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可藥用,其性溫,味甘鹹,無毒,功能滋陰補腎、健脾養胃、驅寒止瀉、活血止血。可用於腎虛骨弱,脾胃氣虛,小便頻數,腰腿無力,久婚不孕等症。其滋補作用可與人參、黃芪、當歸等媲美,且又價廉易得,因此備受代醫家推崇。梁代陶弘景、唐代孫思邈、宋代寇宗奭、明代李時珍等都有讚譽。宋代蘇轍《栗》詩:“老去自添腰腳病,山翁服栗舊傳方。客來為說晨興晚,三咽徐收白玉漿。”李時珍讀此詩後,歎曰:“此得食栗之訣也!”南宋陸遊《夜食炒栗有感》:“齒根浮動欲我衰,山栗炮燔療食饑。喚起少年京輦夢,和寧門外早朝時。”蘇頌盛讚“果中栗最有益”。國外稱板栗為“健康食品”,屬於健胃補腎、延年益壽的上等果品。
此外,栗樹的皮、葉、花、栗荴(內果皮)、殼鬥(外果皮)、根皮皆可入藥治病。
栗樹渾身是寶。板栗木材致密堅硬,紋理通直,抗腐耐濕,是製造軍工、枕木、礦柱、車船和家具的良材。樹皮含有單寧,可供鞣皮及染色用,還能提製栲膠。樹葉可作柞蠶飼料。栗花為優質蜜源,幹花序焚燒能驅蚊。板栗樹性強健,根係發達,較抗旱,耐瘠薄,宜於山地栽培,是一種可粗放,生長快,收益高,用途廣的果樹,值得重點開發。
柿子禦封淩霜侯
金秋時節,雁蕩山麓的高大柿樹上,掛滿了紅彤彤的柿子,把山川點綴得分外妖嬈。不禁想起《秋日食柿》詩:“秋入小城涼入骨,無人不道柿子熟。紅顏未破饞涎落,油膩香甜世上無。”
柿,古稱“柹”,俗稱“紅柿”、“香柿”、“朱果”、“米果”、“半果”、“猴果”、“猴棗”等,原產我國,為稀有的木本糧食果樹之一,至少有2500餘年的栽培史,周代已與棗、栗、桃、李、梅等列為“庶饈三十一物”。
漢代,柿與枇杷、楊梅等南方佳果並重,與葡萄等同植於禦花園裏。
我國約有300多種柿,是世界上產柿最多的國家。此外,日本、韓國和巴西也是柿的主要產地。古時讚美柿子的詩很多。唐代劉禹錫《詠紅柿子》詩:“曉連星影出,晚帶日光懸。本應遺采掇,翻自保天年。”北宋孔平仲《詠無核紅柿》詩:“林中有丹果,壓枝一何稠。為柿已輕美,嗟爾骨亦柔。風霜變顏色,雨露如膏油。大哉造化心,於爾何綢繆。荊筐載趨市,價廉良易求。剖心無所有,入口頗相投。為栗外屈強,老者所不收。為棗中亦剛,弱兒戟其喉。眾言咀嚼快,唯爾無所憂。排羅置前列,圓熟當高秋。”南宋楊萬裏有詩:“凍幹千顆蜜,尚帶一林霜。核有都無底,吾衰喜細嚐。”
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讚美“柿有七絕”:“一樹多壽,二葉多蔭,三無鳥巢,四無蟲蠹,五霜葉可玩,六佳果可啖,七落葉肥大,可以臨書。”據《尚書故實》載,唐代鄭廣文無紙練習書法,聽人說慈恩寺裏有數間柿樹落葉。於是求主持借僧房居住,每日取柿葉學書,歲歲殆遍。後來,他把自己所寫的詩、畫和書法獻給皇帝。唐玄宗閱後提筆書其尾曰:“鄭虔三絕。”柿葉一絕換得鄭虔三絕,真是千古美談。楊萬裏《謝人惠柿》詩:“紅葉曾題學,烏梬昔擅揚。凍幹千顆蜜,尚帶一林霜。核有都無底,吾衰喜細嚐。暫無瓊玖句,報惠不相當。”據《在田錄》載,明太祖朱元璋早年微賤,當過和尚,要過飯。有一天流落到剩柴村時,已兩天未進食,饑寒交迫。忽見柿樹枝頭霜柿已紅,就偷偷上樹摘柿充饑,然後匆匆上路。後來,朱元璋當上了皇帝,出巡時重訪那株救命的柿樹,脫下黃袍披在樹上,對柿樹說,封你為“淩霜使者”,或叫“淩霜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