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懂心理,職場話說得不失暖心(1 / 3)

對於職場人來說,人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職場中度過的,因此,通過職場溝通與領導、同事、下屬建立友好的關係是很有必要的,這將有利於自己未來事業的發展。懂一些心理學,即便是職場話,也能說得溫暖動人心。

先認可對方,才能獲得對方的認可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兩個剛從高等學府畢業的學生分別進入一家公司的兩個部門。第一個學生心高氣傲,仗著自己的高學曆和過硬的技術,和同事說話的時候總是流露出輕蔑的情緒;而第二個學生盡管業務能力也很強,卻能和同事們打成一片,說話比較謙遜,做事比較低調。沒過多久,第一個學生遭到了同事的排擠不得不辭職,而第二個同學則晉升為部門經理了。

同樣是兩個高等學府的高材生,言談舉止之間流露的情感不一樣,最終在職場的發展截然相反,這涉及心理學的一個概念——“需求定理”。“需求定理”說的是任何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帶有一定需求的,尊重並滿足別人的需求,別人才會尊重我們的需求,這種需求的互相尊重是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的基礎。基於人們的這種心理,我們要想獲得別人的認可,就要先去認可別人,在這個過程中,謙遜是最好的良藥。

科研所的小王是名牌大學畢業,非常有才華,剛工作不久,就帶領著同事們主攻一個有難度的科研項目。憑借著紮實的基本功,小王在同事的大力配合下,圓滿地完成了科研項目,在慶功宴上,小王不可一世地吹牛皮。

慶功宴結束之後,小王的朋友就勸他:“你怎麼可以那麼說呢?你說話就不能謙遜一些嗎?”小王不以為然地說:“我有能力才敢吹牛皮,給他們別人去吹,他們有那個能耐嗎?”漸漸地,小王覺得同事們都在有意無意地和他作對。事實上,從那之後,小王再也沒有成功研發項目。

小王取得了一些成績之後就不可一世,不把同事們放在眼裏,結果遭到了同事們的排擠,慢慢就被淹沒了。心理學家表明:任何人都渴望被尊重,希望能被別人重視,隻有受到了精神上的認可,他們才會去尊重你,去認可你。人與人之間彼此需要才能更好地生存,因此,在職場中,在和同事的相處中,言語要謙遜一些,把尊重和愛送給同事,他們才會喜歡你。

在職場裏,這樣的例子非常多。公司人事科的經理和銷售科的經理都是很有才幹的人,人事科的經理總是覺得自己掌握著很多人的命運,因此不可一世,從來不把公司的員工放在心上,經常衝他們發脾氣。而銷售科的經理卻非常和藹,和公司的員工很能聊得來。時間久了,人事科的經理人緣越來越差,而銷售科的經理口碑卻很好。在公司的一次調整中,銷售科的經理晉升為了副總經理,而人事科的經理卻卷鋪蓋走人了,可見,在一個集體裏,如果大多數人不喜歡你,那麼你將無立足之地。因此,平日裏和同事相處的時候,要盡量謙遜一些,避免遭人嫉妒,為你的職業發展打一個良好的基礎。

那麼,究竟怎樣才能讓你的言談謙遜一些呢?

1.說話時態度不妨誠懇一些

每個人都有戒備心理,尤其是在沒有確定對方的友善之前,這時候如果你太過高調,往往就堵住了和別人建立平等互信關係的大門。因此,在職場裏,說話不妨誠懇一些,口氣緩和些,語調溫柔些,不要引起別人心裏的抵觸和對抗情緒,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欣賞和喜歡。

2.不要輕易賣弄自己的才華

在一個集體裏,如果你屬於出類拔萃者——由於你的學曆高、技術硬,所以會鶴立雞群,對於一些普通人來說,他們無法與你比肩,這樣就會形成對抗。和這些人說話的時候千萬不要賣弄你的才華,否則你就是大家的眼中釘、肉中刺了。

