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考中走出逆境成就夢想(1 / 3)

《資本論》reference_book_ids\":[6999896669814803492,697508790565182157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2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5,\"start_container_index\":32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0},\"quote_content\":\"《向日葵》reference_book_ids\":[7088905378041170952]}],\"24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4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51,\"start_container_index\":24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45},\"quote_content\":\"《阿Q正傳》reference_book_ids\":[6833642790895750152,725708167355092485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4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61,\"start_container_index\":24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57},\"quote_content\":\"《複活》reference_book_ids\":[6987309443515976735,7267077384312982539,6906739557518019597,686736160014414951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4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1,\"start_container_index\":24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67},\"quote_content\":\"《母親》reference_book_ids\":[6926351771363183629,7127581580834376741,7216652315766295612,7077748986911656973,702370654497389261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4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18,\"start_container_index\":24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12},\"quote_content\":\"《源氏物語》reference_book_ids\":[7202540470596013116,7050043210055289863,726261278917106386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4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9,\"start_container_index\":24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4},\"quote_content\":\"《變形記》reference_book_ids\":[6988533058454457352,7051883246564412424,688901207522227303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4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92,\"start_container_index\":24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80},\"quote_content\":\"《哈克貝利·費恩曆險記》reference_book_ids\":[6959122730671180836,7257088437126171688,698853305845023030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4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8,\"start_container_index\":24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4},\"quote_content\":\"《神曲》reference_book_ids\":[6867361783154215949,7025500151074540557,7032222668996742151]}],\"32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2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98,\"start_container_index\":32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88},\"quote_content\":\"《湯姆·索亞曆險記》reference_book_ids\":[7255238556908522508,6926351771371605006,7259673859744336957,6891482682765609992,6988533058450246687,7129428898982399012,7267090241679264831]}],\"24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4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start_container_index\":24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quote_content\":\"《史記》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6959122730671164446,7267090239162682427,7085661452316445733,6833642850618444808]}],\"20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0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9,\"start_container_index\":20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2},\"quote_content\":\"《欲速則不達》reference_book_ids\":[7086787577457413134]}],\"31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1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2,\"start_container_index\":31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7},\"quote_content\":\"《論自由》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51087088703,6904207455362747400]}],\"28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8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7,\"start_container_index\":28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0},\"quote_content\":\"《堂·吉訶德》reference_book_ids\":[6867361822106717192]}],\"16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96,\"start_container_index\":16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91},\"quote_content\":\"《戰國策》reference_book_ids\":[7130540124433075207,712943471323984999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57,\"start_container_index\":16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53},\"quote_content\":\"《神曲》reference_book_ids\":[6867361783154215949,7025500151074540557,7032222668996742151]}],\"24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4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8,\"start_container_index\":24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4},\"quote_content\":\"《史記》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6959122730671164446,7267090239162682427,7085661452316445733,683364285061844480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4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03,\"start_container_index\":24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99},\"quote_content\":\"《史記》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6959122730671164446,7267090239162682427,7085661452316445733,683364285061844480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4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8,\"start_container_index\":24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4},\"quote_content\":\"《史記》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6959122730671164446,7267090239162682427,7085661452316445733,683364285061844480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4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03,\"start_container_index\":24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99},\"quote_content\":\"《史記》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6959122730671164446,7267090239162682427,7085661452316445733,6833642850618444808]}],\"14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start_container_index\":14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quote_content\":\"《浮士德》reference_book_ids\":[7267108880436431883,6901126779545586696]}],\"14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22,\"start_container_index\":14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8},\"quote_content\":\"《讀者》reference_book_ids\":[7160609303160687653]}],\"29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9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0,\"start_container_index\":29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4},\"quote_content\":\"《正紅旗下》reference_book_ids\":[7172014433848265735,7152079239905283080]}],\"16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7,\"start_container_index\":16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2},\"quote_content\":\"《茶花女》reference_book_ids\":[6915002082147699725,7070438695261785102,7267077381641210943,698919145067616973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在思考中走出逆境成就夢想

人生逆境,十之八九。按照福音的解釋,人生來就是要受罪的,生命原本就是痛苦的積累。漫漫人生路,無論你如何設計,總逃不脫命運的安排,失敗與挫折總會光顧你的溫馨小屋。王熙鳳“機關算盡太聰明”,卻也終誤了“卿卿性命”。人,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存在,他自身和他所處大小環境的諸多特點決定了失敗與挫折終將伴隨其左右。縱觀古今中外的曆史人物,你會發現,你很難找到一個徹頭徹尾的成功者,每一個人都是失敗與成功的聚合體,並且,一個明顯的事實是:越是取得大成就者其所遭受的挫折一般也越殘酷與嚴重。“偉人的一生勢必不幸”,這是以“文壇上的拿破侖”自比的巴爾紮克得出的辛酸的人生結論。

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及其夫人希拉裏不可謂不成功,克林頓在美國曆史上所創造的輝煌篇章將為美國百姓和世界人民永記在心。正是由於克林頓成功地運用了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等突破常規的發展戰略,在他8年的任期裏,美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時間達到曆史最高紀錄,全美失業率降到曆史最低水平,並且,強大的美國經濟體的健康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彌合了世界經濟的蕭條和極大地緩衝了東南亞金融危機可能帶給人們的災難。克林頓夫婦一時間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和學習效仿的對象。

然而,卻正是這一對美國政壇的黃金搭檔在克林頓的第二個任期內卻差點翻船,克林頓總統本人險些慘遭彈劾,並且場麵異常難堪。原因卻很簡單:克氏與白宮實習生萊溫斯基的性醜聞被公諸於眾。美國媒體赤裸裸以至於令人作嘔的報道已經令旁觀者不忍,何況作為當事人的克氏一家?但就是這樣,這個堅固得讓人有點不可思議的家庭卻挺過來了:2001年1月,克林頓完美地結束了他的總統任期,體體麵麵地離開了白宮;希拉裏則在丈夫退守之後,榮升紐約州參議員。輝煌還在繼續,但你能忘了它曾經遭受的挫折嗎?

拿破侖·希爾(1883~1979),是美國曆史上,也是世界曆史上最偉大的勵誌成功大師,他創建的成功哲學和17項成功原則,以及他永遠如火如荼的熱情,鼓舞了千百萬人,因此被尊稱為“百萬富翁的創造者”。他的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成功學的範疇。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威爾遜總統曾用他的勵誌秘訣訓練和鼓舞士兵,籌募軍費。可以說,拿破侖·希爾的名字是與美國國家的曆史相聯係的。但就是這樣一位專門致力於研究如何鼓勵別人克服挫折去取得成功的人,他自己的一生卻充滿了悲喜劇。他出生於阿巴拉契亞山區,很小的時候母親便離他而去,童年的他就遭遇了人生最悲慘的生活。不過幸運的是,後母給了他愛心和成長的勇氣,使希爾得以在比較平和而深刻的心態中成長起來。20歲的時候,他遇見了鋼鐵大王卡內基。卡內基交給拿破侖·希爾一項他想完成卻力不從心的事業——采訪、研究眾多成功人士。總結他們的成功規律,給他人和後來的人以永恒的精神指導。這是一項艱巨而有意義的工作,可能要耗盡希爾一生的精力,但是,卡內基不提供一分錢的費用。

拿破侖·希爾接受了這項挑戰。在卡內基的幫助下,他采訪了500多位成功人士,包括愛迪生、貝爾、亨利·福特、塔夫特、威爾遜總統、羅斯福總統等世界級大師,他還成為他們的朋友和助手。在研究和思考他們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憑著個人堅韌的毅力,拿破侖·希爾終於找到了人們夢寐以求的人生真諦——如何才能成功。這花費了他整整20年時間。愛迪生這樣評價拿破侖·希爾的工作:“我感謝您花了這麼長的時間完成‘成功學’……這是一個很健全的哲學,追隨您學習的人,將會得到很大的益處。”卡內基則說:“我一生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是幫助拿破侖,希爾完成他的成功學。這比我的財富更重要。他的成功學,是一個‘經濟的哲學’。”1929年經濟大崩潰襲擊美國後,美國人民陷入到對恢複昔日繁榮的深深絕望之中。1933年,羅斯福總統把拿破侖·希爾請進白宮,幫助他主持著名的“爐邊談話”節目,喚醒美國人民沉睡已久的信心與活力。希爾把他的思想、他的激情、他的聲音注入到每一個美國人的心靈深處。他為羅斯福總統組建了那個國家有史以來最為龐大的智囊團,為抗擊希特勒發動的那場戰爭提前做好了物質、精神和智慧上的準備。他不領一分薪水的無私奉獻,贏得了白宮官員和美國人民的一致尊敬。可就是在事業的輝煌期,希爾也遭受到重創。他先後陷入離婚、孤獨、貧困的麻煩之中,成功也離創造成功的人遠去,他迷惘和徘徊,等到他再度振作起來,創造人生的第二次輝煌時,已是六十開外的老人了。

