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利用信念來說服(3 / 3)

看戲的時候我們會在精彩的地方喝彩,鼓掌,以示對節目的讚同。而演員聽到鼓掌和喝彩聲會感到自己的辛苦得到了回報,就會更加投入地表演。假設演員在做精彩的表演,觀眾卻沒有反應,這樣整個戲演員或感平淡無味,或心驚膽戰,或感到沮喪。而無人喝采也會使觀眾覺得乏味。

在什麼時間喝彩也是一門藝術。那些在恰當的時候喝彩的人,才是表演者的知音。而不懂卻亂喝彩者,隻是瞎高興。附和也是一門藝術,在精彩的時候奉上,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在不該附和的時候奉上,會給人拍馬屁的感覺,甚至才學不高的印象。

掌握附和的時機

什麼時候該附和他人?不是任何人都喜歡對方附和自己。但是交往中附和是一種謙遜和禮貌。附和的時機對了,即使那些不喜歡被附和的人,也會感到很舒服。附和的時機很重要,其實在與顧客的交談中,隻要你在認真地聽,就會發現,對方語氣的某些特殊的停頓,是一種暗示。這個時候進行附和,很容易使你們的談話投機起來。當你掌握了對方談話的節奏,不失時機地進行附和,對方會感到交談很順利,彼此的認可度也會相應地得到提高。

而對方如果滔滔不絕,講得離題千裏,怎麼附和才能讓對方趕緊勒馬呢?交談時話說過了頭,聽話者就會很尷尬,這時若說者沒發覺,聽者再繼續附和,等於是給對方鼓勵,使得對方更有興致了,甚至敞開心扉來交談,可能會暴露隱私。這種情況我們需要做的事情是稍微減少一點附和詞,並對隱私不發表任何意見。當對方的思路逐漸轉到現在的談話上,再在附和的時候捎帶地將一些產品的信息導入進來。正確的引導會使得顧客在談話後對你產生好感,假設你過多地附和,反而鼓勵了顧客暴露更多的隱私,可能隔一段時間顧客想起來,會對此產生悔意或者怨恨。

善用各類“表情”詞

在聽顧客說那些無足輕重的話時,或者在顧客講自己的購買曆史的時候,我們可以簡單地用“哦”來應承,表示“我在聽”。

各地習俗不同,要習慣因人而異。有的顧客不希望自己在興致勃勃地講話,對方卻用一個簡單的語氣詞“哦”敷衍他。碰到這種情況我們才需要考慮是不是適當地迎合顧客的話題。在美國,聽者一般會用“哦”來表示自己在認真聽對方的話,而在日本,假設對方在說,你隻是簡單地回應“哦”的話,他們會覺得受到輕視。在日本“哦”這個語氣詞隻能是在聽職務級別低的人的談話時,才可以起到附和作用。

在與顧客交談時候,盡量少用“是嗎?”這個反問詞,反問語氣似乎是在質疑顧客的談話內容,敏感的人會覺得你有輕視的心理,會導致對方的抵觸情緒。而附和的時候完全可以換一個肯定的詞:“這樣啊。”顧客會認為他的表達到位了,可能會產生被認同感。

附和他人的行為暗含有人與人之間相互包容謙讓的意味,千萬不要為了附和而附和,使得對方感到你不尊重他們。尤其要避免那些完全無重複的附和詞,對方會感到你根本沒有傾聽的誠意,甚至有些不耐煩。

不存在最好的、最棒的附和語,任何附和語運用得好壞,都是看它是否適合當時的環境。顧客需要的附和語是要能給他們帶來好心情的,理解他們的。比如,顧客一直強調質量,對產品有很多要求,並熱衷於表達自己的需要。這時我們可以附和說:“是啊,品質帶來好生活,正巧我們有一款在這方麵市場表現很棒的產品。”在附和中不失時機地迎合顧客的胃口,抓住顧客說話的要點來進行重點營銷。

