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讓人篤信你的奧秘(1 / 3)

《影響力》reference_book_ids\":[7065992184729717796]}],\"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戰國策》reference_book_ids\":[7130540124433075207,712943471323984999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1提升說服力的有效途徑

《戰國策》中《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中顏率以自己的口舌完成了百萬軍隊也難以完成的事。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救國難,言辭具備登峰造極的魔力,可見一斑。

秦國準備攻打東周,並索要東周國寶九鼎。兵臨城下之時,周國國君憂心忡忡,食不知味,趕緊召集群臣商量對策,如何退敵。顏率有良方,對國君說:“君王不必憂慮,我可以去齊國借兵來救國難。”

於是顏率到了齊國,對齊王說:“現在秦國國君暴虐無道,舉兵前來進犯我國,還索要國寶九鼎。我東周君臣商議,最後一致認為——與其把九鼎送給暴虐的秦國,不如把九鼎送給貴國。齊國若出兵挽救危亡國家,必然會美名遠揚,贏得天下的讚譽和認同。假如九鼎成了這樣國家的寶物,恐怕是國家的大幸呀。希望大王努力爭取。”

齊王聽了,非常高興,立即派遣5萬大軍,任命陳臣思統帥前往東周解困。

大兵未到,秦軍聞訊果然撤兵。

秦國撤兵後,齊王問顏率要九鼎就順理成章了。當齊王張口,周國國君又一次憂心忡忡了。顏率說:“大王不必擔心,請派我去齊國解決這件事。”

於是顏率來到齊國,對齊王說:“我東周仰賴貴國義舉才得以保全君臣父子平安,因此,心甘情願把九鼎送給大王。大王想從哪條道把九鼎從東周運回齊國呢?”

齊王說:“從梁國運過來。”

於是顏率說:“不能從梁國借道,因為梁國的國君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了,他們謀劃已久,從梁國借道正中下懷。

齊王聽了,說那就借道楚國吧。

顏率又說:“這也不行,楚國國君為了得到九鼎,已經在葉庭謀劃很久了。假如九鼎進入楚國,必然會被搶掠走。”

齊王說:“那你說我究竟應該走哪條道把九鼎運回來呢?”

顏率說:“我們也在考慮這件事情。九鼎不是個小罐子,不能拎,也不是千裏馬那樣的活物可以驅趕過來,當初周武王伐紂,得到九鼎以後,為了搬運一個鼎就動用了9萬人,現在是運回9個鼎,勢必要動用81萬人。除士兵外,還有工匠不計其數,此外還需要搬運工具,物資等等,即使大王現在有這樣的財力物力,也不能保證從某個國家借道不被偷襲,所以,我們非常擔心。”

齊王聽了說道:“賢卿多次到我這裏來,說來說去,還是不想把九鼎送給我啊!”

顏率趕緊解釋:“我怎麼敢欺騙貴國呢?隻要大王能解決從哪條道搬運九鼎,我東周君臣立即就聽命令遷移九鼎讓貴國搬運回來。”

齊王聽後,打消了搬運九鼎回國的念頭。

東周作為弱國完全不是秦國的對手,隻有借助他國之力才能解救自己。而拿什麼作為交換條件呢?九鼎。真的將九鼎送予他國,心有不甘,而假設不送又無法救國難。顏率采用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送九鼎,但是對方又搬不走,自己就沒損失。如此一來,送這個行為是真的,對方不會覺得自己被欺騙。但是受贈者卻根本搬不走。全憑顏率的一張嘴,就解除了東周的圍困。讓人不得不佩服顏率的智謀,使得齊王即出兵解困,又打消要九鼎的念頭。語言有時候比兵器的威力更大。

如何提升語言的說服力?

有效說服別人的六項原理

羅伯特·西奧迪尼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他的作品《影響力》廣受好評。他總結出六大原理,幫助人們有效說服別人:好感原理,互惠原理,社會影響力原理,言行一致原理,權威原理,稀缺性原理。我們介紹前三個:

“好感原理——人們喜歡那些欣賞自己的人。這項任務可以通過發自內心的讚美來完成。

互惠原理——人們通常會以同樣的方式給予回報。施予別人你所想要的。

社會影響力原理——人們會仿效與其相似的人的做法。在一切可能的情況下,利用同等群體的力量。”

可以看出說服本身是一種成人達己的過程,不是強調贏得,而是強調雙贏。因此,提升自己的說服力,首先要懂得滿足顧客的利益原則。我們說服的目的是幫助客戶了解產品、公司,並給客戶具體的意見,幫助客戶作出有利於自己的選擇。在采取方式方法上,羅伯特·西奧迪尼好感原理闡述的——欣賞顧客,並贏得顧客的欣賞,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有效說服的第一步。可以說,我們盡量不要在與對方不太熟悉的情況下,隻談產品,使得顧客感覺你很功利。互惠原理警示我們,假設對顧客過於苛刻,顧客也會用這樣的方式對待我們。而社會影響力原理正說明了這一點,人人都會仿效他人的做法。因此,提升說服力不僅僅指口頭的技巧,更多的是滿足顧客心理的需求。

同理心

春秋戰國時代,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鄭國大夫對鄭文公說:“鄭國現在處於危險境地,若派燭之武去見秦穆公,必能說服秦穆公退軍。”鄭文公同意了。

燭之武卻因老邁推辭,他認為年輕的時候尚不如別人,老了又能做什麼呢。

但是鄭文公卻說:“我沒有在您年輕的時候重用您,在危急時刻來求您,那是我的過錯。但是如果鄭國滅亡了,對您有什麼好處呢?”