中國古代的名人們也幾乎都在磨難中得以繼續生命的重生與輝煌。孫臏被龐涓施以臏刑之後,“以刑徒陰見齊國使者”,借機離開不能施展抱負的魏國,做了齊國的軍師,大敗魏軍,最後,“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越王勾踐戰敗後,臥薪嚐膽,“與百姓同其老”,最後一舉滅掉吳國,稱霸一方;範雎事魏,魏相魏齊認為他裏通外國,被“笞擊”,“折肋摺齒”,置於廁中,在這種必死的境遇中,範雎逃到秦國,做了秦相,不但報仇雪恥,而且成就了秦昭王的帝業,“垂功於天下”;大將韓信早年貧窮落魄,“常從人寄食炊,人多厭之”,受盡了困辱,甚至街頭的流氓無賴也來欺負他,讓韓信從他的胯下通過,韓信因建功立業的雄心不死,竟能從容忍受胯下之辱,最後終於在楚漢戰爭中建立了不朽功勳。忍辱負重,積極追求,是每一個人麵對失敗與挫折的正確態度,是無憾人生的不悔選擇。

所有活著的人都有難題,人生百態,難題萬千。孩子的難題可能是:“天黑了,我一點兒也不困,可媽媽馬上又要逼我去睡覺了。”姑娘的難題可能是:“我真心愛他,可他對我是不是真心的呢?除我之外,他是不是還愛別的人呢?”職員的難題可能是:“和我一起工作的人都提級升薪了,我幹得也不比他們差,為什麼不提我呢?”老人的難題可能是:“我的日子不多了,可還有那麼多未了之事,實在放心不下呀!”

有的人總認為自己生活得不愉快,認為自己是世上困難最多、境遇最糟的人,其實,在這個大幹世界上,遇到和你同樣的難題,甚至比你更大的困難的人又何止千萬!每一個活著的人都有自己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難題,無論他是老人還是孩子,是總統還是平民。人的一生都在與無盡的困難與難題搏鬥,而人生的幸福便也在其中了;一旦你失去了煩惱的糾纏,生活也失去了它的價值和意義。沒有挫折的人生隻是一種幻覺——如同沙漠中的海市蜃樓。這種危險的錯覺會誤導思想,使人迷茫並誤入歧途。追求沒有困難的生活,就像捕捉變幻莫測的幻影,隻是白白浪費心力罷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難題,請接受並永遠記住這個事實。

那麼,這個世界到底奇妙在哪裏呢?它為什麼一定要人遭受挫折與失敗呢?我們期盼萬事順利,它為什麼卻一定要我們一路坎坷?我們遙望成功,它為什麼卻一定要贈予我們失敗與挫折?我們注目身外的世界,失敗與挫折是不是來自那裏?我們在清醒時分審視自己,失敗與挫折難道會源自這裏?在自然界、社會、人類的存在與競爭中,我們發現了失敗與挫折的不可避免,甚至不可預料。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作為社會的存在和現實載體,人生本來就不容易。

活著總會遭遇困境

人的生命是堅強的,因為它是在長期的鬥爭中保留下來的,從最本質的意義上說,生命是抵禦死亡的各種力量的結合體。然而,人的生命又是脆弱的,因為它無時無刻不得不麵對各種風霜雪雨、艱難險阻。生命是人生中最豔麗的花,需要你的精心嗬護,它才能不斷更新和繁茂。珍愛生命,是你克服挫折的第一步。作為自然界和社會的存在,人類的生存受到來自方方麵麵的嚴重挑戰,所以,能夠活著就是偉大而美麗的,因為活著太不容易。

天有不測風雲

首先,我們生存其中的自然界變幻莫測。人生活和存在於一定的空間。我們共同的地球就是我們的家園,我們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與此相聯係的氣候、土壤、山脈、河流、植物、動物、礦藏、能源、大氣層等構成了我們的自然世界的一切。盡管人能夠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創造性地認識和改造自然世界,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壯、豐富精彩的活劇,但人畢竟不是萬能的。人的存在總是要受製於他所生存的地理空間。他要想生存和發展,變幻莫測的現實自然世界就是他必須逾越的第一道門檻。

自然界的變幻莫測

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他的存在必然將受到自然界客觀規律的製約。這種製約力量的發揮主要體現在兩方麵:一是自然界對人的毫無緣由的“動怒”與“發脾氣”;另一則是由於人類思想認識上的落後,在未能真正掌握自然規律的情況下,盲目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對整個大自然造成破壞,最終招致自然界對人類的懲罰。

自然空間內的事物按照自然界規律生長、發展和滅亡,自然界按照其自身固有的規律進行著變化與更新,生生不息。這其中的變化,有的是與人們長期在自然界中生活而形成的生存和延續的適應性規律、習慣性狀態相一致的,是人們能夠適應和抵禦,有的甚至還是可以加以利用的。比如,春、夏、秋、冬四季更換,人們已經適應了,在此基礎上,人們根據季節氣候的變化情況適時播種、收獲,進行工農業生產等等。在這種情況下,人的生存、活動與自然界之間表現出驚人的默契與和諧。在春天的田野間漫步,在濃鬱的菜花香中嬉戲,身邊的春景美不勝收,令你流連忘返。此時,你可曾想到,這美妙的春光即是自然界與人類精誠合作的結晶。如果僅僅有春光,如果人類沒有了解和掌握這一客觀而自然的規律,如果人們沒有用雙手播下種子,那麼沒有樹、沒有花、沒有綠的春天就不是我們所希望擁有的春天。

但不同於四季在人們的預料中自然而然的輪轉,自然界還會有突發式的、劇烈的變化,這種事件的發生與人們的生存與延續的適應性規律、習慣性狀態部分或完全不一致,人們不但不能適應和避免它的發生,還會受到它的威脅,甚至要遭受災難。比如,火山、山崩、地震、洪水、寒流、酷暑、颶風、雷電等等,我們稱之為自然災害。在地球上,大的自然災害幾乎每年都會發生。地球演化過程創造了人類,哺育了人類,給人類的生存發展提供了條件,但與此同時,地球的發展演化也給人類帶來了無數的災難。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影響是多方麵的。自古以來,人類為了生存,就與自然界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並且是在與自然界的鬥爭中生存和發展的,因而人類的曆史也可以說是一部與災害鬥爭的曆史。自然災害是人類的大敵,人們無時無刻不麵臨自然災害的嚴重威脅和挑戰。有史以來,自然災害給人類造成了無數的傷亡和莫大的痛楚。在人類生產力水平低下、科技不發達的世紀裏,自然災害曾經無數次地給予人類以嚴重的摧殘,甚至幾近毀滅性的打擊;在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發達的當今時代,人類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自然災害所帶來的損失,但從總體上、根本上來說,人類在自然災害麵前還難以成為勝利者。有關資料表明,過去20年中,全世界受自然災害影響的就有82億多人次,財產損失達千億美元。當自然災害突然以不可抗拒的巨大攻勢向人類進行掃蕩的時候,人總是還要成為失敗者,幸存的人所能做的隻能是災後的補救和家園的重建。未來的科技發展或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和解救人類,但當前的人類還是無法擺脫這一窘境。

1970年5月31日是秘魯人民至今難以忘記的日子。這一天,雖然沒有發生政治上的動蕩和令人詛咒的戰爭,但是一場突發的大災難,在秘魯人民心中留下了難忘的傷痛和驚恐,這就是發生在瓦斯卡蘭的、令世人震驚的雪崩慘案。這場雪崩成為人類曆史上最具有破壞力的自然災害之一。

