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人走到老板對麵,倒了一杯葡萄酒端著,衝老板陰險地一笑,突然將葡萄酒向老板的臉潑去。老板沒來得及作出反應,就被潑了個正著,紅色的葡萄酒順著臉向下淌,仿佛滿臉鮮血。老板摸起餐桌上的紙巾擦拭的時候,那個人已經瀟灑地走了。
朱南當時愣在那兒了,他醒過神來的時候,老板已經轉身離開了餐桌。周圍的人都好奇地衝他們張望著,有的人還竊竊私語。
從此,老板就不再給朱南好臉色看。朱南明白,老板恨死他了。老板肯定是這樣想的:我已經提醒你了,你應該擋住那杯酒,或者在對方還沒潑出酒的時候,先把矛盾化解了,至少也不能讓對方那麼瀟灑地離開,怎麼也該衝上去理論一番。
事情既然已經過去了,朱南想通過努力工作,為公司多創造效益來彌補對老板的歉意,但是老板根本不領情。在年底的裁員中,他理所當然地被裁掉了。
人事部在他的解聘通知書上寫的辭退理由是:“缺乏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
朱南明白這是給老板抓住了把柄,但也隻好走人,因為他明白,在這樣的老板手下幹,永無出頭之日。
在職場中,當你同老板在一起的時候,老板一旦處於丟醜的邊緣,你一定要積極應對,而不是做一個冷漠的看客。如果不能避免老板丟麵子,你應趕快躲開,而不是目擊老板受辱。如果有一絲可能保全老板的麵子,就要衝上去挽救,即使保全不了老板的麵子,老板也會理解你。如果你在危機麵前無動於衷,束手無策,甚至幸災樂禍地看老板的笑話,老板一定不會給你好果子吃。
要保住上司的麵子
有句俗話說:打人莫打臉,罵人莫揭短。工作中,特別是對於一個上司來說,“麵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在中國,為了“麵子”,小則翻臉,大則會鬧出人命。中國人可以吃悶虧,也可以吃明虧,但往往就是不能吃“沒有麵子”的虧。如果你不顧別人的麵子,總有一天會吃苦頭。因此,成熟的人從不輕易在公開場合說別人尤其是上司的壞話,寧可高帽子一頂頂地送,既保住了別人的麵子,別人也會如法炮製,給你麵子,彼此心照不宣,盡興而散。
對任何人來說,被擊中痛處,都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特別是他人身上的缺陷,千萬不能用侮辱性的語言加以攻擊。在中國古代,有所謂“逆鱗”之說,據說在龍的喉部以下的部位上有“逆鱗”,如果不小心觸摸到這一部位,一定會被激怒的龍所殺。事實上,無論人格多麼高尚偉大的人,身上多少都會有“逆鱗”存在。所謂“逆鱗”就是我們所說的“痛處”,也就是缺點、自卑感。因此,在工作,隻要我們不觸及上司的“逆鱗”,就不會惹禍上身。
曆史中,因為擊中別人痛處而惹禍上身的例子有很多很多。例如: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做了皇帝後自然也就有許多往日的窮哥們兒到京城找他。這些人滿以為朱元璋會念在老朋友的情分上給他們封個一官半職,而朱元璋最忌諱別人揭他的老底,以為那樣會有損自己的威信,因此對來訪者大都拒而不見。
朱元璋兒時的一位好友,千裏迢迢從老家鳳陽趕到南京,費盡周折才進了皇宮。一見到朱元璋,他便當著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來:“朱老四,你當了皇帝可真威風呀!還認得我嗎?當年咱倆一塊兒光著屁股玩耍,你幹了壞事總是讓我替你挨打。記得有一次咱倆一塊偷豆子吃,背著大人用破瓦罐煮。豆子還沒煮熟你就先搶起來,結果把瓦罐打爛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喉嚨裏還是我幫你弄出來的。你沒忘記吧?”
