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章 懂心理,批評話說得不惹反感(3 / 3)

研究表明:當一個人被人批評的時候,內心往往會充滿恐懼和擔憂,還會因此而懷疑自己,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不利於更好地改變。相反,當受到鼓勵的時候,內心的恐懼和擔憂會慢慢地消除,他會在對自己深信不疑的前提下,繼續尋求進步和努力。可見,在一個人犯錯的時候,鼓勵要勝於批評。

表達擔憂,讓批評直抵對方內心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母親前後三次去勸說女兒放棄與男朋友的交往。第一次,母親不斷責罵,企圖讓女兒屈服,可是女兒寧死不屈;第二次母親苦口婆心地好言相勸,女兒依舊不買賬;第三次,母親語重心長地說:“他沒有正當的工作,家境又很貧寒,你說你以後該怎麼生活啊!”說著,抹起了眼淚,最終,女兒答應了母親,放棄了男朋友。

同樣是勸說,為什麼前兩次遭到了女兒的反對,而第三次卻取得了成功呢?心理學專家分析了這種現象:在人的內心中,都有個“自我意識”,覺得自己是最重要的,自己的想法是最正確的,最符合“自我需要”,而別人則無法理解自己。於是,在別人勸阻的時候,人們會出現“捍衛自我”的對抗和抵觸情緒,但當明白了別人在為自己擔憂之後,內心會形成“自己人”的感受,因而會妥協。基於人們的這種心理,在批評勸說的時候,不妨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把你的擔憂表達出來,讓批評直達對方的內心深處。

在生活中,這樣的例子非常多。男孩平日裏不會照顧自己,什麼事情都要依靠父母,母親批評他說:“你都是大小夥子了,為什麼不自己學著做飯、洗衣服呢?你看看你整天髒兮兮的,多丟人啊!”男孩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母親語重心長地說:“你不學習著照顧自己,將來離開我和你爸爸以後,該怎麼辦啊?你這個樣子,哪個女孩子能看上你啊!”男孩慚愧地低下了頭,從那以後,男孩主動學習照顧自己了。母親為男孩的擔憂,深深地觸動了他的心,盡管是在表達批評,其實卻是在傳達愛和溫暖,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那麼,究竟應該怎樣在批評的時候表達對對方的擔憂呢?

1.多從事情的後果上考慮

既然做錯了事情,那麼結果一定不是很好。在表達批評的時候不妨多從事情的結果上考慮一些,這樣往往能讓你的批評顯得溫暖些,對方會覺得你是在為他著想,內心的抵觸情緒也會減弱很多。比如,你的家人不小心撞傷了人,你表達的時候不妨說:“你說這個事情到底怎麼辦才好呢,你怎麼不小心一點呢?”

2.為對方的前途表達擔心

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一個人犯了錯誤,對他的成長和發展或多或少地會有影響,因而,在表達批評的時候不妨對對方的前途表達擔心。比如,母親在批評孩子不專心學習時,要這樣說:“你現在不好好學習,你將來要去幹什麼啊!”看似在表達批評,其實卻包含著溫暖和關愛。

3.在親人的情感上給其心理負擔

人往往對親人的感情很深,如果做了對不起親人的事情,良心會受到譴責。這時候,在表達批評的時候,不妨把親人拉進來,以親人的期盼為由頭,促使對方改正和進步。比如,一個孩子早戀了,老師在批評的時候可以這樣說:“你爸爸媽媽知道了會有什麼樣的想法?你對得起他們嗎?”這樣的話語往往會讓早戀者懸崖勒馬。

研究表明:人對“愛”往往會表現出歡迎和接納,盡管這種“愛”表達的方式是批評和責怪,被批評者的內心也會倍感溫暖,而不至於產生對抗和抵觸情緒。相反,如果與被批評者沒有了這層“關係”,那麼就會遭到對方的心理對抗。由此可見,在批評別人的時候,不妨說出對對方的擔憂,表達出對對方的“愛”和“關懷”,從而更好地達到批評的目的。

適當地自我批評,增強批評他人的效果

沒有人願意被他人批評,大多數人都喜歡聽到他人對自己的讚美,而不願意被否定。但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生從嬰兒呱呱墜地開始,實際上就已經開始了不斷犯錯的過程,人也正是在不斷犯錯和改正錯誤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那麼,當我們麵對犯錯的孩子、家人或者朋友、同事時,難道就因為對方不想被批評,所以始終保持沉默,任由對方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嗎?

