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 懂心理,讚美話說得動人心扉(2 / 3)

原本是讚美別人的話,為什麼有人聽了會難堪,會生氣呢?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人類本性上最深的企圖之一是期望被讚美、欽佩、尊重。”渴望讚揚是每一個人內心中的一種基本願望。但是,大多數情況下,讚美之詞恰到好處,才能讓對方覺得他的價值得到了肯定和認可,得到了應有的尊重,相反,讚美之詞說得過於誇大,無異於是在否定對方。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因為讚美的話說的不合適而招人討厭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一個朋友長得很像一位著名演員,很多時候,初次見麵的朋友都會對他說:“你長得真像電影明星!”通常,說某人很像名演員,是一種恭維之詞,被稱讚的人應該會很高興,但這位朋友很鬱悶,因為別人的讚美根本不得法,那位電影明星所扮演的都是反麵角色,說他酷似那位電影明星,這哪裏是在讚美,分明是在諷刺他!因此,在日常交際中,我們應利用“鏡子原理”來讚美別人,這能夠達到取悅對方的目的,通過恰當的讚美來影響其心理,操控其言行。

那麼,我們該怎樣掌握讚美的火候問題呢?

1.讚美的話要適度

並不是讚美的話說得越動聽,越能讓他人高興,越能留下好印象。相反,如果你的讚美說得恰到好處,往往比一些空話套話要實用得多。比如,你朋友的演講很成功,你可以說情感表達很合適,邏輯思維很清晰,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2.把握最佳的讚美時機

這就要求我們對周圍人的優點和特點等要多觀察,盡可能地隨時隨地去發現。如果你能及時發現,就要抓住時機,當時讚美,當眾讚美。比如,如果你碰巧發現了你的同事無意中完成的工作幫助大家渡過了某個難關,你就可以當著大家的麵把這件事說出來:“你們知道嗎,這次要不是小王,我們可能都要受罰了……”

3.在詞語運用上要留有餘地,不要走極端

比如,我們要慎用有絕對化傾向的修飾語,如“最”“一定”“全部”等。

4.勿與權威畫等號

在每個行業都有相應的權威人士,比如,文學領域裏的茅盾、魯迅,藝術領域裏的梵高、貝多芬等。如果你誇獎一個人的文章寫得好,說他堪比魯迅,勝過茅盾,這無疑是狠狠地抽了對方一記耳光。

5.力爭是第一次發現

你所發現的對方的特色、潛能、優勢最好是別人誰也沒有發現,甚至是他自己也沒有發現的內容,你的讚揚會令他恍然大悟,瞬間增強自信,從而對你產生好感。比如,某位女同事相貌不好,你不知道怎麼讚美她,但她有個聽話的女兒,你可以這樣說:“你說說你是怎麼教育孩子的,我怎麼就教不出這麼懂事的女兒呢?”

可見,讚美他人作為一種溝通技巧,不是隨口說幾句好聽的恭維話就可以奏效的,“出口亂讚”,其結果隻會適得其反。同時,對他人的讚揚也不能太過火,隻有適度的讚揚才會使人心情舒暢,否則就會使人感到難堪、反感或覺得你在拍馬屁。

有效的讚美要適人適時

人際交往與溝通中,我們常常使用讚美的語言,適當地讚美能取悅人心,如果你對他人說出讚美的話,並且能恰如其分,對方一定會十分高興。讚美對人際溝通、維係良好關係會產生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調整心靈的潤滑劑,讓別人聽了舒服之餘,還有助於增進彼此的關係。所以,如何適當地恭維他人,也是與人溝通的重要課題。

當然,讚美別人,不是廉價的吹捧,不是無原則的“你好我好大家好”,不是投其所好的精神按摩,更不是包藏禍心的精神賄賂。讚美是有原則的,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讚美也要分時、分人。

具體來說:

第一,分時。

常言道:“語言是衡量溝通雙方心理距離的尺度。”令人感到不舒服的讚美之言語,不僅會在無形中拉開彼此的距離,更有防範他人侵犯的意味。因此,我們要想讓讚美達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意根據雙方關係的親疏遠近、分時段地讚美,這樣才能拉近彼此間的關係。

1.如果彼此是初次見麵或是關係一般,讚美之言最好點到為止

讚揚對方時,如果關係不是那麼深,還沒有融入彼此的圈子,你的讚美之言能傳達你的心意即可。對於“你真是太好啦”或者“我對你的佩服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之類的話,恐怕沒有什麼人會認為你真的是對他們充滿了善意吧!

