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一份堅定的承諾(1 / 3)

第五章一份堅定的承諾

目標堆砌成功

海倫·凱勒曾說:當一個人感到有一種力量推動他去翱翔時,他是不會去爬行的。這種力量就是目標的力量。每每考量一位成功人士,都會發現他們身上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走的每一步都有明確的目標。正是一步步的精心策劃,才使他們踏著一個個目標實現的階梯步入了成功的殿堂。而那些茫然度日卻不知所為何事的人到頭來隻能抱憾終生。

退職酒會,是一個令人難受的場合,參加者都希望在不失冒昧的情況下趕快離去。一次,一位退職的老先生多喝了幾杯酒後,感到自己應該說幾句肺腑之言:“年輕人,你們認為自己什麼都知道了,奉勸各位,事實並非如此。就我而言,當我回首往事的時候,我曾經擁有的那些偉大的抱負到頭來都是一場空,因為我的一生都在隨波逐流,到頭來才發現我失去了一生寶貴的時間,到頭來一無所有。”望著這位老人的惆悵與感傷,每一個人對他的不幸深表同情之時,也許都會以一種難以名狀的心情為自己而擔憂。的確,如果讓世事支配,那麼我們中的多數人終將一事無成。如果我們希望尋求成功的道路,就應該首先明確前進的方向,追逐的目標。

在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中有一個叫比塞爾的小村莊。它靠在一塊1.5平方公裏的綠洲旁,從那裏走出沙漠一般要三晝夜的時間,但在英國皇家學院的院士肯·萊文1926年發現它之前,那裏的人沒有一個走出過大沙漠,在我們看來,真是有點兒不可思議。據說他們並非不願意離開這塊貧瘠的沙漠,而是嚐試過很多次都沒有成功地走出這片沙漠。肯·萊文來到比塞爾以後,用手語同當地人交流,結果發現每個人的回答都一樣:從這裏無論向哪個方向出發,最後都還要轉回到原地來。肯·萊文聽了他們的話當然不相信。為了證明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肯·萊文進行了一次試驗,從比塞爾村一直向北走,結果不到四天時間就走了出來。可比塞爾人為什麼就走不出去呢?肯·萊文非常納悶,最後他決定找一個比塞爾人,讓他帶路,看看到底是什麼原因。他們準備了半個月的水,牽上兩匹駱駝,肯·萊文又收起指南針等設備,隻拿著一根木棍跟在後麵。十天過去了。他們走了將近800英裏的路程,第11天清晨,一塊綠洲出現在他的眼前,他們果真又回到了比塞爾。肯·萊文終於明白了,比塞爾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為他們沒有指南針等設備,也根本不認識北極星。

在一望無際的大沙漠裏,如果一個人憑著感覺往前走,他會走出許多大小不一的圈,最後,他的足跡多半是一把卷尺的形狀。比塞爾村在浩瀚的沙漠中央,方圓千公裏,沒有指南針,想走出沙漠,確實是不可能的。肯·萊文離開比塞爾時,帶了一個叫阿古特爾的青年。他告訴阿古特爾:“你隻要白天休息,夜裏一直朝著北麵那顆最亮的星星走,就一定能走出沙漠。”青年照著去做,三天後果然走到了大漠的邊緣。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許多人之所以不能到達成功的聖地,缺少的往往不是能力,而是正確的方向和明確的目標。

有這樣一個寓言:三隻青蛙掉進鮮奶桶中。第一隻青蛙說:“這是命。”於是它盤起後腿,一動不動等待著死亡的降臨。第二隻青蛙說:“這桶看來太深了,憑我的跳躍能力,是不可能跳出去了。今天死定了。”於是,它沉入桶底淹死了。第三隻青蛙打量著四周說:“真是不幸!但我的後腿還有勁,我要找到墊腳的東西,跳出這可怕的桶!”於是,第三隻青蛙一邊劃一邊跳。它要求每一次的跳躍都比自己上次跳的高一些。慢慢地,這隻青蛙越跳越高,終於跳出了奶桶。明確自己每一步的目標,並逐步完成,第三隻青蛙終於做到了自救,完成了那個被認為是天命是不可能的事情。

拿破侖·希爾認為,如果有什麼使我們總得不到我們想要的東西的話,這個原因就是我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所以,在你決定自己想要什麼之前,想一想,你的每一步該怎麼走,你要去往何方。成功其實很簡單,就是用一個一個細而小的目標逐個實現,來鋪平走向成功的那條康莊大道,然後一直走下去。

如果一個將軍不知道自己要完成什麼任務就帶著士兵衝往戰場;如果一艘輪船不知道要駛往何方就滿載貨物隨波逐浪;如果我們在沒有北極星的暗夜裏踽踽獨行迷茫彷徨——那又哪裏能看見勝利旗幟獵獵作響的容光,哪裏能聽見歸航時汽笛的悠揚,哪裏能感受征途跋涉後歸屬的安詳。