朱元璋聽後非常生氣,但他仍是喋喋不休嘮叨個沒完,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當著文武百官的麵揭我的短處,讓我這個當皇帝的臉往哪兒擱。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這個窮哥們兒殺了。
“為尊者諱”,這是官場的一條規矩。一個人,無論他原來的出身多麼低賤,有過多麼不光彩的經曆,一旦當上了大官,爬上了高位,他身上便罩上了靈光,變得神聖起來。往日那見不得人的一切,要麼一筆勾銷,永不許再提;要麼重新改造、重新解釋,賦予新的含義。這位窮哥們兒哪懂得這一點,自以為與朱元璋有舊交,居然當眾揭了皇帝的老底,觸犯了“逆鱗”,豈不是自找倒黴嗎?
朱元璋本是泥腿子出身,早年當過和尚,後來又參加過推翻元朝統治的紅巾軍起義。對於朱元璋來說,這些經曆都是卑微的。朱兀璋因當過和尚,對“光”、“禿”一類的字眼十分忌諱;因紅巾軍被統治者說成是“賊”、“寇”之類的組織,朱元璋便對這些字眼也極為反感。有兩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杭州徐一在《賀表》裏寫了“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幾個字,朱元璋讀了勃然大怒,說:“生者僧也,罵我當過和尚。光是削發,說我是禿子。則者近賊,罵我做過賊。”於是,立即下令把徐一處死。
洪武年間,大興文字獄,唯一幸免的文人是翰林院編修張某。他在作賀表文裏有“天下有道”、“萬壽無疆”兩句話,朱元璋看了發怒說:“這老兒竟罵我是強盜呢!”差人逮來當麵審訊。張某說:“天下有道是孔子說的,萬壽無疆出自詩經,說臣誹謗不過如此。”朱元璋被頂住了,無話可說,想了半天才說:“這老兒還這般嘴硬,放掉吧。”左右侍臣私下議論:“幾年來才見饒了這一個人。”
在日常工作中,要謹慎處理與上司的關係,最要緊的一點是千萬不要傷害上司的尊嚴,同時注意替上司保守秘密,要學會給老板留個台階下。
3.巧批評留餘地
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絕,任何事都是需要講究方法的,就算是批評人也是要講究一定的方法。尤其是領導,在批評下屬時,要給下屬留有餘地,這樣才能夠讓下屬心悅誠服地接受。
有些領導在批評別人特別是下屬時,往往難以控製自己,情緒激動時還常會說些過頭的話,這種批評方式實不可取。批評在於講理,在於從思想上幫助下屬糾正錯誤,而過激的言詞、過分的話語,不但不利於犯錯誤者接受,弄不好還會使犯錯誤者產生不接受批評的抵觸情緒。如果是居高臨下、大聲嗬斥式的批評,就更不應該。這樣的批評隻能製造隔閡、激化矛盾,把本來一兩句話就能解決的問題複雜化。正確的批評方法是,批評時注意把握分寸,措辭嚴厲但不過頭,給被批評者留有改正錯誤的機會。
有一家建築公司的安全檢查員,他的職責是督促工地上的工人戴好安全帽。剛開始,當他發現有不戴安全帽的工人時,立即很嚴肅地批評工人,要他馬上戴好安全帽。結果,被批評的工人很不高興,等他一離開,就馬上脫下安全帽表示反感。於是,安全檢查員改變了方式,當他遇見有工人不戴安全帽時,就問是不是帽子戴起來不舒服,或是帽子的大小不合適。並且用愉快的聲調提醒工人,戴好安全帽是很重要的,最後要求工人在工作時最好戴上安全帽。結果,工人很樂意地戴上了安全帽。
“貶低他人,也就意味著自己的渺小。”的確,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經常會在背後說別人的缺陷、批評別人。對此,我們最好不予理睬。但是,當別人的錯誤傷害了我們自己或周圍的人,當別人的錯誤妨礙了事情正常有序的進行時,我們需要促使其改變態度和言行,就得進行批評了。不過,要注意講究方式方法。
