事情來總是慢慢吞吞、沒有效率,還經常丟三落四。你想過要換一種方式去做這樣的事情嗎?
當一個人有一種被尊重的感覺的時候,他的身心都會愉悅,心情也會舒暢,這個時候才能發揮出自己的積極性。這種方法能夠贏得對方的認同。在交際場合中,它更加能夠使別人願意和你合作,而不是對立。
建議永遠比命令好。即使當別人犯錯誤的時候,如果你采取一種直接的方式命令他改正,他很有可能產生一種逆反的心理。即使他看起來好像高興地接受了你的命令,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你可能傷害了他的自尊。
馬丁是蘇格蘭都柏林的一個牙醫,他每天都努力工作,這使得他的診所的生意非常好。但是,一天早上,一個病人在鑲牙時抱怨他們診所的漱口杯和托盤不幹淨。這使得馬丁十分震驚和不安,因為這好像是在說他的職業水準不夠似的。
他忍住了自己的憤怒,給每天來打掃衛生的女傭寫了一封信。“親愛的瑪麗:
最近很少與你見麵,但是我想我確實應該寫這封信,對你出色的工作表示感謝。另外,我想:原來約定的每天半個小時的打掃時間會不會過於緊張?因此,如果你願意的話,請每天多用十分鍾的時間來做清潔,這樣可以使你的工作更加出色。比如,你可以清理一下那些杯子和托盤之類。當然,這十分鍾的工作我是會付費的。”
在他把信寄出去的第二天,當馬丁走進自己診所的時候,他發現裏麵煥然一新:桌椅明亮如鏡,那些杯子和托盤也光亮照人。這正是他的建議帶來的效果。
即使你擁有絕對的權威,也不要命令他人,否則將使事情變得很糟糕。
菲萊切先生的管家因為受不了他的粗暴的命令而要離開他。當這位管家提出辭職時,菲萊切先生懇切地挽留他。管家對菲萊切說:“先生,我實在忍受不了你的脾氣。”
菲萊切說:“我知道我的脾氣不好,我是一個情緒化的人。但是我發脾氣的時間不是很短嗎?我每次剛一開始,馬上就結束了。”
“但是,先生,”管家說,“你每次剛一結束,馬上又開始發新的脾氣了。”
當然,即使我們知道菲萊切先生發脾氣是因為管家做錯了某件事情,但是這依然不能說明他的做法是對的。使人承認錯誤的方法很多,任何一種都比發脾氣、責罵、命令他人有效得多。
比如,我們可以像歐文先生那樣,用提建議的方式讓他改正錯誤。這樣不但讓人更加容易接受,而且還能激發對方的潛能。
把命令變成建議。
不要使別人覺得他在被命令做某事,要讓別人覺得這是他應該去做的。
你的建議要具有引導性,也就是說,當你在給別人選擇的機會的時候,盡量讓他朝你希望的方向選擇。
提問是一種非常好的說服他人的方法,蘇格拉底就是用這種方法使對方接受他的意見的。你也可以運用這種方法。
我們要使對方樂意去這麼做,而不是不得不這麼做。兩者的最大區別在於,前者會發揮他的潛能。
不要為你的權威發揮不了作用而擔心,你的領導地位並不體現在這種權威上,而是在其他方麵,比如能力和經驗等。
請求實際上是命令的弱化,但是會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
如果能把命令說成是你的想法或建議的話,在某種程度上,對方會不便於拒絕你。
沒有命令、強迫或要求,可能就沒有反抗和抵觸。
用請求不用命令
我們已經知道,那些強迫、要求和命令性的語氣容易使人產生抵觸情緒,而這種情緒正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因為它將嚴重地破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隻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請求而不是命令,才能使交流順暢地進行。
用請求而不是命令的語氣,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好處,一旦你發現了這些好處,你就會慢慢地養成請求的習慣。
比如,不要說“不要那麼做!”應該說“我覺得這樣做不是很好”;不要說“我不喜歡你去做!”應該說“你不介意我讓約翰去做吧?”
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在你說話的時候帶上一個“我”字,用“我”字可以非常詳細地敘述個人行為,並且也能夠告訴對方這將會對他造成什麼影響,或者為什麼這是重要的。用“我”來表達要求對方不要做某事的觀點,將會使你的話聽起來很平靜,而不是在責備或命令他人。
比如,你說:“我真的希望在中午之前拿到這份文件的複印件,你能幫我嗎?”如果沒有別的原因,對方會非常愉快地回答:“沒問題!”
