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的根本目的是溝通,根本手段是告知。也隻有回到了這個根本,我們才會發現,說話隻有簡單直接才最有效。
夫妻之間的彎彎繞讓人煩
說話直接,痛快加暢快,說話的人和聽話的人心裏都敞敞亮亮;說話婉約,費勁加費解,說話的人心累,聽話的人腦子累。
有話要說的人,根本沒時間瞎琢磨——隻有那些無病呻吟的人,才哼哼唧唧耍哀憐。有話要說,急啊,他逮住個機會就說,他相信隻要說了就能讓聽眾聽他的。而原本沒啥可說的,當然先要幹咳兩聲,然後這個嗯那個哪的,抑揚頓挫一番——表演可能生動,但內容不可能讓人感動。
說話的根本目的是溝通,根本的手段是告知。也隻有回到了這個根本,我們才會發現,說話隻有簡單直接才最有效。
小兩口吵架,丈夫怪媳婦花錢太多。丈夫說:“咱家又不是銀行,就算是銀行也沒那麼大的庫房。咱家誰衣服最多,誰鞋子最多,誰‘瓶瓶罐罐’最多,誰進了商店就磨磨蹭蹭……”
還沒等丈夫說完,媳婦就插嘴了:“我買這麼多東西還不是為了你臉上有光。老婆漂漂亮亮,老公才風風光光嘛!”接下來,媳婦給丈夫大講如何打扮,如何瀟灑。丈夫邊聽邊納悶:這理財課怎麼就變成了美容美體課?
轉天,媳婦把卡上的錢花光了,想跟丈夫再要點錢:“老公,我的粉底霜用光了……”然後用動人的眼睛看著丈夫。丈夫正在看報紙,隨口“嗯”
了一聲。媳婦看丈夫沒反應,就有撒嬌地說:“老公,我昨天看上了條裙子……”丈夫放下報紙說:“那就去買啊。”媳婦說:“沒錢啊。”丈夫說:“又花光了!老婆,你能不能少花點兒啊。”
想了一夜,丈夫終於明白是自己說話走了彎路,才讓媳婦鑽了空子,於是這次直接說。媳婦撅著嘴說:“是我花的多還是你掙的少!”丈夫說:“掙得再多,你這種花錢法也不夠!我得教教你怎麼理財了……”媳婦一邊聽一邊奇怪:本來是我想要點錢的,怎麼成了他教訓我了?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話得到大多數人的讚同,男人說女人結婚後就從淑女變成了悍婦,一點也不溫柔了,女人說男人結婚後就從紳士變成了土匪,再也不講道理了。其實,這些都是說話惹的禍。
結婚前,兩個人為了能走人婚姻殿堂,拚命地想把話說明白,說到對方心裏去,所以話說得簡單直接(羞澀的初戀者除外);結婚後,雙方的關係已經確定下來,不再像從前那麼擔心他(她)會另有新歡,再加上彼此都是工作的煩心事一堆,也就沒有那麼多心思放在對方身上,所以說起話來往往是心不在嘴上,你說你的,我說我的,不但把話說得彎子多多,還硬要對方聽自己的。所以誰都聽不明白,誰都達不到原來的目的就在所難免了。
說話繞彎子,就會被誤解,被人家鑽空子,甚至被別人利用。夫妻說話還是直接簡單的好。上麵的故事裏丈夫說,“老婆,最近咱家的開支又超了,咱倆討論一下怎麼節省開支好不好?”這種說法,相信大多數“媳婦”會接受,平心靜氣地和丈夫商量怎麼“節流”。媳婦說,“老公,最近家裏錢不太夠花。你能不能想想辦法掙點兒‘外撈兒’啊?”男人也不都是大男子主義的,老婆這麼說,丈夫也多數會接受現實,想辦法解決家裏財政上的窘境。
這種簡單的說話方式,溝通起來效率極高。遠比先說對方的“不是”,然後說自己的“是”,最後說怎麼辦強多了。我們從說話的內容還可以看出,簡單說話,往往是說實際情況,很少摻雜個人的主觀色彩。這正是簡單說話最有效的原因之一:直接告訴對方有什麼事,我的意見是什麼,這麼說話對方立刻就明白了自己該說什麼了。不然,聽了半天還是一頭霧水,性子急的聽眾肯定會急躁起來,心急了話當然也就說不利索了。還有一種可能,聽者聽了半天終於聽明白了,但不是說話者本來的意思,聽者按照自己的意思回答說話者,說話的人一聽滿不是那麼回事,於是從頭再來,再不行就再來一遍。如此一來,就是脾氣再好的人也得急!
