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冷場,幾個妙招需謹記
在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中,尤其是在比較正式的場合,如聚會、議事等常會出現冷場現象,彼此都尷尬。冷場,在人際關係中,無疑是一種冰塊。打破冷場的技巧,就是及時融化妨礙交往的冰塊。
李誌今年25歲,他雖然年紀不大,但是卻是一個非常善於言談的小夥子。不管是在正式場合還是平日的朋友聚會,他都能迅速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李誌平時喜歡交一些誌同道合的朋友,即使麵對眾多的陌生人,他也能毫無困難地和別人聊得融洽自如。正因為他有著高於常人的溝通能力,才在畢業一兩年的時間裏混到了部門經理的職位,可以說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
有一次,李誌和跟他年齡相近的一群人參加王陽舉辦的一個小聚會。雖然都是年紀差不多大的人,但是彼此認識的也沒有幾個,所以一開始的時候大家坐在一起都感到有點尷尬,彼此不知道說什麼。李誌看到這種情況就迅速想了一個辦法化解現場的尷尬。他說:“聽說鳳凰傳奇又出新專輯了。裏麵有一首歌曲叫《中國味道》,歌曲很好聽,讓人激情澎湃!你們怎麼認為呢?”
“真的嗎,我很喜歡鳳凰傳奇。”這時其中一個朋友湊過來詢問。於是李誌就跟他談了起來,其他的人聽到後也開始七嘴八舌地開始議論,李誌很聰明,他料到這一群人裏肯定有喜歡鳳凰傳奇的,也有不喜歡的,大家年齡相仿,肯定都很關注明星的這些娛樂動向……
本來場麵有點尷尬,但是經李誌巧妙的提問,打破了一開始的沉寂,讓彼此的關係不斷拉近,場麵也就逐漸暖了起來。
隻要會話者掌握了破“冰”之術,及時根據情境設置話題,冷場是很容易被打破的。打破冷場的局麵,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來學習。
1.說點趣事,來個小插曲
你覺得有意思的事情或許在聽的人看來毫無意義,或者你的表達平淡無奇,使聽的人漸漸感到疲倦,注意力開始分散。所以你要抓住人們渴望趣味的視聽傾向,說一些他人津津樂道的軼聞趣事。
2.找尋新的話題
如果你覺得與對方沒有話說,馬上就要冷場時,不妨試著尋找一個新的話題。比如你與別人談今日淩晨看的一場世界杯足球賽電視直播,可別人並不喜歡足球,也沒有在半夜裏爬起來觀看,所以對你講的毫無興趣。這時,你就應及時將話題轉移到其他方麵去。
3.注意敘述方式是否得當
若想交談的氣氛融洽、不“冷場”,應該注意敘述的方式是否得當。如果直接敘述,不加任何評論或渲染,即便有再好的主題,也不會使話題生動有趣。如“姚明的球打得不錯”“這部電視劇挺好看”等。像這樣平直地敘述,無法使話題的內容豐富而精彩。
4.就地取材,製造話題
可以介紹一件事、一個人或一件東西,以期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激發他們重新開口的興致;或者就地取材,對環境、陳設等發表看法,引起議論。
5.把問題扔給對方
在交談過程中,如果出現冷場現象,可以就時下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先表達自己的觀點,然後詢問他人對你的觀點有何評價。有時也可以特意地裝出不懂的樣子,並表現出急切想知道的樣子,讓他人講給我們聽。
6.觸景生情,親和地拉近距離
有時候為了某種需要,我們要跟陌生人進行深入地溝通,這時候冷場就非常可怕了。與陌生人交談,如果總離不開籍貫、住址、身世等,會讓人認為你在查戶口,而且容易出現冷場的現象,因此要善於睹物生情,看到什麼談什麼,這樣既顯靈活又可增進友誼。但是說話的內容和尺度還是需要自己把握好。
溝通啟示
