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主比對和個體完善(3 / 3)

接著,查菲爾轉向業務代表們說:“大家看這位男孩現在做的工作和過去那個比他大8歲的男孩一樣。他們的服務費用和服務對象也一樣。”

“但是有一點不同,”查菲爾激動地說,“他們的結局不同!這位小鞋匠內心充滿了希望,他工作時臉上總是帶著微笑,好象他心中很快樂。我們對他也非常滿意,願意在擦完鞋給他小費。而原來那個男孩對工作悲觀失望,喪失了信心。所以當顧客給他5美分時,他連謝謝都懶得說,這樣他的顧客就不願給小費,當然就不再做他的回頭客。結果導致他不得不離開這個行業。”

小鞋匠聽了,笑著說:“親愛的先生們、女士們,我相信我的努力會讓更多人需要我。”

小鞋匠走後,他的話依然深深觸動著每一個人,他們似乎看到了希望,找到了久違的自信。

得到查菲爾的激勵,很多員工放棄了跳槽的決定,重新投入到工作中來,瀕臨倒閉的公司危機得到了化解。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可能遭遇到低穀,可能競爭挫敗、工作失意、業務不順,但是千萬不可因一次打擊而放棄,自信心的建立正是要經曆無數挫折考驗的,隻要戰勝一次挫折,自信心就會增加幾分。那些堅信自己會成功的人,一開始都不是戰無不勝的強者。

4同質的比拚靠能耐取勝

遇到不如意的事常常需要忍耐。暫時的忍耐,是解決問題和走向成功的最好辦法。假如耐不住性子,一味地搶鋒頭搶時間,到頭來白白浪費精力不說,弄不好還得亂了全局。

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效率,抓緊時間提高效率是成功的法寶。很多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個量到質的改變。須知欲速則不達,急躁的後果不是讓人焦慮不安,就是讓人做出輕率的行動。所以遇事急躁的人要學會改變自己,三思而後行。

輸贏有時隻在能否多一點耐力。在與顧客溝通中,在業務推銷中遭遇挫折非常正常,這時候不妨多一些耐心,多了解對方的想法,使對方感到自己是在耐心地服務。

林國光是台灣燈飾大王,他最開始是在美國創業。用了4年時間,把一家進出口公司經營得風生水起。不料此時卻傳來了不幸的消息:他大哥經營的家族企業賢林燈飾公司已經瀕臨破產,資不抵債。本來公司可以申請破產,但大哥不願逃避債務,雖累成肺癌行將離世,卻不願死後身背罵名,隻好把在美國的弟弟叫回來。

林國光毅然接過了重擔,開始了艱辛的還債之路。

公司已無資金,林國光賣掉了自己的房子與一些可以變賣的家產,先還了每個債主一部分現金,懇請債主們給他半年的時間,待生意有所好轉就把錢還給大家。債主們看他實在沒錢,人很誠懇,隻好答應了。

以後的幾年裏,林國光不但背負著高達400萬元的債務,還要負擔姐姐和哥哥全家的生活費用。他不敢有一絲的懈怠,每天都是早早上班,一直幹到晚上二三點。他和妻子吃的飯菜甚至不如一個普通的工人。那幾年,他沒給自己買過一件衣服。

後來回首往事,林國光坦言,他有一次站在陽台上,看著腳下萬家燈火,真想跳下去算了,結束這痛苦的生涯。但轉念一想,自己跳下去,妻子和一大家子人怎麼活下去呢?忍了這麼長時間,不都白忍了嗎?最終他還是咬著牙挺了過來。

5年時候過去了林國光不僅還清了所有債務,還在拚殺中迎來了轉機,生意越做越紅火,成了資產上億的燈飾大王。

林國光那頑強的意誌力更是讓人發自內心地肅然起敬。有時輸贏區別隻在於多了一點忍耐。

我們的工作中有無數需要攻克的難題,在任何風險,千萬不可輕舉妄動。暫時忍耐,靜觀其變,才能讓自己靜下心來,以超脫的眼光去冷靜地分析事情的現狀及走勢,從而掌握主動權。這樣可以避免相應的損失,還能以逸待勞,在積攢力量的同時相機而起。可以說這是一個欲成大事者必須具備的才能。

孫峰是一位商界奇才,改革開放之初,他白手起家,十幾年時間便登上了福布斯中國富豪排行榜。從孫峰的成功軌跡中我們可以看出,忍耐並擅於把握時機是製勝關鍵。

孫峰創業時做的是與玻璃有關的小生意,贏利非常少,他一直施展不開手腳。但是孫峰知道,他隻是缺少一個有利的時機而已。他一直冷靜、隱忍,準備隨時出擊。

機會終於來了。孫峰得知廣州、深圳等地的收錄機生產過剩,銷不出去,造成許多廠家貨物積壓生產難以運轉。而東北三省的大城市裏,卻隻有一些式樣落後的收錄機。當時年輕人愛聽流行歌曲、跳交誼舞,為了買到新款錄音機,許多年輕人還特跑到南方去買。

