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說話是一種技巧,把話說得好聽是一種能力(1 / 3)

說話是一門藝術,俗話說得好:“一句話把人說跳,一句話把人說笑。”言語表達是一種技巧,把話說得好聽是一種能力。說話好聽的人,令聽者舒心,不會感到有任何的不愉快,不僅完全接受其所說的觀點,而且對說話者充滿好感。

什麼才叫“會說話”

生活中,幾乎每個人每天都在說話,然而,你真的會“說話”嗎?看到這個問題,一定有很多人都覺得莫名其妙,孩子長到一歲多就會說話,除非是聾啞人,否則有誰不會說話呢?但是,真的有很多人不會說話。常言道,“會說說得人笑,不會說說得人跳”,不會說話的人一張嘴總是要得罪人,或者讓人心生不悅,會說話的人卻總是能夠把話說得悅耳動聽,讓人情不自禁地喜歡聽他說話。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朋友邀請你吃龍蝦時,你卻直截了當地說:“小龍蝦多髒啊,不能吃!”這時,原本興致勃勃的朋友一定會對你怒目而視,幸好你女朋友很會說話,趕緊打圓場:“你這個土老帽兒,現在你想吃野生的龍蝦也沒有了,都是養殖的,哪裏還髒呢!龍蝦多好吃啊,你從來沒吃過,今天正好可以嚐試一下。”這時,朋友的臉上才陰轉晴,漸漸露出笑臉。再如,你去參加女性朋友的結婚典禮,大喊道:“親愛的,你終於嫁出去了。”這時,女性朋友即使礙於麵子不好直接說你,心中也一定不悅:我又不是嫁不出去,看你愁得。這些,都是說話不入耳給人帶來的麻煩,一定會讓你無形中得罪人,因而,從今天開始,我們就要學會說話,並且努力做到把話說得悅耳動聽。這樣,我們才能得到朋友的喜愛,才能擁有好人緣。

當然,並不是所有不會說話的人都是刻意給他人添堵。大多數情況下,某些人之所以說話難聽,往往出於無心之失。有些人性格古怪,固執己見,不管做什麼事情都隻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有些人則直截了當,再難聽的話也不會委婉地表達,因而無形中得罪了他人;還有些人說話不分時間、場合,更不分交談對象,因而總是招人厭煩。總而言之,我們要想把話說得悅耳動聽,就必須更加小心謹慎,考慮周全。

很久以前,有個財主意外地發了一筆橫財,又恰巧馬上就要過年了,因此他決定宴請親朋好友吃飯喝酒,讓大家好好地大吃大喝一頓。眼看著請客的時間已經到了,但是還有很多客人沒有來,財主喃喃自語:“怎麼回事,馬上就要開席了,怎麼該來的還沒有來呢!”聽到這句話,有些心思細膩敏感的客人暗暗琢磨:該來的還沒有來,言外之意不就是說不該來的已經來了麼!既然不受歡迎,我們還是走吧!想到這裏,他們紛紛起身告辭。看到這種情形,財主更著急了,大聲喊道:“哎,怎麼不該走的都走了呀!宴席都準備好了啊!”聽到這話,剩下還沒有走的那些客人又多想了:不該走的都走了,不就是說我們這些該走的反而賴著不走麼!他們也都不約而同地走了,最終,席間隻剩下一位客人。這位客人平日裏與財主交往密切,關係比較好,因而告訴財主:“你呀,就是不會說話。”財主說:“哎呀,其實我不是那個意思,不是讓那些人走的。”僅剩的客人一聽,既然不是讓那些人走的,本意是讓我走的啊!因而,他也氣呼呼地走了,連頭也不回。

在這個事例中,財主意外發了一筆財,因此想請親朋好友吃飯喝酒。不想,他卻因為不會說話,讓所有到場的客人都憤怒離席,再也不想吃他的飯喝他的酒了,為此,財主懊悔不已,卻已悔之晚矣。