簡單說話之所以受人歡迎,就是因為這樣說話,總能讓聽眾在最短的時間內,聽到他們想要聽到的。
重要的話大於緊急的話
說話的時候,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又是緊急的?所有說話內容都是圍繞著發言者的目的展開的,而從哪裏說起是我們要優先考慮的。由此看來,說話最重要的是目的,最緊急的是從哪裏開始。沒有了目的。我們就無法區分先後。當然哪個緊急也就無法確定了。所以,在說話方麵,重要的始終是大於緊急的。
重要的大於緊急的,也是時間管理的原則之一。作為一種高效的說話方式,簡單說話也一定要遵循這個原則。把重要的內容擺在緊急的前麵說出來。就不會因為失去方向而繞圈子。也不會因為失去主題而浪費口舌了。
這個道理聽上去很好理解,但實際做起來的話,卻常常會有人反其道而行。平時,我們考慮“為什麼”的時間很少,多數是張嘴就來。這是日積月累的結果——共同的語言、生活環境使我們很清楚要表達什麼。但也正因為這個模模糊糊的“為什麼”,我們常常會突然發現。自己要說的和對方要聽的完全是兩回事兒,甚至和自己最初的意圖相差十萬八千裏——這就不能怪舌頭管不住自己了,而是腦袋沒把目的想清楚。
關於說話,如果我們總是先揀緊急的說,就會被事情牽著鼻子走。成為最忙碌但最不討好的人。
比如,一歲的兒子又哭又鬧,在午飯的時候非要吃奶粉,孩子的媽媽馬上就催著丈夫給孩子衝奶喝,“趕快衝奶,兒子餓了!”丈夫卻說。“牙齒都長出來了,還喝什麼奶?給他煮麵條吧。”
孩子的媽媽是從當下最緊急的事情出發說話的——孩子餓了,但孩子的爸爸卻是從當前最重要的事情出發說話的——孩子要成長。因為把“重要的”看得比“緊急的”還重要,所以孩子的父親沒有因為孩子的哭鬧而慌了手腳。這對於孩子來說,更有利於他成長——如果孩子認為,自己的哭聲可以達到任何目的,他就會變成一個整天靠哭鬧討好處的“小霸王”。
簡單說話之所以有一句話就解決問題的威力,就是因為先揀重要的說,抓住解決問題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就事論事地盲目著手解決問題。
有時候,說話就是辦事,話說成什麼樣事情就辦成什麼樣。如果我們總是從事情最緊迫的一麵開始思考,說話也就自然成為了問題的附庸,越說問題越多,越說問題越大。所以,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揀最重要的話說!
一本有十萬字左右的書中,那些能夠讓你感到振奮、有所感悟的話恐怕也就那麼幾句。
簡短的言語更有力
一本有十萬字左右的書中,那些能夠讓你感到振奮、有所感悟的話恐怕也就那麼幾句。而那些能夠給你留下深刻印象,能夠讓你說給別人聽的話就更是少之又少了。我們可以做個試驗:在你看完本書之後,合上它,然後把你能夠記得住的話寫下來。這時你會發現,你所寫下來的那些話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都是些簡短有力的句子!
對於那些令你難忘的,那些你真正能記得住的東西,其實往往是一種興奮、感動、愉快、或者悲傷的感覺,而這些能夠引起你種種情感的話究竟是怎麼說的,你往往很難重複,即便是能夠重複,也隻是其中的很少的一部分。事情反過來也是如此,你說了一大堆的話,如果讓你再說一遍的話,你能夠完全重複的部分也隻是很少的一部分,而這部分往往就是你最得意的。
同時也是最簡單的那些內容。為什麼會這樣呢?
那是因為:現在的人們可以隨手獲得大量的信息,這就使得大腦隻對使它最興奮的信息做出充分的反應,其他的信息隻能在後麵“排隊”,而且,信息在大腦裏的排隊順序向來是“後來者居上”,那麼,即使是最有用的信息也會被放在待處理的序列裏,它們最後往往因為隊伍太長而被遺忘。那些被留下來的,都是那些位置靠前的,其中容易記憶,個性鮮明的占絕大多數。由此看來,簡單有力的話最容易被大腦接受。
看看下麵這兩句話,你比較喜歡哪一句?
第一句,“一般來說,成功的幾率多數為50%,因為無論有多少可能造成影響的因素,對於結果來說都隻有兩個,要麼實現目標,要麼沒有實現目標。當然,這是在目標明確的前提下……”
第二句,“不贏就是輸。”
這兩句話說的都是關於成功幾率的問題。實事求是地說,人們探尋成功的幾率不過是在安慰自己,以便讓自己靜下心來做事情。但是,成功與否和心情其實沒有多大關係,它隻決定於你的準備是否充分,做事是否到位,思考是否徹底。第一句話的“50%的成功率”純屬廢話,它唯一能起到的作用就是安慰人們,隻要你做就有一半的機會,其餘的內容隻能用來“磨耳朵”。第二句話則不然,它很簡單,但意思很豐富:成功就是你贏了;想成功,那就盡力去贏,成功了99%也不算你贏;成功就是徹底打敗了對手,“不贏就是輸。”撇開了自欺欺人的幾率問題,把“做事情”放在了首位,所以,第二句遠遠比第一句話更實際,更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