附和能夠產生共同的心理感覺,做個“會聽”者至關重要。因此,我們首先要成為一個聽話高手。在聽顧客說話的時候,不能表現得一聽就明白了,會讓對方感到你太容易“了解”對方,而產生擔憂,不敢多談。而如果你明明不清楚對方說的是什麼,卻裝作很理解對方的樣子,顧客對這樣的聽眾也非常反感。

如何才能掌握好度?建議我們亦步亦趨。無論何時,作為聽眾我們都不能取代顧客的主導地位,不要在談話過程中逐漸成了主角,使得顧客感到難為情。投入地聽,適當地發表意見是最好的辦法。

一個會聽的人,不但能幫助顧客把話講下去,還能調節好雙方的關係。高明的聽術才是交流成功的基礎。附和策略使用得當,顧客願意對你敞開心扉,很多你所需要的信息都不必采用問答形式進行,這也保證了溝通的正常運行。

5裝糊塗的應對方法

顧客雖然有從眾心理,愛占便宜,我們給予了此類的滿足,到了快要簽單的時候,顧客卻突然變得高深莫測了。其實我們都明白,在我們麵前的客戶並不是高深莫測的,隻是客戶在裝糊塗。一旦裝糊塗,就顯得高深莫測了。其他時候不要緊,但是在簽單的時候裝糊塗會讓人很頭痛。打心理戰術,玩高深,就讓人難以捉摸。

其實萬變不離其蹤,還是價格搞的鬼:

這時,我們要反思自己是否承諾過什麼沒有兌現,這是顧客反悔最常見的原因之一:

1.顧客記著優惠而忘了條件,總希望你無條件給予優惠。

2.優惠有時間限製,過了時間限製沒有得到優惠而不想付款。

3.也有可能是你催促得不緊,讓顧客感覺自己未被重視。

在交談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注意信息的傳達是否到位,盡量少談題外話,想辦法強化客戶頭腦中產品的各種促銷措施,優惠限製條件等等,盡量不要等到付款前才重複。因為優惠的具體信息,條件,數量等等顧客很難記清楚。而在交談過程中我們如果過多提到優惠措施力度,會使得顧客忽視掉優惠的前提條件。最後,顧客會堅持認為自己沒有聽錯、記錯。即使其他方麵都已敲定,在這個環節上顧客不肯退讓,也會令人為難。

慎用口頭承諾,促使客戶守信

很多行業都流行著口頭承諾,也有很多長期合作者願意用這種簡便的方式,避免路途和程序的折騰。這些口頭承諾看似簡單,實際卻是建立在信用體係之下的。雙方存在互利關係,有相互依存的需要,這時,局麵相當於兩個人在合作。而如果其中一方食言,另一方的利益就會受損。那麼,如果這不是誤會就是他們將不再合作的前兆。

對於新客戶而言,彼此之間沒有信用關係,買不買,簽不簽,其實決定權始終在顧客的一邊。這種買方市場的狀況,對營銷員和業務員是一種嚴酷的考驗。隻有當新客戶成為老客戶,在維護方麵才會減少此類摩擦。

麵對已經被說服的新客戶不願意簽單,裝糊塗的局麵,我們心中一定要清醒。如果是服務不到位,顧客最多在簽單的時候抱怨幾句,或者會提出一些小要求。但是已經同意簽單的顧客裝糊塗,我們一定要回想自己是否對顧客有過口頭的承諾。或許你當時隻是隨意說的,但是顧客卻可能就認定了。除了不輕易作口頭承諾,隻要做了就要兌現以外,要注意口頭承諾的時機,一般都要等到顧客亮出底牌後再進行。否則當你做出承諾,可能顧客的需求也隨著承諾水漲船高,既然已經占到便宜了,何不再進一步試試?

