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讚美的話不一樣,每個人都不喜歡聽批評的言語,那意味著對自己的否定。所以,溝通言語中,批評的話更難以說出口,這需要人們在批評時,盡可能站在對方的角度,照顧好對方的自尊心,這樣才能把批評的話說得不惹人反感。
含蓄批評,維護對方的自尊
不得不說,絕大多數人都是好麵子的,人們都喜歡被讚揚而討厭被批評,因為批評意味著被否定。因此,生活中的人們,無論你批評的對象是誰,都要委婉指正,說得太直接會傷到他人的麵子,這樣他會對你產生反感,話說得太直接隻會傷害自己和他人之間的友誼。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兩個公司的負責人分別來批評遲到的員工。第一個負責人把遲到者叫到了跟前,劈頭蓋臉一頓臭罵,而第二個負責人則當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隻是在公司內添置了一個鍾表。結果,第一個公司裏仍然有人不斷地遲到,而第二個公司裏再也沒有發生過員工遲到的事情。
同樣是表達對下屬的批評,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同,最終的結果也不同。心理學專家是這樣解釋這種現象的:通常,人在受到別人的攻擊時,出於本能,會產生反抗的心理,受到的攻擊和壓製越強,這種反抗的心理就會越強,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逆反心理”。基於人的這種心理,生活中的人們,在表達批評的時候,盡量地委婉一些,維護別人的自尊,降低對方內心的反抗情緒,才能更好地達到改正的目的。
方小姐是一家公司的銷售經理,她的工作與公司客服部有著密切的聯係,最近她對客服部的工作態度以及工作效率極不滿意。對此,在公司的例會上,她就客服部的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但是,方小姐說話的方式太直接,她本來是對客服部提出意見的,後來就變成了她要求客服部按照她想要的方式去處理事情。她的說法客服部的人聽不進去,老板將她的這種意見當成是對客服部宣泄不滿情緒的一種方式,對客服部進行了批評教育,而且批評得很嚴厲。
在這之後,客服部的人在工作中就不再像以前那樣配合她了,對她也產生了一些抵製情緒。由於少了客服部的配合,方小姐在工作中也沒有以前那麼得心應手了,工作變得困難重重。但是,方小姐不知道客服部的人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難道隻是因為自己提出的讓他們改善工作狀態的意見嗎?其實,方小姐自己認為的“意見”,在他人看來卻是“投訴”,這兩者是有極大區別的。
方小姐就是因為自己說話太直接,才造成了自己工作上的尷尬——得不到同事們的配合,工作無法順利進行。如果方小姐當時將自己的意見用較為委婉的話表達出來,那麼現在也就不至於讓自己陷入這尷尬的境地了。
研究表明:每個人內心都希望人格得到別人尊重,即使是犯了錯誤也不例外。這時候,倘若能委婉一些,把尊重送達出去,別人內心多會因為感激而順從,而不至於因為不滿而對抗,因而,在表達批評的時候,要委婉一些,避免激起對方的逆反心理。
那麼,在批評別人的時候,如何才能做到委婉一些呢?