秘魯是南美第三大國,全境由西向東分為3個自然地理區:1.沿海區,為1910英裏長的狹窄的幹旱低地區,最高海拔1500英尺,秘魯主要城市大都建在這一帶。2.高原區,由安第斯山係的3條山脈構成,平均海拔2740~5790米。其中瓦斯卡蘭峰海拔6760米,是秘魯的最高點。3.蒙塔尼亞區,為廣袤的潮濕平原,海拔不到3000英尺。安第斯山區年平均氣溫為1~14攝氏度,這裏的礦產資源較為豐富,有金、銀、銅、鐵、磷酸鹽和錳等。這裏不僅是印第安人的聚集地,而且是美洲印第安人印加文明的發祥地,其悠久的曆史、燦爛多姿的民族文化和奇異的民族風情,為世人所矚目。瓦斯卡蘭山,這座安第斯山脈中著名的山峰,山頂終年積雪,它那挺拔的身姿和銀裝素裹的山色,是秘魯人民的驕傲,特別引人注目。

6月即將來臨,而這個月中有秘魯人民的傳統節日“太陽節”。這個節日源於古代印加人把陽曆6月24日定為南半球的“冬至”,並在這天祭太陽神的慶典習俗。印第安人自古崇拜太陽,人們每年都舉行一次盛大的太陽祭。太陽節在秘魯古印加帝國的京都庫斯科附近的薩克薩瓦曼城堡舉行,為期9天。每當節日來臨,印第安人都身披盛裝,攜帶供品彙集於此,虔誠地等待太陽神的光臨。儀式開始,象征太陽神的印加王和王後登上祭壇寶座,祭司致辭獻禮品,樂隊奏聖歌,用玉米酒燃起聖火,宰牲取心供奉太陽神。最後,印加王祝福民眾和睦相處,來年五穀豐登。典禮後,人們盡情歌舞。瓦斯卡蘭山區的人們曆來重視太陽節,此時,他們正在籌劃即將來臨的節日,女人們趕製著節日的服裝,男人們籌備著節日的供品,要向太陽神展示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一場大禍趕在太陽節之前采到了。

1970年5月31日發生了嚴重的雪崩。這場雪崩是由於地震而引發的,地震使瓦斯卡蘭山的赫阿斯凱倫北峰崩裂,最初引起山下冰河中總重1億噸的冰和雪被舀起,然後是大雪崩撲將而來。地震沒有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然而處於震中的人們為這突如其來的災害所驚呆,他們沒有想到,在即將祭奠太陽神的時候,會有這樣的不幸事件。就在他們仍沉寂在困惑之中時,無情的雪崩傾倒著大團大團的雪塊,其速度之快,已經容不得人們去思考、去祈禱、去逃命了。頃刻之間,瓦斯卡蘭山麓的10個村落及水蓋鎮的大部分地區被雪塊掩埋,昔日喧鬧的村莊一下子變成了白茫茫的一片,格外寂靜,格外淒涼。人們怎麼能夠忘記,這場可怕的雪崩奪去了23 000人的性命,是人類在20世紀的一次重大的劫難。

1991年5月下旬至7月上旬,世人的目光投注到中國大地。長江告急!淮河中下遊流域告急!雪片般的加急電報傳到了北京,傳到了中國的每一個角落,傳到了世界各國。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澇災害,在江淮地區驟然形成,中國南方麵臨著洪災的嚴峻考驗。

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的50多天時間裏,淮河、太湖流域連降大到暴雨,江淮累積降雨量超過800毫米,其中淮南及皖南山區的雨量更多達1000餘毫米。汛期來得早,來勢猛,強度大,範圍廣,持續時間長,因而造成了嚴重的洪澇災害。滂沱的大雨注滿了溪溝河道,淮河水位瘋狂般地上漲,大小湖泊、水庫堤圍相繼漫頂,洪水有如脫韁的野馬奔瀉而下,淹沒了安徽、江蘇、河南等省的大片土地,注入城市,吞噬村莊。蘇、皖兩省農作物受災麵積902萬公頃,絕收麵積225萬公頃;倒塌房屋200餘萬間,損壞房屋300餘萬間;數萬家工礦企業被水淹沒,公路、橋梁、閘涵、灌溉渠道、通訊設備以及學校、醫院等遭到嚴重破壞,僅江蘇、安徽兩省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達400億元以上;兩省在災害中共死亡801人,傷14 478人。

1998年7、8月間,我國長江、鬆花江和嫩江流域發生了嚴重的洪澇災害。洪水不僅給人們的財產帶來了巨大損失,還嚴重威脅到大多數人的生命。為了抵禦洪水,人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多少解放軍戰士、地方民兵、人民警察和群眾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也同樣是令人難以忘懷的。在那次7.8級的地震中,24.2萬人死亡,16.4萬人重傷,其中唐山市區死亡近14.9萬人(包括1.3萬流動人口);全家震亡7218戶,分別為市區人口和戶數的18.4%和4.5%;重傷8.1萬人,其中終身致殘者1700多人。地、市屬郊縣死於地震的為6.9萬餘人,重傷5.6萬餘人。其他地區死亡2萬餘人,重傷2.7萬餘人。唐山市震毀公產房屋14 790萬平方米,倒塌民房53萬間,直接經濟損失達54億元。天津、北京和河北一帶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在一個個大的災難的背後,是無數家庭和個人的悲劇及嚴重的挫折。這樣的挫折你無從逃避,因為它真正的是從天而降。這就是自然界對人的毫無緣由的“動怒”與“發脾氣”。人有喜怒哀樂,自然也難免會有同樣的感受,也許這就是必然中的偶然、靜止中的變化吧?

因“誤解”而產生的報複

在人類所遭受的來自自然界的挫折與失敗中,還有一種情況是由於人對大自然的“誤解”而產生的自然對人類的報複。自然界是複雜的,不是全部都能為人所認識的。任何認識都是移入觀念中的實體,是外界事物以觀念形式存在於人腦之中的象征,由於外界事物具有層次複雜性和變化多端的動態性,任何認識都難以窮盡生活的方方麵麵而得出全麵的結論。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深深地隱藏在自然現象的內部,並通過盲目的自然力量而發生作用,為人的理性思維活動和實踐活動設置了一道道無形的高電壓鐵絲網。再則,人類在一定程度上知曉了一定的自然規律,但卻並不完全俯首稱臣於它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人們往往習慣於強調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人定勝天”的豪言壯語不絕於耳。這是人類的雄心,是支撐人類走到今天的信念。但信念的存在畢竟是一種主觀性的發揮,弄巧成拙,就會導致人不以“求實”的心態和精神去尋找“實事”中的“是”;過分地發揮想象的心理功能,就會導致認識與現實的疏遠,拉開思想與真實的距離,從而產生認識中的失誤和偏頗。在一定的時間階段,人類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對於特定的人群來說,犯下“誤讀”自然的錯誤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征服自然的雄心作用下,在人類成功的背後,他忘記了自己的“自然”本性,即人原本是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有限能力所致的“誤讀”作用下,他又違背了一定的自然法則。人類對主觀能動性的片麵強調和對自然規律的“誤讀”,最終導致了自然報複性的懲罰。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規模的擴大,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會增加,環境汙染、生態失衡等現象的產生不可避免。由此,自然必定要對人類進行報複,使之遭受自然懲罰,這是自然界以無意誌的力量對人類忽視環境保護、造成環境汙染和生態失衡的行為所給予的報複性打擊。這種懲罰可以直接造成當事人的活動效益降低,還會殃及子孫後代。由於自然空間的汙染和生態失衡而出現災變,人的身體健康會受到威脅,生命財產將遭受損失,社會整體效益被大大破壞,教訓是慘重的,它不能以金錢來統計。並且,人的發展與自然界的新陳代謝已經開始走向不和諧,某些地方甚至嚴重對抗,土地的沙化、水源的汙染、人口的膨脹、各種物種的滅絕……漫天的黃沙已經讓北京人領略了自然的威力,如果再不收斂並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的話,黃沙很快將淹沒北京城。

地球周圍包裹著一層厚厚的大氣,距地表10—50公裏問的高空大氣層稱為臭氧層。高空大氣中臭氧層的存在及其特有的吸收紫外線的作用,有效地阻止了幾乎全部短於290納米的太陽輻射到達地球表麵。否則,這種紫外線輻射會損害並殺傷大多數生物。正是由於高空有了這麼一層遮擋紫外線輻射的天然保護屏障,人類和其他生物的生命才得到了保護。然而,對於人類有如此保護作用的臭氧層,正在遭到人類自己的無情摧殘。20多年以前,兩位美國化學家就已經發現了臭氧層的臭氧濃度正在變小。根據美國航天局計算,如果按照目前的速度不加限製地任其發展,50年後將有5%~9%的臭氧消失。而美國“雨雲7號”衛星對大氣進行的檢測發現,臭氧的實際消失速度比計算值還要大,僅在5年的時間裏,臭氧的濃度就已經降低了2.5%。科學家們推測,到2030年大氣層中的臭氧將比現在少7%~50%。1985年美國科學家首先發現了南極上空的臭氧層每年10月出現一個大洞,其中的臭氧已經耗掉了40%,直到來年夏天才重新閉合;北極上空的臭氧層也嚴重變薄,厚度減少了4%。

