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見招拆招——成功應對客戶的拒絕(2 / 3)

客戶:“哦,這樣吧,我到時派人過去吧。”

電話行銷人員:“您或許很忙,我能理解,但是我們這次主要是針對成功人士的,您有時間自己過來嗎?”

客戶:“你們要收費嗎?收多少錢?”

電話行銷人員:“這次交流是免費的,您隻要和其他幾十位上層人士一起分攤大酒店的場地費就可以了,每人200元。現在是優惠價,要在平時都要800元一位呢。”

客戶:“可是,我很忙,也沒有足夠的現金預算。”

電話行銷人員:“我知道您很忙。作為企業的老總,每天一定會有很多重要的事情等著您處理。本次互動,您可以和各位老總一起交流如何用最少的精力把公司經營得最好。這麼好的機會,您一定舍不得錯過,您看留一個還是兩個坐席給您呢?”

客戶:“都有哪些公司參加?”

電話行銷人員:“××公司(一定要是業界的大公司)等的老總都來呢。”

客戶:“那你幫我留一個位置吧。”

電話行銷人員:“好的,我這就把票給您送到公司去……”

13.4 應對客戶拒絕的方法

故事一:

很久之前,科學家們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把跳蚤放在桌子上,拍桌子,跳蚤迅速跳起,跳起的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一倍以上。接下來他們在跳蚤頭上罩上一個玻璃罩,再讓它跳,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

連續多次後,跳蚤改變了起跳高度以適應環境,每次跳躍總保持在罩子以下的高度。接下來,科學家們逐漸降低玻璃罩的高度,跳蚤在碰壁後迅速降低自己跳躍的高度。直到玻璃罩越接近桌麵,跳蚤已無法再跳了。最後科學家把玻璃罩打開,再拍桌子,跳蚤仍然無法跳起,變成了“爬蚤”。

跳蚤變成“爬蚤”,並非已喪失了跳躍的能力,而是一次次受挫後學乖了,習慣了,麻木了。當玻璃罩已經不在時,它卻連“再試一次”的勇氣也沒有了。玻璃罩已經罩在了潛意識裏,罩在了心靈上。行動的欲望和潛能被自己的潛意識所束縛。科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自我設限”。

故事二:

退休之後,某事業單位一位處長,不甘寂寞,當過人民公仆後又跑到保險公司發揮餘熱。但是做了一段時間後感覺力不從心,打起了退堂鼓。

用他自己的話來講,“這幾個月遭受的拒絕比這輩子還要多!”也許已經習慣了被別人所求,一旦主客關係顛倒,一下子是很難適應的。從一個局外人的角度來看,不知道這段發揮餘熱的日子對這位處長的人際觀念有什麼影響?他是否還會堅持下去?

上麵這兩個故事不禁讓我們思考:如何看待行銷中的“被拒絕”問題?

就目前存在的職業而言,很少能有像電話行銷這樣高拒絕率的工作,剛入行的電話行銷人員常感歎說“一輩子被拒絕的次數都沒有這幾個月多”。且不論是否有誇張的成分,但每天都要被別人拒絕幾回卻是每個行銷人所深切感受的。

做電話行銷的過程,也是一個修煉臉皮的過程,當你把臉皮修煉到一定的厚度,對拒絕習以為常,把拒絕當做家常便飯的時候,也許就入門了。雖然這是說笑,但也不無道理。怎麼去看待拒絕,這是擺在每一個電話行銷人員,尤其是新入行的朋友麵前的現實問題。

拒絕,是顧客對電話行銷人員的一種本能反應。在生活中,每一個電話行銷人員其實也是顧客。大家都有過別人給你推銷產品的經曆,也有過你拒絕別人的經曆。但往往在行銷中被別人拒絕的時候,卻忘記了自己也曾拒絕過別人。很多朋友在被顧客拒絕幾次後,就變得十分沮喪,甚至沒有勇氣再往前邁出一步。這個時候,你是不是該想一想當別人給你推銷的時候你為什麼會拒絕別人?

在行銷活動中,拒絕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被顧客拒絕,並不是失敗,而是“你還沒有把工作做完或沒有做到位”。這怎麼理解?

很多人在中學都學過哲學有關“量變與質變”的理論,量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會發生質變。暫時且把拒絕看做“量”,把接受看做“質”,是不是可以這樣認為:隻有被拒絕到一定程度才會被接受?作為電話行銷人員,在麵對客戶拒絕的時候應該對下麵的一些規則做到心中有數。

1.對“拒絕”不要信以為真

通常有些客戶對並不了解的東西,最習慣的反應就是拒絕,拒絕對他來說就是一種習慣;還有些客戶的拒絕,往往是需要進一步了解你的產品的正常反應,雖然這對你來說好像是苦難,但對一部分客戶來說,的確是被人攻破心理防線的“偽裝抵抗”。所以,你不要太相信這類客戶的話,隻需要懷抱著堅定的信心繼續走下去就可以了。

通常有經驗的電話行銷人員碰到這樣的回答,會先停頓一下,不急於爭辯,心裏默念“不要在意,繼續前進”。然後微笑地對客戶說:“哦,真是這樣嗎?”“看來您真的是這方麵的行家,不知道有沒有機會向您學習呢?”