1.批評的時候對事不對人
很多時候,我們能接受別人批評自己不會做事,卻不能接受別人批評自己不會做人。在批評別人的時候,很多人稍不注意就用了人身攻擊的言語,結果遭到對方的反擊,因而,言語上一定要注意,要針對對方犯的錯誤,不要針對人進行批評。比如,你可以說“你不應該這麼草率”或者是“這樣做大錯而特錯了”,不要說“你是白癡”等。
2.批評時要注意場合
人都好麵子,都希望能在別人麵前留個好的印象,因而,在批評別人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場合。一般情況下,在人多的時候不宜表達批評,即使表達也要單獨進行,尤其是批評男人,在人多的場合,即使語氣再平和,也會受到對方的反擊,對方受到的傷害不僅源於你的批評,更主要的是別人的嘲笑和議論。
3.批評要實事求是
如果一個人真的犯了錯誤,那麼受批評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沒有任何的證據,就對別人大呼小叫,試想,誰願意受這個冤枉呢?因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受批評是小事,被冤枉卻是大事。比如,你的錢包丟了,你懷疑是舍友拿的,在沒有人證的情況下,最好別詢問和指責。
研究表明:在麵對批評的時候,人的內心之中有個“反彈指數”,一般情況下,人們受到的批評越強烈,這個反彈的指數會越大。當然,反彈指數不超過一定的“限度”,人是不會進行奮起反擊的,“反彈指數”的“限度”也是人們內心的最終需求,那就是保證人格和尊嚴的完整。
批評時善於表達關懷和愛
人都是害怕責備的,心理學家表示:人在受了責備之後,內心之中會產生抵觸和對抗的情緒,甚至會有逆反的心理,這時候如果能得到對方的安慰,內心的抵觸和對抗就會大大地降低。可見,在批評別人時,我們要善於把我們的關懷和愛表達出來,溫暖對方的心。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調查實驗:讓三個母親分別去批評她們逃了學的孩子,第一個母親把孩子劈頭蓋臉地罵了個狗血噴頭;第二個母親則對孩子說了很多好話;第三個母親也狠狠地訓斥了孩子,然後又對孩子好言相勸。結果,第一個孩子逃學逃得更厲害了,第二個孩子也在繼續逃學,隻有第三個孩子不再逃學了。
同樣是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三個母親采用的方式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心理學家分析了這種現象:犯了錯誤之後,人們的心裏對於懲戒有一個心理期待,當得到的指責和批評超過心理期待,就會產生逆反心理。當得不到任何的指責時,就會錯誤地認為不會受責罰,犯錯也會繼續。如果批評指責之後,再給予鼓勵和幫助,讓他們受了傷害再得到安慰,他們往往會積極地改正錯誤。基於人們的這種心理,在批評和教育的時候,要軟硬兼施,“打一巴掌再給個棗”,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達到教育的目的。
在生活裏,這樣的例子非常多。
楊女士有個正處於青春期的女兒,這天晚上,孩子一晚上沒回家,她和丈夫非常著急,四處尋找,結果沒有任何人知道她的下落。第二天,當女兒走進家門之後,楊女士二話沒說,走過去就是一記耳光,當天晚上,楊女士罰她不許吃飯。到了午夜,楊女士打開了女兒的房門,麵對驚恐不安的女兒,她端來了自己親自下廚做的雞蛋麵,摸了摸女兒的臉,問:“還疼嗎?”女兒搖了搖頭,楊女士說:“趕緊吃了吧,別餓壞了身體。”頓時,女兒哭著喊道:“媽媽,我錯了。”
這裏,如果楊女士沒有為女兒做飯,可能女兒會恨她一輩子,她的關懷讓女兒內心的委屈得到了適當的安慰,因此,女兒的怨氣頓時煙消雲散了。
的確,人在受了批評之後,內心會產生抵觸和對抗的情緒,覺得別人傷害了自己,並因此對批評者產生憎恨。這種情緒會嚴重地影響批評者和被批評者之間的感情,因此,在指責和批評了別人之後,要及時地表達你的愛和關懷,溫暖他人的心,減弱對方內心的怨恨情緒,這樣才能達到防微杜漸的目的。
那麼,在批評的時候究竟該如何做到軟硬兼施呢?
1.當眾批評之後,單獨表達歉意
有些時候,批評要當眾進行,這樣不但能教育別人,也能給犯錯者留下深刻的教訓。但是,畢竟當眾被批評會很沒麵子,很多人受不了,所以,在批評之後,要單獨找個機會,向對方適當地表達你的歉意。比如,有員工總是遲到,作為老板,你就要當眾批評,然後再告訴員工,沒有辦法,不得不這麼做,員工理解了老板的無奈,心裏便不會再有怨氣。
2.嚴厲譴責後,由他人關懷慰問
當你的譴責過於嚴厲,遠遠地超出了對方的心理承受能力時,勢必會給犯錯者造成心理的傷害。這時候,批評者要找一個合適的第三者出來,傳達關懷和慰問,讓被批評者受傷的心得到及時的安慰。例如,身為母親的你批評和責罵了女兒,在適當的時候你就要讓孩子父親出來安慰孩子,化解孩子對你的不滿和怨恨。
3.給予懲罰之後,及時好言相勸
很多時候,被批評者心裏有不滿,總覺得犯了一點小錯誤不至於受這麼嚴厲的懲罰,因而內心之中對批評者懷有不滿情緒,甚至會出現逆反心理,和你唱對台戲。因此,你最好在懲罰之後及時地和被批評者進行溝通,對其好言相勸,讓對方在做事情的時候多動腦筋,把事情做好,少犯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