冷場的根本原因在於說話人的話沒有吸引力。冷場的出現,是發言者的失敗,因為它不能達到彼此溝通交流的目的。所以為了避免冷場,說話人一定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把話說“活”,吸引對方的興趣,避免冷場狀況的發生。
會打馬虎眼,說好模糊話
說話是講究藝術的,也要經由大腦的思考,不是什麼話都可以說出口的,也不是什麼話都能直白的表達。這時候我們就要懂得說好“模糊”話。那麼,什麼是“模糊”話呢?所謂“模糊”話,顧名思義,就是有多種解釋而不會直接授人以柄或傷及他人的話,是介於真實話和答非所問、顧左右而言他之間的一種很容易被人接受的話。它可以充分體現一個人的素養和幽默機智。
宋仁宗時,朝廷派尚書左丞韓億出使契丹。當時擔任副使的,是章獻太後的外親。這位副使總想找機會給章獻太後歌功頌德,以便從中撈取好處,他認為此次出使契丹,正可建功邀寵。於是,這位副使便在契丹假傳聖旨,說太後告諭契丹,南北兩朝應子子孫孫永遠和好等等。
第二天,契丹國主詢問韓億說:“皇太後既然有旨,大使為什麼不告訴我們呢?”韓億本來不知道這件事,聽契丹國主如此說,就想:這一定是副使假傳聖旨,用來表現自己。此事關係到兩國之間的關係,得找個適當的理由掩蓋過去。想到這裏,他就對契丹國主說:“本朝每次派遣使者外出,皇太後都要用這樣的話告誡我們,並不一定要我們轉達到北朝。”契丹國主聽韓億這樣回答非常高興,說:“太後如此聖明,這真是南北兩朝百姓的福氣啊!”
那位副使正在為自己的失言而擔憂,深怕因此闖禍,聽他們雙方如此一說,心中一塊石頭才落了地,不由暗暗佩服韓億的答辯才能。
看完這個故事,我們不得不佩服韓億的口才和頭腦,他正是運用了模糊語言的方法巧妙的應對了契丹國主的問題,不僅宣揚了太厚的仁德,還化解了不必要的事端,這種說話的藝術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人生在世,要與別人交流,說話必不可少。要想說好話,為自己的人生鋪好路,就要學會說話的技巧。當我們麵對一些不確定或者不好準確回答的問題的時候,就要采用委婉模糊的說話技巧,要給自己留下了一個回旋的餘地。
該明白的時候說話就要明明白白,該模糊的時候就要模糊,這都取決於說話的場合和對象。那麼,說模糊話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1.必要時需要裝聾作啞
在某種勾心鬥角的場合,如果處境不利而又無計可施,什麼也不能表示,那就索性裝聾作啞,避免落入對方設計的圈套而使自己更加被動。
2.注意“粗”與“細”的藝術
對於管理者來說,如果是重大決策、原則問題,那就必須仔細調查研究,分清是非,決斷處理。但像諸如各單位的具體問題,比如管理團隊不團結問題,下屬間的隔閡問題,員工的情緒問題,管理者在與員工溝通時采取“宜粗不宜細”的模糊方式去處理,其效果往往比精細深究更勝一籌。
3.在麵對具體的任務時一定要說清楚
在麵對具體的任務時一定要交待清楚,絲毫馬虎不得,這個時候就要有一就是一,有二就是二。
4.有意識地使用模糊語言
有朋友邀請你去做客,你擔心自己到時候沒有時間去,就不必要定下具體安排,而可以說“如果有時間的話,我就去一趟。”這樣說話,很靈活,如果到時候,發現自己還有其他的事情要做,就可以打電話告訴對方,自己去不了。一般情況下,別人都是能理解的。
5.自己不願回答的問題可以說模糊話
有些事情自己實在不願意去做,但是又不想得罪人,這時候我們可以說一些模糊的話,用模糊語言把問題一言帶過,如果用直白的語言來說,反而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溝通啟示
一般來說,在人際交往中,大家都力求把話說得簡潔明快,清晰易懂。但是在特殊場合,模糊朦朧、若即若離的語言反而更顯詼諧幽默,散發出獨特的魅力。語言模糊,不等於意思模糊。說話者之所以沒有“開誠布公”,大多是為了避免雙方陷入尷尬的處境,但說者和聽者,都是心照不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