促使顧客慎重承諾

當我們遇到一個不愛承諾的人,對方對你的承諾不輕信,那麼你承諾的動力就會減少。同理,當我們能做到慎重承諾的時候,顧客也能感覺到,隻要說出來的話,就要兌現,否則他們自己也會感到尷尬。

也有很多顧客做出了承諾卻兌現不了,最後不得已而放棄購買行為,那也是一種對個人自尊和威信的保護。所以,不要因為得到顧客的承諾而開心得太早,當他們做不到的時候,也會放棄的。當顧客口頭作出承諾,我們感到承諾能夠兌現,不會為難顧客,可以視為慎重承諾。而當顧客隻是一時興起,作出承諾,我們也不進行甄別,立即敲定,可能當客戶想起其他因素不能兌現承諾的時候,感到非常為難。不如,我們在顧客作出此類承諾時,不失時機地提醒顧客,是否有沒有考慮進來的因素。

哪些承諾是可以兌現的?雙方都有契合點的,在時間,地點,款項方麵都沒有問題,有把握順利進行的時候,這樣具體地能夠談到細節並認定能實施的承諾,阻力非常小。隻要雙方配合度高,就可以兌現。

假設當你麵前的客戶明明公司不適合一次性購買量過大,庫房又比較小的情況下,一定要一次性定大量的貨物,而到時貨物進庫,發現存放空間嚴重不足,這時,還得你想辦法。所以別擔心一句提醒會傷害到顧客的自尊,也別擔心一句提醒就使客戶發現資金不足,不能如期購買產品。如果提醒傷害了顧客的自尊,你可以真誠地進行解釋。如果提醒讓客戶發現資金不足,不能如期到賬提走貨物,這時顧客反而會感激你,待資金充足再與你聯係。提醒總不會有錯誤。慎重對待承諾,使得顧客感覺你並不僅僅是為了完成這次任務,而是一個慎重的人,是為了客戶好。

除了優惠力度不夠,雙方都有原因造成承諾沒有得到兌現以外,還有一些未知因素。

未知因素有哪些?為什麼實際情況可以兌現承諾最後卻“黃了”呢?大多是人的性格習慣和行為習慣造成的。有的人原本就是所謂的“慢性子”,做任何事情不瘟不火,或者習慣拖延,這兩個類型的人是最難對付的。一件原本有約定時限的事情,他們會找到這樣那樣的借口拖“黃了”。這類顧客大多是能夠兌現承諾的,隻是購買的意圖不是太明顯,所以不等快要用了,是不會主動聯係你的。所以我們隻能打電話催促,盡量促成簽約。

明確回應不守信行為

對於顧客承諾了而且能兌現的事情一拖再拖的情況,該如何應對呢?這類顧客心理上大多認為這是一件小事,對自己也不會造成什麼影響,所以能按兵不動。而營銷員生涯中會經常遇見這樣的客戶,雖然你辛辛苦苦說服他購買,但是到了最後卻因為這樣那樣的因素“黃了”單。爭取主動是應對這類事件最好的辦法。我們不要因為害怕得罪客戶而不敢明確地提出來,你越回避,他們越感覺你也不是很重視。我們態度明確地提出請求,讓客戶不要失信,否則會造成兩個後果:

1.我們為顧客辛苦地服務,又搭上車費,花銷,時間等等,客戶卻無動於衷。明確說明希望客戶尊重我們的工作,客戶聽後也會發現自己行為的不妥之處;

2.告訴客戶如果繼續這樣拖下去,自己跟領導沒有辦法交代。另外,工作完成得不好,也會挨批評。

我們要敢於要讓客戶明白,你對他的失信感到不滿。而這個後果,在以後的業務來往中,如果經常出現會影響顧客正常收益,對客戶是沒有好處的。

顧客的糊塗有奧秘,揭開奧秘還要靠觀察,隻靠嘴巴上講大道理是行不通的。多想想,多觀察,客戶的心理滿足了,你的應對到位了,事情就成了。如何引導客戶是我們自己的事,切勿讓一個長期拖延又愛食言的客戶養成對你失信的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