我們隻有一個共同的家園——地球,如果再不加強對周圍環境的保護.人類將會失去自己的棲息地。在短短幾年內,可持續發展成為當今各學科研究的一個最重要和最時髦的課題。可持續目標針對的是人類的安全問題,即為了實現人的持續的、全麵的、綜合的、內生的發展,但它必須從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起步。理論研究成果的普及是紛繁複雜的,但目的則相當明確:讓人們懂得隻有一個地球的事實,增強全人類、全社會的環境意識,共同愛惜我們所處的自然空間,這對於當前和今後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大規模的人為災難

除自然災害外,還有一種大規模的人為災難,會給社會生活帶來慘痛的損失。發生在1986年的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泄露事件可以說就是一起人類在認識、改造和利用自然過程中因不慎而引起的災難,它也是人類在對核力量求索的過程中由於實踐經驗與工具缺乏所引發的一場悲劇。

開發核能,建造核電站,是當今大勢之所趨。在傳統能源嚴重短缺的情況下,開發新型高效的能源是各國的共識。現在,人類已經從“蒸汽時代”經過“石油時代”發展到“核能時代”。但核能特有的性質決定了對它的使用應該保持絕對的安全,否則將後果嚴重。原蘇聯切爾諾貝利核泄露事件的陰影就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1986年4月26日淩晨1點23分,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上空忽然火光四起,烈焰衝天,火柱高達30多米,第四號機組反應堆裏的“核魔”掙紮出來,搖身轉變成了一個沸騰的火球,滾滾黑煙從反應堆升騰而出,迅速籠罩了整個廠區並向四方蔓延。反應堆裏釋放的大量碘—131、銫—137等放射性物質,隨著蒸汽噴射到空中,魔雲隨風飄蕩,把死亡的威脅撒向全歐。

事後3天,歐洲北部上空出現了一股奇怪的輻射浪,芬蘭、瑞典、挪威的檢測儀器發出警報:芬蘭的輻射比正常值高出5~10倍;丹麥高出4倍;瑞典高出50%。第四號機組泄露出來的放射性物質的3%釋放到了大氣中,使周圍環境的放射劑量達到200倫琴/小時,為人體劑量的2萬倍;所形成的5000萬居裏的放射形,造成了大量的人禽傷亡。基輔公布的死亡數字,已經達到6000~8000人,而且,由於蘇聯解體後的混亂,這一數字的準確性受到很大的懷疑。

生活在不同劑量的放射性塵埃降落區的居民遭受著癌症和各種遺傳病症的嚴重威脅。整個烏克蘭地區的180萬人,包括38萬兒童就生活在這個病魔圈內。那裏的兒童雖然每天得到3噸從其他地區運來的食品,並在茶水中放入一定劑量的維生素,但是,一項對肺病進行的實驗表明,在某些年齡組的小孩中有多達40%的人免疫能力減弱。最使醫療部門棘手的是大量畸形兒的誕生和癌症兒童的出現。許多嬰兒剛剛落地就又匆匆離開人世。1986年~2000年間,那裏的貧血病人增加了114%,腸胃不適的人增加了3.5倍,兒童得喉炎、支氣管炎和肺病等其他呼吸道疾病的增加了4倍。放射性物質用外部物理作用並不能改變他們的放射性強度,隻有時間才能做到這一點。當今的有效辦法隻能是重新安排受核輻射居民的住處,可對於陷於經濟困境的烏克蘭實在是無能為力。農作物、水源也受到嚴重汙染,被譽為“國家糧倉”的烏克蘭穀物產量陡然下降。原蘇聯被迫決定在長達50年的時間內禁止在事故現場的10千米範圍內施工或放牧;在10年之內禁止在現場100千米內生產牛奶……

難道現代文明的開發就是自掘墳墓?其實核電站在正常運行狀態下對於人類和環境的影響並不大,可是,在核能誕生以來的30餘年的時間裏,就發生如此嚴重的事故,人們不能不從中吸取教訓:必須有充分的科學的保護設施,必須有嚴格的管理製度,必須有周全細致的操作程序,需要嚴謹的科學精神和合理的科學方法。這一切都不可能憑空產生,它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總結。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美國的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墜毀等等災難也許是偶然的,甚至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如果把它放到人類科學發展的曆史長河中,就可以看到,這些災難在最廣泛的意義上說其實是有必然性與普遍性的,它們都是人類在科學發展中所付出的慘痛代價,這是人類實踐所必然要付出的學費,而且,正是有這些失敗甚至災難的發生,人類才不斷地走向成熟,走向進步。正如網絡黑客的存在,一方麵會對網絡運行安全造成重大破壞或成為其潛在威脅,但另一方麵,也正是由於他們的存在,網絡才越來越完善,才能更好地為人類服務。任何事物的發展,在實踐中都必然遭遇阻力、障礙、挫折和失敗,甚至是無可挽回的損失與災難。這是注定的宿命,是世界發展的辯證法。大到人類,小到個人人生,無不如此。

各物種對人類造成的侵略與危害

地球是諸多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共同生存空間,這些物種既與人類構成互為條件、互相依賴的連環,又不時對人類構成侵襲與危害,每年由於野獸、瘟疫、病菌、疾病等原因所造成的人員傷亡不計其數。所以,基於此等的挫折也不容小覷。

霍亂是一種古老的疾病。在中醫學中很早就有過描述,它泛指劇:烈的吐瀉、腹痛、轉筋等病症,為包括現代醫學所稱的“霍亂”及“急性腸胃炎”等在內的疾病。現代醫學中所稱的霍亂,則是專指由霍亂弧菌引起的烈性傳染病。這種疾病曾經有過幾次世界規模的流行,是嚴重的傳染病之一。

1832年3月,霍亂遍及英國,然後又跨越聖·喬治海峽來到愛爾蘭。並且從那裏渡過大西洋一直傳到加拿大和美國。在歐洲,則遍及法國、比利時、挪威和荷蘭。1832年春天,德國著名詩人在巴黎描述說:“3月29日當巴黎宣布出現霍亂時,許多人不以為然。他們譏笑疾病的恐懼者,更不理睬霍亂的出現。當天晚上各個舞廳中擠滿了人,歇斯底裏地狂笑聲淹沒了巨大的音樂聲。突然,在一個舞場中,一個最使人逗笑的小醜雙腿一軟倒了下來。他摘下自己的麵具後,人們出乎意料地發現,他的臉色已經鐵青。笑聲頓時消失,馬車迅速地把這些剛才還是狂笑不止的人送往醫院。但不久他們便一排排地倒下了,身上還穿著狂笑時的服裝……”

在大西洋彼岸,霍亂首先在加拿大的魁北克和蒙特利爾登陸。6月25日,紐約的一名愛爾蘭移民因霍亂死去。不到一周,他的兩個孩子和妻子也相繼死去。紐約市對此采取了嚴格的隔離檢疫措施。那裏,商店關門,夜盜橫行,柩車穿梭般地來往於大街小巷。不少的紐約人逃離城市,下鄉避難,由於人們害怕被傳染,長島海峽的羅德島人竟用密集的槍聲“迎接”他們,密執安州伊普西蘭蒂的民兵也向來自底特律的郵車開槍。在隨後的兩年中,霍亂時起時伏,奪去了美國人的千萬條性命。

1838年~1849年間,霍亂重返英國,導致13萬人死亡。1854年8月,霍亂再一次襲擊倫敦。在以後的1864年、1881年又一而再,再而三地爆發。1899年,霍亂又大規模地爆發了,遍及歐洲、亞洲和美洲,直至1923年才徹底結束。

紛繁的大自然賜予了供我們生存的美好家園,卻又在不停地對我們進行考驗。在一次次的災難中,人們遭受到重創和挫折,甚至失去了自己最為寶貴的生命,然而也就是在這種痛苦的磨難中,人類不斷地延續和發展著。