說起批評,誰都不陌生。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當中,我們既批評過別人,也被別人批評過。尤其是在企業裏,由於過失,或者不盡職等因素,員工被領導批評是很常見的現象,我們常常碰到一些領導者在會議上批評員工的情況。這樣的領導者沒有站在員工的角度思考問題,在有第三者在場的情況下,批評員工會令被批評者顏麵盡失,也會令第三者感到尷尬,第三者就會想下一個對象會不會就是我?無形之中員工的心理上就會留下陰影。這也許不是領導者故意為之,可能是一種習慣。但是,這種習慣要不得,它會損害領導者在員工心目中的個人形象,使領導者個人的領導魅力大打折扣。同時,領導者的向心力也會減弱,企業的業績也會受到影響。
很多領導表示,表揚起來容易,批評卻很難。批評容易使上下級之間的關係受到影響,也會使下級對上級安排的工作表現出消極應對的情緒。造成這種後果的主要原因是領導者不懂得如何批評員工,也沒有掌握批評員工的藝術。
我們常見到畫家畫花時隻畫一枝或幾枝,而不是全部,有時也會在花枝添上一隻小鳥,讓人品味其中意境。詩人寫詩同樣如此,寥寥數字就能將一幅畫麵展現在我們眼前。同理,作為領導者,要善於讓員工去反省自己,而不是不假思索地對員工進行指責。批評員工,要點到為止,讓他自己去思考、想象和反省。
不要隨意批評和責罵
對於一個領導者來說,如果下屬工作中出現失誤,或者一不留神犯了個小錯誤,應理智地對待下屬,不要火冒三丈、張口就罵。殊不知,責罵會傷了和氣、少了士氣。相反,你用一些委婉的語詞給以安慰並糾偏,其效果完全是不同的。
鮑勃·胡佛是個有名的試飛駕駛員,有一次,他準備駕機從聖地亞哥飛回洛杉磯時,有兩個引擎同時出現故障。幸虧他反應靈敏,控製得當,飛機才得以降落。雖然無人傷亡,但是飛機已麵目全非。他琢磨著問題可能是出在那架飛機的噴射機用油上。結果不出所料,果然如此。
回到機場後,胡佛見到了那位負責保養的機械工。年輕的機械工早已為自己犯下的錯誤而痛苦不堪,就等著胡佛的批評呢。然而,胡佛並沒有責備那個機械工人,隻是伸出手臂,拍了拍工人的肩膀說:“為了證明你不會再犯錯,你明天要幫我修複我的F—5l飛機。”
那位機械工聽了這番話後,感到很吃驚。相信胡佛的做法已經足以讓年輕的機械工終身記住這一教訓了。
相反,張濤在一家公司做秘書時的遭遇就不同了。一次,經理讓他給客戶發傳真,由於他的一時疏忽將傳真單發錯了,導致客戶埋怨而不再與其公司合作了。事後,經理將他劈頭蓋臉地大罵一番,並毫不留情地將他辭退。
其實,既然錯誤已經犯下了,責備和抱怨又有什麼作用呢?尤其是下屬並沒有大錯。即使你正在氣頭上,也不要口無遮攔、破口大罵。正確的做法就像上述胡佛那樣,給別人一個鼓勵和改正的機會。因此說,一個領導應當盡量去了解和理解下屬,而不是隨意責罵。
巧妙批評泯“恩仇”
在工作中,下屬犯一些錯誤是不可避免的,或許會因此給團隊帶來一定的影響,作為一個“掌權者”,當然要進行批評、指正,甚至追究責任,給予處分。但是“拉弓未必真放箭”,在批評下屬時應該掌握一定的方法與技巧。很多的領導不懂得這一點,下屬犯了一個小小的錯誤,他們就當著所有人的麵,隨便批評。每個人都知道,這種做法的效果往往會適得其反。受批評的人不僅聽不進批評的內容,反倒會因當眾被斥而感到屈辱,在這種屈辱感的強烈作用下,內心會憤憤不平。在這種情況下,下屬是不可能平心靜氣地進行反省的。對於每個領導來說,這樣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批評的目的在於在適當的場合,通過適當的方式促使對方發生轉變,而當著眾人的麵對其進行批評,是與批評的目的極不相符的,也根本不可能達到批評的目的。當對方受到這樣的批評時,隻會讓他認為這是上司在有意給自己難堪,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還會傷下屬的自尊心。