孫峰敏銳地意識到這正是天贈良機。他立即南下,找到那些收錄機生產廠與他們簽訂了聯銷或代銷合同。

當新款運到東北三省,許多年輕人聞風趕到,很快將收錄機搶購一空。看到這種情況孫峰趕緊再次南下,擴大戰果。當年孫峰就賺了七百多萬,有了充足的資金施展拳腳。

成功企業家王永慶曾經說過:“耐得住不景氣的人,就是最後的贏家。”機會未到不如保持平靜、隱忍的心態,冷靜思考解決辦法和可能出現的變化,細心觀察在機會出現時適時出擊,一擊而中。

5采摘的目標是能采到的果實

成功不具備普遍性,就象不能把遠大理想和欲望膨脹混為一談,而在如今這個充滿機遇的時代,麵對滿樹的金蘋果,沒有人不想把它們收入囊中。有位哲人曾說過:“夢想的鮮花,易栽而難活”。

看到別人成功就一味地模仿,或拚命下功夫,以為勤能補拙,卻不知有些“拙”並不是一味地下苦功就能補上的,有些事也不是勇氣和魄力能決定的。一味地執著強求,反而是在浪費時間傷害自己。

好高騖遠帶來的結果,不僅會打擊人的自信心,甚至會毀滅人對生活的信念。“有什麼樣的定位,就有什麼樣的人生”。一個有人生定位並能為之付出不懈努力的人,比那些飄忽不定、內心迷惘的人更容易成功。反之如果你的定位不切實際,同樣也不會取得成功。

定位給攻克難關帶來更多信念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剛從像牙塔中出來的畢業生大都難以獲得一個好的職務,所以考研的人數日益增多。但學曆的提高對就業的推進作用並非一勞永逸。在外部我們的競爭對手是具備同等能力的人,而在同一個行業裏我們的對手是能力比我們強的人。對於我們的整個人生來說,我們的對手是我們自己。有的人失敗了,很快看清形勢,不被失敗困擾。而很多人卻沉湎在裏麵,自暴自棄,他們把自己當成了失敗的朋友,一同來打擊失敗的自己。

特別是追求高利潤的行業,競爭壓力很大,人們想要打拚出一番天地,自然要費九牛二虎之力。就拿營銷行業來說,銷售工作需要業務員出售商品,實現盈利。對業務員來說,業績是一種挑戰。對初入這個行業的人來說,在學習的同時提高自己的水平,才能走向成功。

追求成功並沒有錯,但是努力卻不見得一定會成功。我們知道醜小鴨能變成天鵝,那是因為它體內原本就有天鵝的基因!如果你是一隻鵝,或許努力會讓你變得更強壯一些,藍天卻並不適合你。與其如此,何必難為自己,不如選擇一條更適合自己走的路,反而更容易取得成功。努力了卻達不到自己的預期目標,可能不隻是自己的因素,客觀條件的製約也不容忽視。

人的目標就像樹上結的果實,畢竟人的身高、體質有限製,能摘到的有限。而我們采摘的目的,就是要摘到那些能摘到的果實,而不是花大力氣去采那些可望而不可即的。

素有“世界第一交響樂團”之稱的德國柏林愛樂樂團,在1992年邀請英國著名指揮家西蒙拉特爾擔任樂園首席指揮時,拉特爾卻拒絕了。他認為愛樂樂團以演奏古典音樂聞名於世,但自己對古典音樂的理解不夠透徹,假如他擔任首席指揮,不但不能帶領樂團邁上一個新台階,可能反而會起到負麵作用。雖然機會好,但是他沒有十足的把握,還是讓賢了。

拉特爾拒絕邀請並非不想擔任樂團首席指揮一職。他在謝絕邀請後,全身心投入到古典音樂的研究中去,十年如一日地不懈努力,直到他對古典音樂的透徹理解震憾了世人。

2002年愛樂樂團再次向他拋出了橄欖枝。這一次,布特爾沒有絲毫猶豫地接受了邀請。他完全相信現在他已經具備了擔任首席指揮的實力。拉特爾加盟後,柏林愛樂樂團創造了演奏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跡。

可以這樣說,拉特爾起初的放棄是一種務實,和明智的行為。他的放棄,恰好為我們詮釋了“放棄是為了更好地獲得”的哲理。暫時的放棄,才能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去接納或學習,最終超越自己,獲得成功的青睞。假如沒有實力去采摘那些高處的果實時,不如先完善自己,待實力達標,再輕鬆攻克,這也是在給自己機會。

生活中有些空想家,隻有目標,沒有行動,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他們沉迷於一些無謂的不切實際的空想當中,可日複一日,時光溜走,夢想卻從未實現。唯有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目標,付出不懈的努力,夢想才有實現的可能!不要隻做思想的巨人,追那些能實現的夢想會讓人生更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