人禍在所難免

社會的紛紜複雜也使得人類生存不易。人在社會中的生存空間和活動舞台構成了其賴以生存的社會條件,人生活在其中當然就要受到方方麵麵的影響。這種影響與自然同人類的關係相似,它既有為人們的生存和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促進人們不斷完善的積極的一麵,也有對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等活動進行不合理“擺布”的另一麵。家庭、學校和社會作為社會空間的基本構成要素,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家庭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影響

家庭,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親切的字眼。一般來說,人們都有不同程度的家庭生活體驗和感受。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社會的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家庭作為人們生活、休息、工作、娛樂的重要場所,給人以溫暖,身居異地的人們總是會感到“在家千日好,出門時時難”。無論什麼人都是非常重視家庭生活的。作為社會關係的特殊形式,家庭與民族、國家、階級等社會生活的組織形式不同,它是以兩性關係、血緣關係或收養關係為前提的,是以兩性的結合、延續後代為特征的社會生活組織形式。既然家庭中存在著夫妻之間的關係、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那麼,家庭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必然是父母對子女進行教育,即我們通常講的家庭教育。中國的家庭教育從古至今一直都在社會生活中處於突出的地位,這是由我國自然農業經濟模式和古老文化傳統所決定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對子女要麼是缺乏教育,要麼是教育不當,這就非常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馬克思指出:法官的行業是法律,傳教士的行業是宗教,家庭的行業是教育子女。中國有“養不教,父之過”的古訓,這都說明作為一家之主的父母,必須而且應當有意識地對子女進行德、智、體、美、勞等方麵的培養和教育。縱觀古今中外許多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的成長道路,幾乎都與其家庭潛移默化的教育息息相關。在中國的曆史上就有“孟母三遷”、“嶽母刺字”等等古代家庭教育的典範流芳千古。先賢孟軻和一代名將嶽飛之所以能成為他們生活時代的傑出人物,不能不說和他們所接受的有效的家庭教育和影響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現代曆史上,也有無數革命者是由於受家庭、父母及其他長輩的影響和思想熏陶而傾向革命、投身革命的。良好的家庭環境能促使人健康成長,反之,則會誤導和限製人的正常成長。親緣關係既可以對人的發展起到幫助作用,也可能幹擾人的正常發展軌跡。在中外曆史上,有不少人因為受到夫妻關係、父子關係、親戚關係的拖累和幹擾而放棄原則,從而導致政治、工作上的失敗。在現代社會,也有人因為子女和親戚拉關係、走後門,從而敗壞社會風氣,甚至身敗名裂,遺恨千古。家庭對人的限製作用還表現為它以沉重的負擔拖住人前進的步伐。來自家庭的負擔不僅有物質上的貧窮,還有精神上的枷鎖。在缺乏感情的夫妻生活中,一方給予另一方的隻有精神上的奴役和摧殘,因為其中一方的自私自利和固執而爆發離婚大戰,更會嚴重地幹擾雙方的工作和生活;由於婆媳關係處理不好,做丈夫的兩頭受氣,在夾縫中求生存。這些都會成為沉重的精神負擔,使人疲於應付家庭矛盾的處理,無暇顧及事業,或不得不拿出更多的時間來擺脫家庭的拖累和煩惱,從而直接或間接地造成人在事業上、工作上的失敗。在一個殘缺的家庭或父母行為不端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青少年,心靈上受到創傷,會生成不健康的人格,向著反社會的方向發展。他們懶於學習,不求上進,形成錯誤的人生觀,甚至違法犯罪,在人生的道路上剛剛起步時就成為失敗者。

少年犯尹某,父母長期感情不和,結婚18年,竟鬧了16年的離婚。一吵架,母親就搬回娘家去住,父親則卷起鋪蓋住進單身宿舍,家裏就隻剩下尹某孤零零的一人。他小小年紀,不僅因為父母的爭吵感到痛苦和不安,而且生活沒人照顧,確實存在困難。穿衣、吃飯沒有錢的時候,他就向同學借,借錢容易還錢難,還不起就隻好騙,騙不到的時候就隻有偷。以後,他結識了一些有流氓習氣的孩子,常和他們聚集在家中胡鬧,從相互傳看黃色淫穢書刊發展到強奸犯罪。直到這時,尹某的父母才認識到破碎家庭的危害,他們說:“我們夫妻鬧矛盾,斷送了孩子的前程,現在後悔也來不及了……”

幾年前《法製日報》周末版以《老賊今年12歲》為題敘述了一個12歲少年,因父母離異缺乏管教,從天真無邪的孩子墮落為竊賊的過程。

5年前,老賊的父母感情破裂,三天兩頭地鬧矛盾。於是,父親一氣之下外出行醫,母親也賭氣回了娘家,剛上小學的“老賊”被丟在家裏,跟著哥哥姐姐一起生活。開始,哥哥姐姐見弟弟沒人管、沒人問還同情弟弟,就一味地寵著他,使他漸漸養成恃強淩弱的壞習慣。後來,因為他總是在外麵給哥哥姐姐惹來是非,哥哥再也忍受不了,開始以拳腳相待。時間久了,老賊在家也感覺不到溫暖,就離家出走去尋找精神寄托,最終荒廢了學業,並跟一些不三不四的入學會了偷竊。

一天中午,老賊脅迫一名兒童到某商店偷竊,得到500元現金以及一些食物,被營業員當場抓獲。在派出所人員的訊問下,老賊交代自己從9歲時就開始偷,一般是把偷來的東西換成食物全部吃喝掉。在3年多的時間裏,他共作案30餘起,盜竊贓款1萬餘元。次數之多,竊款之巨,使得鄰居們都稱他為“老賊”。

還有一個6歲的偷盜高手,也是因為父母離異後缺乏管教而走上了違法犯罪道路的。6歲的他曾多次在銀行辦公大樓和菜市場等地行竊,先後竊得2000多元。在10月中旬旅遊季節的短短五六天時間裏,他在某公園的攝影點,趁著工作人員不注意,共偷走營業款2萬多元。

6歲的孩子怎麼會成為偷盜高手呢?原因並不複雜。他兩歲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法院將他判給了父親。他的父親曾經因為偷自行車被勞教過多次。在這樣的“言傳身教”下,他很快就“練就”了一番“精湛”的盜竊技術。

小小年紀就走上了犯罪道路,實在是很可悲。從兩個孩子都是將偷來的錢用以吃喝,可以想見他們得不到父母的疼愛,甚至不能在溫暖的家裏,在舒適的飯桌前填飽肚皮。民以食為天,通過盜竊,用不義之財謀取吃喝,恐怕是這兩個尚無謀生能力的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初衷。倘若當時他們的父母能夠給他們以關心和疼愛,就不至於讓他們為了生存而偷竊;或者即使他們沾染上了小偷小摸的習慣,父母能夠及時地幫助他們糾正,他們也就不會成為真正的賊了。但現實的情況卻是,這些孩子的父母卻沒有盡到做父母的責任,對他們的子女,既沒有關心也沒有教育。相反,為了個人的婚姻,他們不惜以孩子的前途和命運作為代價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近年來,受西方“性解放”思想的影響,夫妻之間以“感情破裂”為借口鬧離婚的事情已逐年增多,因婚外戀、第三者插足等原因造成夫妻反目的“不和諧”家庭也越來越多,這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不幸的家庭不僅埋葬了當事人的幸福還給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長投下了陰影,而後者是最可悲的。

“我現在真的想有個家,能有人關心我,讓我上學。”年僅13歲的蘇汗坐在記者麵前,嘴裏喃喃地說著。自從母親3年前因車禍去世,一年後父親因犯罪入獄,他已經在北京城裏流浪了兩年。

記者在翠微大廈附近見到蘇汗的時候,他穿著一條髒兮兮的牛仔褲,正坐在一家書店門前。幹瘦幹瘦的他不說話的時候看上去像個“老江湖”,一張嘴,語氣中就顯出他還隻是個稚氣未脫的孩子。他對記者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們記者是幫助窮人的。我現在沒錢了,你能不能給我點錢?”