當你打算要對方給你打電話的時候,如果你說:“希望你給我回個電話!”這樣說雖然禮貌,但是卻帶有命令的口氣。你不妨說:“如果你給我回個電話的話,我會非常高興的。”
當你在會上講話的時候,一位同事打斷了你的話,並且對你說:“布朗,我想請教你一個問題。”你為了表示不滿,會說:“請不要打斷我的演講。”還是會說:“我把話講完再跟你討論,怎麼樣?”
如果我們要表達的意思是命令對方,你可能會擔心用請求的語氣與對對方說話會顯得威力不足,對方根本就不會聽我們的話。
杜魯門總統曾經非常形象地形容過美國的外交政策:拿著大棒輕輕地走路。勸說他人的時候也可以用這種策略。一開始,我們可以“請求”對方,但是如果對方並不為我們的“請求”所打動,我們再轉向“大棒”,即告訴他們不這樣做的話會有什麼後果。
比如,一開始說“我希望在中午之前拿到這份文件的複印件”,如果對方表示有事不能完成的話,你可以接著說一句“如果到時候拿不到的話,恐怕這次談判會搞砸的”,對方就會明白這個任務很重要,而他完全會先不做其他的事情,轉而做你所命令的這件事情。
用請求不用命令。
即使確認自己站在較”權威”的一邊,為了維護他人的自尊,也必須用請求來代替命令。
請求實際上是命令的弱化,但是會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
如果能把命令說成是你的想法或建議的話,在某種程度上,對方會不便於拒絕你。
沒有命令、強迫或要求,可能就沒有反抗和抵觸。
一味地挖苦侮蔑,或者以對方的缺陷為笑柄,過分地傷害他的自尊,往往會適得其反,輕者會產生抵觸情緒,更有甚者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批評別人要適度
俗話說:“良藥苦口”,“忠言逆耳”。批評別人自然不如讚美那樣受歡迎和容易為對方所接受,因此,必須把握好分寸,掌握必要的尺度,以免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達不成任何目的,反而招致對方的不滿甚至怨恨。
1.不輕易指責別人。
蘇東坡的《河豚魚說》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南方的河裏有一條豚魚,遊到一座橋下,撞在橋柱上。它不怪自己不小心,也不想繞過橋柱,反而生起氣來,認為是橋柱撞了自己。它氣得張開嘴,豎起顎旁的鰭,脹起肚子,漂在水麵上,很長時間一動也不動。飛過的老鷹看見它,一把抓起來,把它的肚子撕裂。這條豚魚就這樣成了老鷹的食物。蘇東坡就此發議論說:世上有在不應該發怒的時候發怒,結果遭到了不幸的人,就像這條河豚魚,“因遊而觸物,不知罪己”。不去改正自己的錯誤,卻“妄肆其忿,至於磔腹而死”,真是可悲!
即使別人真的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在批評對方的時候也一定要講求適當的方式。一般人認為,挨批評肯定是苦的,是一件丟麵子的事。而且正是因為“苦”,受批評者往往要產生抵觸情緒,使批評的效果大打折扣,即產生批評的負效應。有些人能夠很恰當的把握批評的方法尺度,使批評達到春風化雨、良藥治病也甜口的效果。
2.不怒發衝冠,允許申辯。
批評和發脾氣不是一回事。發脾氣有時不但無助於批評的效果,往往還會把事情搞僵。員工做了錯事,或說了錯話,你難免會生氣。生氣歸生氣,做上級的總要有氣度和涵養,要能夠把握自己的情緒,批評時千萬不要聲嘶力竭。
3.實事求是,不惡語相向。
批評宜以理服人,擺事實,講道理。你一味地挖苦侮蔑,或者以對方的缺陷為笑柄,過分地傷害他的自尊,往往會適得其反,輕者會產生抵觸情緒,更有甚者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一天晚上,海德的太太拿電話賬單給他看:“瞧瞧,兒子在我們去歐洲的時候打了多少長途電話,”她指著其中一項,“單單這一天,這一通,就打了一小時四十分鍾。”
“什麼?這還得了!”海德立刻準備上樓去指責兒子。可是,他才站起來,又坐下了。海德想:自己在氣頭上,還是不說的好。而且兒子這麼大了,要說,也得有點技巧。想了再想,海德把話忍到第二天。中午吃飯的時候,他笑著對兒子說:“你馬上回學校了,查一查資料,找一家長途費率最低的電話公司。”然後,他又來了個急轉彎,“咳,其實你上博士班,恐怕也沒有時間打,我是多操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