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嫩時剝食甘美,老則蒸煮食之。野人暴幹,剁米為飯為粥,為糕為果,皆可渡荒歉。蓋澤農有利之物也。”菱還可製粉、釀酒、熬糖以及作為製藥原料。菱粉是糕點、冰淇淋的主要原料,棉紗、棉布的漿料和青黴素的培養基。菱,曆來是我國出口的著名土特產之一。
菱有藥用價值,菱肉味甘,性平,無毒。嫩菱生食,清脆甜香,有清熱、除煩、止渴、解酒等作用。老菱功能補中益氣、健脾厚腸、滋養袪熱、利尿通乳。《名醫別錄》把菱列為藥中上品。李時珍認為:補五髒,止消渴,解酒毒,斷穀長生,補中延年。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菱肉中的麥角甾四烯、B穀甾醇等成分,具有抗癌作用。民間用來治胃癌、肝癌、食道癌。日本用聞菱殼治胃癌、子宮癌。此外,葉、莖、蒂、殼等也能藥用。
幹果之王板栗香
秋末冬初,街頭巷尾販賣炒栗的小販,不時翻炒著一隻大口鐵鍋裏的黑沙與板栗,一股焦糊的栗香彌漫在空中,引得路人注目相視,垂涎欲滴。於是,我想起了那年深秋遊永嘉大箬岩桐州的情景。桐州是著名的“板栗之鄉”,那裏的山麓、林緣、溪畔、路邊,長著一株株傲然挺拔的栗樹,樹枝上掛滿了刺蝟般的小圓球。山民們頭戴箬笠,身披蓑衣,手持長竿,奮力地敲打枝頭的栗果。這時,令人想起宋代宋子《栗熟》詩:“樹雜倚桐繼國風,莫教林下長蒿蓬。共期秋實充腸飽,不羨春華轉眼空。”
板栗,原產我國,是栽培曆史最久的特產果品之一,至今有4000餘年栽培史。陝西半坡村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文物中有栗子,說明當時原始人類普遍采食、儲藏野生栗果了。《詩經》中有“樹之榛栗”、“阪有漆,隰有栗”的記載,可見周代種栗相當普遍了。栗還是遠古的圖騰與祭品。據《史記》載,春秋戰國時,燕、秦種栗千株的人其身價與千戶侯一樣高貴。據說蘇秦遊說燕文侯時,把“北有棗栗之利”作為燕國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可見,栗在水果中的地位何等舉足輕重,就連菱角、荸薺都要借重它的名氣,分別稱為“水栗”、“地栗”。
板栗為山毛櫸科票屬中落葉喬木或灌木總稱,喜幹燥,好溫涼,適應性強。樹高20米至40米,樹皮有溝,單葉披針形或橢圓、長橢圓形,雌雄同株,四五年開始結果,壽命可達四五百年。初夏開黃色的風媒花,雄花為直立柔荑花序,雌花單獨或數朵生於總苞內。深秋果熟,果殼外長刺,殼鬥裂開後,爆出兩三粒堅果,紫褐色,披黃褐色茸毛,或近光滑,果肉淡黃。板栗,又稱“栗”、“毛栗”、“栗子”、“栗果”、“大栗”等,約有7至9種,遍布我國各地,歐洲、美洲、非洲和亞洲其他國家也有分布,主要栽培品種為中國遷西板栗、歐洲栗和日本栗。我國自古有許多名栗:漢代山東嶧陽都尉曹龍貢栗大如拳。東晉時,鄴中巨栗殼可作杯。唐代西安嚴福寺的栗子,10個相連達一尺。李時珍將栗分為五種,現在一般分為北方栗和南方栗兩大類。
北方栗堅果較小,果肉糯性,適於炒食;南方栗堅果較大,果肉偏粳性,適宜於菜用。現代名栗有:北京良鄉栗,顆大皮薄,質糯味甜;懷柔虎爪栗,皮色紅褐,易剝香糯;山東金豐栗,果肉金黃,甘香軟糯;湘西貢品栗,肉質細膩,清甜美味;江蘇邳縣栗,皮色醬紫,甜香味美。
湖南懷化、靖縣等地還培育出一種一年兩次結果的“雙季栗”。此外,天津板栗、房山秋分栗、鎮安大板栗、無錫桂花栗、安徽宣城栗和浙江上虞栗子等都很有名。
板栗自古名重一時,與桃、杏、李、棗並稱“五果”。它的經濟價值很高,素有“地珍”、“幹果王”之稱,早在漢代時已遠銷國外,現列為我國出口的拳頭產品之一,在國際市場上素有“中國甜栗”、“東方珍珠”等美譽。板栗,果實玲瓏,色澤鮮亮,果仁豐滿,清香甘甜,營養豐富,含澱粉和糖70%,蛋白質10%,脂肪7%,還有胡蘿卜素、硫安酸、核黃酸和多種礦物元素等。自古食栗方法多樣,生食甜脆,烹煮甜糯,蒸炒甜香,風幹醇厚。栗可製菜、製羹、製幹、製漿、製醬,栗粉可製糕點,風味別具一格。糖炒栗子早在宋代已膾炙人口,有詩讚美曰:“堆盤栗子炒深黃,客到長談索酒嚐。寒火三更燈半灺,門前高喊灌香糖。”遼代皇帝曾專辟栗園,供官員種栗炒栗。栗可代糧充饑,自古列為“五穀”之一,與柿、棗並稱“鐵杆莊稼”、“木本糧食”,早在春秋時,就曾以栗代糧。據《清異錄》載:“晉王嚐窮追汴師,糧運不繼,蒸栗以食。軍中逐呼栗為河東飯。”王禎《農書》中有“秦饑,應侯請發王苑棗栗”的記載。據說,清朝慈禧太後愛吃的窩窩頭,不是用玉米粉做的,其實是用栗粉為主料製成的。天津栗羊羹名聞遐邇,栗子糕被《廣群芳譜》列為著名糕點。此外,還有栗子肉、栗子雞、香菇栗、栗子甲魚、五香栗子等著名佳肴。唐代杜甫有“山家蒸栗暖”句。範成大認為:“紫爛山梨紅皺棗,總輸易栗十分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