3.坦誠地和每一個人去交流

每個人的理解能力不一樣,在工作中的表現往往也不一樣,有的人很優秀,有的人很笨拙。這就要求我們在和他們交流的時候不要戴有色眼鏡,要坦誠地去麵對每一個人,贏得他們的尊重和欣賞。否則,你在大家的眼裏便不會有好口碑,遭人妒忌和排擠是難免的。

研究表明:每個人內心都有一種被需要、被尊重的渴望,這樣才能滿足內心中被認可、被肯定的需要。你需要別人,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同樣地需要你,尊重你,這是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的前提和基礎。在職場中,和同事相處時,言談要盡量表現得謙遜一些,不管你有多優秀,都要牢記這一點。

把握說話分寸,與同事保持友好關係

身處職場,辦公室每天都發生著這樣或那樣的是是非非。不管你是不是卷入了這些是非,也不管你是喜歡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還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世外閑人”,都要和這些同事們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相處下去,這就需要你掌握一些與同事說話的藝術,尤其是要把握說話的分寸,在他們中間塑造一種受歡迎和被欣賞的說話形象和風格,通過說話,讓同事感覺你是個易於相處的人,隻有這樣,才有利於工作的開展,才有利於自身的發展。

與同事相處,要講究分寸。話太少不行,現在社會中的人都是社會型動物。那些少言寡語的人,會被大家認為不合群、孤僻,不善交往,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被大家所孤立,難有什麼發展。話多了也不行,容易讓別人反感,而且容易讓別人誤解,認為你是個輕浮、不穩重的人,還容易落下個“烏鴉嘴”的名聲。所以說,不多說一句,也不少說一句,這才是與同事間最理想的說話分寸。

與同事說話把握分寸,有下麵這樣幾條原則:

1.公私分明

不管你與同事的私人關係如何,一旦涉及公事,你千萬不可把你們的私交和公事混為一談,否則你會把自己置於一種十分尷尬的境地。

2.注意對方的語言習慣

我們在與同事交往的過程中,必須留意對方的忌諱語,若一不留心,脫口而出,最易傷同事間的感情。即使對方知道你不懂得他的忌諱,雖情有可原,但你終究還是冒犯了他,因此,應該特別留心。

3.不要展示自己的優越

有些人動不動就提到自己或家人的輝煌業績和顯赫地位,向同事們炫耀,這將對同事們的自尊心造成傷害,引起大家的不快,招致大家的厭惡和反感。

4.盡量使用溫和語言,不發生正麵爭吵

中國人自古便十分強調“人和”的因素,諸如“和氣生財”“和為貴”“家和萬事興”之類的古訓,至今仍被人們所津津樂道。無論你在你所處的公司、單位或任何一個利益共同體中處於怎樣的位置,都應該與你的同事團結一致,“內訌”隻能使每個人的利益都受到損失。

比如,你偶然發現某位跟你十分熟識的同事竟然在你背後四處散播謠言,數說你的不是和缺點。這時你才猛然覺醒,原來平日的喜眉笑目,完全是對方的表麵文章!這時候,你可能很想和他大吵一通,揭露他的“惡行”,讓其他的同事認清他的真麵目。但是千萬不要這樣,因為大家是同事關係,你若擺出絕交態度,一定會吃虧:一則別人以為你主動跟他反目成仇,問題必然出在你身上,這無形中給了對方一個借口去傷害你,這樣做太不理智了。二則你們同在一個辦公室,你總不想成天看見一副冷若冰霜或是怒目而視的麵孔吧!對方滔滔不絕或多有衝撞冒犯之時,盡管任其發泄,自己在旁心平氣和,處之泰然,盡量以柔和禮貌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見。所謂“不打不相識”,同事與同事間往往正是在這種貌似攻勢激烈的爭執中達到了心靈的溝通和思想觀念的交流,反倒越吵越了解,越爭越痛快,比起以前的“和平共處”階段還要互相尊重和信任。更何況你倆還有合作機會,並且上司最不喜歡下屬因私事交惡而影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