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任何人想要成就一件事都需要與人合作,而與人合作就免不了要進行溝通。或許有人會說,說話這麼簡單的事情,誰不會呢?確實,每個人都會說話,隻是有的人說話好聽,有的人說話不好聽,說話好聽的人,令聽者舒服,可謂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說話讓人舒服,也就是人們在進行語言表達的過程中,運用準確、得體、生動、巧妙、有效的口語表達策略,達到特定的交際目的,獲得圓滿的交際效果。
說話就是生產力,人們完全可以通過有效的話語來達到一定的目的,像馬雲、俞敏洪、李開複等,他們身上都淋漓盡致地體現了說好話能夠創造巨大的價值這一點。說話之前,通過察言觀色來揣摩對方的心理,從而開口說出留下好印象的第一句話;說話過程中,要適時傾聽和提問,促進溝通的順利進行;說話結束時,要道出真誠之語,為下一次溝通作好鋪墊。可以說,心理學貫穿了言語溝通的整個過程,懂心理,才會說出讓人舒服的話。
若想說話取得好的效果,就需要根據對方的具體情況說話,換而言之,就是說出對方想聽的話,而不是不管對方想不想聽都要說。每天滔滔不絕說到口幹舌燥也是說話,但這並非善於說話,說話,所體現的是一場心理對話,隻有把握好對方的心理,我們才能順勢說出讓人舒服的話。
語言是交際工具,人們借助語言傳遞信息,卻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表達效果。語言可以動聽,辭藻可以華麗,這確實有利於取得好的表達效果,但不一定是對方想聽的話。說話是一次信息的傳播,目的在於獲得對方的認同,深諳對方心理有助於促成對方對自己觀點的認同。說話與心理息息相關,如果一個人在進行語言表達時完全不考慮對方心理侃侃而談,那很有可能會讓對方反感,隻有在了解對方心理的基礎上,然後再進行交流,知己知彼,才能把話說到點子上,從而取得良好的表達效果,使所說的話對聽者產生積極的影響。
編著者
201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