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章 懂心理,求人話說得真誠暖心(2 / 3)

小昂借錢之所以失敗,大部分原因都在他自己身上,首先,姑姑家的錢不管有多少,都不是姑姑一個人能做主的,而是姑姑與姑父的共同財產。因而,小昂要想與姑姑借錢,最起碼應該先和姑姑打個招呼,從而讓姑姑也和姑父私下商量商量。如今小昂這樣開門見山地非常突兀地說出自己的請求,姑姑根本不可能當著他的麵與姑父商量,為了避免夫妻矛盾,隻好找了個借口拒絕。其次,我們在尋求他人幫助時,一定要先了解對方,通常情況下,人們是不會與剛剛買房的人借錢的。因而,小昂借錢的請求提得過於唐突,遭到拒絕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在求人幫忙的時候,如果我們能適當鋪墊,真誠地說明自己麵臨的困境,想幫忙的人即使不等你開口,也會主動提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但是對於不想幫忙的人而言,即使你開門見山地提出了自己的請求,他們也總會找到理由拒絕。由此可見,我們必須給他人更多的時間和空間思考我們的請求,先適當鋪墊,然後再說出我們的請求,這才是最穩妥的做法。

表現親切之情,讓對方樂意效勞

在日常生活中,小孩子和女人最擅長的就是“撒嬌”,在撒嬌之後,他們往往會獲得自己所想要的東西,這也是一種求人辦事的說話技巧。當然,通常情況下,“撒嬌”隻會出現在親密的朋友之間或夫妻之間,而且,這樣的說話方式常常是被小孩和女人所使用,仔細想來,我們都沒有見過一個大男人通過“撒嬌”來獲得幫助吧!而且,通過言語表現出自己的親昵,以一種撒嬌的姿態來贏得對方幫助,還需要拿捏好適當的度。比如,女秘書希望總經理能夠幫自己查看一下年度總結,隻要稍微示弱就可以了:“總經理,我怕自己弄不好,您先幫我看一看,好嗎?”沒有必要真的用那種極度“黏人”“嬌嗔”的語氣說出來。因此,我們在求人辦事的過程中,隻需要適當表現自己的親昵,對方自然會樂意幫忙的。

在商業談判中,麵對客戶,簽單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未必真的不好商量,適當親昵一些,客戶很有可能會“樂意為你效勞”。比如,聰明的女士可能會誇張對方的強勢,突出自己的難處:“已經沒有利潤了,您吃肉,讓我們也喝點粥嘛!”這時候撒嬌是一種策略上的示弱,使自己變為主動,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但是,通過語言表現親昵時,需要把握好尺度、技巧、方式,不是曖昧,不是諂媚,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我們在求人辦事的時候,如何通過話語表現出親昵呢?

1.親切問候

見到對方我們應該致以親切的問候,拉近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比如,“老杜,您好”顯得親切;“您早,早上好”比“您好”顯得更為親昵。溝通過程中,親切的問候可以贏得對方的信任與好感,繼而令其願意為你效勞。

2.攀親帶故

赤壁之戰中,魯肅見到諸葛亮時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子瑜友也。”這裏所說的子瑜,就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魯肅是他哥哥的同事兼摯友,短短一句話就定下了與諸葛亮的交情。其實,我們隻要稍微留意,就能發現那些攀親帶故的關係,比如:“您是體育界老前輩了,我愛人可是個體育謎,你我真是‘近親’啊!”

3.表達自己的仰慕之情

在談話過程中,表達出自己的仰慕之情,也可以表現出“親昵”的意味,當然,這需要掌握說話的分寸,比如,“您的大作我讀過多遍,受益匪淺,想不到今天竟能在這裏一睹作者風采,真是太榮幸了!”這樣一說自然會令對方心情愉悅,再提出自己的訴求,就不怕被拒絕了。

設置懸念,激發對方的好奇心

“說話留三分,設置懸念”在求人辦事中很常用,這種話語技巧是先將自己的思路引入對方的思維軌道,然後,把對方置入困惑的境地,點燃對方的幫助欲望。說話留三分,又可以稱為“吊胃口”,其真正目的是利用對方的好奇心理,先說出令人深思的話語或者出人意料的現象,在這時候設下懸念,秘而不宣,吊住對方的胃口,在對方不斷的追問之下,你再提出自己的要求,對方會毫不猶豫地為你提供幫助。古人說:“文人看山喜不平。”其實,我們在求人辦事的過程中,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我們在說話時巧妙留三分,恰到好處地留下“懸念”,那麼便會使對方在回旋推進的言論中產生“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繼而激發無窮的興味,有效地影響對方心理,最後一步步達到自己的目的。

心理學認為:好奇心是個人遇到新奇事物或處在新的外界條件下所產生的注意、操作、提問的心理傾向。每個人的心理是不滿足的,而好奇心就是人們希望自己能夠知道或了解更多事物的不滿足心態。當你在向對方求助的時候,假如能巧妙設下“陷阱”,激起對方想了解你的欲望,那麼你的求助就有可能成功一大半。而“說話留三分”的姿態正好能激發對方的好奇心,點燃其幫助的欲望,對方在強烈好奇心的驅使下,會忍不住主動問你“我能幫上什麼忙嗎”。

爸爸由於為一項工程作策劃任務繁忙,已經好多天都沒有和孩子坐在一起吃團圓飯了。一天晚上,爸爸加班到9點多,工作了一天很累並有點煩,回到家中發現孩子還沒有睡,在等他。孩子開口說道:“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爸爸回答:“什麼問題?”孩子好奇地問:“你1小時可以賺多少錢?”“在這等我不去睡,就是為了這個問題嗎?無聊。”爸爸生氣地說。“我隻是想知道,請告訴我,你1小時賺多少錢?”孩子幾乎用哀求的口氣問他。爸爸回答說:“你一定要知道的話,我1小時賺20元。”“哦,”孩子低下了頭,接著又說,“你可以借我10個硬幣嗎?”爸爸發怒了:“開什麼玩笑,現在就回去睡覺!好好想想為什麼你會那麼自私,我每天長時間辛苦工作著,沒時間和你鬧著玩。”

爸爸平靜下來後,意識到自己剛才對孩子太凶了,他走進孩子房間問道:“為什麼你無緣無故想要硬幣呢?”“這些錢都是我存的,不過還差10個硬幣,如果我有了20個硬幣,我還有一個小小的請求。”爸爸有點好奇:“什麼事啊?”“我可以用這20元錢向你買1個小時的時間嗎?明天下班了,我想和你一起到外麵吃晚餐。”孩子開口說道,爸爸哈哈大笑:“就這啊,我還以為是什麼大事呢,沒問題,明天我提前下班,咱們好好吃一頓。”

孩子先以“問錢”設下懸念,等爸爸到9點僅是為了問一句“1小時可以賺多少錢”,這個問題顯得突兀而奇怪。然後再以“借錢”設懸念:“平時很少要過錢”的孩子竟向爸爸開口借10個硬幣,以致“爸爸發怒”。而後為了解開疑團,爸爸主動詢問,孩子趁此機會提出“要求”,爸爸在欣喜之餘便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