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舉重若輕的考試之旅:分數並不是終點(3 / 3)

1.找幾份曆年的試題,研究一下題型,單選、多選、填空……清楚每個題型的分值。

2.再認真思索自己能在每個題型上有把握拿到幾分,統計後的分數有沒有理想,不理想的題型要重點複習。

3.拿起課本,把書中的重點快速看一遍。然後合上書本,靜靜回想,如果有記憶很混亂的地方要重複閱讀。

雖然“科學地臨時抱佛腳”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不過並不是“長久之計”,如果你希望自己在麵對任何考試、任何問題的時候,都可以應對自如,就要做到“有備無患”,努力儲備更多、更豐富的知識。

◎哈佛成功指南

在一堂哈佛公開課上,有人問哈佛教授:“有什麼簡單有效的方法,能夠快速提高我的學習成績呢?”哈佛教授回答說:“很多人都在尋找最簡單、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其實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這樣的方法存在,當你在尋找這些方法時,你已經錯過了真正的好方法。”我們雖然不能斷定,這個世界上並沒有真正好方法,能夠快速有效地提高你的學習成績。可是在你找到這種方法之前,最好的方法就是按部就班地學習。簡單地說,就是努力積累知識,讓自己的知識儲備量足夠豐富。這樣在麵對考試或競爭的時候,你就能夠做到遊刃有餘了。

◎哈佛心理研究院

你有危機意識嗎?

如果農場裏跑出來一頭牛,你的直覺會認為,它將走到下麵哪一個地方覓食?

A.山腳下 B.大樹下

C.河流邊 D.柵欄旁

結果分析

選擇A:你的危機意識很強,甚至有點杞人憂天。也許原來很容易的事,但被你天天惦記著,久而久之也就變成困難了。

選擇B:你是屬於那種高唱快樂得不得了的人,一天到晚無憂無慮,你認為船到橋頭自然直,沒啥好怕的。如此樂知天命,現在像你這樣樂觀的人恐怕不多了。

選擇C:你成天迷迷糊糊,記性又不好,總是要別人提醒你才會有危機意識,但是一會兒之後又完全不記得危機意識是什麼東西了。

選擇D:你的確挺有危機意識,連跟你在一塊兒的人也被你強迫一起具有危機意識,簡直是思想強暴嘛,不過你所擔心的事的確有擔心的價值。也就是說,你沒有瞎緊張,反而常常未雨綢繆。

扮演一回判卷老師,給自己糾錯

最好的好人,都是犯過錯誤的過來人;一個人往往因為有一點小小的缺點,將來會變得更好。

——莎士比亞

◎讀一讀,想一想

無論是平時做作業,還是課堂練習,甚至是各種重要的考試中,青少年總是不可避免地出現錯誤。一部分青少年會認為,這是自己粗心大意造成的,其實很多題目自己都會做,隻是因為“粗心”而做錯了;還有一部分青少年會認為,是自己真的不會做,並且為此而內疚、一蹶不振。

哈佛大學卻允許學生“犯錯”,因為犯錯也有犯錯的意義,你不能隻看到錯誤本身,而應該調整好心態,去正確看待錯誤,也學會自我反省。正如心理學家蓋耶所說:“誰不考慮嚐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成效的學習時刻。”錯誤是通向成功的階梯,青少年犯錯的過程也是一種嚐試和創新的過程。

在一般人看來,犯錯可能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所以人們都不忍直視自己的錯誤,也不願意反思和檢討,從中學到一些類似經驗的東西。於是我們看到那些犯錯的青少年,總是急匆匆地想要翻過這一頁,好像自己的錯誤有多麼不可原諒一樣。可是哈佛心理學教授卻告訴我們:“做錯事是一種常態行為,這是每個人都會經曆的事情!”那麼,在考試過程中做錯題,也就是正常而微小的事情了。你完全不必太過焦慮。

美國《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愛麗娜·塔根曾說過:“很少有人會把犯錯當成一種常態行為,更不願意從錯誤中學習和總結經驗,直到那些微不足道的小錯變成不可挽回的大錯。”

愛麗娜在自己的著作《錯誤無傷大雅:犯錯的意外收獲》中指出,即使有少數人覺得自己是勇於犯錯,能夠直麵錯誤的“專家”,可現實卻讓我們看到了一處處人性的弱點。對於普通人說,犯錯可能無傷大雅,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不過要是換成商界大亨,或者政壇頭領,他們所犯的錯誤、所做出的錯誤決定,可能就會帶來無法估量的後果了。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最讓自己引以為傲的事情就是正確行事,正是由於這種略帶偏見的認識,才讓人們將犯錯認定為“不正確、不正常”的事情,這也是一種思維定式。其實,每個人都會犯錯,都會做出錯誤的決定,這隻是一種常態行為。隻有不斷犯錯,不斷總結經驗,才能不斷進步和提高自己。正如偉大的愛因斯坦所說的那樣:“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犯錯,那麼他肯定從來沒有嚐試過新鮮事物!”

◎哈佛成功指南

犯錯是一種常態行為,可這並不是說我們可以允許自己隨意犯錯,或者對於錯誤置之不理。對於犯錯的正確理解,能夠讓你在做決定的過程中毫無負擔,可是當你真正犯錯之後,就應該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了。當你真正意識到自己犯錯時,要做的不是思考自己為什麼會犯錯,而是馬上行動起來,盡可

能地彌補自己的錯誤。另外,還要學會總結與反省,以後就不會再犯同樣或類似的錯誤了。這不僅適用於考試,也適用於生活與學習的方方麵麵。

◎哈佛心理研究院

你的認錯指數是怎樣的?