作為一個領導,當你確實要對屬下進行批評時,必須注意當時的場合和氛圍,在不傷和氣又給人麵子的情況下語重心長地批評,注意批評的言詞不可過於激烈。這是作為領導者所應該采用的批評原則和方法。
當然,也會有些領導認為,批評有時需要“殺一儆百”,當著眾人的麵去批評一個人,這樣就會使其他人從中受到教育,保證以後不再發生這種事情。其實,這種觀點在現實中常常是行不通的。因為,對於一般情況來說,在場的其他人可能會品頭論足,有的則可能是對被批評者同情,有的則可能把它當成與己無關的耳旁風,假若是大家共同存在的問題,也不必明確地提出批評對象來。不點名地向全體人員正式提出,希望大家注意某一點,這才是正確而又有效的方法。
或許,有些領導還會有一種這樣的觀點,對一個大家不信任的屬下,領導完全應該這麼做。因為當領導當著大家的麵批評這個“眾矢之的”時,等於是在表明領導認同大家的看法,完全站在大家一邊,大家就會因此而信賴這位領導,而且還可以牽製旁聽者當中有問題的人。
在對那些有問題的人采取了種種方式的教育均告無效時,作為不得已而為之的最後手段,也許可以試試。然而除了這種極特殊的情況外,運用這種方法是極不妥當的。因為批評歸根結底是為了促使對方改正。當眾批評,有時還會讓對方抵觸批評的態度變得越來越頑固。弄得不好,甚至會讓領導感到無法開展工作。
所以,對下屬的批評,要考慮對方對問題自覺認識的程度、頑固程度以及能否吸取教訓、及時改正的態度。否則,單刀直入地進行嚴厲批評有時也難以奏效。領導在批評下屬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批評要出於真誠
批評是對受批評人執行要求的一種評價,是對執行人需要履行規範的匡正。批評的目的,不是仗勢欺人,不是以勢壓人。所以,批評要出於真誠,要讓人覺得這是一種善意的規勸,這是一種友好的提醒。
比如說:老師發現學生回家不做作業怎麼處理?簡單的辦法是把學生叫到辦公室給予嚴厲的批評,或者采取一些懲罰的措施,或者通知家長配合教育。結果呢?在老師的“嚴厲”批評教育下,學生被迫答應完成任務。而有一位老師在發現學生回家不做作業時,與其交談:“你昨天回家怎麼忘了做作業呢?”“你上課聽懂了嗎?要不要老師再給你講一遍?”“你看今天可以給自己布置些什麼作業呢?”在老師真誠的批評教育下,學生羞然,答應老師回家一定做好作業。兩種批評,效果截然不同。
批評要因人而宜
人的性格是多種多樣的。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心中沒有目標,行動無所追求,玩世不恭。對這樣的人,即使再嚴厲的批評,也是不會有成效的;而有些人臉皮特別薄,愛麵子,即使是很輕微的批評,他也會受不了。對於這樣的人,批評不注意分寸,就收不到效果,反而會使其產生畏懼、敵意,甚至會發生意外。有些人,聽話聽音,一點則通,響鼓不用重錘敲;有些人任你怎麼說,他也無動於衷。所以批評一定要看對象,因人而宜,切忌不顧一切,一泄而後快。
批評要適可而止
誰都喜歡得到別人的表揚,批評總不那麼好受。但在工作中,批評是避免不了的。但批評一定要言簡意賅,點到為止,切忌嘮嘮叨叨、喋喋不休,這樣會使人厭煩。
有的領導喜歡擺架子,動輒以領導、長輩的口氣來教訓年輕人。殊不知現代許多年輕人最反感的就是專門教育人的人。年輕人幹活有朝氣,充滿活力。但也常因經驗不足,做事毛躁,令一些上年紀的人看不慣。但喋喋不休的批評,還不如多與他們交談,尋找適當的時機,指點一二,讓其自悟。
批評要留有餘地
從某個角度來說,批評的目的在於使被批評者覺悟,從而糾正自己的行為。批評人不能把人看死、不能把話說偏。批評要給人以餘地,給人以自省的機會。
