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附錄:雁蕩山,天然的地質博物館(2 / 3)

此外,還有幽靜的淨名穀、真際穀,宛如盆景的峰林和別具風韻的石柱山。

移步換形的岩石

雁蕩山奇岩怪石有四大特點:數量眾多,成群分布;造型奇特,惟妙惟肖;移步換形,變化無窮;晝夜變幻,情景交融。

一、造型奇特。動物造型有金雞峰、犀牛峰、伏虎峰、臥蠶峰、墨魚岩、上山鼠、下山貓、五馬回槽、青蛙聚會、狐假虎威等。植物造型有雙筍峰、梅花樁等。人物造型有接客僧、千佛岩、送子觀音、將軍抱印、美女梳妝等。

雁蕩山岩石由流紋岩構成,由於內部結構差異、柱狀節理發育程度及岩層數量厚度不同,經風化、剝蝕、斷裂、崩塌的自然雕琢,象形肖物,栩栩如生。接客僧,禿頂披袈,麵朝東南,合掌拱手,笑迎遊客。

清代劉廷璣《老僧岩》詩:“大得無生意,真成不壞身。兀然山口立,笑引往來人。”此岩是最早爆發的熔結凝灰岩構成,頭、身和底座是連續三次火山爆發的遺跡。

二、移步換形。雁蕩山千岩萬石,星羅棋布,移步換形,各呈妖妍。老猴披衣東看是哀猴岩;接客僧西看是僧拜鍾;金雞峰與伏虎峰是同一塊岩。尤其是剪刀峰,隨著視覺方位與方式的變化,出現了一帆、天柱、黑熊、啄木鳥、昭君出塞等造型。清代錢賓王詩:“百二峰形各不同,此峰變態更無窮。豈將惑亂迷人目,直欲騰挪造化工。才睹雙峰開燕尾,俄看獨幅掛秋風。略經轉側仍烏有,唯有孤標倚碧空。”

剪刀峰為巨厚層狀流紋岩,原與周邊嶂岩一體,經兩個方向斷裂切割、破裂,旁側岩石碎塊崩落,使之成形。

三、晝夜變幻。靈峰景區,晝夜變幻,舉世無雙。白天,景區奇峰環拱,怪岩林立,合掌、犀牛、金雞、伏虎、雙筍,雕鏤百態,美姿紛呈,好比一座大型奇石園。月夜,景區成了“牛眠靈峰靜,夫妻月下戀。牧童偷偷看,婆婆羞轉臉”景象。

尤其是靈峰與倚天峰,白日俗稱合掌峰,晚上成了夫妻峰;在靈峰寺屋簷下反身仰望,就變為雄鷹峰;向左移幾步,則是相思女;到西南角仰望,化成維納斯的前胸,俗稱雙乳峰。郭沫若《雁蕩山詩四首》中,有三首寫合掌峰、雄鷹峰:“星辰慷慨落綿綿,合掌峰頭一線天。

為濟蒼生作霖雨,誰甘學佛學神仙?”“雄鷹踞奇峰,清晨化為石。待到黃昏後,雄鷹看又活。”“靈峰有奇石,入夜化為鷹。勢欲淩空去,蒼茫萬裏征。”合掌峰白天觀之,突出正麵外形與內部結構,是一幅白描山水畫。夜晚觀之,形態模糊淡化,邊緣輪廓突出,在視覺中形成新的圖像,則是一幅黑白的版畫。

千奇百怪的洞穴

雁蕩山洞穴數量眾多,形態怪異,秀麗幽奧,成因獨特,有“無岩不洞,無洞不怪”之說。總體形態與成因主要分為以下四類。

一、崩塌洞。因巨厚流紋岩層係多次噴溢形成,各層岩石結構有差異,在水與重力的作用下發生崩塌,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平臥式層內崩塌洞,洞體與洞壁形態極不規則,上下左右延伸不等。如北鬥洞、石梁洞、將軍洞、朝陽洞、古竹洞、維摩洞、水簾洞等。北鬥洞洞頂右側嵌有一條青色的臥龍,這是岩漿沿裂縫侵入而形成的岩脈,岩石學上稱為“閃長玢岩脈”。明代張佳胤《石梁洞》詩:“虹影高懸紫石梁,洞門天放海霞光。匡床欲借和雲臥,又報仙源道路長。”

二、裂隙洞。垂直或傾斜的斷裂切割嶂岩,使岩石受到擠壓力、拉張力或剪切力的作用發生破裂,岩石碎塊風化剝落,從而擴大成洞。裂隙洞呈直立或傾斜,高度遠大於寬度,洞壁較規則。上靈岩村北、觀音峰西有一個直立的裂隙洞;關刀洞為斜立式裂隙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