智慧之源

你看見過在水流中打轉的落葉嗎?它們根據水的運動而翻轉,蝸旋,漂流,完全沒有目的,也無法選擇自己的方向。它們的歸宿不由自己,它們的命運全憑偶然。人生就像流水一樣,有的人圍繞著一個點打轉,有的人順流直下,而有的人卻選擇了逆流而上。落葉是不能主宰自己命運的,然而人卻完全不同。隻要你選擇了正確的方向,你就可以遊向任何你想去的地方,乘著水流去尋找自己的機會。

用現實的目標代替虛幻的夢想

在人生的征途中,你會有許多目標。那個你為之奮鬥的理想就是你的終極目標。你要把它放在心裏。在漫漫長路中你需要為自己設定一些現實可及的目標。這些目標必須是具體的,可以實現的。如果計劃不具體,就無法衡量是否實現了,那樣就會降低人的積極性。因為向目標邁進是我們奮鬥動力的源泉,如果無法知道自己向目標前進了多少,就會使人泄氣,容易產生挫敗的情緒,要想成功也就很難了。就像一棵蘋果樹,上麵有許多蘋果,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是你最想要的。但是現在,你要先跳起來摘那個你能摘到的蘋果。直到你越跳越高,那個最紅的蘋果終將屬於你。

這裏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可以說明一個人若看不到自己的進步,就會產生怎樣的後果。

1952年7月4日的清晨,加利福尼亞海岸籠罩在一片濃霧之中。在海岸西麵21英裏的卡塔林納島上,一個34歲的女人涉水到太平洋中,並開始向加州海對岸遊過去。如果成功了,她就會成為第一個遊過這個海峽的婦女,她叫費羅倫絲·查德威克。

那天早晨,海水很冷,凍得她身體發麻,霧很大,她幾乎連護送她的船都看不到。時間一點點過去,成千上萬的人在電視上看著她。15個小時以後,她非常累,又凍得發麻。她覺得自己不能再遊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教練在另一條船上告訴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棄。但是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濃霧什麼也看不到。

又過了幾十分鍾,人們把她拉上了船。上岸後她開始感到失敗的打擊,她不假思索地對采訪的記者說:“說實在的,我不是在為自己找借口,如果當時我能看見陸地,也許我會堅持下去。”

從人們拉她上船的地點,到加州海岸隻有半英裏!後來她說,讓她半途而廢的並不是疲勞,也不是寒冷,而是在濃霧中她看不到目標。兩個月之後,她在一個晴朗的天氣裏成功地遊過了同一個海峽,因為事先人們在她遊的路徑中設定了一個個浮標,她可以時時清楚地看見具體的目標,所以她就有了進行下去的勇氣,終於獲得了成功。

查德威克雖是遊泳高手,但仍需要看見目標,才能鼓足幹勁地去完成她有能力完成的任務。當你規劃自己的成功之路時,千萬別低估了製訂可測目標的重要性。

明確的目標讓我們有所心安、有所適從,為我們帶來每一步行動的指南。沒有具體現實的目標,我們就會像無頭蒼蠅一般,沒有條理、沒有方向、沒有動力。當有那麼一個你可以通過努力就能實現的目標在那裏引導著你,你就有理由使自己不斷進步,不斷成長,開拓創新,發揮潛力。

音樂大師史達溫斯基在接受一家媒體訪問時,主持人問史達溫斯基,為什麼他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他有天賦異稟的音樂才華,還是他總有源源不絕的靈感?史達溫斯基都一一否認,最後,他說:“我在這裏已經好幾個鍾頭了,這期間,我為我新曲中的一個音符絞盡腦汁,到底是DO——Mi比較好,還是應用DO——SO?我最後發現DO——La的La音,正是我眾裏尋他千百度的那一個音符。因為我從一個個音符的斟酌開始,完成每一個現實的目標!”

人生的旅途上,每個人都在譜寫著自己的音符,夢想著最美麗的樂章。但在完成一部驚世之作,實現你的夢想之前,每個音符的推敲斟酌都是一個個現實的目標。依次完成這些目標,不但可以讓你與遙不可及的夢想更近一步,而且可以收獲更多的慰藉與勇氣。

看不見具體的目標就永難完成心中的夢想,那麼夢想就隻能停留在虛幻想象中。因為你不知道到底離成功還有多遠,因為沒有音符就無所謂樂章。

讓我們先摘下那個我們能摘下的蘋果,在品嚐甘甜的同時不再望梅止渴滿心惆悵!讓我們朝著那個看到的目標奮力前行,告別迷茫不再彷徨,最終迎來成功的曙光!讓我們把握好人生的每一個音符,譜寫出一生最充實而又美好的樂章!

