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反擊取得勝利 後方加強軍需供應
要打好上甘嶺戰役,彈藥的運輸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在當時,彈藥庫離前沿陣地四五公裏遠,如果是小型防禦戰鬥,彈藥消耗不大還可以應付。
但是,當時“聯合國軍”持續猛烈進攻,前沿所需彈藥數量相當大,對方用炮火封鎖我縱深數十公裏,通向前沿陣地沒有公路,長途運輸又遠又累,有的戰士甚至累得吐血,既造成傷亡,彈藥又供應不足,有時一個營作戰要兩個營運送彈藥。
針對這一情況,大家充分發揮集體智慧,想出了分段運輸的辦法,即在山前直接用汽車運,再往前,從團後勤到營連,每50米為一段,分幾個人專門負責。
另外,戰士們還在沿途挖一些貓耳洞,主要用來藏放彈藥,利用對方炮火的間隙,快步前送。這樣做的結果,使得路程大大縮短,運輸戰士的體力也容易得到恢複。
這種運輸方法實行之後,大大減少了誌願軍的傷亡,並保證了前沿陣地彈藥的充足供應。
後來,運輸隊伍發展到1300多人,而且還有26輛汽車用於從德山峴到水泰裏之間。在對方封鎖最嚴密的短途地段,也到處是誌願軍運輸員在硝煙、彈片中日夜不停地往返奔馳的身影。
陣地上塵土硝煙迷漫,擋住了視線,進攻的“聯合國軍”跟隨著炮火前進。炮火一停,對方就衝到誌願軍陣地跟前。在這種情況下,步槍單發射擊就失去了作用。因此前沿陣地的戰士都是用衝鋒槍、機槍、爆破筒和手榴彈。
打到後來,陣地上全成了鬆土,手榴彈投出去即沒入土中,不能發揮有效的殺傷力。
麵對這種情況,誌願軍戰士就隻有投空炸了,所以,最起作用的是手雷和爆破筒,後方根據前線的需要,就盡量供應這些武器。
運輸情況的改善,大大增強了誌願軍部隊的殺傷力。
這種運輸方式在試行一周後,果然起到了顯著的效果。
此外,部隊的夥食供給也是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
在前一階段作戰,一個連隊一個夥食單位,以致在分散的陣地上體力耗盡難以作戰。
後來,大家想出了一個辦法,在五聖山後山腳,741高地後麵一個岩洞裏,由團裏統一組織食物供應,從各連隊抽調來的炊事員,24小時不熄火,日夜蒸饅頭包子,源源不斷出籠,組織了50多人的專門運輸隊,不分晝夜,冒著炮火,不斷地往前運送熟食,為了保溫,還用棉被包裹著。
前沿戰鬥激烈時,不便集中吃飯,就用小袋子分成5個10個一袋,一次背幾十袋。炊事員到陣地上,一袋袋扔給戰士們,因為運水不便,就送蘋果解渴充饑。
741高地供應站,還成了開“流水席”的供應點,凡是到前沿或返回後方的人員,均可隨時進餐。
在戰鬥的20多天裏,在此蒸了4萬多斤麵粉的饅頭、包子,保證了前沿戰士吃飽好作戰。
十二軍上陣地後,陣地上的表麵工事已經全部炸毀,變為了一片虛土,虛土有沒膝深。表麵工事無法挖,沒工事怎麼打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