如果你去參加一位國王的宴會,在國王賜酒時,你不小心把一個價值連城的杯子打碎了。好在國王似乎並沒有什麼反應,你道了歉之後會怎麼辦?

A.等侍者把它收拾好。

B.自己動手把杯子碎片收起來,問如何補償。

C.認為國王那麼有錢,你假裝無所謂才像見過世麵。

結果分析

選擇A:不管是關係親密的人,還是一般的同學朋友,隻要與你起了矛盾,你總認為自己沒錯,希望別人先低頭。

選擇B:通常在與同學或朋友發生問題時,你總習慣主動道歉,覺得都是自己的錯。

選擇C:你很容易因為小小的過錯而失去朋友,因為在你的意識裏,即使自己有錯,也一定要做到死不承認。

空間理論——論成績不理想的優越性

高分數隻能說明你有較高的智商,但是僅靠高分數是遠遠不夠的。今天各行各業的領導人士,其實很多人分數並不理想。

——理查德·芝羅

◎讀一讀,想一想

人的一生,誰都希望無論是在學習、事業以及生活上能夠處於順境、遠離困境。但是往往逆境就像影子一樣,總是在自己的身邊徘徊。麵對逆境,有的人扼腕歎息,有的人緊抓機遇,因為他們知道:困境裏往往蘊含著順境中不可能有的機遇。正如法國的戴高樂所說:“困境,吸引堅強的人。因為隻有在困境中,才會真正認識自己。”

對於校園中的青少年朋友,學習成績不理想,自然是最大的困境之一。殊不知,成績暫時的不理想,反而比成績理想的時候更加有好處。

因此,我們要改變對待考試的態度:我們要注重過程,利用結果。注重過程,就是注重在學習中知識是否理解、思路是否正確、回答問題是否有條理、

書寫是否規範等,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些地方了,平時做得很好了,還用擔心考試考不好嗎?即使偶有考不好的現象,也要把這次考試當成是對自己一次難得的檢驗,及時得查漏補缺,還愁將來不更好?有些孩子考試考得不好,總是給自己解脫說馬虎,其實平時不馬虎,考試時怎能馬虎呢?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要抱著僥幸心理考試,這樣隻能徒增自己失敗的砝碼罷了。

中國感恩教育第一人彭成老師曾經說過:“成績越差,成長空間越大!”

那麼,成績不理想有哪些優越性呢?

空杯心態,不會驕傲

什麼是“空杯心態”?空杯心態,指的是一種謙虛的心態。能放下身段、凡事從頭來過。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說白了,歸零心態就是讓我們變得更加謙虛。正所謂,謙虛是人類最大的成就!

不斷進步可以增加學習的熱情

有一句哈佛格言是這樣說的:隻要抱著高度的熱情去學習與工作,它就會將你生命中的煙花點燃,讓人生絢麗地綻放,也讓世界因為熱情而改變。

哈佛學子們大多擁有高度的熱情,因為他們知道,沒有了熱情,便不會再有進步。青少年朋友應該明白,熱情是一種行動力,隻有這樣對學習、對工作、對生活都充滿了熱情,我們才能進一步地提高自己的學習與工作效率,讓未來更加豐滿。

成就感強烈,動力更大

成就感是做一件事情或者解決問題時,心裏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覺。成績不理想的同學,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進步,在進步的同時會感到強烈的成就感,從而心情愉悅。當你發現自己的問題隨著知識的增加得以解決,你就會對學習產生巨大的動力。有了對學習更大的動力,便會取得更多的進步與成就感。

◎哈佛成功指南

失敗是每個人都不想要的結果,但是換個角度來看,失敗是一種嚐試,是一種給予失敗者應對更大挑戰、承擔更大責任的準備。失敗與困境不過是過程中的一個小小的片段,而在這個片段裏,有更多發揮自己潛能的機會。

◎哈佛心理研究院

測試一下你的“空杯心態”怎樣?

1.你會堅持寫日記。

2.比起電子相冊,你更喜歡把照片衝印出來放在相冊裏。

3.隻要時間允許,你不會錯過任何一次和老朋友的聚會。

4.你手機中舍不得刪除的短信數量超過50條。

5.你有收集舊書的習慣。

6.你經常保存著很久以前收到的郵件。

7.你能輕易回想起以前經曆過的事。

8.你還能從衣櫃裏翻出一件早已過時的衣服。

9.你會時不時唱老歌。

10.在餐廳就餐時,你有“固定餐單”。

結果:計算有幾條符合你。

結果分析

0~3條:你的“空杯心態”很好,你能輕易忘記一切,剛發生過的事情,哪怕再美好,都是過眼雲煙。對你而言,“未來”遠比“過去”重要。

4~7條:你的“空杯心態”一般,對於那些應該忘卻的,你會慎重地做出取舍。

8~10條:你的“空杯心態”很差,你很願意活在過去,哪怕是一些零碎的記憶片斷,都會被你細心收藏。

Harvard

half past four

成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總會受到困難和挫折的洗禮。當困難和挫折一次次向你襲來,你是選擇半途而廢,還是堅持到底呢?這兩種選擇自然會得到兩種不同的結果——失敗或者成功。哈佛學子懂得堅持的意義,當他們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總會在心底告訴自己:“隻要再堅持一下,就能看到成功的轉機!”