記者領著他來到一家冷飲店。問起他的生活現狀,蘇汗自己倒不覺得有什麼難以啟齒:“要飯唄。有時候去餐館裏吃別人的剩飯。晚上睡在街上。”他提到,半個月前,曾有人收留過他一段時間,因為自己不聽話,人家說了他幾句,他就又跑了出來。但是有家總比沒家好,感覺大不相同。一個家得而複失之後,他才更覺得自己需要它。“要是再能有個家,我肯定聽話,不給別人添麻煩。”蘇汗很急切地看著記者。

記者找到了曾經收養過蘇汗一段時間的李俊先生。據他介紹,這個孩子從品質上來說是很好的,從來不偷不搶。“在這種環境中呆了兩年能守住這條道德底線也是很不容易。那幾天我把家裏的鑰匙都交給了他,零錢就放在桌子上,他從來不動。我收養他之後,他問我能不能再多收養幾個,他說,周圍還有幾個賣花的小孩和他差不多同樣可憐。但這個孩子特別愛惹事,得罪了好多人,我一管教,不知怎麼就傷了他的自尊心,招呼也沒打就走了。”說起孩子的未來,李先生充滿了擔憂:“他現在還能堅持得住,不幹違法的事情。可環境是能改變人的呀!他還能清白多久?沒準我下次見到他,他就已經變了。”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父母對子女的愛如果不夠,子女會感到痛苦,但過分的溺愛,雖然也是一種偉大的情感,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溺愛型教育主要表現為家長無原則地嬌慣子女,對他們百依百順,有求必應,盡量滿足其物質上的需要,以博得其歡心和回敬。至於對子女的錯誤行為,他們則姑息遷就,甚至包庇、袒護,而不注重說服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注意培養子女的勞動習慣,一切事情都替子女安排好,讓他們坐享其成,隻會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還有一些家長享有特權,利用權力和各種關係,為子女安排好錦繡前程,使其在特權的羽翼下生活,舍不得讓子女做幸福生活的創造者和建設者,許多子女被寵成稱王稱霸的紈絝子弟。溺愛教育的後果十分嚴重,它隻會造成兒童心理發展上的扭曲,形成許多不良個性品質和不健康思想,如自私自利、任性貪婪、冷漠粗暴,同時又缺乏獨立生活、適應社會的能力。這種性格品質上的兩重性,往往成為違法犯罪的基礎。一些好端端的青少年,最終墮落成為犯罪分子,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父母溺愛的結果。麵對這樣一個殘酷的現實,許多為人父母者卻還在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去嬌慣、寵愛他們的子女,仿佛他們在有意識地印證法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從反麵闡述的一句教子格言:“你知道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小楊長得天真可愛,從小就被父母視為心肝寶貝,特別是他的父親,更是將他奉為小祖宗。平時父親一下班,立刻帶著寶貝兒子去逛商店。隻要兒子的手指到哪裏,父親便會二話不說買下來送給他。就這樣,小楊從小就學會了花錢,一要錢,父親就給,根本不問要錢幹什麼。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小楊學會了抽煙,對此,父親非但不管還主動給兒子買煙。當父親的怕兒子在外麵受欺負,這樣教育兒子:“打人要狠,不然你自己受欺負。”天長日久,小小的孩子就在外麵胡作非為,稱王稱霸。以後,為了滿足從小養成的那種任意揮霍的惡習,小楊又學會了偷盜,終於成為一名少年犯。

熊北平和熊紫平是幹部家庭出身的孿生兄弟。在近4年的時間裏,二熊兄弟強奸、奸汙30多人,被以他兩人為首的犯罪團夥輪奸、強奸和奸汙的婦女更是達到106人。這兩個少年墮落的結局不能不說是與其母親的教育有關的。一次,熊母強留女兒的一個女朋友在家住宿,並有意把她安排在一個單獨的房間,半夜,熊紫平持刀將這名少女強奸,女孩子高聲喊救命,熊母明明聽到了卻隻做沒聽見,不予理睬。第二天,她還威脅受害的女孩說:“這種事情不要聲張出去了,說出去你還有臉見人?”該少女懷孕後,熊母又強迫她服墮胎藥,千方百計地掩蓋兒子的罪行。又有一次,熊紫平在家中將一名女子強奸後,其母為穩住受害者,使其不去告發,竟然哄騙說要娶她做兒媳婦。正是這位母親的姑息遷就,使二熊兄弟的犯罪惡行愈演愈烈,不斷升級,以致最終二人被判死刑,升至“天堂”。

學校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影響

學校是人來到人世後所處的第二個重要的社會環境。它是人從家庭走向社會的中轉站,是人學習書本知識、獲得間接經驗、接受正規教育的主要場所。但是學校也能成為人發展過程中的製約條件。不良的校風會使學生養成不良的習氣:學習不刻苦,紀律鬆弛,考試舞弊成風,“60分萬歲”的學習態度,懶散、貪圖享受、虛偽、投機鑽營,沾染這些習氣的人在學校是考場上的失敗者,走向社會則成為不學無術的吹牛拍馬之徒,甚至成為社會的蛀蟲。呆板的教學模式和陳腐的教學內容更是使人成為低能兒。課堂上滿堂灌,學生不會思考,隻會記筆記,考試前隻要背上一兩天筆記就可萬事大吉。沒有啟發式教育,不能實行教學相長、雙向交流,隻能培養“高分低能”和“低分低能”的學生,這樣的學生走向社會隻能是無用之才。學校培養出這樣的學生是學校的失敗。低能兒走向社會後,力不從心,在工作、科研等社會競爭活動中,就不可能不失敗。這裏我們僅僅從學生的角度看學校的教育問題,其實,僵化的教育體製不僅使學生成為失敗者,也同樣會使教師成為失敗者。在這種體製下,教師被長期鎖在固定的崗位上,沒有機會進行合理的流動和學習新的專業知識,因而教師也沒有教學的積極性,不能發揮其專長。所以,可悲的是,低劣的學校不僅會耽誤年輕學生的前程,同樣也會斷送老師的理想。

當前學校教育中突出的問題是:片麵追求升學率。一些學校把政治工作放在從屬地位,忽視德育,片麵強調智育,“分數掛帥”,從教育領導機關到學校,從教師到學生無不以“分數”作為考核評比的根據,以“分”分等級,把升學率作為評價教師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學生以分編班,分數高者進入快班。在重點學校或快班的學生受到學校、家庭、社會的重視、關懷,即使品質差的,也能戴上“優秀”的桂冠。相反,分數低的,被編人慢班的學生,不僅會遭受到多方非難和斥責,而且在品德上即使是好的,也背上了“黑鍋”。有些學生原本就有一些違法犯罪的傾向或不良行為,把他們編人慢班後,相互影響和傳染,結幫成夥,破壞紀律,損壞公物,有的甚至以傷害其他同學對老師進行報複,發泄不滿情緒。片麵追求升學率的結果,勢必造成大量的學生心理失衡甚至畸形,從而人為地造成一大批失敗者和遭受挫折者。

學校教育中的另外一個突出的問題是,教師教育方法不當,或是簡單粗暴,或是諷刺、挖苦,或是放任自流,以致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使他們產生自卑感,失去學習和上進的信心,有的學生便自暴自棄,破罐破摔,不圖上進而走了下坡路,從而成為真正的失敗者。在青少年罪犯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在上學期間因有違反紀律或其他不良行為而被教師趕出教室,一部分會被動不動就請家長,另一部分則基本上是處於老師“無法教育”、放任不管的狀況。另外還有一些簡單訓斥、粗暴體罰或變相體罰的現象。“寫不完的檢討,罰不完的站,請不完的家長,滾不完的蛋”的情況,存在於一些學校的某些教師的教育方法之中,這不僅無益於對青少年的教育,反而助推他們使之滑落成為真正的失敗者。

此外,學校教育與校外教育的脫節也是造成學生不能很好把握機會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青少年的精力極為充沛,在完成課堂教育之後,他們還應接受一些能開發其智力和潛力的課外活動。可是今天,學校的課外活動極為貧乏,各種健康有益的活動甚少,使得他們旺盛的精力無處發揮,精神無所寄托,心裏感到空虛,這樣就免不了胡思亂想。一些視讀書為“牢獄之苦”的青少年自由尋樂,往往產生不正當的嗜好,從事不正當的活動,如抽煙、賭博、惡作劇等;有些學生則被壞人勾引,走上邪路;或他們自己三五成群打架鬥毆,以致發生遊戲型的違法犯罪。

上述學校教育的缺陷,以忽視思想政治工作,對落後學生教育方法簡單,尤其是對犯有過錯的學生,動輒開除或勒令退學,把矛盾推給社會等較為普遍和嚴重。中小學生的大量流失已經成為一個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青少年犯罪的日益“低齡化”已經嚴重威脅到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未成年人“提前”湧入社會,一方麵,衝擊了社會的正常就業;另一方麵,由於我們的社會在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麵臨著種種複雜情況,特別是由於這批人自身存在著免疫力差等許多弱點,不少人沾上了許多不良習慣,有些則走上了犯罪道路。在如花的季節裏,他們卻在走向沒落和衰敗!