當然不是,人之所以在錯誤中成長,並非因為錯誤本身能夠使人成長,而是因為人們犯錯之後得到了批評和指正,所以才能及時改正錯誤,讓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更進一步,從這個角度而言,確切地說,人是在不斷改正錯誤的過程中進步和成長的。那麼,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使他人樂於接受我們的批評,而且對我們的批評心服口服呢?除了采取恰到好處的方式批評他人之外,我們也需要擺正態度。

細心的人會發現,當我們義正詞嚴地批評他人時,他人一定會對我們心生不滿,甚至對我們心懷怨恨,導致我們的批評效果也不好。假如我們能夠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在批評他人之前先進行自我批評,那麼哪怕我們非常嚴厲地批評他人,他人也無法否定我們,更不能因為我們的批評就和我們鬧意見。畢竟我們是先批評了自己,以身作則,勇敢地承擔責任和反思之後,才客觀公正地指出他人的錯誤的。這樣一來,他人自然無法和我們鬧意見,更不可能對於我們的批評過於抵觸。要知道,批評並不是為了發泄情緒,也不是為了讓被批評者丟掉麵子,而是希望被批評者能夠積極反思自己,取長補短、揚長避短,對我們的批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隻有被批評者取得進步,我們的批評才算達到效果。

作為一個10歲孩子的媽媽,張梅一直因為兒子的教育問題感到頭疼。兒子小時候尚且還好,對於媽媽的教誨能夠記在心裏,而且積極改正,但是隨著越長越大,兒子也有了自己的小心思,自主和獨立意識越來越強,所以對於媽媽的批評總是不以為然,有的時候還很不服氣呢!

有一天,張梅因為頭一天加班工作太累了,第二天居然起晚了,沒有及時叫兒子起床,再加上起床之後,兒子一直磨磨蹭蹭,導致最終上學遲到,兒子被老師狠狠批評了一頓,還和另一個遲到的同學一起被罰站了。晚上回到家裏,張梅沒有像以往一樣直接批評兒子動作太慢,而是先進行自我批評,主動向兒子承認錯誤:“兒子,今天大部分責任都在媽媽身上,是因為媽媽起晚了,所以沒有及時喊醒你。”兒子聽到媽媽居然在向自己道歉,覺得非常詫異。在得到兒子的原諒後,張梅又說:“不過,我覺得如果你的動作能夠更加快速一些,那麼我們很有可能不會遲到。你看到過部隊裏的人都是如何做事情的嗎?很多新兵入營,都會被半夜集訓,他們被要求在幾分鍾內穿好衣服,打好背包,這聽起來很難實現,但是隻要努力去做,還是有可能做到的。當然,你還小,也不是新兵,媽媽不會這麼要求你,媽媽隻是希望你能稍微快一些。畢竟早晨的時間很緊張,如果你想多睡一會兒,那麼起床之後你就要加快速度,節省時間,你覺得呢?”以往,每次被媽媽批評,兒子都會非常抗拒,但是這一次,兒子顯得非常體貼,居然主動向媽媽承認錯誤:“媽媽,的確是因為我動作太磨蹭了,你放心吧,我以後會努力更快一些的。”看著突然間變得懂事的兒子,張梅覺得欣慰極了。

其實,兒子並非突然變得懂事了,而隻是因為張梅的自我批評給兒子做出了好榜樣,使得兒子也能夠主動反思自己,從而更加深刻地意識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也能夠心甘情願地積極改變。任何情況下,我們都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千萬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地就嗬斥他人,否則,他人或許會因為受到誤解心靈受傷,或許會因為記恨我們而變本加厲。

自我批評,首先表現了我們對於某件事情的態度,當我們展示了態度,他人才會對我們的批評顯得更加寬容和理解,才不會因為我們對他們的批評產生逆反心理,甚至導致事與願違的結果。因而真正明智的人,在批評他人之前,都會進行適當的自我批評,以此增強批評他人的效果,使得他人樂於接受他們的批評,更能夠積極主動地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