2.隨著關係的深入,可適當采用隨意的讚美之語

比如,對於你的一個女性朋友,你可以隨時隨地地讚美她,但與其說“你太漂亮了”,不如說“這件衣服穿在你身上真漂亮”;與其說“你真有頭腦”,不如說“你怎麼就能想出這樣的好辦法呢”,這樣表達起來,更顯真誠。

3.如果彼此關係很好,交情很深,那有時即使誇張一些也沒關係

比如,對你閨密的新衣服,你可以說:“你的美麗真是讓我嫉妒死了。”你的話不僅不會讓她生氣,還會令她很受用。

第二,分人。

人的素質有高低之分,年齡有長幼之別,不同的人所能接受的讚美的語言和讚美的方式是不同的,讚美別人時如不審時度勢,不知道因人而異,即使你是真誠的,也會變好事為壞事。相反,因人而異,突出個性,有特點的讚美比一般化的讚美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因人而異地讚美別人呢?

1.根據對方的年齡

我們在讚美老人時,可以著重讚美他當年的那些引以為豪的業績與雄風;對年輕人,不妨語氣稍為誇張地讚揚他的創造才能和開拓精神,並舉出幾點實例證明他的確能夠前程似錦。

同時,老年人一般會寄希望於子孫,而年輕人則寄於自身。因此,盡量不要稱讚年輕人的父母或者長輩等;而對於老年人,你如果說他的子孫無論學識或能力都是難得的人才,他一定會相當歡喜,甚至認為你慧眼識英雄!

2.根據對方的職業

對於經商的人,可稱讚他頭腦靈活,生財有道;對於有地位的幹部,可稱讚他為國為民、廉潔清正;對於知識分子,可稱讚他學有根底、筆下生花、知識淵博、寧靜淡泊……

3.根據對方的性別

比如,同樣是讚美體胖的人,對於女性,若說她又矮又胖,一定會令人反感;但你誇她一點不胖,隻是豐滿,她就會得到幾分心理安慰。對同樣體型的男子,你說他是矮胖子,他也許會置之一笑。

4.根據對方的性格特點

對方性格外向,行事大方,可多讚美他,他會很自然地接受;如果對方比較內向、敏感、嚴肅,你過多讚美他,會使其認為你很輕浮、淺薄。

5.根據對方的知識水平

比如,如果你和一個知識分子談到對社會上嫉賢妒能現象的認識時,你可以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之類的話;而如果對方是個知識水平不高的人,你則可以說“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這樣的俗話,對方會更容易接受,這樣講話才有效果,讚美人同樣如此。

當然,這一切要依據事實,切不可虛誇。

的確,在日常交往中,人人需要讚美,人人也喜歡被讚美。真誠的讚美不但會使被讚美者產生心理上的愉悅,還可以促進人際關係的和諧,讚美是一件好事,但絕不是一件易事,隻有“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掌握分時、分人的讚美原則,才能真正達到良好的讚美效果。

不經意的細節讚美,把對方變成自己人

有這樣一個心理學實驗:一個銷售員工作很努力,讓兩個同事去讚美他。第一個人走上前去微笑著說:“你工作起來非常認真,也很努力。”這名銷售員含蓄地笑著說“謝謝”,然後繼續埋頭工作。第二個人上去之後,說:“你工作這麼努力,客戶信息整理得這麼認真仔細,難怪你的業績會那麼好。”銷售員笑著說:“是嗎?我也是嚐試著做。”隨後他主動和第二個人交談了起來。

同樣是讚美銷售員工作很努力,被讚美者的反應卻大相徑庭,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專家是這樣分析的:人的內心之中會對周圍的人有一個“遠近關係”的判斷,對於越了解自己的人位置會擺得越近,情緒反應也會越大,反之,內心的情緒便會越淡,這在心理學上叫作“自己人效應”。你在讚美的時候能說出細節,對方的內心之中會覺得你對他的關注多,是屬於“自己人”,而“粗枝大葉”的讚美,別人會覺得你是在說客套話,並不了解和關注他,是一個“他者”。基於人們的這種心理,在表達讚美的時候,不妨多說一些細節,拉近心理距離,把他人營造成“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