2.將每一次拒絕看成是還債的機會

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有兩重角色:買家和賣家。當你在做行銷工作的時候,你是賣家,那你當然容易遭受一些拒絕。同樣,當你是買家的時候,那你也會拒絕別人。

當你拒絕別人向你兜售保險的時候,你其實是給了別人一個受難的機會。從佛家的因果報應的角度說,你是欠了別人的一次人情債,那麼當你被別人拒絕的時候,其實也是別人給了你一個受難的機會,相當於你還了一次人情債。如果你這樣想的話,就不會對每次的拒絕那麼耿耿於懷。

同樣,這也說明一個道理,對所有向你推銷產品或服務的人,不要一棒子打死,不給別人留一點情麵。中國有句老話說得好,給別人麵子,也是給自己一個麵子。

3.現在拒絕你,並不代表永遠拒絕你

電話行銷人員在每次行銷之前,不能著急,不能想著一口氣吃成個大胖子,而是需要一步步走,每一步做好了,成交的結果就自然而來了。從準備、開場、挖掘需求、推薦說明一直到成交,每一步中都存在著拒絕。但現在拒絕你,並不代表永遠拒絕你,隻要你保持樂觀的心態,準確把握客戶的需求,適當地解釋清楚,那這些障礙就是暫時的。

很多行銷人員在推進流程時常犯的毛病是:每一步都向客戶發出非常強烈的成交信號,也就是火候未到,就開始起鍋上菜,那口味能好吃嗎?

請記住:行銷的每一步的結果不是成交,而是順利地推進到下一步。如果你這樣想,你的拒絕就不會那麼多了。

4.體會“拒絕”背後的心情故事

電話行銷人員應該在聽到每一個客戶的拒絕時,先要求自己想到的不是責怪客戶的不通人情,而是會幫客戶編一則心情故事。或許他周末沒休息好,所以和我說改天再說;或許他剛被老板罵,心情不太好;又或者……

總之,不要先想客戶的不對,而是先站在客戶的立場,幫他編一個理解他的心情故事,好好體會,品嚐人間百態,這不也是一種行銷的收獲嗎?這就叫做同理心,通常你以這樣的心態和客戶交流,客戶會覺得你是個值得托付心事的人,會把你當朋友看待。當客戶對你傾訴的私人故事越多,那離你的成交也就不遠了。

5.正向能量的調整

一本名叫《秘密》的暢銷書其實講的就是吸引力的法則。作者認為主宰這個世界的不是其他,而是能量。你每天與人的交流,其本質都是能量的交流。當你的心態積極、非常渴望擁有的時候,吸引力會幫助你吸引到對你有利或你想要的東西;當你心態消極、害怕失去的時候,吸引力同樣會幫助你吸引對你不利或導致你失去你擁有的東西。

富人越富,他們總是渴望擁有更多的,而不是隻想著保護自己已有的;窮人越窮,他們考慮的總是如何保全自己已有的,而不是渴望擁有更多的。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有一天你想打電話給客戶,但在打電話之前,總是想著這個客戶可能不會買你的產品,會拒絕你,結果你打電話過去,客戶真的沒有買你的。當你遇到這種情況,出現消極狀態的時候,可以先讓自己停下來,做深呼吸調節自己疲憊的狀態,和周圍的人開開玩笑,重新調整一下自己的話述與思路。在打下一個電話之前,一定要想著積極的情境。

最怕的就是你又想積極地成交,又害怕客戶的拒絕。如果你是這樣的心態,那說明你還沒有調整好,要繼續調整。直到你變成完全正向的能量為止。

6.概率決定論

做行銷,尤其是做電話行銷,其實是個數字的概率遊戲。也就是說,不論你多麼努力,肯定有至少30%的客戶不會和你成交,也肯定會有10%的客戶會很快和你成交。剩下的客戶就是你要應用正確的方法來爭取的客戶。

所以,行銷業績做得好的人首先要保證的是工作量。保證工作量的目的是為了抓住肯定能成交的10%的客戶;其次,就是盡快地篩選掉不合格或根本不可能與你成交的客戶(沒預算,暫時沒需求,沒決策權);最後就是你要應用靈活的策略與技巧來應對不斷給你拒絕的60%的客戶了。

13.5 客戶拒絕的具體類型以及應對技巧

1.“太極推手”型

這種情況的客戶是典型的“太極”高手,他所說的是最常見的推脫話。一旦知道你是做什麼的,清楚了你的來意後,馬上就開始推脫了。也許他本身有一定的身份地位,所以他采取的是比較溫和的拒絕方式,顧及了電話行銷人員的感受,但這樣不堅定的推辭也容易使電話行銷人員產生錯覺。

所以這樣的情況下,電話行銷人員一定要進行判斷。麵對太極推手型的客戶會出現兩種情況:

(1)他有可能隻是把你當每天無數打電話的電話行銷人員一樣,能打發就可以了,並不很清楚了解你的產品和你能提供的服務。

(2)他可能是真的沒有需要。

2.沒時間型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拒絕辦法,常常令電話行銷人員產生無比的挫折感。辛辛苦苦,三番兩次聯係,可客戶一句話就把你打入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