同樣的意思,如果通過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往往會產生截然相反的效果。財主的本意是好的,卻因為表達方式不恰當,而把客人們都趕走了。如果財主能夠換一種方式,在最初的時候說:“很高興大家賞光,我們的宴席很快就要開始了。但是因為還有一部分客人沒有到場,所以懇請大家繼續等待一會兒。”這樣的話,不但對在場的客人表示了歡迎,也表達了自己想要等人到齊了再開席的願望,根本不會得罪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要想與他人搞好關係,就一定要學會表達,學會恰到好處地說話。具備說話的能力,不一定代表會說話,隻有真正地會說話,我們才能在人際交往中如魚得水。

首因效應,說好第一句話

通常情況下,我們與他人初次見麵,或者是為了找工作進行麵試,或者是為了相親而準備,一定會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細心的人會精心準備服裝,男士會刮刮胡須,理理發,女士會挑選得體的衣服,做做頭發,化化妝,大多數人的準備工作都是為了給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因為近年來我們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第一印象的重要性。然而,我們往往忽略了一個事實,即第一句話和儀表服裝同樣至關重要。在做好麵子工程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更好地準備說辭,從而第一句話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幫助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建立良好形象。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不管是儀表服裝還是第一句話,之所以能夠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都是因為首因效應。所謂首因效應,也叫首次效應,或者是第一印象效應,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提出的。通俗地說,首因效應指人們在初次交往時形成的第一印象會對此後的交往產生深遠影響,也就是我們平日裏所說的先入為主。盡管這些初次交往時形成的印象未必全麵和正確,但是它們會異常深刻地印在人們的腦海中,對人們未來的交往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第一印象如果好,後來的交往也會相應地更加順利。相反,如果第一印象很差,則人們會因為先入為主,導致後麵的交往很難扭轉印象,甚至故意產生對抗的狀態。由此可見,第一印象影響深遠,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印象的形成並不僅僅依賴麵子工程,言談舉止,尤其是張口說的第一句話,也是至關重要的。

那麼,如何做好第一句話的準備工作呢?俗話說,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我們要說,行家一開口,就知有沒有。要想說好第一句話,首先必須更多地了解對方,也許有人會說,如果是麵試,我怎麼可能了解對方呢!當然,你是不可能預先知道麵試官的情況的,但是你肯定知道自己麵試的是哪家公司,作為有心人,如果你能提前了解公司情況和公司的企業文化,想必在麵試時回答問題總不至於南轅北轍;如果是相親,則更加好辦,可以從介紹人那裏獲得更多信息;要是談判或者其他的商務場合,收集信息則更加容易。總而言之,隻要你處處留心,一定能想方設法地收集到更多的信息,這樣一來,你的第一句話也會說得更有針對性。

今年正在讀大四的劉剛,和大多數同學一樣,每天都忙著找工作。然而,劉剛接連麵試了十幾家公司,都沒有得到回音,為此,劉剛覺得自信心大打折扣,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老師在得知劉剛的困惑後,問:“你每次參加麵試,是怎麼介紹自己的呢?”劉剛想了想,說:“我就是如實說的啊,例如,‘我叫劉剛,畢業於南京財經大學,是大四學生’。”老師笑著說:“你不覺得你這個開場白太過於平淡了嗎?如果第一句就讓人覺得乏味,麵試官是沒有耐心聽你說下麵的話的。”劉剛困惑地問:“那麼,我應該怎麼說呢?大家不都是這麼說的嗎?”老師搖搖頭,說:“杜琴是班級裏最先敲定工作的,你可以請教她。”

向杜琴取經後,劉剛才恍然大悟。這次麵試,他完全像變了個人,麵試官對他說:“請介紹一下自己。”劉剛笑著說:“您好,我不是一名普通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大學四年,我一直在勤工儉學,不但為清華社當過兼職編輯,還在賣場推銷過電腦、打印機,也賣過女生用的化妝品、麵膜,等等。當然,每年的情人節我是一定會去賣花的,因此我對情人節的行情非常了解。這些,都是我在南京財經大學大四學生身份之外的附加值,希望能夠讓您滿意。”和劉剛此前的自我介紹相比,僅是那一句“我不是一名普通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就讓麵試官瞬間抬起頭來疑惑地盯著他。由此一來,劉剛接下來的自我介紹一字不差地進入了麵試官的耳朵裏,從而讓麵試官更加了解劉剛,也準確記住了劉剛。果不其然,采取新的自我介紹法麵試三次之後,劉剛就順利找到了一份心儀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