燭之武答應,前去見秦穆公。燭之武對秦穆公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的話,我也不敢來麻煩您。越過別的國家而把更遠的地方作為秦國的邊邑,您知道這是不容易的。您為什麼要滅掉鄭國來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國力強大,您的國力就會被削弱。如果放棄鄭國而把它當作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秦國來說,這也沒有壞處。

您曾經給晉惠公恩惠,晉惠公同意給您兩座城池作為回報。但是他早上渡過黃河,晚上就修防禦工事。晉國什麼時候滿足過呢?現在如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再向西邊擴張,如果不攻打秦國,從哪裏能得到它想要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更加有力,希望您三思。”

秦伯非常高興,於是鄭國簽訂了盟約。

燭之武將三個國家放進同一盤棋中來考慮,讓利害關係立即凸顯出來。為自己考慮的同時考慮到對方的利害關係,這是在危急時刻最有效的方法。在與顧客的溝通、談判中也是這樣,提高遊說能力不見得隻是提高語言技巧,同理心則讓彼此對處境有更多的理解。

2引領對方的思路

在思維的層麵上,我們都認為在談話雙方中,語言水平高的人對談話的方向有領導作用。人的開悟是從啟蒙教育開始的,而人的成長和認知越來越多,是因為懂得的越來越多。拋開思維本身,在語言的交流上,那些學識不高,但是口才卻很好的人,也有可能在思維上引領對方。這是為什麼呢?生活是個常態,我們對所接觸的事物認知基本上是相同的。而人對自己越熟悉的事越有談資。一位科學家和一位家庭主婦談烹飪,科學家不是家庭主婦的對手。可想而知,在溝通和談判中,我們對越熟悉的事越有發言權。假設我們與科學家的談判是關於產品的,那麼你完全有可能引領他的思路。而當我們需要了解的知識是科學家在行的,那麼彼此的位置就改變了。

要引領對方的思路,首先要深入了解自己所在的公司,產品及行業狀況,這樣在談話中才不會被動。無論是銷售還是客戶都希望自己能夠引領對方的思路,誰都不希望被對方牽著鼻子走。

錯誤引導方式

在與顧客的溝通中,如果發現顧客控製局麵的能力在我們之上,有的銷售人員就會失去底氣。畢竟市場上同類的商品比比皆是,而顧客又很挑剔,這時,銷售人員就會出現“好聲好氣現象”即——用討好顧客的方法,來求得合作。也有的人言語中過分誇大企業的實力,無形中使得自己似乎比顧客高一等,這樣可能使顧客更加想弄清企業實力及產品質量水平,一旦發現有不符之處,會更加不認同你,甚至,把你這種表現歸結為對公司和產品缺乏信心。

還有一些銷售人員是“自來熟”,第一次見麵就把顧客當作自己的好朋友,過於熱情。因過於熱情在談價格問題的時候,顧客也可能會因此而要求更多的實惠。自來熟似乎是在搞好關係,但是對工作來說卻並無裨益。與顧客溝通,建立合作關係,都是需要彼此逐漸了解的,沒有人能跨越這一層,除非你與客戶本來就認識。在逐漸建立的信任中,關係的雛形才會出現。顧客不會因為你把他當作朋友,而對你增加好感的,因此,把握好距離非常重要。

客戶往往不會直接告訴我們需求,即使是關係較好也會有保留。引領對方思路就是要套出顧客的需求,讓需求暴露得越明顯,我們成功的機會越大。有時,說服一個有潛在需要的顧客,在引導對方思路上一定要先行設計,否則一到關鍵時刻,可能出現意料之外的情況,亂了你的手腳。準備必不可少:

三個準備。主要是思想上的準備,體力上的準備和行業知識的準備。做好攻堅戰的備戰工作,充分的思想準備能幫助你調動起那些沉睡的細胞,全力以赴要完成的事。體力上的準備也非常重要,雖然你麵對的可能僅僅是一場言語上的論戰,或者思維上的競爭,但是沒有充分的體力準備,精神狀態不好,思維速度就會跟不上,很多該想起來的想不起來。有時候,體力跟不上情緒也調動不起來。在引導他人的時候,引導者應該是情緒平穩,充滿正能量的。對於行業知識的準備盡量要細致,除了自己的公司實力,品牌的力量,客戶口碑,市場競爭力等等方麵要有詳細數字,圖表進行解說,最好能形成自己的邏輯。對任何事情隻停留在資料的分析整理上是不夠的,在任何一個行業裏做久了,都會掌握一些新的東西。如果能總結出來,形成自己的體係,在跟顧客溝通的時候,完全不用擔心交往的機械性,陌生,沒有談資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