有一個領導在找下屬談話:“今天我們就這個問題作一些探討。”“我覺得在這一點上你的做法似乎有些不妥。”這兒強調的是某一局部環節,而不是一覽無餘地推及全部。口氣中帶有商量、勸慰的味道。這樣的批評容易使人接受,從而起到促使其正視問題,改正錯誤的作用。
但如果這樣說:“我看你這輩子是不會好了!”“你真是屢教不改啊!”說者可能出於無奈,恨鐵不成鋼。但對聽者來說,無疑是一種宣判,是很難讓人從心底裏接受的,自然也起不到批評的作用。因此,領導在批評下屬時,一定要給屬下留有餘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絕了,那樣反而會適得其反。
一個管理者,在工作中免不了要批評人。但怎樣批評、什麼時候批評、批評時的語氣怎樣,都與批評的效果有著十分必然的聯係。在批評別人時,要多替對方考慮考慮,要學會給對方留下餘地,這樣的領導才會是一個好領導。
4.職場不輕易做“出頭鳥”
俗話說得好,槍打出頭鳥,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當你還不具備實力時,請把你過剩的才華藏起來!同樣,在職場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功高不能震主,與上司要有老二的心態,就是謙讓。功高蓋主常常是職場上的大忌。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韓信如此,文仲亦如此。
當你圓滿完成公司交付的一件任務或工作時,你要表現的態度是謙虛、不卑不亢,不要盈滿自得到處誇耀,或是在別人、主管或老板麵前說得天花亂墜,而要表現出大將之風。
這裏主要指的就是平常心。你隻是讓老板感受到你已經盡力在完成任務就行了。如此,上級領導才會給予更大或是更重要的任務,自然而然地你就成為所有同事之中重要的人物了。要知道,重要的任務隻給重要的人去執行。這樣一來你不會得罪同事(因為你的低調);二來讓老板安心(你並不居功,但你會努力去完成);三來你的進取心也不會讓人知道。
每個人在自己的職場生涯中,都應該好好認識一下自己的個性、脾氣、專長及技能的優缺點,因為假如連你都不清楚自己的優缺點,你的主管或是上司就更不了解,這樣一來你也無法“秀”出才華了。
不要鋒芒太露
因鋒芒太露而惹禍上身的典型在古代可謂屢見不鮮。打江山時,各路英雄彙聚一個麾下,鋒芒畢露,一個比一個有能耐。主子當然需要借這些人的才能實現自己圖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這些虎將功臣的才華不會隨之消失。這時他們的才能成了皇帝的心病,讓皇帝感到威脅,所以屢屢有開國初期殺功臣之事,所謂“殺驢”是也。韓信被殺,明太祖火燒慶功樓,無不如此。大家讀過《三國演義》後可能注意到,劉備死後,諸葛亮好像沒有大的作為了,不像劉備在世時那樣運籌帷幄,滿腹經綸,鋒芒畢露了。在劉備這樣的明君手下,諸葛亮是不用擔心受猜忌的,並且劉備也離不開他,因此他可以盡力發揮自己的才華,輔助劉備,打下一份江山,三分天下而有其一。劉備死後,阿鬥繼位。劉備死前曾當著群臣的麵說:“如果這小子可以輔助,就好好輔助他;如果他不是當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為君算了。”諸葛亮頓時冒了虛汗,手足無措,哭著跪拜於地說:“臣怎麼能不竭盡全力,盡忠貞之節,一直到死而不鬆懈呢?”說完,叩頭流血。劉備再仁義,也不至於把國家讓給諸葛亮,又怎麼知道沒有殺他的心思呢?因此,諸葛亮一方麵行事謹慎,鞠躬盡瘁;一方麵則常年征戰在外,以防授人“挾天子”的把柄。而且他鋒芒大有收斂,故意顯示自己老而無用,以免禍及自身。這是韜晦之計,收斂鋒芒是諸葛亮的大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