智慧之源

人們都有夢想,一些人能把它變成現實,而另一些人卻永遠隻能把它留在虛幻的夢想階段。造成不同結果的原因其實就在於一些人把理想的實現劃分成一個個現實的目標,而去逐步實現;另一些人,卻隻是遠遠地望著高高在上的夢想……

選擇你最可能實現的目標

在選擇人生目標以及做事的時候,重要的是麵對現實,揚長避短。誰把握了最可能實現的目標,誰就掌握了命運,抓住了成功。

貝爾納是法國著名的作家,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小說和劇本,在法國影劇史上有著特別的地位。有一次,法國一家報紙進行了一次有獎智力競賽,其中有這樣一個題目:

如果法國最大的博物館盧浮宮失火了,情況隻允許搶救出一幅畫,你會搶救哪一幅?

結果在該報收到的成千上萬回答中,貝爾納以最佳答案獲得該題的獎金。他的回答是:“我搶救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

成功的最佳目標不是最有價值的那個,而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那個。

盧浮宮是有很多價值連城的珍稀名畫,搶救出其中最值錢或者最具藝術欣賞的畫是最理想的。但是我們反過來想想,最好的畫是否也會有最好的保護措施?在大火蔓延的情況下,你貿然地衝到博物館裏麵,結果可能會是連畫的外層保護都來不及打開,你和博物館就一同化為灰燼,到頭隻能落個人畫兩空!貝爾納卻不同,他選擇的是最有可能實現的辦法!在離出口最近的地方既可以順利地搶救到畫,又可以保存自己的生命,盡管這幅畫可能不是盧浮宮最好的,但是和人畫兩空相比較,當然貝爾納的方法是最佳的選擇!

生活當中,選擇理想與現實相結合,是走向成功的最佳答案。方法比想法更重要,或者說沒有方法對應的想法,是沒有價值的。

在英國的西敏寺,有一位主教的墓誌銘吸引了所有前來憑吊懷古的人:

我年少時,意氣風發,躊躇滿誌,當時曾夢想要改變世界,但當我年事漸長,閱曆增多,我發覺自己無力改變世界,於是我縮小了範圍,決定先改變我的國家。但這個目標還是太大了。接著我步入了中年,無奈之餘,我將試圖改變的對象鎖定在最親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從人願,他們個個還是維持原樣。當我垂垂老矣,我終於頓悟了一些事:我應該先改變自己,用以身作則的方式影響家人。若我能先當家人的榜樣,也許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國家,再後來我甚至可能改造整個世界,誰知道呢?但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從力所能及的目標開始。

成功者大都知道自己能力和智力的邊界,知道有一些角色是自己永遠扮演不了的,因此才不會衝動地、人雲亦雲地追求那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在生活中我們總傾向於往我們的不勝任階層攀爬,向不可能實現的目標邁進,仿佛追求愈高、愈多就代表愈好。可是環顧四周,我們看到的卻是這種盲目追求下的犧牲者。我們看到一批批人,而且是人類中的大多數人,爭先恐後、汲汲爭取,到頭來終將是一場空。

著名作家柳青說過:人的一生雖然漫長,但緊要關頭處往往隻有幾步。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幾步”充分體現了人生的選擇。例如,考生對高考誌願的填報;人們對職業或工作崗位的挑選;有誌者對成功目標的確定;青年人對情感或生活伴侶的選擇;父母對兒女成才的各種培養等等。選擇,是人們良好的主觀意願的展現,而“高不成,低不就”,最終失敗,往往是常見的結果。選擇答案的反差如此之大,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選擇的理想不切實際。因此,要善於把長遠目標與階段實施結合起來,把理想與現實結合起來,善於用“實際的理想”代替“不可能的夢想”。對大多數人來說,最佳的目標不是最有價值的那個,更不是最輝煌或自己最喜歡的那個,而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那個。

智慧之源

最佳的目標不是最有價值的那個,更不是最輝煌或自己最喜歡的那個,而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那個。

山登絕頂我為峰

山登絕頂我為峰。誌向基本上決定了你的人生。誌向越高遠,一個人的才華才能發展得更快,生活也才能更有質量。沒有理想之輩注定會一生碌碌無為。愛因斯坦曾說:“我從來都不把安逸和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立誌也要高於眾人,“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才能出人頭地。

人生當立誌。無誌則人難做,事難成。山登絕頂我為峰。

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感覺壓力大,如同一塊巨石壓身,喘不過氣來,整天歎息:“唉,我的出路何在呀?我都熬到這樣的年齡了,怎麼還是沒有希望?”我想問這些人,你們是否有誌向呢?你立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