4歲開始學戲、9歲拜名師為徒的北京房山區男孩安明明曾被當地人們譽為京劇“小神童”。1996年,他進入了一家戲曲學校開始了正規學習,可是1998年12月,他被學校以“經常曠課”為理由開除。在不久後的一個晚上,安明明失蹤了!在老師和家長兩年多的艱難尋找之後,不久前,從河北警方傳來消息:安明明找到了!他的歸來給我們帶來一個辛酸的故事,也引發了一起和母校對簿公堂的事件。

照片上的安明明是個虎頭虎腦的胖小子。可是看到出走歸來的安明明時,記者不禁吃了一驚,他已經變成了一個瘦高的少年。他告訴記者,兩年前的那個晚上,他身無分文地從學校溜了出來,爬上了一輛不知道去往何方的大貨車,就這樣開始了前途未卜的流浪生涯。幾個小時後,他被帶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又凍又餓地挨到天明,他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養馬場。為了糊口,他就在那裏當上了牧馬童。一年以後,通過在馬場認識的一個老頭,他又到了另一家養殖場,養起了牛和狗。兩年中,他沒吃過一塊肉,除了馬場和養殖場的幾個人外,他也沒見過其他人。在這樣的生活中,他多年練就的嗓子和功夫全廢了。

安明明為什麼要出走呢?這對很多人來說是個謎。安明明的父母認為,這完全是學校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他們為孩子交了5萬元的學費,讓孩子在學校住宿學習,學校就應該有義務保證安明明在校期間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所以是學校的一些不當作法使孩子出走。然而,學校不同意這種說法,他們出示了各種資料證明安明明在校表現散漫、不遵守時間、欺負同學、曠課等等,學校曾多次找家長談話,多次對其耐心教育,可他還是屢教不改。學校不得不在1998年12月10日將其除名。校方認為,他們對安明明是想盡了辦法,問心無愧的。

安明明向記者講述了他出走的真實想法。他說,當時他在原學校讀的是小學四年級,可到戲校後讀的是初中一年級,所以老師上文化課的時候他根本就聽不懂,這使原本學習很不錯的他漸漸地對學習失去了興趣。而且在戲校,他經常受到大學生的欺負,曠課的時候他多半是給同學買煙去了,不買就會挨揍,而且大同學丟了東西就賴是他偷的,讓他賠錢,他就隻好跟家裏要錢還給他們。這些事情弄得他的心情很糟糕,根本無法正常學習。臨出走的那一天,又有大同學說丟了200元錢,問他拿了沒有,他說沒有,其他幾個人就開始向他圍攻,他最後不得不被迫承認。不久,老師又對他說讓他在家休學一年。他想,這邊偷錢的事情還沒解決,那邊休學回家又免不了挨打,越想越怕,所以連宿舍也沒敢回,就偷偷溜了出去,離校出走了。

令人吃驚的是,安明明所說的這些情況,老師和家長卻似乎都不知道,而且也沒有人問過他。由於安明明出走的原因並非那樣簡單,到底誰該對他的遭遇負責,倒是給法律出了個難題。目前,安明明和他的父母向學校提出了索賠38萬元的訴訟請求,因為“孩子和家長這兩年遭受的痛苦太大了”。不管法律最後的裁決如何,不管安明明和他的父母能否得到這38萬元,孩子所經曆的一切終將無法挽回,家庭和學校難道不應對此負責嗎?

青少年的成長空間在哪裏?孩子出了問題應是誰人之責?這已經是一個沉重的老話題。其實,家長和學校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受害最深重的仍莫過於受害者本人和其雙親。無知和內心的空虛、目標的渺茫,是把未成年人推向犯罪的因素之一,不少孩子把實施暴力當作遊戲,從中獲取快感。所以對青少年心理的養護就成為關鍵,而這其中離不開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努力。共青團湖南省委對1700名失足青少年進行的問卷調查表明,違法犯罪的青少年當中,有38.7%的人生活在殘缺家庭中;父母對子女不良行為聽之任之的占3.9%,粗暴打罵的占13.5%,根本不管的占23.4%。學校對成績不好的學生的拋棄,也是造成許多青少年走向人生挫折的重要原因。有關專家認為,孩子有宣泄、攻擊的需要,當社會或家庭有某些誘因時,就會使孩子不成熟的一麵表現出來,互相感染,造成態勢,就可能將其心中殘暴的東西最大限度地表現出來。這些孩子一旦被家庭和學校排斥,聚在一起,就會形成特定的、具有很大破壞力的群體。現行的應試教育體製,實行淘汰製、學分製,成績差的學生被淘汰,在班裏被蔑視、被孤立,就有可能最終成為被拋棄的,使他們積累起反社會的情緒,暴力傾向正是體現在這些日常的活動中。我們應該從幼兒園做起,真正營造一種平等、互愛的集體氣氛。教育也應分層次,理想教育、道德教育這些都是高層次的,還應從最起碼的人的情感、人的尊嚴、人對生命的最基本尊重做起,這是基礎,一定要夯實。不要讓孩子滿腦子的大道理,可一遇到具體情況就找不到北。更不要讓教育的不當、成人社會的種種問題,給孩子的心靈和情感帶來傷害和潛在的暴力性的危機。

社會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影響

社會是人的最終歸宿,它不僅是人的謀生場所,也是人真正實現自我的場所。社會是人從事社會活動的天地,為人的能力的發揮提供了廣闊的舞台,真可謂“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但是,這也隻是問題的一方麵。在另一方麵,社會對人的活動及其效果也有較強的限製作用。社會是由複雜的社會關係網所覆蓋的,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個人之間、團體之間、階級之間、政黨之間、國家之間以及它們內部之間的矛盾交叉關係,新舊生產關係之間、同一生產關係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矛盾關係等等,縱橫交錯,形成極其複雜的社會關係網。人,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每一個人都是這張關係網上的一個紐結,其活動目的的實現必然要受到這張關係網的製約。要成功地處理這種複雜的社會關係本身就已經不容易,如果在其中再滲透進不良的社會風氣,就會使人們改造社會的活動更為困難。

從社會發展方麵來說,總的來看,人類社會是不斷向前發展的,但是,社會的發展運動是螺旋式上升的,在某個曆史階段、某個特定的時期,社會也會出現倒退的現象,社會的倒退必然給人們的生活、發展、進步帶來困難、阻礙甚至災害。從一般社會狀況來看,一個國家的社會治安、社會風氣等現實,總體上是好的,但肯定會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不可能盡善盡美,比如社會上有時會發生搶劫、強暴、殺人、盜竊、詐騙等醜惡現象,這也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旦夕之禍。複雜的社會關係和不良的社會風氣相交織,會妨礙人們改造社會的部分目的的實現,比如我國的“文化大革命”就是社會發展的一場大災難,給我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損失。20世紀60~70年代的動亂,造成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英才毀滅,對於身處其中的人們來說,真的是一場無邊的黑暗、一場無法突圍的困境。不少著名人物,有的被迫害致死;有的自尋短見;更多的被打入牛棚,失去人身自由。原國家主席劉少奇被迫害致死;鄧小平被下放勞動,其子被打成終身殘疾;著名作家老舍投湖自盡;著名翻譯家傅雷上吊自殺……數不盡的人在這場人為災禍中陷入困境而難以自拔。

我國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物質生活產品大大豐富,這是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但是必須看到,改革是新舊體製的交替,原有的經濟體製將被集權與分權共存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所取代。這一改變不但會引起人們經濟生活的重大變化,而且必然引起人們的意識、觀念、道德和相互關係的一係列變化。在這一新形勢下,整個社會環境誘發青少年犯罪或發生其他不良行為的因素明顯增多,而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法製建設尚未能充分發揮作用,如此的環境必然會造成一部分青少年在成長的道路上摔跟頭,遭遇到嚴重的挫折和失敗。

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向著競爭的方向演化,而競爭的本質,就是為了自我或自我所屬團體的生存和發展而同對手進行競賽、爭鬥,所以,競爭的鐵律就是優勝劣汰。競爭是生物界和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在動物和植物界有基於生存本能的競爭,在人類社會也有基於利益或友誼的個人之間、團體之間、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競爭。人類社會的產生實際上就是人類與動物和植物的競爭取得勝利的標誌。人作為高等動物,作為“穿褲子的猴子”,在最初的幾百萬年的時間裏,曾長期是天地間很渺小的一個種群。隻是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人腦,人類學會了直立行走,有了手腳分工,有了特有的語言和文字,開出了人世間最美麗的花朵——理性思維,能夠製造和使用生產工具進行創造性勞動。在此基礎上,人類不斷地超越了其他動物和植物,成為萬物之靈和地球的主宰。但是,實際上,人同動物、植物的競爭還遠沒有完結,人類的發展在繼續,競爭就會繼續,競爭永遠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

在人與人組成的社會裏,不管你想不想參與競爭,你都會進入競爭的狀態與格局中,整個社會就是一個巨大的競爭舞台。在這個舞台上,不管你扮演什麼角色,你都注定要麵臨勝敗,因為無論是一對一的競爭,還是一對多或多對多的競爭,勝與敗總是一個永恒的基本的格局。任何的個體,在各種場合、不同時間和區域的競爭中都想成為勝利者,是絕不可能的。失敗是常有的,我們區別失敗者與成功者的標準是要有積累的“總分值”:所謂成功是指那些在關鍵的地方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一次勝利可以抵消過去無數次的失敗,其最後的得分為正;所謂的失敗是指在關鍵的場合遭到了決定性的失敗,這一次的失敗可以抵消過去無數次的勝利,正所謂的功虧一簣。總而言之,既然優勝劣汰是競爭的鐵律,那麼失敗又算什麼呢?

每個人都有進取的欲望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動機是由需要激發的。人生來就有需要、有願望,這一點是不以時空的改變而改變的。某種需要一經產生,就會以欲望等形式反映出來,並隨之產生滿足這種欲望的衝動——動機。馬克思指出:“需要的形成是由於,在人類社會中生產著對象,因而,也就生產著需要本身。”人們不斷地把自然力合並為自身本質的力量,在這樣做的過程中,既擴大了社會生產,又滿足了自身的需要,改造了自身的素質,在新的基礎上發展了一個新的自我。正是在這個循環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人的需要的多樣性,形成了與此相適應的社會生產的不斷發展的過程。

人類研究有怎樣的欲求

無論人的需要多麼豐富,按照其被賦予的重要程度,我們在理論上都可以把它簡單劃分為各個不同的層次。

恩格斯認為,人的需要有3個層次,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衣、食、住、行這是生存需要,生存需要得到滿足之後的關於健康、感情等方麵的需要是享受需要,而對於文化知識的學習、自我價值的追求等則是恩格斯所言的發展需要。這是恩格斯的分類方法。對於人類需要研究更為徹底和詳細的是美國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

馬斯洛的基本原則

馬斯洛第一次把“自我實現的人”和“人類潛力”的概念引入心理學領域。他指出,自我實現的人是人類中的最好典範,是“不斷發展的一小部分”。他們精神健全,並充分開拓和運用自己的天賦、能力和潛力。他們也有本能需要,但他們在充分享受這些需要的滿足的同時,並沒有成為這些需要的俘虜。馬斯洛在對他所認為是優秀個人的思想、行為和精神狀態進行大量的研究和記錄之後,聲稱人類有著精神健康方麵的共同特點。馬斯洛心理學不僅充滿了對人類的精神健康和發展的堅定信念,而且充滿了對人與人之間的愛的信心。強調人類之愛是馬斯洛心理學的又一重要特征。弗洛伊德認為,仇恨深藏於人與人之間所有友愛關係的背後,對一個對象的恨比對它的愛要古老得多,因此沒有比愛鄰人如同愛自己這一要求與人的天性更背道而馳的了。馬斯洛明確反對這一觀點。他認為,愛是一種健康的、感情的關係,是雙方深深地理解和接受。對嬰兒的實驗證明,生活早期失去慈愛和感情會導致嚴重的心理問題,患者早期生活中缺乏愛是許多嚴重的精神病例的原因。這表明愛是人類的本能,我們需要愛就像我們需要碘和維生素一樣。

人類兩種性質的需要和本能

在以上基本原則的指導下,馬斯洛分析認為,人類有兩種性質的需要和本能:一類是沿著生物係譜上升方向逐步變弱的需要和本能,即生理需要;一類是隨著生物進化而逐漸呈現和增強的潛能和需要,即心理需要。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人的需要的5個層次:基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這其中,最基本、最強烈、最明顯的一種,就是對生存的需求。人們需要食物、飲料、住所、性交、睡眠和氧氣。一個缺少食物、自尊和愛的人會首先要求食物;隻要這一需求尚未得到滿足,他就會無視或把所有其他需求都推到後麵去。“如果一個人極度饑餓,那麼,除了食物之外,他對其他東西會毫無興趣。他夢見的是食物,記憶的是食物,想到的還是食物。他隻對食物產生興趣,也隻感覺到食物,而且也隻需要食物……這樣的人真可謂單靠麵包為生。”

也就是說,在一切需要之中,生理需要是最優先的,這意味著,在某種極端的情況下,即一個人生活上的一切東西都沒有的情況下,很可能主要的動機就是生理的需要,而不是別的。如果所有的東西都不滿足的話,那麼,有機體就會被生理需要所支配,而其他的需要簡直變得不存在了,或者退到隱蔽狀態。這時,可以簡單地用“饑餓”二字來反映整個有機體的特征,人的意識幾乎完全被“饑餓”所優先支配。全部能量都置於滿足實物的需要上,而這些能量的組織,也幾乎完全被迫求食物這一目標所支配。現在,感受器官、反映器官,智力、記憶、習慣這一切簡直都可以稱為消除饑餓的工具。那些對於這個目標沒有用處的能量,便處於暫停狀態或退到隱蔽地位。在這種極端的情況下,寫詩的願望、獲得一輛汽車的願望、對於曆史的興趣,則統統被忘記或退居第二位。對於一位極端饑餓的人來說,除了食物,沒有別的興趣。

一旦生理需要得到了滿足,就會出現安全需要。而且,如同上述生理需要一樣,它是客觀存在的。同樣,有機體可以完全受它們支配。它們幾乎成了行為的唯一組織者,調動有機體的一切能量去工作。因此,此時我們可以說,整個有機體就是一個追求安全的機製。在健康、正常的成人身上,安全需要一般都得到了滿足。一個和平、安定、良好的社會,常常使得它的成員感到很安全,不會有野獸、極冷極熱的溫度、犯罪、襲擊、謀殺、專製等的威脅。因此,從實際意義上說,他不再有任何安全的需要,正如飽漢不知道饑餓一樣,一個安全的人也不再感到危險。所以,我們想要直接地、清楚地看到安全的需要,隻有去找那些患有精神疾病的成人和兒童。兒童心理學家和教師發現,兒童需要一個可以預料的世界,他們喜歡統一、公平和一定的規律,缺乏這些因素時,他們就會變得焦躁不安。他們喜歡一定限度內的自由,但卻不是放任自流。一般的小孩遇到新的、陌生的、難於控製的情況時,也常常會產生受到威脅和恐懼的反應。例如,看不到父母或暫時離開父母,見到陌生的麵孔,碰見奇怪的不熟悉的或不能控製的事情,生病或死亡等。在這些時候,小孩會狂熱地依戀父母,這就有力地證明,父母是在起著保護者的作用。在一般人身上,安全需要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人們總是喜歡選擇那些熟悉的而不是陌生的、已知的而不是未知的事情。

當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滿足,對愛、感情和歸屬的需要就出現了。馬斯洛說:“現在這個人會追求與他人建立友情,即在自己的團體裏求得一席之地。他會為達到這個目標而不遺餘力。他會把這個看得高於世界任何一物,他甚至會忘了當初饑腸轆轆時曾把愛當作不切實際或不重要的東西而嗤之以鼻。”這時,他希望得到愛勝於其他東西。一般愛、情感以及人們在性欲方麵的表示,是有著心理矛盾的,習慣上包括許多限製和禁忌。實際上,愛的需要貫穿人的整個生命裏程。這裏,馬斯洛所說的愛和性是有區別的,他所言的愛遠不止這種簡單的情愛與性愛,在他看來,卡爾·羅傑斯是無比正確的,“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愛的需要包括給別人的愛和接受別人的愛。所以,馬斯洛認為,我們需要愛,我們必須能教會愛、創造愛、預測愛,否則,整個世界就會陷於敵意和嫉妒之中,最終必將導致人類的自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